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昆人物简介
Posted 理论
篇首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昆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昆人物简介
·黄昆
黄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凝聚态物理科学的研究和教育。早年和M.玻恩(Born)合著《晶格动力学理论》,奠定了晶格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在多声子跃迁理论、X光漫散射理论、晶格振动长波唯象方程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是“极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阐述者,是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为我国培养物理学家的半导体技术专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昆1919年9月2日诞生在北京,祖籍为浙江嘉兴。父亲黄澂曾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也在银行工作。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毫无拘束的气氛,对黄昆少年时期影响很大。黄昆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姐弟四人年龄依次相差一岁,手足情深而又互相影响。
黄昆就读的通州潞河中学与燕京大学均是美国人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求实和比较开放的环境薰陶了黄昆,使他养成了凡事独立思考,不盲目随从的习惯。量子力学在30年代是一门问世尚不久的学科,黄昆是在大学时代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海森伯和薛定谔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在学校中,黄昆不但各科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还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也许是生性爱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黄昆特别喜欢各类侦探小说与惊险小说。也正是在图书馆的英文书籍的书架上,他通过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三所著名大学清华、北大、南开迁至云南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西南联大物理系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是人才济济,中国物理学界和数学界许多学术造诣很深的知名教授都在这里执教。1941年秋,黄昆在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后,来到西南联大任助教。黄昆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物理知识的精华。他不但听许多物理系高年级以及研究生课程,还选学多门数学系课程,如群论、陈省身的微分几何等等。当时学术讨论风气盛行,黄昆又从小酷爱争论。正是通过学术讨论和课外无数次辩论,黄昆、杨振宁、张守廉等开始互相了解而结成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第二年,黄昆考上了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同时杨振宁及张守廉也分别师从王竹溪和周培源。他们有段时间同住一屋,无论在回寝室的路上,还是在茶馆里,他们喜欢讨论所有问题,讨论最多的当然是物理问题。有一次他们辩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意义,论战从茶馆开始,延伸整个傍晚,直至熄灯后躺在床上仍在继续,最终三人又都从床上跳起,点上蜡烛阅读海森伯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黄昆喜欢与人讨论物理问题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他认为,讨论最能启发人们思考,学术空气沉闷只能是思维的窒息。如今,年逾古稀的黄昆依然思维敏捷,善于在讨论中提出问题,也善于抓住要害问题而使讨论深入。名师的教诲,一群天资极高的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使黄昆在这期间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基础。黄昆在吴大猷指导下,作了“锂原子能态的Hylleraas函数变分计算”、“钠之负离子吸收光谱”、“日冕光谱线的激起”三篇论文,19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黄昆通过庚款公费留英考试,1945年8月到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做N.莫特(Mott)的研究生。197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莫特在当时已是国际上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莫特对许多物理问题有很深的洞察力,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本质。莫特倾向于用简单的物理模型方法解决问题而不主张借助繁杂的数学推导。他对黄昆学术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黄昆“避免了在数学公式里绕圈子的这种弯路,并且懂得重视实验和理论的联系”。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黄昆在莫特指导下,完成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金银稀固溶体的溶解热和电阻率》、《轻核的束缚能》等三篇论文。这些研究,特别是前两项工作,对后来科学的发展都深有影响。第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散射机制,即杂质或缺陷引起的漫散射,后来被称为“黄散射”。
1947年5月,黄昆来到爱丁堡大学随M.玻恩(Born)短期工作。物理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也是晶体原子运动的系统理论的开创者。玻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计划从量子力学最一般原理出发,撰写一本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专著,并已写了若干章节。但是战后他忙于他事,且年事已高,书被搁置了起来。玻恩发现黄昆熟悉这门学科,有深邃的见解,便给他看了手稿,并建议黄昆完成这部专著。黄昆从1948年开始着手,在4年时间内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像对这个固体物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还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个领域。这本人所共知的书自1954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几代固体物理学家都通过学习这本专著而了解晶格动力学这个领域。
1948年初,黄昆应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H.弗洛里希(Frohlich)的聘请,任博士后研究员。这段时间,黄昆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生活上,他与A.里斯(Rhys,中文名李爱扶)开始结识、相恋。从此以后,在黄昆成功的后面,一直有一位来自异国的贤内助的默默奉献。在这三年多时间里,黄昆除潜心撰写《晶格动力学》外,在学术上有两项开拓性的贡献。一是,黄昆和李爱扶在《F中心的光吸收与无辐射跃迁理论》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了在晶格弛豫基础上的多声子光跃迁与无辐射跃迁理论。这个理论被称为“黄-里斯理论”,是固体中杂质缺陷上的束缚电子跃迁理论的奠基石。另一项开创性的贡献是,黄昆提出了晶体中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格波会互相耦合,形成声子极化激元。黄昆引入的这种新的耦合模式现已成为理解电磁波与固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概念。黄昆在理论处理声子极化激元时,引入一组唯象方程来描述极性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黄方程”。
1951年,黄昆抱着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为了给祖国建设事业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材,他不惜中断自己已进行多年并卓有成就的研究工作。一到北大,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包括《普通物理》在内的教学工作之中。黄昆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因而,尽管“普通物理”是大学物理系学生的入门基础课,但黄昆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备课,和虞福春,褚圣麟等一起,钻研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革新了普通物理的教学,形成了北京大学普通物理课立论严谨、概念清楚的优良传统,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黄昆认为,不能把讲授限于一些定义的说明和公式的逐步推演,而应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应该抓住物理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并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暴露这些因素的结果。黄昆讲授“表面张力”时,抛弃了一般书籍中沿袭的科学上有问题的讲法,而通过他自己的理论分析,创造性地从分子间吸引力与排斥力有不同作用距离的物理图像出发,使学生对表面张力的实质得到了深刻而清晰的理解,当年的学生至今仍印象十分深刻。黄昆不管讲课还是做报告,一是“假定听讲人对所讲问题一无所知且又反应较慢”,二是尽管讲过多次,每次讲前都重新备课。这种认真精神加上很深的理论造诣,使黄昆的讲课在北大以至全国物理界都有口皆碑。
1954年黄昆担任了北大物理系固体物理专门化教研室主任。从1953年至1955年的前后3年中,黄昆给他的研究生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系统地讲授了现代固体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各分支的基础知识,以后发展到在北大本科生中也正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开创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固体物理专业教育。黄昆讲授时,不仅指出现存理论能解释哪些实验事实,而且还指出其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发展方向,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到固体物理的前沿领域。黄昆的《固体物理学》(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1979年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固体物理学在近几十年有很大发展,在黄昆建议和指导下北大韩汝琦对该书进行改编,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1988年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促使半导体学科迅速发展,其势头至今未衰。然而,直到50年代初,作为学科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学,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教科书。1955年,黄昆邀请王守武、洪朝生、汤定元3人和他自己一起,在北大第一次开设了这门课程。1956年,黄昆参与制定我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为重点发展我国半导体事业提出了具体规划及实施的紧急措施。教育部采纳了规划中的建议,1956年暑假,由北大、复旦、南大、厦大和吉大5校联合在北大物理系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黄昆任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两年内,5校教师开设了一系列从理论到实验的课程。他们培养的200余名学生,成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骨干力量。1958年出版的《半导体物理学》(黄昆、谢希德合著)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和最重要的著作,当时在国际上也属前沿。80年代黄昆推荐北京大学叶良修编写新的《半导体物理学》,书稿上册完成后黄昆逐章逐节审阅,提出的建议达十几页之多。1988年该书在全国优秀图书评奖中获二等奖。
黄昆在北大执教20余年,桃李遍天下。黄昆对年轻人既严格要求,又鼓励、扶植他们著书立说,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黄昆亲自指导培养的一批研究生和助手,如莫党,秦国刚,甘子钊,夏建白,韩汝琦等,活跃在固体物理学的科研与教学上,挑起了大梁。
1977年8月,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半导体所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所,致力于半导体物理、材料、微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研究。黄昆作为一所之长,在组织全所科学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他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跟在别人后面走的被动局面。从1978年初开始,黄昆每星期抽半天给全所科研人员讲授半导体物理的理论基础,前后整整讲了10个月。在黄昆的带动下,半导体所的学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培养了一个理论与实验结合、学术空气活跃的半导体物理研究集体。
黄昆认为既然身在研究所,自己就必须在科研第一线工作。黄昆在繁忙的所长岗位上抓紧点滴时间,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黄昆证明了在消除康登近似带来的不自洽性后,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是等价的。1983年黄昆提出的无辐射跃迁理论的多频声子模型,更进一步发展了无辐射跃迁理论。
1983年,黄昆退居二线以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近年来,黄昆觉察到半导体超晶格作为物理、材料与器件三者结合点,业已成为整个半导体学科最活跃的前沿。黄昆结合整个半导体所的工作实际,把自己精力集中到研究半导体超晶格的物理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所乃至全国在这个新兴领域的工作。黄昆等发展的关于超晶格和量子阱中空穴子带的理论以及超晶格中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其中黄昆与朱邦芬提出的计算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模型以及类体模的解析表达式,被国际上称为“黄-朱模型”。
黄昆在科学上的成就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也得到祖国和人民的承认。1955年,黄昆年仅36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当时所有委员中最年轻的一名。黄昆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UPAP半导体委员会(1985~1988)委员。黄昆除了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黄昆因其学术上的贡献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1957),一等奖两次(1984、1989)和二等奖一次(1990)。1984年他应美国斯诺基金会邀请任该年度斯诺教授去美国讲学,圣玛利亚大学授予他“第二届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洲立大学协会授予他“卓越外国学者”称号。面对这些荣誉,黄昆总是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获得一些成绩主要在于“勤于思考、坚持工作”。
黄昆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自己的论著力求完美,他觉得意思不大的一些著作往往被他自己束之高阁。可以说,黄昆的每篇论文都实实在在解决了一个或几个物理问题,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黄散射——杂质或缺陷引起的漫散射
X射线入射到材料,会被周期排列的原子的电子所散射,并在一定的反射角出现非常尖锐的衍射峰。然而,实际材料往往偏离严格的周期排列,可能原因之一是由于材料中存在杂质或缺陷,这种由杂质或缺陷引起的X光漫散射的机制是由黄昆在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现在文献中被称为“黄漫散射”(英文缩写HDS)或简称黄散射。
黄昆估算了不同的杂质原子导致的长程晶格畸变对X射线衍射的影响,推导了这种点缺陷长程弹性位移场在衍射峰附近产生的漫散射强度公式,从而开创了X射线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分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观察黄散射要求很高的实验条件,直到1967年,H.Peisl等在研究γ射线辐照氟化锂晶体X射线散射实验时,才观察到了黄漫散射。此后国外科学家在一系列其他材料中也都观察到了黄散射,从而国际学术界确认了黄散射。1972年德国物理学家证明,利用黄散射强度分布,可以倒推出点缺陷的结构(种类、对称性、大小),从而使黄散射发展为一种能直接研究晶体中微观缺陷的强有力手段。
多声子跃迁理论的创始人
固体中局域电子态与周围晶格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晶格原子的平衡位置发生移动。对于不同的电子态,晶格原子平衡位置有所不同,这种依赖于电子态的晶格畸变现象称作晶格弛豫。根据晶格弛豫概念,1950年,C.佩卡尔(Πекар)、黄昆和里斯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多声子跃迁理论,即,由于电子初态与末态对应不同的晶格平衡位置,初态与末态的振动波函数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正交关系,电子跃迁过程中振动量子数(声子数)可以任意改变而跃迁多声子过程。佩卡尔只涉及光跃迁多声子过程,且文章发表在俄文杂志上,鲜为人知。黄昆与里斯在著名文章“F中心光吸收与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同时建立了光跃迁和无辐射跃迁多声子理论,发表后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因而人们常称多声子跃迁理论为黄-里斯理论。
由于晶格弛豫,原先一条谱线变成一系列的多声子峰。在低温下,多声子谱线强度呈泊松分布。1959年J.J.霍普菲尔德(Hopfield)首先在CdS的带边发射中证实了多声子结构。现在,光跃迁多声子理论虽然在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仍在不断探讨,但基本原理业已确定无疑。
由于晶格弛豫,杂质或缺陷上的电子态跃迁中的能量变化,原则上可以完全由多个声子的吸收或发射来补偿,这就是直接联系着发光中心效率等重要问题的多声子无辐射跃迁。这个理论在70年代被证实定性上是正确的,然而定量估算产生了一些曲折和矛盾。国际上相继出现了“非康登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取得了较好的定量结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局面:为什么在绝热近似框架内作修正的“非康登近似”与彻底抛弃绝热近似的“静态耦合”会有相近的结果?为什么以理论上更为严格的绝热近似为基础的“康登近似”反而不如根据不充足的“静态耦合”?
1979年黄昆又重新剖析了这个难题,他发现用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康登近似实质上是把跃迁计算中的一阶微扰与包含高阶微扰的晶格弛豫混合并用;并且证明,一旦消除了这种不自洽性,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在一级近似下是等价的。这样就得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从而澄清了30年来围绕无辐射跃迁理论发展而出现的混乱,也给比较简单的静态耦合计算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1980年以来,黄昆与顾宗权合作提出了多声子跃迁理论中的多频声子模型,该模型表明在光跃迁过程与无辐射跃迁过程中所参与的声子可以具有非常不同的频率,从而解决了多声子光谱实验解释的疑难点。
作为多声子跃迁理论的开创者,黄昆与里斯合著的文章是人们广泛引用的经典文献。黄昆在1980年建立的统一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的理论,一发表即引起广泛重视,并被英国B.K.瑞德莱(Ridley)编入教科书。这项研究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57)与科技进步一等奖(1984)。
声子极化激元及黄方程
对于极性晶体,正负离子在光学振动(即两者相向运动)时会产生极化场,由此导致的宏观电场使得纵光学振动(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频率高于横光学振动频率。这种极化的微观机制非常复杂。离子极化不仅包括电子云的极化,而且还存在伴随光学振动而出现的电子云畸变的贡献。此外,以微观模型处理长程库仑作用对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本身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早期的研究工作曾因未能正确地认识长程库仑作用而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
针对这种情况,黄昆于1950年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以描述极性晶体的长波光学振动。黄昆把宏观电场作为一个新的变量,用来描述离子光学振动所受库仑作用,而宏观电场与离子光学位移又共同对电极化有贡献。这就是以后被广泛引用的“黄方程”。它确立了光学位移w(正比于正负离子位移差),宏观电场E与电极化P三者之间的关系,即
w=b11w+b12E
P=b21w+b22E
其中四个系数bij中b12=b21,三个独立系数可由实验直接确定。黄方程的物理意义十分明确,作为宏观关系是严格的,它简洁而有效地解决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问题。
作为应用黄方程的一个尝试,黄昆将其用于研究电磁作用的“推迟效应”(即库仑作用以有限速度[光速]传播)对长光学波的影响,黄昆发现电磁模(光子)与横光学声子模互相耦合形成新的模式。
这在物理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观念。首先,光子(可以不限于介质内)与声子(仅限于介质内)以同等地位同时得到处理。其次,电磁波在极性晶体内传播模式应被理解为介质特征模式。第三,这种电磁波-极性元激发耦合模式对应于一种新的元激发的概念以后相继被推广到其他元激发(激子,磁子,等离激元)与电磁波的作用,并被命名为各种极化激元。黄昆最先提出的光学声子-电磁波耦合模(声子极化激元),在实验上则由C.H.亨利(Henry)和J.J.霍普菲尔德于1965年在GaP材料中首次观察到,由此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1972年,在第一次关于极化激元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黄昆的贡献得到会议高度评价。会议文集重新刊登黄昆1951年的论文“关于辐射场和离子晶体的相互作用”,并誉为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晶格动力学》——该学科第一本权威著作
《晶格动力学》这本书全面地总结了玻恩学派关于晶格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关于黄昆对该书的贡献,玻恩在原序中写道:“黄昆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不过,本书已变得和我原来的计划很不相同了。黄博士坚信科学之主要目的在于社会效益,而我原先计划的抽象演绎表达方式不太合他的口味。因此他增写了几章比较基本的引论,这几章易于理解;尔后再逐步引伸至本书第二篇的普遍理论。他同时也重写了我原先的内容,在很多方面使之更普遍化,并增加了新的章节。因而,本书之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博士。”玻恩在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又写道:“我现在正在跟一个中国的合作者黄昆博士完成一本晶格的量子力学的书。书稿内容已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解,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俩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这些话,一方面显示了玻恩的谦虚和奖掖后进的美德,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黄昆确实对这本书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晶格动力学》这部专著问世30多年来,译成多国文字,一再重印,是所有固体物理学教科书及晶格动力学专著的标准参考文献,对于物理学家熟悉该分支学科,起了很大的作用。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学院院长、晶格动力学权威W.科克伦(Cochran)在他写的《晶格中的原子动力学》一书的1973年版引言中说:“玻恩和黄昆在1954年出版的《晶格动力学》,至今仍是这个学科的主要方面的权威著作”。许多著名的国外学者,如美国A.A马拉迪(Maradudin),英国R.J.埃利奥特(Elliot)等,来华作学术报告开场白都说,“我研究晶格动力学,是在学习了玻恩和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一书以后,受到教益和启发才开始的”。
准二维系统光学声子的“黄-朱模型”
1965年以来,准二维系统的光学声子模式,一直是沿用由宏观介电模型导出的片层(slab)模。1985年,德国科学家M.卡杜纳(Cardona)组的短周期超晶格拉曼散射光谱实验表明,这种模式的对称性也许是有疑问的。但是国外许多同行并没有领悟到该实验的意义;个别学者认识到这在学术上提出了一个既有意义又令人困惑的问题,然而对解决它却束手无策。
黄昆与朱邦芬是最早认识并解决了这个难题的人。1987年初,黄昆设计了一个构思巧妙却十分简明的“偶极子超晶格”模型。据此,黄昆等指出,国际上沿用20余年的slab模是不对的。不但因割裂界面模与类体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对称性有误,而且光学声子类体模的光学位移及静电势在界面处均应为节点。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基础上,利用微观计算的结果,黄昆等给出了准二维系统光学声子的解析表达式。黄昆等提出的“偶极子超晶格”模型及准二维系统光学声子的解析表达式如今在国际上被称为“黄-朱模型”,引起普遍重视。由此国际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黄昆等也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提出国际上第一个超晶格光学声子拉曼散射微观理论,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在体材料中电偶极跃迁禁戒的Frohlich散射在超晶格中是允许的原因。
黄昆和他的研究组还在超晶格电子态结构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黄昆等创造了一种用有限几个平面波展开计算超晶格空穴子带结构的方法,并将其用于量子阱中激子态,外电磁场下超晶格能带,一维及零维量子结构的研究,使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大体上与国外平行,颇具特色。其中,对量子阱中四分量激子旋量态角动量的阐明,首次在国际上给出了正确的量子阱中激子光跃迁选择定则。黄昆研究组在半导体超晶格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1989年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0年自然科学二等奖。
独特的治学风格
黄昆善于用简明模型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发展新的理论。例如,极化激元的提出源于“黄方程”,而准二维系统光学声子模式的确定则建立在“黄昆偶极子点阵”模型基础上。他认为,“简化的原则就是针对分析问题的目的,尽可能地消除次要因素,同时不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
黄昆每研究一个问题,每评阅一篇论文,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即先不看已有文献,独立地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这样,黄昆觉得思路不受他人的束缚,研究有了主动性。正是这种“从第一原理出发”的治学风格,使黄昆的研究工作往往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与重要性,凡以他姓氏命名的理论皆是例证。
严谨是黄昆治学上又一特征。对于自己所研究问题的每一环节,黄昆都要反复推敲,有时经过“否定之否定”才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黄昆不赞成用过于烦琐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然而在需要数学推导及计算时,他又十分仔细,反复多遍。黄昆与他的学生一起做的工作,通常在他的学生做数值计算的同时,黄昆也用简化模型在家中一台64K微机或计算器上作平行计算,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即使在论文文字表达上,黄昆也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力求完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黄昆也严格要求中青年科研人员,对他们撰写的论文往往多次修改,以致密密的修改意见有时候掩盖了原稿。正是这种严谨的精神,使黄昆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黄昆工作异常勤奋。他认为基础研究不像一些具体任务,看起来是一种不松不紧的工作,要看书,要思考,每一点都反复推敲,不能草率行事,因此,对待研究工作若没有一种内在的紧迫感,便会一事无成。黄昆在办公室除了讨论问题,往往一坐半天,不停地写、算、思索。如今黄昆年过古稀,仍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甚至在家中,在节假日,他还经常伏案工作。
黄昆是一位有声望的科学家,但在研究集体内却是提倡和发扬学术民主的楷模。讨论问题时他从不以权威自居,即使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讨论,也虚怀若谷,平等待人。年轻人的工作在他指导下出了成果,只要主要工作不是他亲自做的,他绝不同意在论文上署名。
黄昆献身科学,永攀高峰,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但在自己的生活上却是低标准。他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由北大分配的一套二室一厅的普通公寓里,中科院几次三番动员他换房,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黄昆公私分明,从不占国家一丝一毫便宜,相反,他却自己支付大量国内外工作信函的邮资。1987年他应邀去广州参加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按说应该公家报销旅费,但黄昆却以自己未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为由,自己承担往返机票。提起黄昆的律己精神,凡是熟悉他的人无不敬佩。
青年时代作出了卓越的科学贡献,中年时期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年过花甲又在科学上作出新的重要贡献的黄昆,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闻名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但他的心永远是年轻的。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在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而呕心沥血。
简 历
1919年9月2日 出生于北京市。原籍为浙江嘉兴。
1941年 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
1941~1942年 任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
1942~1944年 就读于西南联大北大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4~1945年 任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1945~1947年 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7~1948年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948~1951年 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
1951~1977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期间从1954年起任北大物理系固体物理专门化教研室主任。1960~196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
1955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
1956~1958年 任国内5校联合首次举办的半导体专门化主任。
1977~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以后任半导体所名誉所长。
1980年 被遴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国外院士。
1985年 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1991年 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主要论著
1 Huang K.(黄昆)Wave Function for the Ground State of Lithium.Phys.Rev.,1946,:197~202
2 Huang K. X-ray Reflexions from Dilute Solid Solutions. Proc. Roy. Soc.(London),1947,A 190:102~117
3 Frohlich H,Huang K,Sneddon I N. The Binding Energies of Very Light Nuclei.Proc. Roy.Soc.(London),1947,A 191:61~82
4 Huang K. 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 of the Heat of Solution and Residual Resistance of Gold in Silver.Proc.Phys.Soc.(London),1948,60:161~175
5 Huang K. On the Quantum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the Optics of Crystal Lattices.Proc.Cambridge Phil.Soc.,1949,45:452~462
6 Huang K.On the Atomic Theory of Elasticity. Proc.Roy.Soc.(London),1950,A 203:178~194
7 Huang K,Rhys A.Theory of Light Absorption and Non-radiative Transition in Fcenters.Proc.Roy.Soc.(London),1950,A 204:406~423
8 Huang K.A Note on Hildebrand\'s Approximation for Thermal Pressures in Solids.Phyil.Mag.Ser.1951,7(42):202~206
9 Huang K.Lattice Vibrations and Optical Waves in Ionic Crystals.Nature,1951,167:779~781
10 Huang K.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adiation Field and Ionic Crystals.Proc. Roy.Soc.(London),1951,A 208:352~365
11 Huang K,Rhys A. Deviation of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from Additive Relations.Chinese Jour.Phys.,1951,8:208~221
12 Huang K.A Note on Frohlich\'s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Proc.Phys.Soc.(London),1951,64:867~873
13 Bhatia A B,Huang K,Huby R et al. Angular Distribution in (d,p) and (d,n)Re-actions.Phyil.Mag.,1952,43:485~500
14 Born M,Huang K.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
15 黄昆,莫党,秦国刚.电子对于原子半导体晶格的形变作用.物理学报,1957,13:271~293
16 黄昆,谢希德.半导体物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7 Huang K.The Long Wave Mode of Cu2O Lattice.Z.Physik,1963,171:213~225
18 黄昆.固体物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
19 黄昆,韩汝琦.半导体物理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0 黄昆.多声子复合理论中绝热近似是否失效的问题.半导体学报,1980,1:1~5
21 黄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中国科学,1980,(10):949~954
22 黄昆.晶格弛豫和多声子跃迁.物理学进展,1981,1:31~84
23 Huang K.Lattice Relaxation and Multiphonon Transitions.Contemp.Phys.,1981,22:599~612
24 王永良,顾宗权,黄昆.在混晶中一种无序诱导的晶格弛豫的机构.科学通报,1981,26:531~534
25 Huang K,Gu Z.Frequency Dispersion Effect in Multiphonon Transitions. Physica,1983,117B & 118B:552~554
26 Huang K.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Phonons in Multiphonon Transitions.Jour.Lu minescence.1984.31 & 32:738~743
27 顾宗权,黄昆.多声子理论中高温强耦合近似的判据.半导体学报,1984,5:1~6
28 Huang K. Contributions to Multiphonon Transition Theory.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Physics,1985,1:1~18
29 汤惠,黄昆。超晶格中空穴子带的理论.半导体学报,1987,8:1~10
30 夏建白,黄昆.一维超晶格的子能带和光跃迁.半导体学报,1987,8:563~573
31 Zhu B,Huang K. Effect of Valence-Band Hybridization on the Exciton Spectra in GaAs-GaAlAs Quantum Wells.Phys.Rev.1987,B 36:8102~8108
32 夏建白,黄昆.电场下超晶格的子能带和光跃迁.物理学报,1988,37:1~10
33 Huang K,Zhu B. Long Wavelength Optic Vibrations in a Superlattice. Phys. Rev. ,1988,B 38:2183~2186
34 Huang K,Xia J,Zhu B et al. Hole Subbands in Quantum Wells and superlattice.Jour.Luminescence 1988,40&41:88~91
35 Huang K,Zhu B.Dielectric Continuum Model and Frohlich Interaction in Super lattices.Phys.Eev.,1988,B 38:13377~13386
36 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固体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7 Huang K,Zhu B,Tang H. Microscopic Theory of Optical Phonon Raman Scattering in Quantum Well Systems.Phys.Rev,1990,B 41:5825~5842
38 Tang H,Zhu B,Huang K. Raman scattering in super lattice under an electric field.Phys.Rev,1990,B 42:3082~3086
39 Xia J,Huang K. Semiclassical and Envelope Function Treatment of Magnetic Levels in Supprlattices under and in-plane Magnetic Field.1991,Phys.Rev,B 42:11884~11888
40 黄昆,朱邦芬.量子阱中光致热电子荧光的偏振和轻重空穴混合.半导体学报,1991,12:193~201
相关参考
00:00黄跃华口述红网时刻记者卢黎清欧群军通讯员徐宝来黄昆整理报道我的父亲黄湘源,十多年前,他就开始自己出钱,为清湖起义中牺牲的31名热水籍的革命烈士和红军长征过境热水时牺牲的40名烈士,建设“红军
在《说唐》里靠山王杨林手下有十三义子,也就是他手下的十三太保他们分别是大太保卢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苏成,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
在《说唐》里靠山王杨林手下有十三义子,也就是他手下的十三太保他们分别是大太保卢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苏成,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