知名人物 张景钺人物简介
Posted 植物
篇首语: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景钺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景钺人物简介
·张景钺
张景钺,植物形态学家,教育家。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1926—1938年间发表的论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发育解剖学、生理解剖学、实验形态学的最早文献。1934年著文介绍植物徒手切片法,对当时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起了推动作用。多年致力于学会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植物学不同领域的人才,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
张景钺,字岘侪,1895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江苏省武进县。他年幼丧父,家境不宽裕,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和勤奋好学的作风。
1916年,他毕业于安徽省芜湖市圣雅各中学。当年考入北平清华学堂,1920年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学系学习。1922年又入该校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从著名植物形态学家C. J. 张伯伦 (Chamberlain),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国,任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次年兼任系主任。1928年,东南大学改名中央大学,张景钺任该校理学院生物系(后改为植物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1931年,到英国利兹(Leeds)大学深造,在著名的植物解剖学家J. H. 普利斯特利 (Priestley)指导下从事植物解剖学研究工作。同年,又赴瑞士巴塞尔 (Basal)大学学习,在植物学教授薛卜(Otto Schoepp)指导下进行研究,这次出国进修,扩大了他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术造诣和水平。
1932年从欧洲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因为张景钺和原来的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陈桢都较晚到校,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主任已由李继侗担任,所以陈桢和张景钺就没有再担任系领导职务。不过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从校领导到各校的教职工,都精诚团结,亲密无间,使西南联合大学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1945年日本投降,各校准备分别复员返回平、津。张景钺在复员前已去美国加州(California)大学进行一年的学术访问。1946年回国后仍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并曾兼任理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景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
张景钺对党忠诚,一贯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他曾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景钺遭受迫害,1968年在病中还受到批斗,从此卧床不起,于1975年4月2日逝世于北京大学燕东园38号。
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科学贡献
张景钺早年从事蕨的解剖学研究。蕨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省和世界各地,它的嫩叶可食,称为“蕨菜”,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1926年他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报告《Contribution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2卷4期上发表的《蕨茎组织之研究》一文,是我国植物形态学研究方面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蕨根茎组织的起源和生长发育》(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ssues in the rhizome of Pteris aquilinaL.) (后来改名为Pteridium aquilinum L.) 在美国 《植物学杂志》发表。张景钺在论文中证明蕨根茎的中柱类型属于 “多环中柱”,结构比较特殊。这篇论文发表后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1929年,他发表了 《河北新异木》(A New Xenoxylon fromNorth China)的论文,表明他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大,从研究现代植物跨入了古植物学的领域。
1934年,他又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了《植物徒手切片法》一文。这虽然是一篇科学普及性的文章,不过从当时国内大学和中学的仪器设备情况来看,具备切片机和能够制备显微制片技术的学校很少,为了补救多数学校不能进行实验的缺陷,张景钺及时介绍和提出了徒手切片法,需要的工具只是一把中式锋利的剃刀或新的安全刀片。这篇文章的发表,使很多大、中学的教师能够较快地掌握简易可行的切片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实习或实验时能够看到显微镜下的细胞,这对当时我国植物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从1937年起,张景钺又把研究工作向生理解剖学和实验形态学方面开拓。当年发表的 《被子植物苗端原生韧皮部的分化》一文,对植物组织的起源和分化作了精细的观察和介绍,可以说是我国发育解剖学的早期研究成果。
1937年稍晚发表的《黄豆茎叶在不同光强度中生长与分化》和1938年发表的《光强度对白芥菜Sinapis alba L.茎干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与巴塞尔大学薛卜教授合作)两篇论文,则是我国生理解剖学和实验形态学最早的研究文献。
张景钺科学论著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特别是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对于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开拓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开端,起了表率和示范作用。
积极推动学会工作 热心办学和培养人才
早在30年代初,张景钺就与钱崇澍、胡先骕、陈焕镛、李继侗等老一辈的植物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学会。该学会从1933年8月在四川重庆成立后,张景钺长期被选为书记、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植物学报》主编等职务。他一贯认真负责,积极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在参与组织和领导学术交流、协调科研工作以及普及植物学知识方面做了许多坚实的工作,对中国植物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张景钺热心教育事业,在他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的30多年时间里,总是兢兢业业,不顾辛劳,倾注主要精力于生物系的建设。他深切了解师资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因而经常重视并注意引荐、聘用和选拔优秀的生物学人才到系里工作。在他的诚心招揽和聘请下,国内不少著名的生物学家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执教。他为人谦逊,善于团结同行科学家,跟大家友好合作共事,同心协力办学,使生物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工作也得到不断发展,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物系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到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每年招生人数都超过100人,在他和全系师生的努力下,生物系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张景钺一生辛勤教学近40年,他诲人不倦、谆谆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赢得了学校师生的广泛敬仰。在教学中,他既重视基础理论,也重视生产实践。尽量采用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符合本国实际的教材,并经常亲自带领师生进行野外实习和生产实习,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1940年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为学生开了共同必修课 “普通植物学”,这是一门全年课程,讲授量较重。这一课程的讲授和讲义的编写是由李继侗、张景钺、吴韫珍三位教授分工负责的。李继侗负责植物解剖和生理学部分,张景钺负责形态学 (或隐花植物学) 部分,吴韫珍负责分类学 (或显花植物学) 部分,三位教授都如期执行了计划。编写出的讲义由听课学生分头用钢板刻写,油印成为第一本教材。后来,张景钺编写的植物形态学部分于1957年改名为《植物系统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由张景钺和梁家骥共同编写的 《植物系统学》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又于1978年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印发行,在全国广泛应用。他根据长年教学积累资料编写的《植物系统学》一书,文字简炼,概念明确,图文并茂,已成为植物系统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文献,并被评为优秀教材。
多年来,他已培养出一批植物学不同领域,特别是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面的人才。他的学生遍布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产业部门,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我国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如严楚江、唐耀、徐仁、王伏雄、吴征镒、孙兆年、李正理等,都是出于他的门下。
简历
1895年10月29日 出生于湖北省光化县。
1914—1920年 在北平清华学堂学习。
1920—1922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系学习。
1922—1925年 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1931年 任东南大学 (后改名为中央大学) 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31—1932年 在英国利兹 (Leeds) 大学植物学系和瑞士巴塞尔 (Basal)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32—1945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年 赴美国加州 (California) 大学学术访问。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兼任理学院院长。
1949—1975年 任北京大学植物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为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75年4月2日 在北京大学燕东园逝世。
主要论著
1 Chang C Y.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ssues in the rhizome of Pteris aquilina L. Contr Biol Lab Sci China,1926,2 (4): 1—8.
2 Chang C Y.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ssues in the rhizome of Pteris aquilina. Bot Gaz,1927,83 (3): 288—306.
3 Chang C Y. A new Xenoxylon from North China. Bull Chin Geol Soc. 1929,8 (3): 243—255.
4 张景钺. 植物徒手切片法. 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 (1): 90—93.
5 Chang C Y. Differentiation of protophloem in the angiosperm shoot Apex. New Phytol,1935,34 (1): 21—29.
6 Chang C Y. Resin cells in a pine.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Botanical Society,1936,2 (1): 43—44.
7 张景钺. 黄豆茎叶在不同日光强度中生长与分化. 科学,1937,21 (4).
8 Chang C Y,Otto Schuepp. Der Einfluss der Lichtintencitat auf Wachetum und Differenzieiuing des Sprosses von Sinapis alba L. Verhandlungen des Naturforschenen Gesselschaft in Basal,Band 49,1938:(49).
9 张景钺,孙兆年.天南星营养苗叶的形态与发育,(特别有关芽鳞和营养叶的发育). 北京: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8: 109—182页.
10 张景钺. 植物系统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57.
11 张景钺. 梁家骥. 植物系统学.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12 张景钺. 梁家骥. 植物系统学. 北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相关参考
黄钺嘉庆五年(1800),一道圣旨传至户部,宣户部候补主事黄钺在懋勤殿行走。一位年逾半百的官员伏地跪拜之后,用颤抖的双手捧过圣旨,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行激动的泪水随之悄然洒下。他,就是户部候补主事
·张景欧张景欧,植物检疫专家。我国植物检疫事业的先驱,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检疫机构;参预制订我国早期的植物检疫法规;探索检疫技术;培养了一代检疫人才。为我国植物检疫事业的创建与??拓作出了贡献。张景
·张景龄张景龄,有机磷化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师范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创办了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化学研究所,在我国近代磷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教育和研究中均作出了贡献。张景龄,1927
近代人物中文名:张景中别名:张井中出生地:河南省汝南县出生日期:1936年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代表作品:《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张景中院士、计算机科学家(历史lishixinzh
张景惠(1871年6月21日-1959年1月11日),字叙五,满族,辽宁台安人。奉系军阀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汉奸,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1871年生于奉天八角台(今辽宁台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张景
近代人物中文名:尚钺别名:原名宗武,字健庵,化名谢仲五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罗山县出生日期:1902..3.23逝世日期:1982.1.6职业:革命者、历史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信仰:共
历史人物 汉奸张景惠为什么会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干了一件大好事呢
在中国人印象中,汉奸不是什么好人,也干不出什么好事,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汉奸,却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干了件大好事,让人感动不已。>>此人就是汉奸张景惠,他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也是张作霖的忠心追随者,张景惠
历史人物 明朝医学家张介宾简介,《类经》作者张景岳的医术怎么样
人物生平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
历史人物 张景惠是怎么死心塌地的当上汉奸的 日本人都给了什么条件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张景惠通过一个名叫新井武夫的日本浪人,与日本关东军高级特务坂垣征四郎拉上了关系。9月22日,坂垣征四郎奉关东军司令部本部的旨意,亲自来到沈阳经三路张宅,与企图投靠日本的张景惠进
张景惠(1872年5月4日-1959年1月11日),字叙五,满族,辽宁台安人。奉系军阀首领,中国军人,政治家。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汉奸,曾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1872年生于奉天八角台(今辽宁台安县)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