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庆逵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庆逵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庆逵人物简介
·李庆逵
李庆逵,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土壤分析化学、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及施肥,红壤性质、发生分类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率先研究了我国土壤植物养分状况与合理施肥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磷肥的肥效、有效条件及施用方法。提出了提高化学氮肥肥效的造粒工艺。在橡胶树北移和施肥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树。为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和化学肥料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庆逵,字和成。1912年2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书香门第。1925年在宁波效实中学初中部毕业。192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中学高中部。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经翁文灏引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4年,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下,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仍工作于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于1953年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更名为南京土壤研究所),李庆逵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和名誉所长等职。并于1957—196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副队长,1978—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他还兼任过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56年,年仅44岁的李庆逵就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称号。3次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的殊荣。历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长; 中国农学会和中国化肥学会的副理事长。
李庆逵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和南京市委主任委员,现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议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七届代表。1983年起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庆逵也是国际土壤学界的知名学者。1950年他当选为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1980年受聘为在荷兰出版的国际《肥料研究》(Fertilizer Research)杂志的编委。1987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授予他“著名科学家”荣誉称号及奖章、奖品。
李庆逵从事土壤及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已达60年,其间,曾发表论著80余篇,并多次获奖。为我国土壤科学及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引进土壤化学分析方法
深人研究红壤基本性质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正处于创始阶段,李庆逵注意吸取欧美先进的研究方法,首先引进土壤化学分析,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土壤类型,选择了适合我国当时情况的土壤分析方法,于1937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土壤分析法》。5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1953年出版了 《土壤分析法》新版本,1958年出版了再版本。?土壤分析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土壤科学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研究方法,成为我国30—70年代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对推动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庆逵不仅重视土壤化学分析,而且对土壤的基本性质也进行了广泛研究。1943年,他在美国《土壤科学》(Soil 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主要土壤的化学特性》(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 一文,是率先向国际土壤界介绍我国土类化学特征的文章,使我国土壤科学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土壤学术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助手们在我国红壤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且采集了主要类型的土壤、成土母岩、半风化母岩的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化学和物理化学分析,并将测定结果计算为矿物组成。先后发表了《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1957)、《华南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 (1958)、《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1958)。这些文章详细地论述了红壤的发生分类及其基本属性,提出了在自然植被下红壤不一定是风化壳的论点。
在50年代,各国学者在红壤发生分类研究上,都偏重于研究土壤的化学和矿物学,使土壤形成过程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研究风化过程和风化阶段,而忽视了成土过程。李庆逵运用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的原理,研究了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红壤的形成问题,认为我国南方红色风化壳的风化和形成情况虽较为特殊,但其成土作用仍受植被组成——森林植被和热带干草原植被——所决定,提出了在自然植被下,红壤是土壤或者是趋向复新的土壤的观点。这个观点纠正当时占优势的红壤形成的古地理学观点,即红壤是一种母质的观点。同时根据红壤的化学性质,指出了在红壤荒地利用中,“磷肥、石灰将有极大量的需要,钾肥有一定的重要性”的前景; 同时认为,红壤“只有当矿质养分得到一定程度保证以后,始能希望通过生物作用固定一部分空气中的氮素,以缓和氮肥的需要,这样才能累积有机质提高肥力” (1957)。这些论点对红壤的开发利用和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5年由他主编的《中国红壤》,又系统地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红壤地区的研究成果,为综合持续利用红壤资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该项成果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研究土壤养分状况
提出合理施肥方法
李庆逵和他的助手们从土壤、植物营养和肥料三者关系出发,对我国土壤中的磷素、钾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转化规律以及施肥效应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成就突出,其中关于“土壤磷素性质及磷肥品种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之研究最为引人注目。
早在30年代,李庆逵就从事土壤有效磷含量、供应能力,磷肥品种和施用方法对小麦、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我国南方红壤和黄壤对磷酸盐的固定》 (Phosphate Fixation of the Red Earth and Yellow Earth of Southern China)、《施用磷肥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Variations in Yield and Composition of the Wheat Plant as Affected by the Time of Applying Phosphate Fertilizers)、《中国中南部红壤之磷肥试验》(1941)和《磷灰岩之肥效试验》(1941)等论文。文章分别提出了红黄壤中之速效磷含量甚低,而固定磷素的能力极高,因而对磷肥的需要最为急切; 酸性硅铝质黄壤可直接施用磷矿粉,其效果与施用过磷酸钙及其他可溶性磷肥相同,唯效力稍见迟缓等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同事们先后在华南(1953—1963年)、华中(1952—1956年)红壤区,华东(1960—1963年)黄褐土区和淮北石灰性冲积土区,研究土壤磷素形态及其转化;土壤性质和作物习性对于不同品种磷肥肥效的影响,以及土壤氮素供应情况和磷肥效应的相互关系等等,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他成功地区分了红壤地区主要土类中无机磷的形态。指出红壤中磷素主要以磷酸铁形态存在,其中以氧化铁胶膜包蔽态的磷酸铁为主,占土壤矿质磷总量的60%—80%以上。因此,在红壤旱地中,作物对磷肥的效应特别明显(1963)。李庆逵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当稳定性晶体磷酸铁[FeP*O4·2H2O]作肥料施入土壤后,在淹水还原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效性的无定形磷酸铁而为水稻吸收(1963)。从而阐明了在酸性或中性土区,为何旱作时缺磷,而植稻时缺磷现象即得到缓解的原因。他明确提出,对水稻土而言,磷肥宜用于旱作,在新垦红壤荒地和高度缺磷的土壤上,只有在氮肥足够供应的条件下,磷肥的肥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963)。同时强调指出选用磷肥品种应因土而异。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红壤区合理利用磷肥而且对磷肥工业的发展和合理布局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1964年,李庆逵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了题为《土壤磷素性质及磷肥品种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的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尔后,他的合作者又继续较系统地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区分及其化学行为和对作物的有效性问题,并编绘了 《中国土壤磷素图》 (1979),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磷矿资源,他和同事们还全面地研究了我国主要的低品位磷矿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并且根据当地的土壤及作物条件,进行生物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浆岩类; 变质岩类和沉积岩型3大类型磷矿床中,沉积岩型的磷矿可以直接施用,按磷矿粉直接施用的适用性分为3大类,进行了分类评价,根据磷矿性质的不同,提出合理利用的可能性和途径。他们还创立了以磷灰石的晶胞参数a。(横轴长),Da。(横向长)和Dc。(纵向长),或磷灰石矿物中的CO2含量(代表结晶中同晶置换程度)为依据,作为判断磷矿粉直接施用的效果大小的快速方法,以替代费时费力的生物试验方法,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李庆逵还提出了磷矿粉直接施用的因地制宜的原则。研究表明,在强酸性土壤上,人工嬗变的放射性磷矿粉可供应作物吸收的磷素占作物吸收磷的86%,而来自土壤的只占14%,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来自磷矿的分别占52%和35%。培育试验表明,开阳磷矿粉在pH5. 0的强酸性土壤上,在半年时间内就有1/2被分解,这比pH6.1的土壤中两年分解量还高5倍多。大量生产实践表明,在pH5.5以下的酸性缺磷土壤上,磷矿粉的增产效果特别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磷矿粉直接施用的肥效与土壤性质,尤其是与土壤酸度密切相关。李庆逵对南方主要作物和经济林木吸收磷矿中磷的能力也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并按作物的吸磷能力进行分级,为提高磷矿粉的肥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的研究还表明,当磷矿、土壤和作物三个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时,则磷矿粉的效果可以相当甚或略高于过磷酸钙。
李庆逵的研究还表明,红壤地区传统的绿肥作物,如萝卜菜和苕子的根系分解和吸收磷矿粉的能力很强。对绿肥作物施用磷矿粉,并通过作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态磷化合物,再把绿肥翻入土中,为经济作物或水稻提供磷和氮养分(1952)。这个生物转化磷素的机理,是“以磷增氮”的理论依据。
李庆逵从事磷矿粉农用研究以来,已先后发表了3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和所进行的试验推动了磷矿粉的农业利用。50年代,在华南橡胶林开发工作中,推广应用了磷矿粉1万余吨; 60年代,推广了摩洛哥磷矿粉15万吨; 70年代在全国推广应用磷矿粉的面积最高年份达1000多万亩,施用磷矿粉110余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早在40年代,他还率先对我国土壤交换性钾和用矾石制造钾肥进行了研究。50年代,又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某些主要土类中钾素状况,认为土壤中钾素绝大部分以无机态存在,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不易为植物所利用的钾,包括长石和白云母。长石十分稳定,通常,植物不能从中获得钾素营养,白云母却可以在长期耕作过程中逐渐分解; 第二部分是缓效性钾,包括黑云母和含钾粘土矿物,它们可以为植物提供钾素;第三部分是速效性钾,是作物能迅速利用的钾,以交换性钾为主(1961)。根据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的贮量,又将土壤的钾素供应状况划分为高、中和缺乏3类,进而把我国土壤供钾能力划分为9个类型区。
60年代,李庆逵根据我国化学氮肥和磷肥的生产与推广应用情况,预测了钾肥的增产作用。在参考了其他国家化肥的生产和施用的资料后,提出了我国硫酸铵、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各自的生产数量,供国家决策时参考(1964)。70年代中期,李庆逵和他的助手们在红壤地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认为,氮、磷肥用量较高时,常导致土壤钾素供应相对不足,在某些严重缺钾的土壤上,钾是产量的限制因子。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红壤地区广泛施用钾肥起了推动作用,为农业的持续增产作出了贡献。
1965—1976年间,我国碳酸氢铵的产量增多,占化肥总产量的60—80%。但是由于它易吸湿结块和氨挥发严重等缺点,致使氮素利用率不足30%。70年代中期,李庆逵在江西余江县和江苏响水县农村工作时,受农民群众将碳酸氢铵肥掺土制成球状肥料及深施经验的启发,提出了将粉状碳酸氢铵肥经机械加工制成粒状肥深施的设想。随后,他即在江苏的江宁县、六合县进行了严格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若以粉状碳酸氢铵撒施为对照,则掺土随拌随施的球肥塞施可增产稻谷2.8—17.5%,而机械加工制造粒状肥深施可增产稻谷36.8—52.6% (1974)。接着,他又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南京化工学院,金坛县第二农具厂等单位协作,研制成碳酸氢铵造粒机。该设备可以装配在小氮肥厂的化肥出料处,直接将粉状碳酸氢铵肥制造成粒状肥。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统计表明,每公斤碳酸氢铵粒肥比粉肥增产稻谷1.9公斤,小麦1.0公斤、玉米1.3公斤。氮素利用率由粉肥 (分次施)的22.3%,提高到粒肥(一次穴施)的64.8%。1976年,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在江苏金坛县进行了鉴定,并被列为1977年全国重大推广项目。这项科研成果在金坛县化肥厂得到了应用,至今,该厂每年生产的碳铵粒肥占碳酸氢铵产量的70%—80%,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进行了尿素造粒深施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
深人实地调查研究
为橡胶北移作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天然橡胶园只有2. 4万亩,年产干胶200吨,远远不能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因此,国家决定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李庆逵根据磷肥对橡胶树速生高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出在强酸性土壤上种植多年生的橡胶树时,以磷矿粉作基肥的建议。大量试验结果证明,种植橡胶树时,直接以江苏锦屏磷矿生产的磷矿粉为基肥,其肥效可与过磷酸钙肥相比拟。通常,施用后的前4年的肥效相当于过磷酸钙的1/2—2/3,而后4年的肥效则为过磷酸钙的3倍以上。种植橡胶树时磷矿粉直接施用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大面积开发天然橡胶园磷肥不足的困难,而且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封锁,同时还开创了有效利用磷矿资源的途径。此项成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橡胶种植事业的发展,幼龄树的合理施肥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1954—1955年,李庆逵和他的同事们在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所属试验场及有关生产单位,共同在粤西的茂名、徐闻,广西的陆川、龙州和海南的那大5个地区进行了幼龄橡胶树氮磷肥用量和比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垦区内施用氮磷肥都可以促进幼龄橡胶树生长,其效果大小因地而异。进而提出了不同垦区的幼龄胶园的施肥原则和技术,促进了橡胶事业的发展。
由于橡胶树对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世界各国天然橡胶树大多种植在北纬15度以南地区。而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大部分地区都在北纬18度以北。且地形起伏多变,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小环境,对于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同时,我国植胶的实践表明,能否选择到合适的宜林地是发展天然胶园成败的关键。1957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华南和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在许多学科(专业) 的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6年的努力,对热量、寒害、水分、风速和土壤等进行了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适合以种植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宜林地,并且进行了分省、分级评价和面积统计,为我国发展天然橡胶事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资料。
李庆逵和他的同事们还经常深入橡胶园,并派出人员长期深入基层。对造林后出现的水土流失、胶园管理以及橡胶树生长不良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例如,他建议将全面开垦改为等高带状开垦; 加强落后或荒芜胶园的抚育管理和合理施肥; 防治橡胶树黄叶病等,从而促进了橡胶种植事业的稳步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李庆逵和有关科学家一起,为我国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地区内大面积种植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热心土壤学会活动
重视国际学术交流
自1956年以来李庆逵长期主持中国土壤学会的工作,深受会员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一贯主张理事会理事和各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中,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该包括重点地区和各种学术观点的代表人物参加;坚持学会以学术活动为主,讲究学术质量; 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活动,要大致均衡,以便使土壤科学的各分支学科都能得到发展。在学会的学术活动中,都要事先审查论文的学术水平,有时还特邀一些代表作专题发言。重要的学术会议要编印出版论文集、会志或论著等,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他还主张多与兄弟学会就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土壤学会与中国林学会联合召开了有关中国森林土壤问题的讨论会,在他主持土壤学会期间,十分注意对国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献计献策:1956年就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了实施意见;1979年就土壤普查、农业生产中重大的土壤和肥料问题,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布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改进学会工作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1980年针对我国氮、磷、钾化肥比例失调和肥效不能充分发挥的状况,提出尽快建立科学施肥制度等建议。
他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1966年前,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团出席国际土壤学大会或出国访问。改革开放以后,在他的努力下,1979年国际土壤学会接纳中国土壤学会为团体委员,并为理事国成员。他和他的同事们还积极筹备并主持召开了 “国际水稻土讨论会”,“国际红壤学术讨论会”。主动联系召开了 “国际旱地土壤管理和施肥会议” (热带、亚热带),并认真筹办了“第十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中国考察”活动。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对外联系,对推动我国的土壤科学的发展,以及为中青年土壤科技工作者跻身于国际土壤学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庆逵从事土壤科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工作。在他的科学生涯中充满了开拓创新和求实的精神,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用他的心??和汗水培育出了肥沃的土壤,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
简 历
1912年2月12日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32年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
1932—1944年 先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助理员、技士、研究室副主任。
1944—1948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48—1949年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员。
1949—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研究员。
1950年 当选为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
1953—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7—1962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副队长。
1956年起 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长; 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学会副理事长。
1978—1983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1985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主 要 论 著
1 李庆逵,李连捷译. 中国之土壤. 土壤特刊 (乙种),1936. (1).
2 李庆逵. 土壤分析法. 土壤特刊 (乙种),1937 (3).
3 Ching—Kwei Li.Determining Organic Matter in Paddy Soils.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Anal Ed.USA 1939 (11):428—429.
4 Ching—Kwei Li. Variations in Yield and Composition of the Wheat Plant as Affected by the Time of Applying Rhosphatic Fertiliz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g of Agronomy,1940(32): 782—790.
5 李庆逵. 中国中南部红壤之磷肥试验. 土壤季刊,1941,1 (1): 46—50.
6 Ching—Kwei Li.Chemical Characteritics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 . Soil Science,USA,1943,55 (5): 343—351.
7 Ching—Kwei Li.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Contents of Soils as Inbluenced by Management. Soil Science,1949,68 (3):203—212.
8 Ching—Hwei Li.Exchangeable Potassium in lateritic Soils of China Derived from Differen Parent Materials . For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1950,1: 303—304.
9 李庆逵.计划中的中南亚红壤改良试验.科学通报,1951(10):1081—1085.
10 李庆逵,鲁如坤,陈家坊.土壤分析法. 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11 李庆逵. 对于进行磷矿粉肥效试验的意见. 科学通报,1954 (11):14.
12 Ching—Kwei Li.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oils in China.Report for the 8 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1956.
13 李庆逵. 晚近农业化学的进展. 科学通报,1957 (4): 105—109.
14 李庆逵,张效年. 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 土壤学报,1957,5 (1):78—96.
15 张效年,李庆逵. 华南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 土壤学报,1958,6(3) 178—192.
16 C·B·佐恩,李庆逵.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 土壤学报,1958,6 (3): 193—204.
17 李庆逵.从土壤肥力.磷矿粉性质及农业条件看中国磷肥问题. 科学通报. 1959 (24): 820—823.
18 Ching—Kwei Li. On the Status of Soil Potassium and the Soquence of Transbormation of Potassiumbearing Minerals in Some Important Soil type in the Red Earth Region of China. Scienta Sinica,1961 (10): 8.
19 李庆逵. 土壤磷素性质及磷肥品种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1964,63—68.
20 李庆逵. 从钾素含量和状态看我国钾肥问题. 科学通报,1964(9): 780—785.
21 Ching—Kwei Li. The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in Rock Phosphate. Scienta Sinica,1965,17 (2): 49—57.
22 李庆逵.磷肥品种,土壤性质和植物磷素营养间的相互关系.土壤学报,1960,14 (1): 117—119.
23 李庆逵. 磷矿粉肥效问题的理论基础. 科学通报,1966 (2): 49—57.
2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长效肥组. 碳酸氢铵粒肥的肥效和机械造粒. 土壤,1974 (3): 91—96.
25 蒋柏藩,鲁如坤,李庆逵.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及其说明.土壤学报,1979,16 (1): 17—21.
26 李庆逵. 国防土壤农业化学的发展现状. 土壤通报,1980 (1): 25—27.
27 Ching—Kwei Li . Present Methods of Fertilization for the Red Soils in South China . 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th Series ,1982,15: 333—340.
28 Ching—Kwei Li. Phosphorus Management for Submerged Rice Soils .Transaction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1982,Symposia paper Ⅱ: 182—191.
29 李庆逵主编. 中国红壤.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30 熊毅,李庆逵主编. 中国土壤(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1 赵其国,李庆逵.中国主要农业土壤的集约耕作.土壤学报,1987,24 (1): 1—7.
32 李庆逵. 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与展望. 土壤学报,1989,26 (3):207—216.
33 李庆逵,孙鸥. Soil of China.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相关参考
·李庆忠李庆忠,石油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两步法偏移技术,研制了“绕射波扫描叠加偏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沉积
·李庆贤李庆贤,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曾开展对磁铁矿晶体在低温下磁性的研究,首先从实验上观测到感生磁各向异性在相变点的磁场冷却效应。在建设东吴大学物理系、重建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以及培养物理人才方面做出
李庆中湖北武汉市人,1947年2月6日生。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资讯科学硕士。1986年参加财税行政人员国库资讯组甲等特考及格。曾任台湾当局“财政部国库署”主任秘书、证券管理委员会主任秘
李庆平祖籍广东省五华县,1946年7月14日生于北京。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外交研究所研究。1972年任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助理干事。1973年任国民党中央海外工作会总干事。1975年赴美,历任国民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相关“李庆远256岁是真是假?现代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老人才117岁【图说】”的详细内容,以方便你了解!中国历来就有超级寿星的传说,例如号称中国最长寿的彭祖,活了800多岁,而且还是
历史上留有文字记述的年寿最高者,是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7岁。1933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李庆远是位传奇人物,
李庆远,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活了256岁。扩展资料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
历史上,文字记叙的年龄最大的人是清代的李庆远,活了256岁。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六年,卒于民国22年,终年256岁。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他在200多岁高龄时,
在“文革”时期,出现过许多奇怪的事和人,李庆霖就是一个。李庆霖(1936年-2004年)福建莆田人。1952年任福建莆田县某中学校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受到降职降薪处分,被分配到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
有关瞿佑何时流放塞外的问题,前人对此言之不详。李庆先生据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瞿佑的《乐全稿·乐全诗集》之《至武定桥》一诗中的“自注”:“永乐六年四月,进周府表至京,拘留锦衣卫。自汴梁起取家小十二口至此,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