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赵修复人物简介
Posted 昆虫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赵修复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赵修复人物简介
·赵修复
赵修复,昆虫学家,教育家。中国蜻蜓和寄生蜂分类研究的开拓者。编写出中国第一部蜻蜓分类专著。从事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工作,以害虫虫口数量变化动态为中心问题,探索害虫发生规律,对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主编《武夷科学》 杂志。培养出一批批昆虫学和植物保护科学人才。
赵修复,自号点水翁。1917年5月17日出生于福州市高湖乡桥南村。山清水秀的农村环境培育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福建省理工中学读书时,他深受生物学老师唐仲璋 (后为厦门大学寄生虫学教授) 的影响。1935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平燕京大学生物系。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每年都获得奖学金,毕业时被选为Beta Beta Beta生物学会荣誉会员,获得一枚“金钥匙”。大学三年级时,赵修复修读胡经甫教授开设的昆虫学课程。胡老师安排他每天下午实验课后都要到学校附近的金家花园去做果树害虫调查,最后把调查结果写成毕业论文。在胡老师的指导和提携下,赵修复走上以研究昆虫学作为自己终生职业的道路。
1939年秋季,赵修复接受胡老师“先出去工作两年,带着问题回来念研究生” 的教导,到胡老师为他介绍的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40年,济南地区黏虫大发成灾,赵修复对粘虫做了认真研究,养出很多种天敌昆虫。后来写成论文带到北京请胡老师修改。胡老师看到他确能从事科研工作,十分赞赏。这篇论文由当时日本人占领的济南寄往重庆,虽未见发表,但初步表现出赵修复的独立钻研精神和能力。1941年秋,他由济南回到泉州,在培英女子中学任教。1942年春节,在内迁邵武的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42年,邵武县鼠疫流行,死者甚众,十分恐怖。赵修复用衣袖制成袜筒套住双脚,预防跳蚤钻到身上叮咬,不顾危险,对鼠疫传播的媒介——跳蚤进行采集研究,发表了 《闽江流域跳蚤的研究》等三篇有价值的论文。1945年抗战胜利,携家随协和大学迁回福州。
1948年,赵修复获得教学奖学金,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攻读学位。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常常夜以继日在实验室干到凌晨。
1950年,他完成了硕士论文《双峰弯尾春蜓外部形态的研究》。第二年,他又以《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他还被接纳为美国Phi kappa Phi和Sigma Xi两个荣誉学会的会员,获得两枚“金钥匙”。
赵修复虽然得到了美国政府签发的永久居留证,还可以接家眷去美国居住,但他不为所动,在1951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就毅然回国,来到福建农学院任教,一直工作至今。
40多年来,赵修复孜孜不倦地从事蜻蜓、寄生蜂分类研究和生物防治工作,悉心培育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担任过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主任和生物防治研究所所长,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为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还以极大热情参加社会工作,参与人民政权建设。1952年11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来被选为民盟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和第七届中央参议委员,民盟福建省第四届常委、第五届副主委,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主任委员。他还担任福建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副主席。此外,他还担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 福建省昆虫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长,第四届名誉理事长;福建省植物保护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长,第四届名誉理事长; 中国昆虫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会长等职。
赵修复回国后,他的妻子也调到福建农学院工作,曾任院图书馆副馆长。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与生活中,她除了承担家务重担外,还尽心尽力为赵修复搜集积累文献资源,编写目录索引,建立适应科研??要的文献室,协助赵修复给研究生讲授昆虫文献学课程,长期担任赵修复助手角色。赵修复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她的帮助、合作和支持分不开的。不幸她因体弱多病,于1986年去世。
编写出中国第一部蜻蜓分类专著
早在燕京大学学习时,胡经甫老师送给赵修复一本美国学者尼登(J.G.Needham) 著的 《中国蜻蜓手册》。这本书记载我国蜻蜓266种,都是外国人在我国采集、鉴定的。“中国蜻蜓分类怎么只有外国人编的手册呢?”原来那个时候,中国的生物科学十分落后,由中国人编写的生物学著作几乎没有。燕大生物系所用的教材是英文课本,书里面所讲的都是外国的生物实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胡经甫老师用中国生物种类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把研究结果编写成实验指导书,并在课堂上讲授,深受学生欢迎。胡老师这种积极开发祖国生物资源的精神和为改变中国生物学落后面貌所作的努力,使赵修复深受教育。
在孜孜学习、探求的同时,赵修复决心编写出中国的蜻蜓分类学著作,为国争光。留美期间,他带去积累了7年的蜻蜓标本,利用国外有利的条件开展研究工作。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记载了我国春蜓101种,内有25个新种。这是中国人写的第??部蜻蜓分类专著。赵修复怀着“中国科学家有责任把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用中文发表,为国内后学者提供方便” 的信念,回国后即着手把博士论文译成中文,于1953年至1955年分为5篇系列论文,在 《昆虫学报》上发表。为了更好地结合害虫生物防治工作,后来他把主要精力转入寄生蜂分类的研究,蜻蜓分类研究大约中断了20多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赵修复重新采集和整理我国春蜓标本,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1990年,赵修复的 《中国春蜓分类》 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1991年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199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部78万字的巨著,记载了迄今发现的我国145种春蜓,其中包括赵修复先后发表的春蜓的一个新亚科、6个新属和50个新种。这145种约占全世界春蜓840种的17.5%,占亚洲340种的40%。
《中国春蜓分类》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汇集了赵修复半个世纪来春蜓研究的成果,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早在留美学习时,他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把春蜓由4个亚科合并为三个亚科。对北美洲的lanthus属作了修订。他认为北美洲的lanthus属只含1个种,前人放在这个属里的另外一个种应该移放到Stylogomphus属里去。这样就使得在亚洲东部广为分布的Stylogomphus的地理分布范围由东洋区的印中亚区扩展到新北区的东部去。他还认为国内报道lanthus属的一种化石春蜓是误定。20世纪80年代恢复春蜓研究之后,他对春蜓分类更加深入,于1984年创立Onychogomphinae新亚科。他于1987年去美国访问设在佛罗里达大学的国际蜻蜓研究中心,看到许多国外春蜓标本,特别有价值的是研究了原产欧洲的Gomphus属和Onychogomphinae属的模式种的标本后,觉得中国的种类和它们都很不同。回国后,他把前人堆放在Gomphus属和Onychogomphus属两个大属里的种类,分别移放到7个属和8个属里面去,包含建立新属以容纳由这里移出去的种类。他于1987年建立Orientogomphus新属,以容纳国内的一个新种和分布在我国南面国家与cricularis接近的三个种。这三个种的分类位置前人有许多争论。诸如此类,全书修订前人分类系统提出自己学术观点的地方很多。
《中国春蜓分类》 出版后,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中科院院士郑作新评价该书 “内容丰富,论述精辟,系统全面,反映昆虫分类的新进展和成就。”一位日本昆虫学家 (S.Tsnda)在给作者的信中说,“这本书对日本春蜓分类也会产生影响。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春蜓,对了解亚洲春蜓也很重要。”
赵修复对自己的著作总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惟恐有丝毫疏漏,贻误读者。《中国春蜓分类》获得一片赞扬声,他在送给友人的书的附言中却这样说,“如果说这是他完成的一本著作,不如说他提供修改、补充和发展一个较为方便的基础。一切更正的意见,作者都诚心表示感谢和欢迎。”
赵修复痴情于蜻蜓及其分类的研究。他认为我们国家对自己拥有的生物资源要搞清楚,必须进行系统的种类调查。蜻蜓是昆虫世界里的一个类群,它可以作为反映环境保护质量的 “指示昆虫”。蜻蜓的幼虫在水中生活,用水生昆虫作为水质污染监测手段,在国外已普遍使用。我国也准备施行。赵修复最近还撰写了 《中国水生昆虫鉴定手册》 的蜻蜓目部分,介绍蜻蜓幼虫如何鉴别,可用于水质污染监测。
寄生蜂分类研究与害虫生物防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赵修复在采集蜻蜓标本的同时,也采集寄生蜂标本。1948年赴美留学时,他也带去姬蜂标本,请一位美国姬蜂分类专家为他鉴定了七十几属标本,为我国姬蜂分类初步建立??个基础。他认为研究寄生蜂对于害虫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他曾经这样阐述道,“在昆虫世界里,有一类虫子,隶膜翅目,它们营寄生生活,习惯上统称为 ‘寄生蜂’。很多寄生蜂对于害虫起了自然抑制作用,使后者不能大量发生为害……许多寄生蜂,通过人们的利用,或则由国外引进,或则在国内异地移植,或则由人工大量繁殖,用于生物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许多事例说明,重要寄生蜂种类和它们寄主害虫的种的鉴定研究及准确无误,对它们的生活学特性研究得透彻清楚,生物防治就容易获得成功。”
1956年,赵修复发表了 “华东柄腹小茧蜂记述”,这是我国第??篇寄生蜂系统分类的论文。前人虽然也写了一些寄生蜂论文,但都是天敌名录或者零星一两个新种的记载。由于种种干扰。赵修复的柄腹茧蜂的后续论文,过了20年才得以发表。1977年和1978年,“中国柄腹茧蜂记述Ⅰ,Ⅱ” 二文在 《昆虫学报》 发表,连同1956年的??文,一共记载了我国柄腹茧蜂四十几个新种。该组论文获得农业部197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976年,赵修复编著的 《中国姬蜂分类纲要》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美国专家为他鉴定的七十几属姬蜂分类特征,都收编入这本书中。这部30多万字的著作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里通外国” 的罪名,遭到批斗、游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他白天参加大田劳动,晚上仍在家里伏案著述。这部书的大部分文稿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写的。在逆境中,赵修复依然痴恋他的昆虫学研究。有一次,他参加大田劳动收割水稻时,看见一种姬蜂围绕着稻垛飞来飞去,好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他好生奇怪,中午回家时,就剪掉妻子的长统尼龙袜制成一个小小的捕虫网,顶着烈日提早出工,偷偷地捕捉了几只进行观察研究。后来他把这种寄生蜂命名为 “趋稻厚唇姬蜂”,为他的著作增加了一项十分珍贵的观察记录。20世纪80年代,赵修复焕发青春,大胆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 《寄生蜂末龄幼虫分类》 (1981)、?膜翅目导论及分科检索表》 (1985)、《北美洲茧蜂科分属鉴定手册》(1988),编译了 《寄生蜂分类纲要》 (1987),为推动和普及我国寄生蜂分类作出贡献。
赵修复运用他丰富的寄生蜂知识,积极开展害虫生物防治工作。1979年,农业部举办全国天敌调查训练班,他参加讲课。他还参加农业部生物防治访美代表团,对美国的生物防治工作进行认真考察。1982年,他还接受农业部委托,主编高等农业院校《害虫生物防治》教材并举办过一次该课程的师资培训班,积极培养我国生物防治人才。近年来,他带领生防所同志积极开展生防应用基础研究。在生产应用方面,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3年来每年大约防治20万株荔枝和龙眼树的害虫,很受群众欢迎。
认识害虫发生规律
“文化大革命”期间,赵修复被下放到福建省泰宁县,在一个小山村住了2年零4个月。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献身科学的热情,反而为他提供了联系实际研究昆虫学的大好机会。他经常深入田间,了解虫情; 拜访农民群众,了解过去虫害发生情况,并提出防治害虫的办法,从中了解积累了许多有关农事活动、气候、天敌、农药治虫与害虫发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知识。例如,他所在的上青乡都是梯田,排灌水很方便,他根据这个特点,提倡在单季稻田里采用滴油拂落法防治白背飞虱,不但十分见效,而且不伤害田间的赤眼蜂,使其后发生的稻纵卷叶螟卵都被寄生,螟害得到控制。而在双季稻田里,因为滴油法会给已经抽穗的稻子造成损害,只好喷药防治白背飞虱,但赤眼蜂也遭到厄运,卷叶螟大发成灾。他还观察到气候与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关系。闽北6月,适温高湿,每雌虫怀卵量可达300多粒,即使田间蛾少,仍很容易成灾。到了8月份,高温干旱,卷叶螟蛾脂肪体萎缩,每雌虫怀卵量平均只有8粒。即使田间蛾多,也不会成灾。类似情况的反复观察,引发他思考气候与害虫及天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害虫发生的规律。
防治害虫,必须以它的发生规律为依据。有一种很普遍的见解,认为了解害虫的发生规律就是了解它的生活史,了解害虫一年发生几代,幼虫蜕皮几次,各个虫态历时几天,生活习性如何,等等。赵修复认为,这些问题只是害虫发生过程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害虫发生规律的中心问题是害虫虫口数量变化的动态。虫口数量变化有其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昆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包含生殖潜能和生存潜能。外因主要有物理因素 (气候、土壤)、营养因素和天敌因素。人们的农事活动,包括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措施等,对上述因素都有影响。赵修复用图解法表示这些生态的相互影响 (见下页图)。
一种天敌还被更高层次的天敌取食,用

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里,昆虫的种类通常都是很多的。就福建省的水稻田来说,至少有昆虫500余种。其中会吃水稻的植食性昆虫有200多种,肉食性昆虫至少也有这么多。但会对水稻造成灾害的昆虫只有几种,约占水稻田昆虫种类总数的百分之一。在这部分昆虫中,植食性昆虫种类没有受到它的天敌的有效抑制,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便成为害虫。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种类,因为自然调节的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之下,对水稻不造成损害。赵修复认为,害虫与天敌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农业昆虫学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质的特殊性。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里,物种之间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机制普遍存在。一切害虫防治措施,都要考虑到害虫虫口数量变化的动态,都要与自然调节的力量相协调。这种关系的知识,是做好害虫生物防治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赵修复常年累月执著地研究寄生蜂和害虫生物防治。
倡议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自从1873年外国人第一次来到福建武夷山的桂墩,采集生物标本,发现许多新种,武夷山开始闻名于世。随后还有研究鸟类、蛙类、蛇类、昆虫的专家纷至沓来,采集去很多标本,发表了很多新种。于是武夷山的大竹岚、挂墩一带成为生物标本采集胜地和众多的生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块生物资源宝地逐步得到开发和利用。但由于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大量砍伐捕猎,使这块宝地遭到破坏。赵修复十分痛心,考虑到武夷山还是福建省闽江水系的水源地,一旦遭到严重破坏,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于是,他于1978年向福建省人民政府提出迅速建立武夷山东大学竹岚、挂墩自然保护区的建议。福建林学院一位教师也提了这样建议。他们两人的建议获得199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建议奖”。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定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之后,赵修复积极参加福建省科委组织的武夷山综合科学考察,向省科委建议把该保护区作为科研基地,广泛组织省内外科学家进行资源综合考察。他协助省科委出版?武夷科学》杂志,担任主编,为科学考察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为了配合科学考察工作,赵修复于1981年发表了 《福建省昆虫名录》。这本书记载了福建省迄今已知的昆虫4742种,分隶于29个目、347科、2436属。这是我国省级昆虫名录的创举。198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武夷科学》于1981年创刊,主要刊登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调查研究的论文。到现在已刊载了300余篇,其中以分类学的论文居多。计已发表生物新种300余种,新属20个,新科2个。《武夷科学》 已与国内外100多种相应学报建立长期交换关系,在国际享有声誉。美国生物学情报所曾来函索取,要把《武夷科学》刊登的论文摘要登载在该所出版的《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上,向全世界广泛传播。赵修复10多年来义务担任主编,每年都花大量时间于编辑出版工作,为发展福建省生物资源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致力于培养学术梯队
赵修复从教50余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的人才。特别是粉碎 “四人帮”之后,他老当益壮,加紧工作,致力于培养高级生防人才,着手建设生防所学术梯队。1978年,赵修复??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他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5年又被批准为昆虫学博士生流动站导师。在他悉心培养下,已有6位博士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成绩。其中有4位寄生蜂分类博士。就全国范围来说,寄生蜂分类研究已经后继有人。福建农学院生防??已拥有5位副教授。其中有3位博士,组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颇具实力的学术梯队。
赵修复一贯主张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国内,出国学习的要先做好思想上、业务上的准备,他对生防所选派出国的人员作过叮咛: 你们去学习,要学我们还不懂的和我们需要的新东西,你们将会接触到目前我国还没有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回来后也要能设计并改进它。生防??选派的一位同志去澳大利亚留学,就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进行的。这位博士回国后,提出要建立有人工模拟气候设备的实验室,得到福建省科委的支持和赞助。在赵修复教授指导下,这位博士和所里同志一起,组建了福建省重点开放实验室之一——生防所的 “福建省昆虫生态实验室”。他们参考国外先进的生态设备,自力更生,自行设计、组装,节约了很多经费。1992年10月实验室通过验收。这是一个完整的中低光照、温湿度可调的生态实验室,它还将向具备高光照实验设施发展。建立人工模拟气候控制系统的昆虫生态实验室在国内属首创。
由于年事已高,赵修复已辞去了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所长职务,但他仍抓紧点滴时间,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指导博士研究生,在晚年再为人民多作贡献。
简历
1917年5月17日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35~1939年 在北平燕京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生物学学士学位。
1939~1941年 任济南齐鲁大学生物系助教。
1941~1942年 任福建省泉州培英女子中学教员。
1942~1948年 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
1948~1951年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昆虫学系进修,获虫学硕士、博士学位。
1951~迄今 福建农学院 (1994年3月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教授。
主要论著
1 赵修复.The external mor phology of the dragonfly Onychgomphus ardens Needham.Smithsonian MiColl,1953,122 (6): 1—56.
2 赵修复. 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Ⅰ. 昆虫学报,1953,3 (4): 375—434;Ⅱ. 昆虫学报,1954,4 (1): 23—82; Ⅲ. 昆虫学报,1954,4 (3): 113—257; Ⅳ. 昆虫学报,1954,4 (4): 399—426; Ⅴ. 昆虫学报,1955,5 (1): 71—103.
3 赵修复. 华东柄腹茧蜂记述. 福建农学院学报,1956,4: 1—18.
4 赵修复. 中国南部冠蜂新种记述 (膜翅目: 姬蜂总科). 昆虫学报,1964, 13 (3):375—390.
5 赵修复. 长柄茧蜂属4个新种记载 (膜翅目: 小茧蜂科). 动物分类学报,1964,1 (1): 153—162.
6 赵修复. 福建省稻纵卷叶螟天敌调查. 福建农业科技,1975,(6): 24—41.
7 赵修复. 中国姬蜂分类纲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
8 赵修复. 中国柄腹茧蜂记述 (膜翅目: 茧蜂科: 矛茧蜂亚科: 柄腹茧蜂族).Ⅰ. 昆 虫 学 报,1977,20 (2): 205—216; Ⅱ. 昆 虫 学 报,1978, 21 (2): 173—184.
9 赵修复. 怎样正确理解害虫的发生规律. 福建农业科技,1978,(3): 36—41.
10 赵修复. 我对害虫发生规律的理解,兼谈天敌调查的若干问题. 昆虫知识, 1980,(3): 142—145.
11 赵修复. 福建省昆虫名录. 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1982.
12 赵修复. 害虫生物防治 (主编).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13 赵修复. Recalssification of Chinese gomphid dragonflie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ubfamily and descriptions of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donatologica,1984, 3 (1):71—80.
14 赵修复,曹骥. 害虫综合治理导论(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15 赵修复. 膜翅目导论及分科检索表(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6 赵修复. 寄生蜂分类纲要(编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17 赵修复. 中国春蜓分类 (蜻蜓目: 春蜓科). 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1990.
18 赵修复. 台湾海峡两岸春蜓区系比较 (蜻蜓目: 春蜓科). 武夷科学,1991 (8):9—13.
19 赵修复. 中国潜水蜂1新属、3新种描述(膜翅目: 姬蜂总科: 潜水蜂科). 武夷科学,1992 (9): 325—332.
相关参考
生命的修复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也许就是生命了,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在人类生命的长河里,天灾、人祸、疾病以及遗传等诸多因素致使部分人肢体残缺、器官功能丧失,备受生活的煎熬……然而,在科学迅速发展的
「”彩色4K”开国大典!《决胜时刻》修复珍贵影像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905电影
【指尖困扰TOP6!修复问题甲刻不容缓】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榜网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核心提示:都
摄影后期:如何使用PS修复残损的老照片?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照片对于人们来说承载着太
历史人物 丁谓简介 丁谓一举三得修复皇宫 丁谓巧送书信的故事 丁谓是哪个朝代的
中文名:丁谓 别名:字谓之,后更字公言 籍贯:江苏长洲县(今苏州)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966年www.cha138.com 去世年月:1037年 职业
简述人类历史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表面现象看,工农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反增长”的观点。诚然,
龙褂是清朝宫廷服饰,只有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妃、嫔才能使用。目前北京故宫就收藏了龙褂的事物,颜色均为石青色,制作十分精良。还有一些龙褂呈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不过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是能进行修复的。不知
艰巨的太空手术——美宇航员修复哈勃望远镜1993年12月2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富有太空活动经验的宇航员,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执行自1972年人类首次登月以来最为艰巨的任务——
在清朝时期,有一座著名皇家园林被称为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组成圆明园有三部分,分别是圆明园,长春园以及万春园。经过150多年的创建和经营,精美的建筑景群和杰出的营造技艺,再加上丰富的文化收藏享誉全世
在2013年的时候,扬州市的一个开放商正在兴建商业用地时,发现了一个隋朝时期的古墓。这座古墓占地面积并不大,里面的陪葬品也比较寒酸,所以考古专家们认为应该是一般的士大夫墓。在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