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何泽慧人物简介

Posted 原子核

篇首语: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何泽慧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何泽慧人物简介

·何泽慧



何泽慧,实验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与钱三强等合作,发现铀核三分裂及四分裂现象。主持研制国产原子核乳胶,为开拓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并配合核武器研制做出贡献。她还积极推动我国宇宙线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一个开明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何澄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参加讨袁战争。抗战期间,不受敌酋诱逼,拒任伪职,始终保持了民族气节。何泽慧的外祖母谢长达提倡女权,创办苏州振华女校,组织“放脚会”、“公益会”等,在社会上引起震动。

何泽慧自小就读于振华女校,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课余她爱好书法、绘画、篆刻和体育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大学期间,何泽慧不为当时社会上对妇女的传统偏见所动摇,顶住了要女同学转出物理系的压力,发奋学习,自强不息。她在吴有训和任之恭指导下以优异成绩完成毕业论文,显露出了对于科学实验的爱好和动手能力。

何泽慧1936年大学毕业后得到山西省资助赴德留学,在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她出于抗日爱国热诚,毅然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于1940年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欧战爆发,何泽慧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她于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在柏林期间,她寄住在原子谱学家F.巴兴(Paschen)家里,与老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3年巴兴把她介绍到当时被公认为德国最优秀的实验核物理学家W.玻特(Bothe),从事因中子和核裂变现象的发现而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在玻特领导的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她利用云雾室首次观察到了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春,她来到巴黎,和大学时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

1948年夏,何泽慧与钱三强携带刚满半岁的长女回国,积极参加了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工作。新中国诞生后不久,中国科学院成立,原子学研究所改名为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1958年又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何泽慧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创业维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必要的仪器设备。何泽慧亲自骑上自行车,走街穿巷,跑地摊、旧货铺,购买仪器零件。为了建立我国自己的核实验技术基础,她选择了制备原子核乳胶的研究课题。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原子能科普宣传活动。何泽慧和赵忠尧、杨承宗合作撰写了《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一书。同年前苏联同意向我国出售一个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个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秋末何泽慧参加了我国派出的考察学习团,赴前苏联考察在加速器及反应堆上进行核物理实验研究的有关情况。1956年夏回国后,她在物理研究所协同钱三强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我国第一个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物理研究所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何泽慧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1961年起还担任该所物理研究部业务领导人)。在她的精心部署和指导下,在反应堆和加速器上建立起了各类实验装置,陆续开展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领域多方面的研究项目。

1959年6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使我国正在开展的尖端技术项目处于困难境地。在党中央“大力协同,依靠自己力量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指示精神指引下,原子能研究所全力转入支援原子能工业的阶段,承担起繁重的科技攻关任务。何泽慧在工作中贯彻了根据国家重要任务的需要主动服务当好配角的指导思想,认真组织力量,及时准备好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并积极为有关单位培训、输送干部。1965年,为配合氢弹技术途径的选择,何泽慧亲自主持完成了系统测量轻核反应截面的紧急任务。她还领导、组织了其他核数据测量任务以及解决核武器研制与现场测试中的重要技术课题。

何泽慧自1964年起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赴河南安阳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错误的审查和批判;1969年冬,下放到二机部在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参加农业劳动。何泽慧身处逆境,心胸坦荡,精神上从未消沉懈怠。她被分配去看场敲钟,就象对待科学实验那样,认真负责,分秒不差。

1972年夏,何泽慧离开干校回到北京。1973年来到刚成立的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她关心宇宙线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4年她卸去了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职务。以耄耋之年,仍旧坚持全天上班,风雨无阻。她亲自指导培养研究生,和中青年科研人员一道研讨问题。她还不辞辛苦,奔走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并亲临实验现场,掌握科研第一手材料,继续关心着我国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事业的发展。

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



何泽慧1943年来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直接指导下开始了核物理的最早研究工作。1945年,她在利用磁云室研究锰52的正电子能谱时,从上千张照片中注意到一种近似于S形状的奇特径迹。经过仔细分析,弄清楚这种径迹原来是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关于这类过程,虽然印度理论物理学家H.J.巴巴(Bhabha)曾在10年前计算过它的可能性,但是在何泽慧之前的实验中,由于无法区分碰撞前的正电子和碰撞后获得绝大部分能量的负电子,因而一直没有被人注意。何泽慧的测量表明,在240米正负电子径迹中(能量处于25至800keV之间,最大强度约在200keV,有178个单次弹性碰撞事例,其能量交换A≥0.1(能量交换定义为A=E-/E+0,其中E+0为碰撞前正电子初始

能量,E-为反冲电子能量),与理论计算基本上符合;另外观察到3个正电子湮没的事例,与根据狄拉克正电子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也符合得很好。

这项成果先后于1945年9月在英国布列斯托尔举行的英法宇宙线会议和1946年7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并被英国《自然》杂志载文介绍称之为“科学珍闻”。何泽慧在这项研究中显露了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新现象作出正确分析的本领。

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



1946年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她和钱三强以及两位研究生R.沙士戴勒(Chastel)与L.微聂隆(Vigneron)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自从1938年底核裂变发现以来,人们关于核裂变的观念就是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理论上曾经预言了裂变成为三个碎片即三分裂的可能性,但是在实验上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46年7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两位英国青年科学家出示了一组用核乳胶研究裂变现象的照片,其中一张记录到一个三叉形状的径迹,当时被简单地解释成裂变的两个碎片伴以一个α粒子,而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这张照片引起了钱三强的很大兴趣,回到巴黎后,立即带领两位研究生着手用核乳胶进行实验。

何泽慧稍后参加进来,很快以其细致和耐心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观测到大量裂变径迹,其中包括相当多的三叉形径迹。通过对三叉事例每条径迹物理性质的仔细研究,他们首次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三分裂这一新的原子核裂变方式。1946年12月9日在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tes Rendus)上公布了初步研究结果。

在研究三分裂现象的过程中,何泽慧于1946年12月20日首先发现了一个四叉形径迹。这个结果作为第一个四分裂事例的证据于12月23日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次年2月,他们又找到了第二个四分裂事例。

在关于三分裂和四分裂的全部研究成果正式公布之前不久,约里奥·居里于1947年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会议上宣布了这项发现,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物理学上的一项有意义工作”。这项发现正式公布以后在各国科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几个实验室都先后观测到了裂变中的三个碎片(未观测到四个碎片)的事例,但都把第三个轻碎片简单地看成是裂变产物放出的α粒子而不是铀核发生三分裂的结果。虽然钱三强当时就正确指出这是三分裂的结果,而且预言了三分裂中轻裂片的质量谱,指出除α粒子外可能存在氚核和氦6核,但限于实验条件,这一预见直到60年代半导体探测器问世以后才被前苏联、美国和波兰等多家实验确证。至此三分裂现象彻底得到了物理学界的承认。四分裂的进一步证实是在80年代初。德国GSI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重离子裂变过程的研究中,利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观察到了相当多的四分裂变甚至五分裂变的径迹。虽然它们产生的机理与中子引起的有所不同,但是这类裂变的存在则是客观事实。

以钱三强、何泽慧等的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于裂变现象的认识。三分裂现象作为研究裂变过程中断裂点特性的一种独特的探针,至今仍然是裂变物理领域有兴趣的研究对象。

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何泽慧还利用核乳胶技术进行了钍的裂变碎片总动能的测量以及铋、铅、金、铂、钨的快中子裂变截面上限值的测量,并发表了论文。

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主持开展了制备原子核乳胶的研究课题。

原子核乳胶是4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核探测技术,在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的实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初,世界上还只有英国和前苏联两个国家掌握制造原子核乳胶的技术,分别生产依尔福(Ilford)和湼克菲(Никфи)乳胶,代表着当时的世界水平。

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工作,借助于极其有限的文献资料,经过反复试验、总结规律,终于在1956年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制成对质子、α粒子及裂变碎片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核-2和核-3,在灵敏度等主要性能方面达到与英国依尔福C2相当的水平。利用核-2乳胶还制成了探测慢中子用的核-2载硼和核-2载锂乳胶。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以“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获得1956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奖(自然科学部分),即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何泽慧等根据照相乳胶增感的理论以及前苏联科学家的经验,进一步试验在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中使用金增感的方法,于1957年制成了对电子灵敏的核-4和核-5乳胶。前者的灵敏度接近于前苏联湼克菲P和英国依尔福G5,后者的灵敏度接近于前苏联镭学研究所研制的ⅡP型核乳胶,超过了英国的依尔福G5核乳胶。

由何泽慧创建的核乳胶小组50年代以后一直保留了下来,继续从事原子核乳胶的开发和制备。近年来,原子核乳胶在许多方面已被其他实验技术取代,但由于它所具备的若干突出优点(体积小、花钱少、连续灵敏以及空间分辨好等),在一些场合下,例如在医学、生物学上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进行各种研究时,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核乳胶组坚持每年制备出几十升原子核乳胶,以满足全国各地研究所、大学和医院等100多个单位的需要。国产原子核乳胶为我国原子核及其他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拓我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



1956年以后,何泽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全面负责领导了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的工作,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并配合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何泽慧领导创建了基本实验条件。首先围绕我国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造了几台不同类型的慢中子谱仪和其他实验设备,掌握了包括裂变中子数、裂变截面和其他截面在内的各种热中子和共振中子核数据的测量方法。考虑到核武器研制的下一步需要,她又着手筹划快中子物理和轻核反应方面的实验工作。她看准了快中子谱学的国际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安排力量开展研究,在回旋加速器上研制成功快中子毫微秒飞行时间谱仪,使我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国际水平。在她领导和支持下,还很快建造了两台高压倍加器并在其上开展了各种快中子和轻核反应截面测量的方法研究。她还倡议将1.2米回旋加速器改装为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以便解决快中子实验中8-13MeV“空白能区”的问题。她重视中子标准问题,组织力量创建我国自己的中子计量标准。经过努力,中子源强度和中子通量计量标准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从而使原子能研究所的中子核数据测量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全国的中子计量提供了一个牢靠的基准。

到1964年为止,利用建立起来的实验条件,何泽慧领导完成了一系列基础核数据的测量工作。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她又亲自主持了系统测量若干轻核反应截面的紧急任务。她身先士卒,带领30来人,经过4个半月的苦战,攻克了一系列实验技术难关,完成了两个轻核的入射粒子能量从20keV到600keV六个反应道的截面数据的系统测量工作,为我国早期氢弹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这前后,她还为解决武器研制与现场测试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组织和指导工作。

在为国家任务服务的同时,何泽慧重视基础性研究与新方向的探索。50年代末,她有远见地部署力量开辟了采用纳秒飞行时间技术的快中子能谱学实验方向,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当时刚刚出现的新兴技术,以后发展成为主宰现代快中子物理实验领域的基本研究手段。60年代初,她及时抓住了固体核径迹探测器技术的苗头,经她的倡导和培育,这种与原子核乳胶有着类似优点的技术,很快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所掌握,先是用于裂变物理实验,以后又推广到了其他许多领域。

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1973年何泽慧重返科研岗位,她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十分关心宇宙线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她主张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新的生长点。她提出,在我国还没有加速器的条件下,利用核物理的知识和技术,以宇宙天体为实验场地,以科学高空气球及高山站等为手段,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研究室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5500米)的高山乳胶室;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地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这些和其他实验基地及设备条件的建立,为取得有意义的物理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立足常规 着眼新奇身体力行 甘当人梯



何泽慧在开明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自小培养了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青年时期,正逢国难当头,为了国家富强,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愿。留学国外期间,和当代一些优秀科学家进行个人接触,深受他们在学术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而各种艰苦条件,更进一步磨炼了她性格中的刚强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爱国深情全部倾注在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自觉奉献之中。她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为原子能事业在中国生根而努力奋斗,忘我工作。在完成国家重要任务中,她发扬了主动服务,甘当配角的精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置名利于度外。

在科学研究中,她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无论在研究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或是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过程中,都充分地反映出她所具备的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在科学实验中不放过任何一点异常迹象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新现象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的本领。她曾经用“立足常规,着眼新奇”八个字精辟地总结了自己数十年科学研究实践的主要体会。

她一贯倡导尽量利用简单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此,她始终身体力行,形成自己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风格。她先后开拓和推动的核乳胶及固体核径迹探测技术领域,中子物理、裂变物理,宇宙线以及高能天体物理等研究方向,无一不贯彻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神。她所坚持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俭朴美德,而且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积极思想。她反对那种大手大脚任意挥霍国家资金的大少爷作风,也不能容忍有着现成条件而不会善加利用、包括取了大量数据而不去认真分析那样的浪费行为。

她满腔热情地培养扶植后学,甘当人梯。50年代以来,在她指导下在核物理方面完成了许多科研成果,而经她用心推敲改定的论文上却从没有署过自己的名字。对于年轻人,她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十分爱护他们的首创精神,放手让他们到实践当中去闯;另一方面又密切关注他们的发展和成长,热情鼓励他们从点滴进步中增强信心,耐心启发他们从自身教训中学习提高。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不止一代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国原子核科学事业各个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

何泽慧个人生活极其简朴。她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地位上。平易谦虚,没有一点架子。她摒弃虚荣和风头,在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冷静清醒的头脑。她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苟且附和,其质朴直率的性格鲜亮可见。

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何泽慧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之外,还十分关心和积极参与妇女工作,重视妇女权益和强调妇女本身的自强自立精神,成为我国知识妇女界的一面旗帜。

简 历



1914年3月5日 出生于江苏苏州。

1936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1940年 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获工程博士学位。

1940~1943年 在德国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1943~1946年 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8~1949年 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组建工作,任研究员。

1949~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称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

1955~1956年 参加我国考察学习团,赴前苏联考察。

1958~1972年 任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物理研究部业务领导人、副所长。

1973~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4年~ 继续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论著



1 Ho Zah Wei. Elastic collisions between positron s and electrons and annihilation of positrons. Nature 1945,156: 543

2 Ho Zah Wei. W. Bothe. Die Einzelstrahlung und vernichtung schneller positronen,Nachrichte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ottingen Mathem. Phys. Klasse,April,1946

3 Ho Zah Wei. Sur les coliisions des positrons avec l a negatons (I). C. R. ,1946,222:1168

4 Ho Zah Wei. Single scattering and annihilation of positrons. Phys. Rev.,1946,70:224

5 Ho Zah Wei. Disintegration of Cl-34. Phys. Rev. ,1946,70:782

6 Tsian San Tsiang,Chaste R,Ho Zah-Wei. ,et al. ,Sur la tripartition de l\' uranium provoquee par la capture d\' un neutron. C. R.,1946,223:986

7 Tsian San Tsiang,Ho Zah Wei. Vigneron L,et al. ,Preuve experimentale de la quadripartition de l\'uranium. C. R. ,1946,223:1119

8 Tsian San Tsiang,Ho Zah-Wei,Chastel R et al. ,Energies et frequencies des phenomenes de tripartition et quadripartition de l\'uranium.C.R.,1947,224:272

9 Tsian San Tsiang,Ho Zah Wei,Chastel R,Vigneron L. On the new fission processes of uranium nuclei. Phys. Rev. 1947,71: 382

10 Tsian San Tsiang,Ho Zah Wei. Vigneron L,et al.Ternary and quaternary fission of uranium nuclei. Nature,1947,159: 773

11 Tsian San Tsiang,Ho Zah Wei,H. Faraggi. Sur l\'energie de fission du thorium,C.R.,1947,224:825

12 Tsian San Tsiang,Ho Zah Wei,Chastel R,et al. Nouveaux modes de fission de l\'uranium:Tripartition et quadripartition. J.de Phys.,1947 Ⅷ,(8):165;200

13 Ho Zah Wei. Sur les collisions elastiques des positrons avec des negatons(Ⅱ).C.R.,1948,226:1083

14 何泽慧.铋、铅、铂、钨等元素被21MeV中子打击时的分裂截面的最高限度.物理学报,1951,8:95

15 何泽慧、陆祖荫、孙汉城.自制原子核乳胶的特性.科学通报,1957,2:43

16 Хз цзе-хуей,Луцзу-инь.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ядерных змульсий,Научнаясовещения по Фотозмульсионному методу.Сборник,дубнаСССР,1957

17 刘惠长、孙汉城、何泽慧. 自制对电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的特性.科学通报,1958,5:151.

18 何泽慧、陆祖荫、孙汉城.为原子核科学研究用的原子核乳胶核-2,核-3制备方法的研究.物理通报,1959,15(3):131

19 陆祖荫、孙汉城、刘惠长、何泽慧.原子核乳胶核-2,核-3载硼,核-2载锂,核-3,核-4,核-5的制备方法和特性,物理通报,1959,15(3):139

20 何泽慧、杨桢、陆祖荫.中子物理概况.原子能科学技术,1961,6:277

21 赵忠尧、何泽慧、杨承宗主编.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科学出版社,1956,修订本,1964

22 钱三强、何泽慧.原子能发现史话.见科坛漫话,知识出版社,1984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的传奇爱情

  导读: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

历史人物 王大珩喜欢何泽慧

王大珩夫妇王大珩是我国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促成了中国工程院成立,为我国光学研究、遥感技术、计量科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大珩喜欢何

历史人物 何泽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关于她的轶事有哪些

人物评价>优秀品质>何泽慧在开明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自小培养了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爱国深情全部倾注在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自觉奉献之中。她听从党和国家的

历史人物 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何泽慧和王明贞

八年前的今天,>2010年8月28日,>有一位老太太在北京辞世。>她走后,按照生前与丈夫的约定,>遗体捐献给医院做研究。>她绝不麻烦别人,>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去做,>晚年看病,从不打电话叫组织派车,>

历史人物 何泽慧是"三钱"之一的钱三强的夫人 同时她也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是"三钱"之一的钱三强的夫人同时她也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我们总

历史人物 何泽慧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有关于她的论著有多少

主要贡献>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这项成果先后于1945年9月在英国布列斯托尔举行的英法宇宙线会议和1946年7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并被英

历史人物 中国的三个居里夫人 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何泽慧和王明贞

八年前的今天,>2010年8月28日,>有一位老太太在北京辞世。>她走后,按照生前与丈夫的约定,>遗体捐献给医院做研究。>她绝不麻烦别人,>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去做,>晚年看病,从不打电话叫组织派车,>

历史人物 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真正的贵族却没几个人知道

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在明星身上,明星结个婚、离个婚、出个轨都能刷爆朋友圈,我们乐此不疲的为其转发点赞,而那些真正为中国作出贡献的人,却总是无人问津!>今天,我想把目光投向一位己逝去的科学巨匠,世界级的物理

解读: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的传奇爱情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