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力一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力一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力一人物简介
·力一
力一,电讯和粒子加速器工程专家。早期从事电讯工作,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和建国初期的电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开创我国原子能事业,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创建中国物理学会加速器分会及中国电子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
力一,原名力伯皖,祖籍福建永泰县,1913年10月9日出生于北京。父亲力舒东是一位医生,以行医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力一在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小与附中。1930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次年转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又转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借读生)。1932年转入北平大学电机系。1935年毕业。上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 时参加了赴南京请愿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台、广州无线电话台任技术员。1937年初任海口电报局局长。当年3月,他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电报局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参加编辑出版革命刊物 《救亡呼声》,撰写文章,发表木刻画,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38年,力一到达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1940年先后在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业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业局任秘书、科长。1942年到中共中央军委通讯局电器修造厂,任试验室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铅蓄电池等。他还曾为宋庆龄赠送延安的X光机作资料翻译和调试,为从美国进口的气象站设备作资料翻译并帮助组装。
在延安期间,力一还当选为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驻会干事和数理学会负责人,同时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 副刊 《科学园地》 的主编之一。他撰写了一系列科普文章,以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文笔普及科学道理。当1946年他调到华东军区通讯局工作时,原单位的介绍信介绍他为 “学识、经验,此间无人能及,确是一位难得的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开始了和平谈判。力一作为懂英语的电讯工程师,随以叶剑英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参加通讯课的工作。半年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力一奉命调往华东军区通讯局。到临沂后,陈毅留他吃了午饭,派人陪送到通讯局。他受命筹建华东通讯局材料厂,任首任厂长,并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华东新华广播电台。
上海解放后,力一以第一军代表的身份接收上海国际电台。1951年后,他先后任上海和北京电信局副局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电信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1955年,中央决定建立和发展核工业,成立了建筑技术局,在北京西南郊坨里地区建设包括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科研新基地。力一任副局长。同年末,他又随钱三强率领的科学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实习。力一负责考察实习回旋加速器,任加速器组组长,先后到莫斯科热工物理研究所和乌克兰科学院物理研究??学习。
在苏联期间,力一作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子能组的成员之一,与钱三强等参加制订了 《1956—1967年全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和平利用原子能部分的修改稿。
1956年考察团回国后,建筑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并,仍名物理研究所 (1958年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力??任副所长,兼回旋加速器总工程师,主持了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基建、安装和调试工作。力一还分管该所外事与技术安全工作,主持编制了 《实验室安全手册》和有关规章制度; 力一还分管电物理片,领导全所各种加速器、大型电磁设备、大型计算机与核电子仪器的运行与研究工作。1958年由萧健负责的宇宙线大云室开始设计,力一参与了设计并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1965年,该装置建成于3222米海拔的云南落雪山,为我国宇宙线研究作出了贡献。
1959年9月至1962年8月,国家科委先后聘请力一为该委原子能组、计量组、电子学组、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组员。1965年8月,聘任力一为该委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射线仪器分组组长。当年11月,力一主持了全国第一次探测器技术会议,推动了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力一曾多次受外交部的派遣,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出席莫斯科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各成员国的全权代表会议,并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了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以及其他一些国际学术活动。
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关村分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力一于1975年调任该所副所长,分管加速器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及加速器辐射防护与剂量监测工作,参与了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论证和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1979年起,兼任高空气球总体技术组组长。
力一于1983年70岁时离休。
力一的一生始终保持了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当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和编导在采访他的日常生活时看到这位享受着副部长级待遇的老科学家竟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时,抑制不住热泪盈眶。
1996年9月29日,力一走完了革命家、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一生,终年83岁。
炮打原子的先锋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提倡科学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于1940年2月在延安成立。1941年8月召开第一次年会,力一和孙霁东作了 “边区工业概况”的专题报告。会上选出了21人的干事会和作为常务机构的驻会干事会。力一是6名驻会干事之一,又兼数理学会负责人。
为了提倡科学精神,宣传科学知识,《解放日报》与自然科学研究会合作编辑出版《解放日报》副刊《科学园地》,力一是主编之一。他以苏虹、李直、伊黎、李北、铁军等笔名撰写发表了“炮打原子”、“铼及其化合物”、“一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的一生”、“谈谈雷雨”、“虹及三环套”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其中尤以 “炮打原子”最具传奇意义。该文系统介绍了原子、电子、原子核、中子、质子、α粒子以及核反应、核裂变的基本知识,还介绍了加速器、铀-235同位素的浓缩方法和核能应用的可能性。文章最后写道: “在铀原子核被分裂的时候,放出的粒子竟具有2亿电子伏特的庞大能力。这个成功就把怎样利用从原子里取出的能力为人类服务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种新的能力源泉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想不久会有新的对原子进攻的捷报传来”。力一这篇文章发表于1942年2月。2个月后费米才开始研究核反应堆,7个月后美国才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作为一个电讯工程师的力一能把触角伸展到核科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第一次刊登有关核科学的文章,这在当时全国报刊上也是少有的。
“炮打原子” 吸引了许多读者。例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科技局长、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的边拱,当时就把它剪下来一直保存着,并用紫药水作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边拱后来是力一在延安电器修造厂试验室的同事。一天,边拱与力一谈起该文,才知作者苏虹原来就是力一。
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使力一的后半生与原子能、加速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加速器就是轰击原子的大炮。
1992年,正当 “炮打原子” 一文发表50周年之际,《科普创作》 杂志发表了邬枫和陆洪的纪念文章 “半个世纪的史诗,五十年的传奇”,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
通讯事业的铺路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力一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不多见的电讯专家之一。
在延安电器修造厂工作期间,为了解决部队收发报机电池供应的难题,力一下决心将固定台改用蓄电池,并自行研制蓄电池。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力一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们从零开始,调研如何铸铅板,如何涂氧化铅糊,到订制耐酸磁瓶,自动控温烘箱,一点一滴地向前摸索前进”。这就是延安的自力更生精神。
在华东军区通讯局工作期间,力一领导组建了材料厂。该厂由原来通讯局材料科的几十人发展到120人,一年后发展到23C人,1948年发展到680人。这个厂不仅完成了对华东各部队通讯器材的供应和电台、手摇发电机等装备的装配和维修任务,而且还能小批量生产干电池和蓄电池。在维修中最头痛的就是电机,很容易坏,因为是直齿轮,打过一次仗以后,齿和齿就对不上了。力一下决心将直齿轮改成斜齿轮。在查找资料时发现一本日文 《机床原理》,他看懂了原理图和计算方程,经过冗长复杂的计算终于设计改造成功。1947年1月4日华东军区通讯局长曹丹辉在贺信中说: “在我们的工厂各种设备均感困难的条件下,你能将斜齿轮设计制造出来,对我通讯工作有重大贡献。闻讯之余不胜佩慰。愿继续发挥你的伟大天才,使我之工厂能获更大成就,以利打倒蒋介石”。
1948年,华东战局人民解放军转入攻势。中共中央华东??和华东军区决定建立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力一受命组成技术小组,承担设计研制电台的任务。设备器材以抗战时宋庆龄领导的福利会送给新四军的一部500瓦无线电台散件为主。这批材料原存华中,后经苏北转移到鲁南,埋藏在农村,又转移到胶东,再到鲁中,几经转移,残缺不全。力一接受任务后,对于所缺器材边设法采购,边自行研制。经过几个月的日夜苦战,设计、试验,克服重重难关,终于造出了一台功率500瓦、频率9兆周、波长33.3米的无线电广播电台。9月12日,华东新华广播电台终于以XNEC呼号正式试播。16日济南战役开始,这个电台发挥了很大作用。24日济南解放,活捉了蒋介石的爱将王耀武。经过教育,王愿意戴罪立功,通过广播向蒋进言。这时所用电台发射机已是战争中缴获的原来王专用的2千瓦机器,当时已遭炮火破坏,经力一主持抢修好了。XNEC直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才停止播音,完成了历史任务。
上海解放时,力一率军代表组接管国际电台。他提前向该台人员下达命令: “全体人员安心工作,保护设备,保证各路通讯不间断,准备接管”。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顺利接管了国际电台,使30余条国际电路一直未间断。
1951年后,力一先后任上海和北京电信局副局长,负责计划管理、工程建设和技术改进,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信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我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
力一参加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时候,我国有关的基础还很薄弱。加速器领域还只有赵忠尧、杨澄中正在领导研制的能量较低的静电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能量较高、束流较强的回旋加速器还是空白。
1955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协议,从苏联引进一座功率为7000千瓦的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磁极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简称 “一堆一器”。随后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负责建设包括 “一堆一器” 新实验基地的建筑技术局。当时42岁的通讯专家力一被选调到该局任副局长,从此他投入到我国的加速器事业,并献出终生。
根据中苏协议,1955年秋,钱三强选调反应堆、加速器和核物理方面的36位科技人员组成中国科学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实习。其中,力一任回旋加速器实习组组长,成员有王传英、顾润观、申青鹤、黄兆德以及正在苏联留学准备副博士学位考试的研究生谢羲和吴铁龙。他们先在莫斯科热工物理研究所回旋加速器上实习,后又到基辅乌克兰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新建的回旋加速器上实习,前后近一年。据吴铁龙回忆,当时作为领导人的力??对实习非常认真,不仅要求严格,而且以身作则。有一次进行磁场测量,对于所用的测试仪器,吴铁龙原以为原理方法都懂了,就不必绘图了。力一当时没有责备他,而是自己亲自动手绘图,这件事使他深受教育,至今记忆犹新。
结束了在苏联的实习后,他们回国参加回旋加速器的建设。当时基建已经开工,建筑技术局与物理研究所已经合并,力一任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回旋加速器总工程师。他带领科技人员与苏联专家一起参加了基建、安装和调试。当时的口号是 “边干边学,建成学会”。中方科技人员和工人不仅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如高频参数调整、磁场分布的精确测量以及焊接、加工等许多技术难题,而且对回旋加速器的主要部件进行了测绘,并研究其加工工艺,以便通过消化吸收,为日后设计建造加速器做好准备。这台加速器从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9月建成投入运转,历时2年4个月,这是中国第一台大型加速器,可输出能量为12.5兆电子伏的氘核,或能量为25兆电子伏的氦核和30兆电子伏的氢核 (质子),为国内开展带电粒子核物理实验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也为研制核武器特别是为研制氢弹提供急需的轻核反应基础数据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加速器事业,1959年,力一率领方守贤、汪达基等8名科技人员再次赴苏联,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有关专家指导下,自行设计了一台420兆电子伏的中能加速器。后因国内经济进入暂时困难时期和原子能研究所承担的军工任务过重而被推迟建设。力一仍带领设计人员跟踪国际加速器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兴建的直径为1.5米的回旋加速器,因苏联专家撤走,建造工作遇到了困难。此时,由力一负责从原子能所选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兰州帮助安装、调试和运行,直到1963年完全建成。
我国仿制的直径为1.2米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在上海原子核所,力一又从原子能所选派有经验的人员去上海协助调试成功,并培训了运行人员。
1966年初,根据王淦昌的建议,筹划建造1.5吉电子伏的高能加速器,在原子能所成立了筹备组,力一任组长。经聂荣臻副总理批准,力一去西北、中南选点。后因 “文化大革命” 而中断。
1972年,以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为首,18位有关科学家联名上书周恩来总理,呼吁发展中国高能物理。周恩来在回信中指出: “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与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此后,二机部与科学院于1973年决定,在原子能所中关村分部的基??上,经过调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75年,原子能所包括力一在内又一批科技人员充实到高能物理所,力一任副所长。他不仅参加了高能加速器初期的方案论证,而且分管加速器新技术和新原理的研究以及加速器辐射防护与剂量监测工作。直到1983年离休,他为高能加速器工程的建设和高能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对中国加速器事业的突出贡献,在1980年成立中国加速器学会时,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
力一在离休后仍关心中国加速器事业的发展。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躺在病床上,还以微弱的声音呼吁: “不采用超导低温技术,粒子加速器的发展就很难有出路”。
简 历
1913年10月9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30—1935年 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学习。
1935—1937年 先后任上海国际电台、广州无线电话台技术员。
1937—1938年 任海口电报局局长。
1940—1942年 先后任延安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业处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业局秘书、科长。
1942—1945年 任延安中央军委三局电器修造厂试验室主任。
1946年 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通讯课工程师兼翻译。
1946—1948年 任华东通讯联络局材料厂厂长兼工程师。
1948—1949年 先后在华东广播电台筹备处与济南市军管会无线电处任工程师。
1949—1951年 任上海市军管会派驻上海国际电台第一军代表。
1951—1953年 任邮电部上海电信局副局长。
1953—1955年 任邮电部北京电信局副局长。
1955—1956年 任北京建筑技术局副局长。
1956—1975年 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1959—1960年 任杜布纳联合原子核所中能加速器设计组总工程师。
1975—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
1983年 离休。
1996年9月29日 病逝于北京。
相关参考
二野十虎將,兩位在建國後授予大將軍銜,只有一人享受正國級待遇
第二野戰軍又稱中原野戰軍,也是解放戰爭中,我軍比較有影響力一支部隊。這支部隊一直由劉,鄧二人領導,後人也把他們稱作為劉鄧大軍。雖然,第二野戰軍的人數規模,比不上第三野戰軍與第四野戰軍,但是,在解放戰爭
二野十虎將,兩位在建國後授予大將軍銜,只有一人享受正國級待遇
第二野戰軍又稱中原野戰軍,也是解放戰爭中,我軍比較有影響力一支部隊。這支部隊一直由劉,鄧二人領導,後人也把他們稱作為劉鄧大軍。雖然,第二野戰軍的人數規模,比不上第三野戰軍與第四野戰軍,但是,在解放戰爭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