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丁石孙人物简介
Posted 数学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丁石孙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丁石孙人物简介
·丁石孙
丁石孙,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从事代数与代数数论的教学与研究。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较早提出程序自动化的研究课题。是在我国??展代数数论研究的倡导者之一。
丁石孙,原名丁永安,1927年9月5日生于上海。丁家祖籍江苏镇江,是当地的殷实人家。家族族谱按 “诗、书、传、家、永”排序,其祖父丁传科,长期在上海经商,事业兴旺,家产颇丰。父丁家丞是独子,不善商务,高中毕业后闲居,间或从商,颇懂医道。母刘蕙仙,家庭妇女。丁石孙自195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数学的教学与研究。1993年后从政。他于1956年和桂琳琳 (后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结为伉俪,育有二子。
求学之路
因其祖父不愿长孙入洋学堂,丁石孙10岁前在家受教; 其母粗通英文,成了他的第一位英语入门老师。10岁进镇江一私塾读书,入学还须自备桌椅。抗战初曾随家逃难至武汉,1938年返回上海,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先入南洋中学,初一算术学鸡兔同笼,对每解一步题都要说明理由印象至深,背诵英文也颇有受益; 语文教师是个老学究,鼓吹孝经的 “二十四孝” 及孔子受天命撰春秋等使他反感,遂转入比较开明的光华大学附中。1939年,母病故,又因祖父患病,家业始由父亲主持,此后家道开始中落。1941年因病休学一年后重返学校时正式更名为丁石孙。据丁先生回忆,他在中学阶段英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语文方面背过古文观止中的大部分文章,而对数学并无特殊的兴趣,平面几何还是学得较差的一门课。在中学的最后两年里,有一位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的数学老师经常给学生出难题,选自S.H. 霍尔(Hall) 和S.R. 耐特 (Knight) 的 《高级代数》 (Higher algebra)。他对做其中的难题觉得有趣,对一些数学技巧颇有心得;但未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能力。
1944年丁石孙未能如愿进上海交大而考取了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选此专业纯粹是为毕业后的出路计。因不善机械制图,他于二年级转入数学系。当时学校对学生课业要求不严,甚至没学诸如函数连续性、向量空间等基本概念。数学课对他没产生多大吸引力。大学期间,丁石孙参加过不少社会活动: 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 跟几位同学结伴研讨宗教、哲学问题,对佛学颇有心得。这对他此后待人处世有一定影响; 参加反内战罢课活动而被警局关押,并遭学校开除。1947—1948年,他在上海教过小学、做过家教、在中学代课,其间还和大同大学一些同学组织读书会。读书会根据大同大学的拉丁文名Utopia Universitae而定名为Utopia (译作 “乌托邦”),研讨政治和哲学问题。有一时期他因比别人空闲而当了读书会的负责人。这样一个普通读书会在解放后常被人误解为不良甚或反动的组织,这一经历成为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批判的一项 “罪名”。
为继续求学,1948年丁石孙作为插班生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就读三年级。之前他学分析用W.F. 奥斯古德 (Osgood)的书,不懂ε-δ,也不清楚群、环、域以及线性空间等的概念,他在赴考场的三轮车上 “恶补” 数学,翻看一本影印的麦克达菲(Mac Dafee) 有关抽象代数的书,居然记住了一些正是考题中涉及的概念。他自称是 “蒙” 进了清华。到清华后,丁石孙感到了与同班同学的差距,通过自学补一些基本概念,很快显示了他头脑清晰、数学悟性高的特点,并把主修方向定为抽象代数。当时学的课程有吴光磊的微分几何,段学复的伽罗瓦理论,闵嗣鹤的复变函数论等; 此外选修了王宪钧教授的数理逻辑课和陈岱孙的经济学课。1948年12月13日清华园解放,丁石孙很快被发展为 “民青” 队员,为配合解放军入城参加各种宣传活动,1949年4月返校上课,当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为抓紧读书,他没有接受自动由 “民青” 队员转为青年团员,这反映了他做事之前都要把事情想清楚的性格。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跟上了同班同学的水平。有一则故事说明丁石孙的学习能力: 他到外语系选修每周4个学时的法文文法课,老师是极严格的吴达元教授,学生们公认吴教授的课是最难及格的。期中考试时,90分以上的只有两个学生,即丁石孙和一个自幼熟习法语的来自越南的华侨同学。但是,按学校的规定,非外语系的学生不能获得法语学分(为获此学分,外语系学生还需同时修若干其他与法语有关的课程),吴达元教授亲自去找教务长周培源,为他争取到这4个学分。1950年他获得奖学金 (获奖者共3人,余者为曾肯成、殷涌泉),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工作。1952年他在清华加入民盟。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
治学之道
丁石孙调入北京大学始任助教时,即开始破格在数学系讲代数大课。为向苏联学习,学校组织突击学习俄语,他在北京大学全校俄文速成班测验时名列前茅。业余时间参与翻译苏联数学家撰写的教科书,其中有 Н. Н. 鲁津 (Лузин) 的 《解析集后论及其应用讲义》 和В.И. 斯米尔诺夫 (Смирнов) 的 《高等数学教程》 第三卷第一分册 (代数)。1954年升任讲师,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丁石孙总是把学习、教学与研究结合进行。他非常善于在学习中提出研究课题,他写研究论文都是自己选择而非他人指定题目,并能很快进入对问题的攻坚。1956年他在自学Л. С.庞特里亚金 (Понтрягин) 的 《连续群》 和 И.П. 那汤松(Натансон) 的 《实变函数论》 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即: 正则空间的乘积空间是否还是正则的? 他构造了一个反例,说明该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江泽涵教授对此很赞赏。江教授亲自查阅文献,发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布尔巴基的主要成员J. 迪厄多内(Dieudonné)在1939年得到过同样的结论,利用超限数给出了一个反例,而丁石孙的反例则简明得多,仅用了普通的实数,其想法来自那汤松《实变函数论》 书中的一个习题。他还从一李代数的自同构或者微分性质常常可以推断李代数本身的性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具有一巡回幂零微分的李代数的结构问题,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果。限于当时势政治环境,他围绕李代数的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1958年大跃进及红专大辩论,他所在的代数组织被说成脱离实际。系主任、代数学家段学复去搞线性规划,他被下放劳动。回校后,当系领导让他选择联系实际的科研方向时,丁石孙选择了控制论。原因是: 当时计算机的编程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所有的程序都靠手写。他的想法是要用计算机本身来编程序,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在计算机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汇编语言。这无疑是个很有远见的选择。系里支持了这个想法,程民德教授将自己最好的学生陈沐天分派到这个方向。很快丁石孙就认识到: 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方向上要真正做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让学生赤膊上阵是不行的。培养优??的应用人才首先要将他们培养成较好的数学家,只有比较成熟的数学家才有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出新办法。这与当时不顾学生的基础去盲目联系实际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于是,他边学边给四年级一批很强的学生讲授苏联数学家А.А. 马尔可夫(Марков) 的 《算法论》,以及数理逻辑课程。当时已经可以看出,这样做下去对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将有极大的好处。但1959年反右倾时,丁石孙被扣上所谓 “反对抛纲式教学,反对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计划” 的帽子而遭受批判,他被迫离开控制论组,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就这样终止了。丁石孙对此痛心疾首。1960年丁石孙被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1962年平反后,曾是控制论组成员的洪加威等人去看望他时,他说: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程序自动化没能搞下去。” 1964年,当系里再次动员大家搞科研时,丁石孙不堪回首,表示: “科研绝对不搞了。只想把一本教材写好 (指的是 《高等代数》)。”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丁石孙曾被定为数学系黑帮分子,住进 “牛棚”。1970至1971年间下放江西干校,曾任司务长,负责买菜做饭。1971年秋回数学系应用数学组工作,先后到首钢及棉纺厂推广正交设计法。1973年奉派赴新疆招收工农兵学员百余日。批林批孔时间,又受到批判,罪名是 “给大好形势抹黑”。丁石孙成了政治运动一来必挨整,运动过后照样埋头苦干的典型人物。1974年他担任73届工农兵学员教学组组长,开门办学,下厂边劳动边上课,自己学会了车工的基本操作技能。1974年下半年至 “文化大革命” 结束,参加数学系代数组为部队培养学员的教学组工作,指导学员撰写有关前馈序列的论文,为他今后编写 《线性移位寄存器》 一书打下了基础。这些数学实践活动使丁石孙形成如下想法: 搞代数不能光在抽象的群、环、域中转,而要从真正基本的东西搞起。
1977年在做了认真的调研和跟其他学者的讨论后,他下定决心要在北京大学建设研究代数数论的力量。代数数论这个学科是基础数学的核心分支之一,它要用到众多的其他分支的深刻知识; 反过来,它的思想与方法也对于其他分支有重要影响,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际上一直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长盛不衰,硕果累累。在国内,1949年老北京大学的王湘浩教授被请到清华大学讲代数数论,每次3小时,从赋值论进起。解放初期 (1952年院系调整前) 王湘浩和聂灵沼曾搞过这个方向; 之后,我国的代数数论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代数数论的难度是人所共知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称之为 “数学的堂奥”,并认为,搞代数数论最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至少要打10年的基础,或许能做出一些成绩。年过半百的丁石孙决心开始在国内填补这个空白,将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开始自学,向聂灵沼教授请教。第2年 (1978年) 与聂灵沼开始招收研究生。1982年底始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集中精力学习椭圆曲线的算术理论,而不把写论文作为目标。当时该校教授、现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的P. 格里菲思 (Griffiths) 对陈省身说:“丁教授与其他的访问学者很不一样。”他支持丁石孙的做法,用自己的钱支付丁石孙使用计算机的费用。丁石孙利用计算机找到了一条铁至少为3的椭圆曲线,此事被当时授课的C. 马祖尔(Mazur) 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及。事实证明,丁石孙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和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近十几年来椭圆曲线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代数数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例如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和密码学中)。
回国后,他在当北大校长的同时,在学期中为北大 (并利用暑假为来自全国) 的代数数论方向的教员和研究生讲授椭圆曲线,在国内开展这一重要分支的教学与研究。
1984年上半年,教育部研究生司征求丁石孙对于当时中国数学的看法。他认为: 总体上相当落后,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的看法曾在许多高校数学系里引起不小的震动。他引述了哈佛大学格里菲思对德国数学发展的评价: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学成了废墟,沉默了30年。这30年中,他们做了两件事: 一是学习世界上的新东西,二是认真教书,把这些新东西教给年轻人。现在终于见了成效 (指当时世界数学界??轰动的事: 德国的青年数学家G. 法尔廷斯 (Faltings) 证明了数论中的莫德尔 (Mordell) 猜想)。格里菲思认为,中国的数学家也应当这样做。丁石孙很赞成这个观点,并且身体力行。
教学之理
在北京大学的40多年中,丁石孙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学上,先后教过20多门课。最小的课是用两个小时给图书馆系的学生讲现代数学的分类,大课则有为数学系200多学生讲1年的高等代数。浅显的课如每周两个学时讲一个学期的生物系的高等数学 (由微积分到微分方程),较深的课有为研究生讲的同调代数、交换代数、类域论和前面提到的椭圆曲线等。
他认为教学对于开拓教员的知识面很重要。每教一门新课都会感到压力,边教边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即使有的课程重复地教也会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例如,他为了教好高等代数,备课时花很多时间去图书馆查阅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寻找最恰当的例子,以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他还强调,学生常常可能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启发教师去完善教学。他一直不赞成成立脱离大学教学的科学院,这可能使数学家无缘教学,减少与年轻学子的交流。丁石孙的讲课在北大数学系是享有盛誉的。许多学生都说: 听丁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
在他的课堂上,每当学生觉得有些跟不上时,他总会放慢节奏,做一些必要的解释; 而当学生觉得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时,他就很快地转向下面的内容。他讲课从来不看讲稿,随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以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他的表述极其清晰、流畅,声音洪亮。他认为,教员备课的第一步当然是在逻辑上把要讲的内容弄清楚,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设想在一步步的推导中,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感到困难。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备课时搞清楚哪些东西应该讲固然重要,但搞清楚哪些东西目前还不能讲更为重要,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水平。在尚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而暂时不能讲清的地方要学会 “打马虎眼”,让学生听不出漏洞而能顺利地往下走。他无论讲什么课,总是在课后亲自给学生答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他的教学赢得了所有学生由衷的尊敬与爱戴。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丁石孙在教材建设上花费了许多心血。解放初期,高等代数教学使用苏联А.Г. 库罗??(Курош) 的 《高等代数教程》。该书的起点是抽象的代数结构,学生较难接受。1952至1954年丁石孙所在的代数小组全部时间都花在教学上,包括给学生上习题课。1953年丁石孙出席了教育部在青岛召开的会议; 会议提出修改教学大纲,减轻学生负担,他开始编写高等代数的讲义,并在教学中使用。之后,他多次对此讲义进行修订,到1964年这个讲义以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代数教研室的名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是《高等代数讲义》。这本书的选材恰当,章节顺序安排合理,论述简明、清晰,易于理解,习题经过精心挑选,与内容密切配合,难易结合。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校急需合适的教材; 1978年王萼芳、石生明又修订了此书,并改名为 《高等代数》,到目前为止该教材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在我国高等代数教学中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被教育部授予国家教材一等奖。1965年,毛泽东在春节讲话中提出 “教材可以砍掉三分之一”,1965年底,丁石孙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教育部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会议,该会的目的是贯彻这个讲话的精神。1966年初丁石孙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审稿人曹锡华、谢邦杰、刘绍学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一起围着炭火盆对《高等代数讲义》逐章讨论,边修改、边审阅、边编辑加工,用了两周时间,剪刀加浆糊,完成了名为 《高等代数简明教程》 的教材。丁石孙本人认为此书写得比较好。同年4月份,出版社来通知说: 该书已被选中送日本展览。实际出版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丁石孙被批斗、关押,因此他本人当时并没有看到此书。1971年他从江西干校回来后才在图书室看到此书。图书管理员说,旧书店有卖的。他花5角钱买了1本。1974年要给解放军学员讲高等代数,段学复教授说此书可用,但当时已无处可买。学员们找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来的印刷底板,由部队的印刷厂出版,署名是北京大学数学系代数小组。
1989年丁石孙和聂灵沼合著的 《代数学引论》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们在1980年以来讲授抽象代数过程中几经修改的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以往抽象代数方面的教科书有的内容过少,有的偏重于某些侧面,有的又面面俱到,篇幅太长。他们的书内容适当,对于综合性大学教学系的学生,可以讲授其中的大部分章节。书中特别注意对于这一抽象学科的背景及用途的介绍,以使读者理解诸多抽象概念及结论的实质。该书于1992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教材特等奖。2000年此书的第二版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丁石孙一直对数学哲学有兴趣。1956年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创刊号上就刊有他的短文 “数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实践,他逐渐对数学的性质,数学在科学和一般的人类文化中的地位,数学在教育中的作用等有了较成熟的见地。1989年出版的 《数学与教育》 一书(与张祖贵合著) 阐述了他的许多观点,引起数学哲学界和教育界广泛的兴趣。
他还热心于向公众普及数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担任 《数学通报》 编委时以笔名 “乃一” 撰文向中学教师介绍高等数学。“文化大革命” 后主编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数学小丛书——智慧之花” 系列科普读物。
简 历
1927年9月5日 出生于上海
1944—1947年 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数学系。
1948年8月—1952年7月 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2年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7月—1978年 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1954年任讲师。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1983年 1979年升任教授,1981至1983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
1982年11月—1983年12月 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4—1989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
1988—1991年 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1993年起在中国民主同盟工作。
1996年 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1998年 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2000年 任第九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2003年 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主要论著
1 丁石孙,聂灵沼,王萼芳译 (ВИ期米尔诺夫著). 高等数学教程第三卷第一分册 (代数).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2 丁石孙. 数学思想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创刊号,1956,15—16
3 丁石孙. 关于拓扑空间的正则性不具有可乘性的一个例子.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1956,2: 159—162
4 丁石孙译. 关于全矩阵环的自同构与反自同构.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1957,3 (1): 53—59
5 丁石孙译 (Н Н鲁津著). 解析集合论及其应用讲义.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6 丁石孙. 具有一巡回幂零微分的李代数.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1958,4 (1): 71—87
7 丁石孙译 (ДЯ李本生著). 从列宁的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观点来看控制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0,(1): 59—63
8 吴光磊,丁石孙,姜伯驹,田畴,程庆民. 解析几何.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9 江泽涵,丁石孙,程庆民,姜伯驹译 (P. J. 希尔顿,S. 瓦里著). 同调论.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10 丁石孙,曾肯成,郝炳新译 (B. L. 范德瓦尔登著). 代数学Ⅰ.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11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几何代数教研室. 高等代数讲义.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64
12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几何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 高等代数简明教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66
13 舒立 (邓东皋,孙小礼,吴光磊,丁石孙,刘西垣的集体笔名). 微积分的理论是怎么来的. 红旗,1973,(1)
14 丁石孙. 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5 丁石孙. 伽罗瓦扩张的一个算术刻画. 数学进展,1983,12 (4):291—293
16 丁石孙. 谈我国数学的现状和发展. 高教科技信息试刊8 (教育部科技司编,刊出时的题目为 “丁石孙教授谈我国数学的现状和发展”),1984. 5
17 丁石孙. 谈谈数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人·自然·社会》 (孙小礼,楼格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8—19
18 聂灵沼,丁石孙. 代数学引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第二版,2000)
19 丁石孙,张祖贵. 数学与教育 (收入《数学·我们·数学》 丛书).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0 丁石孙,袁向东,张祖贵. 北京大学数学系八十年. 中国科技史料,1993,14 (1): 74—85
21 丁石孙,袁向东,张祖贵. 几度沧桑两鬓斑,桃李天下慰心田——段学复教授访谈录.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4,4: 57—74
22 丁石孙,谈谈教育——从社会发展的观点 (1994年在香港潘光旦讲座上的报告)
23 Ding Shisun,Kang Ming-Chang,Tan Eng-Tjioe. Chiuntze C. Tsen(1898—1940) and Tsen ’s theorems. Eocky Mountain J. Math.,1999,29 (4): 1237—1269
24 丁石孙. 数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高校数学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1998.5.). 略作修改后刊于: 科技导报,2002,2
相关参考
李鸿藻,晚清名臣,生于公元1820年,去世于公元1897年,世代名宦世家出身,直隶高阳人,字兰孙,号石孙,咸丰二年进士。李鸿藻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历了清朝这个时期内外各项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时局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820年2月14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897年7月24日),享年七十八岁。>李鸿藻
李鸿藻,字季云,号石孙,又号兰孙,砚斋,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公元1820年2月14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897年7月24日),享年七十八岁。>李鸿藻
如何评价“清流领袖”李鸿藻?李鸿藻与李鸿章是什么关系?是兄弟吗?
李鸿藻,晚清名臣,生于公元1820年,去世于公元1897年,世代名宦世家出身,直隶高阳人,字兰孙,号石孙,咸丰二年进士。李鸿藻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历了清朝这个时期内外各项重大历史事件,对晚清时局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