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这位摄政王竟然比汪精卫还有节操! 载沣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末这位摄政王竟然比汪精卫还有节操! 载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末这位摄政王竟然比汪精卫还有节操! 载沣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汪兆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民国抗战时期的大汉奸汪精卫。
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当时勇敢刺杀清朝摄政王,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的“有志青年”却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而那个被他刺杀的清朝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却保住了节操,没有做华奸。
“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但浑身透露着高贵”,这是一位美国医生对载沣相貌气质的记录,从他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出,这人是“福相”。
他确实也挺有福气的,一个庶出的宗室子弟,后来脱颖而出,成为了晚清最后的话事人,也是不容易。有人说他是运气,靠走裙带关系,因为自幼被嫡母叶赫那拉氏(即光绪生母、慈禧亲妹)所抚养,所以和慈禧关系亲近,还有就是他也听话,他的福晋就是听从慈禧的安排娶的瓜尔佳氏,她是慈禧最宠信的大臣荣禄之女。
史书对载沣的评价并不高,说他说话结巴,是一个“优柔寡断”、“懦弱无能”类似于阿斗一样的人物,但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载沣能力很强,是一个如阿斗那般大智若愚的智者,是他保护好了满清皇室的安全。
而载沣实际上也是一位能力极强的人,他能从满清皇室众多宗室子弟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十八岁时的一次“出国道歉”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朝皇室被要求派人去德国赔礼道歉,这个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软不得,软了会被人骂“华奸(载沣是满人,所以不能叫汉奸)”,硬不得,因为当时的满清王朝哪里还硬的起来。
但是呢,作为满清第一个出使外国的亲王,载沣表现得很好,展现了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利、有节,令本想侮辱中国的德皇对他也称赞有加,德国人认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他甚至还主动谢绝了国内各级官员及香港等地官方所预备的高规格迎送礼仪,其简朴作风赢得在华西方外交官和国际舆论的一片赞赏。
还有一个方面能证明载沣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是他保证了满清灭亡后,清朝皇室免受屠戮的命运。
要知道一个王朝灭亡后,皇室成员的命运是很悲催的,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新兴王朝对待前朝的遗老遗少那绝对是要斩草除根,即便是它大清朝,对待明朝皇室,那也是斩尽杀绝,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们入关是来帮助“明朝打李闯”的。
而当时清朝皇室的命运是很危险的,革命党提出的革命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清朝皇室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是异族,是反动统治者,是丧权辱国的卖国政权,这样子的皇室就应该万劫不复。
即便是在外国,当共和要取代专制时,那也是伴随着流血事件,英国、法国的皇帝,都被革命者送上了断头台。
在溥仪登基后,作为摄政王的载沣是一位实际的王朝掌权者。他不是一个力挽狂澜的超级政治家,但通过他的努力,让清王朝的皇室在清朝灭亡后,得到了平稳过度,创造了奇迹。
在清朝权贵欲杀袁世凯而后快的时候,载沣并未杀了袁世凯,而是选择了让袁世凯“称病去职”,留了袁世凯一命的同时,也为自己结下了善缘,可想而知当辛亥革命爆发后,如果没有袁世凯,清朝皇室肯定会被革命党人给送上断头台的,之后的北洋政府和清朝皇室的相处也还不错,一直到冯玉祥将他们赶出紫禁城,他们都依然得享荣华。
载沣还有一件事也提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宽容,那就是在他的默许下清王朝对汪精卫这个刺客,本应“诛九族”的逆贼高拿轻放,也让他和革命党结下了善缘。
清王朝灭亡后,孙中山先生还曾和载沣见面,此后他便将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奉若至宝,给人感觉是他对革命领袖的崇拜之情,可是实际上呢?他会感激崇拜这个“毁了”他祖宗江山的人吗?显然是他以此作为自己的“免死金牌”,让民国的当权者不能拿他怎么样,老子可是有你们国父“免死金牌”的。
最能提现出载沣智慧的是他的识时务、知进退、有自知之明和政治敏感度。
清朝灭亡后,他的福晋瓜尔佳氏都是欲复辟的积极者,失败后忧愤自杀,载沣则瞒着溥仪,说他母亲是死于脑溢血,其实就是告诉溥仪,别老想着复辟。
张勋搞复辟的时候,满清的遗老遗少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分子,但是载沣却觉得他们是在胡闹,没有参与。
特别是后来,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后,选择了溥仪作为他们在东北的利益代言人,九一八事变后通过威逼利诱将溥仪送去了东北“复辟”,弄了一个“伪满洲国”。
溥仪对能再做皇帝感到很高兴,他也很想一家人团聚,便写信给父亲载沣,让他去东北,说前途一片光明,他会再入主中原的。
载沣去了东北一个月,可是面对儿子和日本人说会给予他高官厚禄却不为所动,他认清了现实,所谓的“满洲国”就是“傀儡政权”,溥仪也就是个傀儡,他还痛骂儿子糊涂,说他是助纣为虐,他这么搞,是将中国卖给了日本人,然后又回了天津,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他也从未做过损害中国之事,安安心心的做他的富家翁。
纵观载沣在十八岁正式步入历史舞台,一直到他去世,我们都能看出他是一个大智若愚,有底线,识时务的智者,绝不是一个“懦弱无能”之辈。
相关参考
导读:掌故学家津津乐道的银锭桥案,即指清宣统二年(1910年)庚戌,汪精卫、黄复生、喻纪云等革命党人潜入北京,谋炸监国摄政王载沣而被破获一事。张江裁邀齐白石、李雨林绘银锭桥话往图,遍征题咏,为北燕革命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
一、革命告急1908年冬,北京城接连举行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葬礼,一次是为光绪皇帝,一次是为慈禧太后。在一片动荡中,三岁的溥仪登上了皇帝宝座,其父载沣为摄政王。在改元宣统的同时,载沣颁布了立宪的旨令,一直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被捕后口占的诗句,曾经激励不少革命青年奋起。在中国近代,像汪精卫那样由辛亥革命时期轰动一时的风流人物,一变而为抗日战争时期遗
汪精卫(资料图) 辛亥前,西方媒体笔下的中国人,永远是表情麻木、眼神混浊的。《纽约时报》当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人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列强对本国的侵略与瓜分。 清末革命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
1.谁知道汪精卫的真实历史背景汪精卫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
...)。1910年,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等人前往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1910年4月2日,一个鸦儿胡同的居民来到一座桥边大便。没想到蹲下来之后,居然发现小桥下面有两个人影在晃动。这事要放
载沣(汉语拼音:Zaifeng),(1883~1951),中国清末监国摄政王。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伯涵,号静云。光绪帝胞弟,宣统帝溥仪之父。8岁承袭其父奕的醇亲王爵位。娶荣禄之女为福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