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鉴澄人物简介

Posted 天文学

篇首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鉴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鉴澄人物简介

·李鉴澄



李鉴澄,天文学家,中国古代天文史学家。为创建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作出重要贡献。主持创建长春地震台和黑龙江绥化地震台,并恢复了哈尔滨、大连地震台的观测。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在古天文仪器、古历法上作了深入的探讨。为天文学在我国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李鉴澄,字伯涵(雪渔),1905年1月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幼时读过私塾,自小聪明强记,学业优秀。由于对围棋有浓厚的兴趣,很小即可与家乡老人对弈,并常常得胜,因此在县城小有名气。可惜他幼年丧母,继母则偏爱自己孩子,在他中学毕业后就不让他继续读书。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学学业,于是向亲友们筹借了川资,远赴厦门求学,并约定毕业后奉还。因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收费较低,他于1925年2月考入该校。进校后,他勤奋好学,深受老师喜爱,尤其是杨武子 (杨振宁的父亲) 对他颇为偏爱,时常请他与一些学生到家中做客,并交流围棋技艺。1929年李鉴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留校担任助教,并很快还清了借款,这在家乡一时被传为美谈。当时,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余青松也在厦大任职,对年轻忠厚、刻苦好学、工作勤奋的李鉴澄很是看重,当1930年余青松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时,便把李鉴澄也举荐到天文研究所,使他由此步入天文学领域。

1930~1935年,李鉴澄在余青松的领导下,参与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创建的全过程。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天文学会,历任秘书、评议员、天文学会编辑委员会编委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天文研究所被迫内迁,李鉴澄作为先遣人员,携带紫金山天文台的仪器物资辗转内迁至云南昆明,在昆明凤凰山天文台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李鉴澄应聘赴长春东北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任研究员,同时兼任 《东北科学通讯》 月刊主编。他主持创建了长春地震台和黑龙江绥化地震台,又重建了原已废弃的哈尔滨、大连地震台,使我国东北地区的地震观测很快得到恢复,并形成了分布较为合理的地震观测网络。由于李鉴澄的出色业绩,当时东北科学研究院领导武衡曾对他作出高度评价,称“李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难得的人才”。

1957年北京天文馆创建之际,李鉴澄应首任馆长陈遵妫之邀,从东北举家来到北京,出任天文馆研究员、科学顾问,参与筹建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的工作。同时他还兼任 《天文爱好者》 月刊的主编。

70年代中期,成立了中国天文史整理研究小组,李鉴澄担任《中国天文史料汇编》 的编委,从事天文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参与编写了 《中国天文学史》 和 《中国天文学史料汇编》。同时,他还担任北京出版社《自然科学小丛书》编委,《自然科学小丛书》 天文类主编。

1978年,李鉴澄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会。

1985年,在庆祝中国天文学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上,李鉴澄被誉为开创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九老之一。如今,九老中其他人都相继乘鹤西去,而李老很懂得养身之道,常年坚持做工间操,空闲时喜爱下围棋,退休后参加北京市老同志围棋历届陈毅杯比赛,通常可进入前四名,1995年还以90岁高龄由四段晋升至五段。由于他的豁达、平易近人、淡泊名利,成为中国天文界的老寿星。

台站建设者



从1930~1957年,李鉴澄参与了我国多座天文台、地震台的创建和恢复工作,不论是作为年轻科技人员还是项目主持者,他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为世人瞩目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长春地震台、黑龙江绥化地震台、哈尔滨地震台和大连地震台都包含着他的心血和努力。

1930年起,为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天文研究所所长余青松主持,创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李鉴澄被余青松特意调到其身边协助工作。在选定台址之后,李鉴澄作为余青松的助手,参与了从绘制平面图、土木建设到设备安装调试及观测研究的全过程。经过分阶段精心施工,这座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人才、力量建设的天文台终于在5年内胜利完成。它融中西文化为一体,依山势整体布局,在当时东亚地区是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天文台。

紫台建成后的第三年,抗日战争爆发,天文研究所在烽火下被迫内迁。李鉴澄携带仪器物资,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来到云南,和同仁们一起在昆明东郊兴建了凤凰山天文台。该台的建设不抄袭历来成法,进行了多项创新,例如重新设计的变星仪圆顶,其式样就较紫金山天文台更为轻巧。如今的凤凰山已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初却是荒芜一片。李鉴澄及家人的住所后人称之为 “草房子”,足可见其简陋。但就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之下,李鉴澄仍不屈不挠地坚持工作,使凤凰山天文台成为紫金山天文台之后又一重要的天文学基础设施,并积累了大量系统的观测资料。

20世纪50年代初,李鉴澄赴长春任东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他受命主持创建长春地震台和黑龙江绥化地震台的工作,为长春地震台配备了维开式地震仪、东德水平垂直向照相记录地震仪等先进设备,使该台成为当时国内设置最为完善的一座。他还在废弃的哈尔滨地震台、大连地震台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迅速恢复了两台的日常观测和研究工作。此后又测定了四个台站的经纬度,在我国东北地区建成了分布较为合理的地震观测网络,为日后的地震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靠保证。

精心观测和科学计算并重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之后,配备了600mm大赤道仪、自动子午仪、单色光观测镜、24in反射望远镜、变星照相机等当时在远东地区均属先进仪器设备。李鉴澄作为研究骨干,坚持对恒星光谱、变星、彗星等进行观测。他常常是在人们闭门酣睡时,踏上山脊的小路,开启天文台的天窗,迎着夜风的吹拂,寻找广袤天穹中微弱的星光。这些观测工作为日后的理论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还对口径为160mm的折射望远镜的物镜进行了色像差的测定,其结果为日后使用该望远镜进行精确观测奠定了基础。

因抗日战争,天文台内迁至凤凰山时,只携带了变星照相机、太阳分光仪等轻便仪器,天文台的设施也极为简陋。李鉴澄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利用仅有的设备开展了多项观测研究。他将西迁的太阳分光仪安装好后,立即投入运行,对太阳日珥、暗条、谱斑和耀斑进行观测。耀斑一经发现立即通知电离层观测站和地磁台,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他还利用变星仪上的导星镜改制加装了日面投影装置,开展太阳黑子的观测。此外,他还承担了彗星轨道计算等工作,并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来到北京天文馆工作之后,李鉴澄仍然非常注重实测,当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他及时开展了对人造卫星的拦截观测。

1936年,李鉴澄参与了我国第一部近代天文年历的编制。在天文年历中,列有当年太阳和各大行星的赤经、赤纬值。人们查算到某日太阳和行星的赤经、赤纬值,就可以在黄道星图中标出太阳和行星的位置。从行星和太阳的赤经差,则可以推知行星的升起、下落以及可见情况。如果在黄道带星图上标出12个月内太阳和行星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整年行星可见情况。这部天文年历1938年起由国立编译馆每年出版一册,为我国天文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此期间,他还仔细研究了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历算著作 《周髀算经》,对其中的天文历法和观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后人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天文史钩沉



李鉴澄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对我国古代天文仪器和古代历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证解决了天文史上许多疑难问题。例如,他在 《晷仪——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 一文中,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晷仪的出土地点、名称的由来、用途都作了深入的考证,确定了晷仪与日晷是两种不同的仪器,对以前出现的一些不符实际、以讹传讹的说法进行了纠正。他还根据古人测定的日月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模拟古人的宇宙观和计算方法,算得了19年7闰的闰周,证明我国在春秋末年就完全有可能实行19年插7个闰月了。

古代观测记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天文现象和科学水平,为恰当地估计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阐明实测记录的真实性,李鉴澄对后汉四分历的晷景、太阳去极和昼夜漏刻三种记录做出计算和核实工作,并撰写了 《论东汉四分历的晷景、太阳去极和昼夜漏刻三种纪录》 等研究文章。

浑仪和简仪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两项伟大创造,为探索我国古代这两大天文仪器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李鉴澄撰写了 《中国古代浑仪结构的演变》、《郭守敬的杰出创造——简仪》等一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功能,并探讨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代日月交食周期的研究》 一文中,他搜集整理了中国自西汉至南宋1400年间确曾使用的29个交食周期,编制了中国历代交食周期表,归纳了六种计算交食周期的方程式,经验算,中国古代以大衍求一术计算交食周期与近代用连分数法算得的结果完全相同,绝大部分交食周期十分准确、密近。他还对东汉王充三周期以及中西交食周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篇文章后被收录于《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公报》。他还发表了 《岁差在我国的发现、测定和冬至日所在的考证》 等论文。

李鉴澄对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中交食周期、岁差等的研究和提出的独到见解,曾被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文章中多次引用。

天文科普工作



李鉴澄是我国现代天文学诞生之后最早从事天文科普工作的先驱者之一。早在1934年,他就被 《科学画报》 聘为天文知识特约撰稿人。直至1937年,在连续四年中他写出了大量内容严谨、文字生动的科普文章。抗日战争期间,李鉴澄随紫金山天文台迁往昆明凤凰山,那时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李鉴澄利用日全食的机会,预先在居民中宣传有关日食的知识,并教给人们用墨涂黑玻璃来观测日食发生过程的简单方法,破除了流传在群众中对日食现象的迷信说法。1957年,我国第一份天文类科普月刊 《天文爱好者》 创刊,李鉴澄担任主编,在此后的10余年里,为策划一个新颖的版面,为得到一篇有价值的稿件,为能解答天文爱好者的疑难问题,他从不计较付出多少劳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办公室加班校稿。在其他编辑的共同努力下,《天文爱好者》 月刊很快就成为中国最受人们欢迎的少数几份优秀科普杂志之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在北京天文馆工作期间,李鉴澄担任教学观测组组长。当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他及时开展了对人造卫星的拦截观测。同时他还撰文向广大群众介绍人造卫星的知识,并组织众多天文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集聚天文馆西广场追踪卫星,使天文学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积极推动了天文普及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他被剥夺了科研的权利,打入牛棚。白天他打扫卫生,晚上则抓紧时间对手边仅有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人合著了 《彗星漫谈》 等科普书籍。“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北京出版社开始编纂一系列 《自然科学小丛书》,李鉴澄出任编委,又参与编写了不少优秀的科普读物。

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平易近人



李鉴澄有很多出国留学、工作的机会,我国近现代天文事业创始人之一余青松抗日战争胜利后去了美国,他曾多次邀请李鉴澄赴美国共同工作,但李始终抱定为 “科学救国”尽一份微薄之力的信念,坚持在自己的祖国勤奋工作。曾有一些友人戏说:“李先生不肯去留洋,因为离不开嫂夫人”,但他的爱国精神确被传为美谈。1957年当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李鉴澄组织众多天文爱好者对其进行拦截观测,日以继夜地普及发展天文事业,他盼望并坚信不久将观测到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如今我国不仅发射了多种卫星,还有短、中程甚至洲际火箭。愿望实现了,他感到无比欢欣鼓舞和自豪。“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李鉴澄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批斗,但是他坚信这种状况是暂时的,因此他始终坚持利用空闲时间阅读手中仅存的古代天文史资料,反复进行研究考证。正是这种对党的无比信仰,使他不被当时情况吓倒,反而利用这特殊时间在学识上填补了自己的空白,为其以后的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鉴澄不论做任何工作都非常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工作一丝不苟。20世纪50年代,作为 《东北科学通讯》 和 《天文爱好者》月刊的主编,他倾注了很大心血用于刊物的编审工作,每篇稿件均一一过目甚至亲自动手修改,特别是对资料、数据的出处及论述的科学严谨性严格把关。他要求编辑工作精益求精,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倡导朴实无华的文风。因此,无论作者、读者还是共同工作的同事都从中深受教益。80年代,作为我国自己培养的天文学博士王渝生、江晓原、华同旭等的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主审,虽然当时他已70多岁高龄,但对学生们的论文仍逐字逐句认真批改反复核实,使博士生们深受感动。

在50年代,研究员、高级知识分子在许多单位是非常稀少的特殊人物,李鉴澄作为当时天文馆仅有的两名研究员之一,却以其一贯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作风,赢得了馆内众人的好评。“大跃进” 时期,社会上浮夸风盛行,而李鉴澄一向工作勤勉踏实,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特意给两个儿子起名为 “践言” 和“践行”,就是希望他们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与他共事的同行,尤其是年轻人都以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李鉴澄共事多年的老同学刘朝阳在中国上古天文学史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著作颇丰,但年代漫长多有散失,李鉴澄不愿看到这些史料遗失,几经努力终于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陈久金共同将其编撰成集。但学术著作读者甚少,出版社不愿意出版赔钱书,他又四处呼吁筹集经费。那时的李鉴澄已是90多岁高龄,他有时在子女的陪同下、有时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奔走联络,最后终于获得科学史出版基金的资助。2000年李鉴澄为之操劳了10余年的 《刘朝阳中国天文学史论文选》 终于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本论文集凝聚了刘朝阳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史料。正当学术界很多人为出版自己著作奔忙之际,他却为朋友尽心竭力,真实地反映了他一身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李鉴澄已近百岁高龄,颐养天年之际仍非常关心祖国天文事业的发展,任何新的成就都会使他感到欢欣和自豪。的确,他为这些成就的取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中国天文界是深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

简历



1905年1月20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今吴江市)。

1925年2月~1929年1月 就读于厦门大学理学院。

1930~1945年 南京,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30年 加入中国天文学会,曾任评议员、秘书、天文学会编辑委员会编委。

1945~1947年 重庆,任教育部科学仪器制造所副工程师,研究室主任。

1947~1949年 南京,任工商部商标局审查员。

1949~1950年 安徽怀远,任东南医学院数学物理副教授。

1950~1957年 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任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研究员; 《东北科学通讯》 月刊主编。

1957~1987年 任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科学顾问;《天文爱好者》 月刊主编。

1975~1987年 任北京出版社 《自然科学小丛书》 编委,《自然科学小丛书》 天文类主编;《中国天文史料汇编》 编委。

1978 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会。

主要论著



1 李鉴澄译. 星之权衡. 宇宙1 (5): 1930,65~69

2 李鉴澄. 猎户座大星云. 宇宙1 (6): 1930,86~89

3 李鉴澄. 恒星之自转. 宇宙1 (9): 1931,140~141

4 李鉴澄. 行星与日斑周期. 宇宙1 (9): 1931,141~142

5 李鉴澄. 本月二十六日之月蚀. 科学画报1 (24): 1934,924

6 李鉴澄. 一九三四年武仙座新星. 科学画报2 (11) 1935,: 564

7 李鉴澄. 二十四年一月之日月蚀. 宇宙5 (7): 1935,118~119

8 李鉴澄. 二十五年五月天象. 宇宙6 (11): 1936,227~228

9 李鉴澄. 一百六十公厘径透镜色像差之测定. 宇宙7: 1937,7~9

10 李雪渔. 星期检算法. 宇宙8 (7/8): 1937,107~129

11 李鉴澄. 芬斯尔新彗星. 科学画报5 (2): 1937,51

12 李雪渔. 海尔传略. 宇宙8 (11/12): 1938,173~174

13 李鉴澄. 超新星. 宇宙9 (11): 1939,179

14 李鉴澄. 彗星轨道之计算. 宇宙。1941

15 张钰哲,李鉴澄. 彗星1941C Dekock-Paraskevpoulos之新轨道. 宇宙14 (4~6): 1943,152~154

16 李鉴澄. 论周髀算经. 宇宙14 (10~12): 1943,224~230

17 李鉴澄. 太阳黑子之观测. 宇宙14 (10~12): 1944,260~262

18 李鉴澄. 一九四三年太阳黑子观测. 宇宙14 (10~12): 1944,263~265

19 李鉴澄.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和观测. 人造卫星和科学技术。1958

20 李鉴澄. 论后汉四分历的晷景、太阳去极和昼夜漏刻三种记录. 天文学报,10 (1): 1962,46~52

21 李鉴澄. 《中国古代浑仪结构演变》

22 李鉴澄. 《郭守敬的杰出创造——简仪》

23 李鉴澄. 岁差在我国的发现、测定和冬至日所在的考证.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3卷: 1984,124~137

24 李鉴澄. (合著者). 彗星漫谈. 科学出版社,1978

25 李鉴澄. 古历十九年七闰闰周的由来. 中国科技史料,1992,13 (3):14~17

26 李鉴澄. 晷仪——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145~153

27 李鉴澄. 中国历代日月交食周期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13 (2)

28 李鉴澄编著. 《科学技术名词解释·天文部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黄子澄简介 黄子澄误国 黄子澄怎么死的 黄子澄的后人

  中文名:黄子澄  别名:黄湜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明分宜(江西分宜)  出生日期:1350年  逝世日期:1402年  职业:文官主要成就辅佐建文帝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

历史人物 高澄简介及高澄儿子有几个 高澄怎么死的 高澄和高湛的关系

  中文名:高澄  别名:高子惠  国籍:东魏  民族:汉族  出生地:怀朔  出生日期:公元521年  逝世日期:公元549年9月15日  职业:权臣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整

历史人物 佛图澄简介

佛图澄  中文名称:佛图澄  又  名:本姓帛  性  别:男  所属年代:晋代  相关人物:石勒www.cha138.com  生平简介  佛图澄(232~348),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

历史人物 西晋名士、荆州刺史王澄简介,王澄怎么读

人物生平从小即任要职,八王之乱中,初附成都王颖,后依托东海王越。兄长王衍请东海王命澄为荆州刺史。好玄谈,与谢鲲、阮修、庾驳冉煌甚密,不拘礼俗,举止放诞,甚至于裸露全身来标新立异,王衍很赞赏这种“落落穆

历史人物 晋朝人物佛图澄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佛图澄别名:竺佛图澄、佛图橙、佛图磴、浮图澄、大和尚国籍:龟兹国出生地:西域人出生日期:232年龟兹国逝世日期:348年邺城邺宫寺职业:和尚毕业院校:少年时在乌苌国出家,后至罽宾从学信

历史人物 佛图澄简介 晋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家佛图澄生平

  竺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任可澄简介

近代人物本名:任可澄别称:文爃字号:字志清号匏齑所处时代:清末民初民族族群:贵州出生地:贵州普定出生时间:1878去世时间:1945(历史lishixinzhi.com)任可澄人生经历任可澄出身科举仕

历史人物 元澄生平简介 元澄的妻子、儿女

元澄原名拓跋澄,鲜卑族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宗室,担任司徒、侍中、尚书令、骠骑大将军等职,封爵任城王。那么,元澄的妻子是谁呢?他的儿女都有哪些?元澄生平简介>元澄(467-520年1月13日),原名拓

历史人物 明代中期官员毛澄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毛澄出生地:南直隶昆山人出生日期:1461年逝世日期:1523年毛澄生平(历史lishixinzhi.com)(历史lishixinzhi.com)生于1461年八月六日(9月9日),

历史人物 南北朝人物何思澄简介

南北朝人物本名:何思澄字号:元静籍贯:东海郯性别:男何思澄人物何思澄,字元静,东海郯人。父敬叔,齐征东录事参军、余杭令。思澄少勤学,(历史lishixinzhi.com)工文辞。起家为南康王侍郎,累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