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朱敬民人物简介
Posted 力学
篇首语:世间事飘忽不定者多,万事随心,随不了心便随缘,随不了缘便随时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朱敬民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朱敬民人物简介
·朱敬民
朱敬民,岩土工程专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岩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地下峒室岩体稳定性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为我国岩土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朱敬民,又名朱永建。1928年11月18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贫民家庭,5岁丧父,靠母亲磨豆腐、纺棉花挣点钱供他读书。因而,他深知生活的艰辛。1943年,朱敬民在四川省荣县荣东中学初中毕业后,进了四川威远静宁寺东北中山中学,在土木科就读。这是一所东北沦陷时由沈阳迁至自贡的著名中学,与重庆南开中学齐名。这为他后来从事土木专业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他在中山中学土木科毕业时,已是18岁的青年。1949年,他考入设在重庆的四川教育学院博物系。这所学校是公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他,无疑是较好的出路。在四川教育学院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 的爱国学生运动。重庆解放后,党和人民需要大批干部,教师和同学都劝他弃读就职,但他初衷难违,一心想成为土木工程师。因此,1950年他又考入重庆大学土木系。两年后,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土木系和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7所大专院校的土木和建筑系(科)合并,成立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后改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94年又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朱敬民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书期间,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勤奋好学,寝室熄灯后,他经常利用过道的微弱灯光看书、练工程字。他的生活也极其艰苦,给同学写信要对方从信封里寄来8分邮票才能回信; 添学习用品,拣最便宜的“毛边纸”买。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使他养成勤劳简朴的品德,使他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勤奋出天才,出路靠自己。1953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留校任教。曾先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材料力学教研室、建筑力学研究所、地下建筑研究室、岩石力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
1956年,朱敬民在清华大学进修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1957年回校后,先后主讲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实验应力分析》等课程并自编教材。由于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师生好评。1957年,朱敬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他被提升为讲师,从此,他更加勤奋工作,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和重庆市文教先进工作者。
1960年底,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再次派他到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进修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了“测振学”、“结构动力学”,并掌握了振动试验用仪器的使用技术,从而为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的进修,使他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965年以后,朱敬民将科研方向转为新兴学科“岩体力学”。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对岩体力学领域内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教材及专著,其中有12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注意。
1979年,朱敬民晋升为副教授。接着他担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岩石力学教研室主任。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岩土工程”博士生导师。随着岩石力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他在国内岩石力学界的声望越来越高。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批博士学位授权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第三届),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第二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学会理事。还担任过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重庆市力学学会理事及重庆市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朱敬民在37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建筑教育事业,他在我国岩土力学的研究工作中作出的贡献和研究成果是岩土工程界的宝贵财富。
主编《岩体力学》全国统编教材
1978年,国家建委将编写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岩体力学》的任务交给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把编写教材的任务交给朱敬民,他和同济大学孔宪立、程鸿鑫组成了编写小组,朱敬民出任主编。根据编写计划,朱敬民承担了编写21万字 (占全书一半) 的任务。
“岩体力学”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门新兴学科。为了使改革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全部用上新教材,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朱敬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岩石力学专家教授的专著并翻译了大量的英、俄、德语文献资料。国内外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他大开眼界,大受启迪。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意加强基础理论的阐述,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连续介质和非连续介质理论,反映了现代国内外岩体力学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纳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有限元法在岩体力学中的应用,碎块体力学基础等。书中对初学者容易产生的模糊概念和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他都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由于夜以继日紧张工作,一天晚上,他站在凳子上从书架取书,突然头晕目眩,从凳上跌倒,造成肋骨骨折,不得已住进了医院。但他仍惦念着教材,只好腰缠石膏,忍着伤疼,提前出院坚持工作。《岩体力学》统编教材是两所大学3位教师共同辛勤耕耘的结晶,在编写过程中,孔宪立、程鸿鑫积极支持主编的工作,主编也热情地为他们修改提纲、审阅书稿。他们配合默契,互相支持,文人相亲。这部教材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脱稿完成。
1981年10月,这本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国内出版的《岩体力学》教材还有另外3种版本,但朱敬民主编的这本《岩体力学》教材却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选用这本教材的单位和学生较多,1985年该教材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发行。
对岩土力学的研究有所发展
朱敬民长期从事地下建筑工程科研工作,早期致力于天然溶洞与岩石洞库稳定性的岩石力学评价工作,以后研究岩石本构理论以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物理模拟和数值分析。在地下空间这一领域,他研究的范围很广,在天然溶洞与岩石洞室的稳定性评价、地下洞室的喷锚支护试验与理论分析、城市浅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岩石的弹塑性及粘弹塑性分析、岩石本构理论、高温岩体的损伤的本构模型、岩石在真三轴状态下的流变本构、岩石应力集中区微裂隙形成的试验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从1965年到1989年,他共发表有关地下工程和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学术论文67篇,教材及专著两本,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和赞赏,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岩土工程专家。
1965年4月,朱敬民在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办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上发表了《加筋连续梁的设计》一文。该文针对扩建或改建工程中遇到连续梁加筋的问题,提供了简化计算方法。同年6月,他的另一篇论文《矩形底球面扁壳具有小圆孔边应力集中的近似计算法》在《力学学报》上发表。在扁壳屋顶上开设小圆孔的力学计算是很繁杂的,该文对此提供了极简便的方法。
1980年至1983年期间,朱敬民负责原建工总局下达给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岩石地下贮库科研项目中的一个分项——围岩压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并先后在《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四川建筑》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圆拱直墙封闭式衬砌的静力计算》等9篇论文。其中《岩石的弹塑性和粘弹塑性应力一应变模型理论》于1984年被重庆市力学学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
1982年5月,朱敬民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威迪克教授邀请,出席在联邦德国亚琛召开的国际岩石力学研讨会,并由该学会安排在大会上作《天然溶洞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学术报告。这篇论文在1982年5月联邦德国亚琛出版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大跨度岩石洞和有压竖井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发表。
《天然溶洞稳定性评价方法》是朱敬民科研工作的代表性论著。他和肖执中采用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总结了1965年以来作者在天然溶洞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和岩石力学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天然溶洞稳定性的准则。根据现场测试地应力的成果和灰岩的层理走向,采用有限元法和摩尔-库论准则,计算得到洞室围岩应力,其结果与试验基本一致,从而为论证跨度达32 m的溶洞的稳定性提出了依据。1965年在大西南“三线”建设高潮中,为了抢时间、争速度,西南地区许多天然溶洞被派上了用场。朱敬民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西南地区许多天然溶洞工程中,推广情况良好,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1982年9月他出访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地下空间中心召开的地下空间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天然溶洞稳定性评价方法》一文在会上作了交流,受到美国地下空间中心主任的重视和好评。1982年12月,这一研究成果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
朱敬民1982年赴美期间,还参观考察了堪萨斯地下城、明尼苏达大学土木矿冶系地下建筑及美国部分地下展览厅、地下贮能等工程。此次美国之行,他感触颇深。他说:“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水平,并不比国外逊色,但是,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认为,要缩短这种差距,必须重视学术交往;岩石力学必须与工程相结合。因此,从美国归来后,除了继续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外,他更加辛勤笔耕,凡是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他都尽力参加并撰写论文在会上交流。他说,重视学术交往,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信息,掌握科研情报,不然,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是不会出成果的。
198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岩石力学会议上,他撰写的论文《岩石应力集中区微裂隙形成的试验研究》在会上宣读。国外同行对中国岩石力学科研成果非常重视,英国一位专家会后说,开会以前,对中国岩石力学的研究不以为然,这次在北京听了会上宣读的论文,才发现中国岩石力学的研究水平比较高。
1987年8月,第六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城召开。朱敬民作为中国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重庆菜袁隧道的模拟设计》。这篇论文是他科研密切结合生产、岩石力学研究与工程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菜 (园坝) 袁 (家岗) 公路是解决重庆交通拥挤问题的重点工程之一,而菜袁隧道是菜袁路上的关键工程,它跨度大,每个洞近800m。朱敬民科研组对菜袁隧道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试验研究,并查阅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提出了初步设计及施工方案的研究报告。他撰写的论文“重庆菜袁隧道的模拟设计”在1988年被评为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城市建设》优秀论文。
为了使国内更多的同行了解国际的学术动态,朱敬民选译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50篇论文,汇编出版了《岩石力学的进展》一书。书中介绍了近几年国际岩石力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在岩体中液体的流动、核废料隔离、岩石基础和岩石边坡、岩石爆破和开挖、以及高应力岩石中的地下硐室等,对从事建筑、采矿、石油、交通及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师生、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88年11月,朱敬民参加了在珠海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讨论会。他和研究生王家远合写的论文《地下工程粘弹塑性边界元分析》,经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及会议领导小组评议,获本次会议优秀论文奖。在大会的专题综述报告中有一段话:“朱敬民、王家远的论文提出了全量初应力法解粘弹塑性问题的边界元法,并推导了基本公式,完成了相应程序……,有一定创见,在理论和应用上有所发展。”
珠海会议是岩土力学界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这次会议,除了岩土力学界学术造诣深的专家教授参加外,更有不少初露头角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看到国内外培养的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会议,岩土力学的研究后继有人,朱敬民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说,我国岩土力学的发展大有前途,改革开放促进了祖国的四化建设,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他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尽快在岩土力学的研究领域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培养学生有岩石那样硬的本领
在教学工作中,朱敬民曾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了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振动理论、岩体力学、岩体流变学等课程。他是从1982年开始培养研究生的,在他担任硕士及博士导师期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3人。他对研究生的指导既注重学术思想、研究思路上的引导、启发; 又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探索环境,而且特别重视对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年轻技术骨干。
朱敬民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生活朴素。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待所从事的每项工作,在长达37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形成了为大家公认的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缜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有岩石那样硬的本领,他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认为,无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教材都应自己编写,研究生的专业课,最好能由导师亲自上,从而结合专业需要,少浪费时间。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课总是压得满满的,参考书布置很多;对论文他要求撰写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精神,字必须工整,标点符号必须正确,书写必须规范,不准有错别字。有位研究生的论文,他逐字逐句帮助修改达4次之多。重庆大学采矿系鲜学福教授看了朱敬民给王林指导的论文“均质岩体中地下硐室喷锚支护模型试验研究”,将它推荐给自己的研究生看,作为范文来学习。
他主张对青年教师要定向培养,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直至能胜任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上课之前,他要求他们必须试讲,试讲合格才能上讲台。有的研究生初次试讲《岩体力学》不合格,他要求再讲第2次,每次都是不厌其烦,耐心指导。1989年,朱敬民已到退休年龄,鉴于工作需要,他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并给研究生讲授《岩体力学》课程,还担任岩石地下工程科研工作。正当他为培养研究生和岩石力学的研究领域努力工作的时候,正当他拟定第二本《岩体力学》提纲时,突发的急性肺炎使他躺倒了。在病床上,他还在为博士生修改论文。在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时,他还对岩土工程学科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在弥留之际,他对前去看望他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卢忠政说:“我一生中有3件事感到满意:入党,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爱人是我最好的伴侣”。这些话体现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
朱敬民辞世,岩土工程界失去了一位知名的专家。在他逝世的那一年,他的论文《岩石损伤机理的微观试验研究》和《水利枢纽工程压力隧洞设计方案的模拟研究》分别在《国际材料本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国际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简 历
1928年11月18日 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
1948—1949年 在重庆中央工专机械科读书。
1949—1950年 在重庆四川教育学院博物系读书。
1950—1952年 在重庆大学土木系读书。
1952—1953年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读书。
1953年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
1953—1989年 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岩石力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12月2日 逝世于重庆。
主 要 论 著
1 朱敬民. 加劲连续梁的计算.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 (土木水利版),1965,1 (2): 101~116.
2 朱敬民. 矩形球面扁壳具有小圆孔时孔边应力集中的近似计算法.力学学报,1965,8 (2): 151~158.
3 朱敬民,白元常. 岩石洞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结构设计施工综述. 地下工程,1980,(2): 1~20; 1981,(1): 29~35; 1981,(2): 23~36; 1981 (3): 48~60.
4 朱敬民,孔宪立,程鸿鑫. 岩体力学.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 朱敬民.岩石的弹性、弹塑性和粘弹塑性应力-应变模型理论. 隧道工程,1982,(2): 1~18.
6 朱敬民,朱可善,潘意祥等. 岩石应力集中区微裂隙形成的试验研究. 北京: 国际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集,1986: 224~229.
7 朱敬民,王立维,顾金才. 重庆菜袁隧道模拟设计. 加拿大: 第六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集,1987,2: 1349~1352.
8 朱敬民,王家远. 地下工程粘弹塑性边界元分析.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2): 74~81.
9 朱敬民,廖心北,郑力等. 水利枢纽工程压力隧洞设计方案的模拟研究. 成都: 国际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2: 207~213.
10 朱敬民,鲜学福,黄荣樽.岩石力学的进展.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参考
朱理治朱理治是知识分子出身并受过长期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也是精通财经工作的党内专家。他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及宣传、组织、军
朱淑真简介 朱淑真:宋女作家。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
朱满月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宠妃,生子宇文阐,被封为天元大皇后,地位仅次于元配杨丽华。宇文阐即位后,朱满月被尊为帝太后,但随着北周灭亡,她亦出家为尼姑。朱满月简介>朱满月(547~586年),吴郡吴县(今
知名人物 朱执信生平故事简介,朱执信历史评价,朱执信怎么死的?
朱执信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著名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他原名大符,字执信,号秋谷,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原籍浙江萧山县。1885年10月12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出生在广东番禺,父亲朱启运
朱淑真断肠词 朱淑真这个女词人,我们可能不是十分了解,但是说到断肠词,可能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朱淑真是生活于南宋年间的女诗人,朱淑真不仅才华洋溢,还擅长绘画。朱淑真的断肠词是什么内容呢? 朱淑真
历史人物 朱满月与杨坚_朱满月怎么死的_朱满月独孤天下_朱满月得宠吗
本名:朱满月别称:法净(法号,一作法静)所处时代:北周→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547年去世时间:586年籍贯:吴尊号:1天元帝后→天皇后尊号2天大皇后→帝太后葬地:长安(今陜西西安)朱满月——宇
历史人物 朱满月与杨坚_朱满月怎么死的_朱满月独孤天下_朱满月得宠吗
本名:朱满月别称:法净(法号,一作法静)所处时代:北周→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547年去世时间:586年籍贯:吴尊号:1天元帝后→天皇后尊号2天大皇后→帝太后葬地:长安(今陜西西安)朱满月——宇
中文名:祝延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8年 职业:影视演员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 经纪公司:目前未签约 朱延平演艺经历 中国影视演员。1958年出生
朱淑真是宋朝有名的才女,是著名的女词人,留下了不少的佳作。朱淑真活跃在约1135年——约1180年之间,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 朱淑真存留在世上的作品很多,而且文采也不错,但是受
才女朱淑真简介朱淑真是怎么死的? 才女在古代常有,比如李清照,比如柳如是。才女为何称之为才女,因为她们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仍然能用自己的才华得到他人的认可。才女如何为世人所知?因为她们留下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