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景唐人物简介
Posted 金属
篇首语: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景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景唐人物简介
·王景唐
王景唐,冶金物理化学家和金属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的电炉氧气炼钢及强化还原技术的创立和推广作出了贡献。在核燃料铀元件的研制任务中,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负责 “电渣熔铸火炮身管、炮尾成型新工艺研究” 的工作中,研制成功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壳体和连接环用钢,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贡献。
王景唐,字希尧,1929年3月生于河南省临漳县 (现安阳县)。6岁进入镇北小学,在班里学习最好。七七事变后,学校无力继续举办,父亲王者孝和母田氏将其转入姚长青主办的私塾就读。姚长青文才甚高,对王的勤学、聪明十分赞赏,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一名弟子,遂潜心培养他。王景唐家距岳飞故里不远,父母亲从小就常给他讲岳飞的故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1年,王景唐入建勋初中学习,1944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43年,河南发生大灾荒,王景唐亲眼看到了逃荒的饥民每天饿死、冻死在外面惨不忍睹的情况,还听到父亲讲述在汉口火车站旁看到的被日本侵略军杀害的农民,使王景唐幼小的心灵深处痛感中国的贫弱和日本侵略军的残暴。1945年抗战胜利,王考入开封高中,立志当一名工程师。由于时局动乱,物价飞涨,他在外读书也很困难,常用柿子饼充饥。1948年,王景唐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半年后,在暑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由河南去上海读书。1949年12月他在交大化学系读书时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带头并组织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虽然没有被批准,但他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
1952年,王景唐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52—1954年在金属研究所派驻抚顺钢厂工作组从事钢质量及炉渣组成改进的研究。1954—1956年在金属所派驻大连钢厂工作组从事氧气炼钢和强化 (缩短) 还原期的试验研究。1956年5~8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俄语班学习,1956年9月—1960年8月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作研究生,从事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及真空脱碳的研究,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①。1961—1969年从事铀冶金工作,研制 “08”核燃料铀元件,并协助李薰所长 (兼15室主任,王为副主任)组织领导了15室工作。1969年底至1972年5月到农村插队。1972年5月至1980年在金属所从事电渣熔铸火炮身管、导弹壳体用超高强度钢、航空用调压器T10 A弹簧钢带的研究。1980—1992年从事液态金属、非晶态金属、纳米晶和超微粉的研究。
王景唐除历任上述职务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冶金学科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学会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成员,国家科委材料科学学科组分组副组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等。
提出缩短电炉氧气炼钢还原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1952年王景唐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那时的金属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筹建的第一个综合性金属材料研究所。由于处于筹建时期,实验大楼等一些设施还没有建好,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分成两个工作组分别深入到鞍钢和抚顺钢厂,帮助恢复和发展生产。王景唐先来到抚顺钢厂从事钢质量改进的工作。在实践中,他首先提出 “利用废耐火砖块改进电炉炉渣化学组成的研究”,该工作提高了炉顶和炉衬的寿命,促进了渣、钢的反应速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受到冶金部的奖励,并获金属研究所研究工作一等奖。
1954年他又来到大连钢厂。当时厂里正在进行电炉氧气炼钢的研究,王景唐参加了这项工作,并负责现场技术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搞电炉氧气炼钢,他有时连续30多个小时跟班作业,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王景唐首先提出了缩短电炉氧气炼钢还原周期的建议。大连钢厂采用后,加上其他改进措施,生产率提高了30%。随后在全国钢厂迅速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1956年7月17日 《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景唐因而荣获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并受到冶金部、中国科学院的表彰。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1956年,王景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送到苏联留学,进行液态金属表面的研究。1960年当他从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取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时,正是苏联撤走专家,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面临严重困难的时期。金属所此时的研究方向也由为国家的钢铁工业恢复和发展服务转向发展高、精、尖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根据国家需要,金属所承担了原子能反应堆用的核燃料铀元件的研制任务。王景唐任研究室副主任兼真空炼铀组组长,协助李薰所长组织并领导铀冶金方面的工作。当时这项实验属国家保密项目,没有资料可查,没有先进的设备,实验条件非常简陋。无论是在所内做试验,还是下厂精炼铀矿,工作环境非常艰苦。铀是放射性极强的金属,当时缺少必要的防护条件和措施,是自力更生发展祖国科学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王景唐和同志们不图名、不求利、不顾铀元素对人体的危害,全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王景唐和同事们研究分析金属铀及其合金在真空冶炼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杂质去除规律,建立了精炼铀的真空感应炉和液态金属表面张力测定仪及黏度计,开创了我国金属铀的真空冶炼新领域。他作为课题组长负责技术攻关,在全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攻克了 “08” 核燃料铀元件生产工艺技术关键,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由金属所提供的生产工艺所生产的??元件,通过了钱三强亲自主持的技术鉴定。这项成果受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表扬,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该项目也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专项特等奖 “原子弹及氢弹的突破和武器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人们向他祝贺,并重提当年攻关的艰苦历程,他激动地说: 当年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攻关,大家都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写的文章因为保密也不能发表,但是我们都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尽了一点力,所以今天的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属于金属所的!
为火炮和导弹弹体用钢提出了我国独创的适应战时生产的工艺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王景唐成了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胸前挂了大牌子,低头弯腰在台上挨斗,可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工作,为了今后的事业,怎么也不能倒下。1969年12月,王景唐全家来到黑山县的农村插队落户。在参加了两年多的农村劳动后,他和爱人作为第一批科技骨干被金属所所长李薰从农村抽调回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从1972年到1978年,他先后承担多项军工科研任务,为红缨-5号导弹发动机和战斗部壳体、连接环等用钢的研制、常规武器的研制及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72年,他负责电渣熔铸火炮身管、炮尾成型新工艺研究,经过近百次试验,研制成功电渣熔铸新工艺。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此工艺先进,适应战时生产,是国外尚未采用、我国独创的工艺,为大口径火炮毛坯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1980年获国务院国防工办重大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同时他还负责研制了不同型号的导弹壳体用钢和火箭壳体用钢,获得国防工办技术进步四等奖,受到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通令嘉奖,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他个人也受到辽宁省政府的表彰。
率先提出液态金属与非晶态金属相关性研究,取得系统的创新成果
1977年,王景唐率先提出并进行了液态金属与非晶态金属相关性研究。他的见解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对20世纪80年代的液态金属国际会议更名为液态与非晶态金属国际会议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他在非晶态领域从事开拓性研究,在液态与非晶态的相关性、非晶合金的形成、晶化机制、纳米晶、超细粉等项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就,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
王景唐认为非晶态金属可视为是 “冷冻了” 的液态金属。研究液态金属与非晶态金属的相关性可以深入了解非晶态的形成能力及其玻璃转变。他对液态与非晶态的黏度 (两者的黏度比值达1015) 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到创新的研究结果。通过实验和计算,对过去由熵模型导出的黏度公式引入结构因子f(x) 进行修正,得到了能够统一描述合金熔体及其非晶固态的黏度随温度T变化规律的表达式。他还从应力场论出发导出同一关系式,并据此计算出温度—时间—相度 (3T) 图和形成非晶态的临界冷却速度,加深了人们对液态和非晶态相关性的认识。
王景唐根据Gibbs-Bogoliapov热力学变分计算法,以硬球体系为参考体系,对第Ⅲ族中Al、Ga、Tl及过渡金属Ti进行了过冷液态热力学性质的计算,从Cp-T曲线得到非晶转变温度Tg,据此来估算液态金属形成非晶态的能力。王景唐认为冷却速度是由液态金属形成非晶态时的重要参量。他首次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直接测量了熔体喷铸时的急冷速度 (105~108K/s),结果可靠。据此,他研究了急冷速度对Fe-Si-B和Ni-P非晶合金的性能和结构的影响,并得到有特色、有创新的研究结果,如冷却速度对非晶合金带膨胀系数、比热和磁各向异性的影响等。
王景唐首次研究了Fe-S、Fe-Mn、Ni-P、Ni-Zr-P、Co-S、Co-C、Co-S-C等二元和三元合金系熔体的表面张力和表面组成,并首次将表面层中组分沿深度分布的实测值与按表面张力计算的吸附值进行比较,进而探讨了偏析元素扩散系数测定的新途径,据此计算了Ni-P熔体形成非晶态的能力。
王景唐还研究了非晶合金的弛豫、玻璃转变和晶化机制,在研究非晶态硒 (α-Se) 的晶化过程中,他发现硒的玻璃转变是可


王景唐及其合作者采用电镜原位观察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发现晶体长大时呈 “台阶型”,据此提出了非晶态合金晶化过程新机制,即晶化过程不仅有单原子跃迁 (或扩散) 过程 (传统理论),而且有有序原子团 “切变沉积” 呈 “台阶型” 长大过程。并基于新的晶化机制导出晶体长大速度U的表达式。
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测量和计算形成晶核激活能En和晶核长大激活能Eg值的新方法。建立了测定非晶带膨胀系数和黏滞流变的实验方法,首次以实验结果证明了 “非晶态金属的黏滞流变激活能与其晶化激活能相当” 的假设,并发现其部分晶化带的流变断口的特征。王景唐等人基于新的晶化机制,以形核速率控制核长大速率,从而控制晶粒尺寸。据此制备出价廉量大的多种合金超微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基于上述原理他们制成了纳米合金,并发现纳米晶合金的硬度与晶粒度呈反常Hall-Petch现象。
他们还在机械合金化的研究中冲破了前人所提出的合金非晶化判据△H<0的限制,可以使△H>0的合金形成非晶,并可通过添加不同合金元素以加速晶化或非晶化过程,提出机械合金化新机制,合理地解释了△H=0的Fe-W合金系机械非晶化过程。这些新现象和新结果对研究非平衡合金的转变有新的启迪。
创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粉碎 “四人帮” 之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王景唐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他曾任金属所副所长,但是只任??届就主动提出辞职。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管理,要踏踏实实地多做点自己擅长的科研工作。
1988年,世界银行贷款给我国1亿美元,用以发展我国科学的重点学科,国家决定利用这笔资金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所上上下下对这件事都十分重视,充分认识到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中,国家建立重点实验室就是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建立国家队,向国际前沿冲击,决定以原第三室的20多人为基础,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的担子就压在了室主任王景唐的肩上。
建设实验室最关键的是瞄准国际前沿,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确定前瞻性的战略发展学科方向。王景唐在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又经过反复的论证、考察、研究,最后确定实验室名称为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研究非平衡合金(包括非晶、微晶和纳米晶) 的形成理论、微观结构、相转变过程及物理、化学和力学等综合性能,寻求形成大量非平衡合金的新方法和开拓性能优异的新型亚稳材料; 发展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力争在非平衡材料的研究方面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的成果,使实验室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王景唐填写的一份份的申报材料,是在没有模式、没有样本、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硬是自己一点点摸索着干出来的。格式要反复敲定,语言文字要逐字逐句地不断修改,表格数据三番五次地核实……待申报材料正式形成,他们用过的稿纸摞起来足足有一米高。一位所领导春节期间去王景唐家拜年,他仍在工作,进了他的住房,见桌子上、床上、椅子上到处摆放的是书籍、纸张和写的材料。于是那位领导开玩笑说: “你让我往哪坐呀!”
王景唐为实验室的评审论证一次次地去北京汇报,住的是普通的招待所,吃的是简单的饭菜。忙完工作后,他一不逛街,二不买东西,想的还是实验室的事。衣服兜里总是装着个红塑料皮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记满了要办的事情。有时他已经到院里汇报完了工作,回去后他又想起一些问题没讲透,于是又在电话里继续跟人家讲,大家都被他这种执著的精神所感动,不仅为他加油鼓劲,而且全力帮助他。
历经两年废寝忘食、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所里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奋斗下,1600平方米的实验室改建基本完成,新添国外设备8台,国内配套设备7套,共新增仪器设备15套,整体装备水平可以与国外同类实验室媲美了。一批以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为主体的年轻的科技队伍已经形成,一些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也已经跃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1990年5月8~9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非平衡合金实验室专家论证会在沈阳召开。经过12位专家的论证,该实验室可以 “边建设、边开放”。王景唐受聘为实验室主任。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王景唐激动地说: “我已经是60岁出头的人了,开放实验室才是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虽然她现在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但我会尽全力让她健康成长!”并且说,我再干几年,把它全部交给年轻人。
酷爱祖国,呕心沥血潜心培养青年人
1983年,王景唐在体检时发现肝部有阴影,怀疑是恶性肿瘤。所里派人陪同他到上海做手术。在术前他很动情地给研究??党委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 “取之于人民甚多,付之于人民甚微” 的不安心情。他还表示如果手术成功,要竭尽余生献身祖国。手术后发现病变组织是良性的血管瘤。他庆幸自己又赢得了生存的权利,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去工作。
王景唐在工作上追求高标准,在生活上却一向以俭朴为本。每次他出国一点一滴省下的钱,不给自己买大件电器,而为所里买实验仪器,剩余的全部上交。他的家中最多的是书和资料,??值钱的还是书和资料。
王景唐从小就患有气管炎,一犯病喘起来连话都不能说。每逢冬季,他的哮喘病就会发作。但是即使是在病重住院期间,他还经常把实验室里的三四个人和课题组长找到医院研究工作。爱人多次告诫他,他总是开玩笑地说: “活着干,死了算!”一次他哮喘病发作时,晚上身子躺不下,就趴在椅子背上过夜,吃激素强的松支撑着,可第二天照样工作,给研究生讲授 “非晶态物理”课。
王景唐在勤恳认真地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竭尽全力培养青年人,堪称师表。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的10多年里,他培养了26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他曾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认为,在国际大循环中,未来经济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现在全世界普遍认识到良才奇缺,奇才难得,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才对某种科技事业甚至一个国家来说,往往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所以他甘做人梯,扶植青年人。
他针对一些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经常带着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向他的学生们呼吁,甚至是呐喊: “我们的事业在祖国,我们要造就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科技的进步勇于献身的青年一代。”
1992年10月1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在庆国庆、迎嘉宾现场直播栏目中报道王景唐的谈话,他说: “每当我想起祖国,我就会心情激荡、心跳加快,我感到祖国温暖、神圣、伟大,我认为任何伟人都是热爱自己祖国的,任何不爱祖国的决不能成为伟人,我常以这种诺言和想法与学生们共勉。我常这样想,作为??个研究生导师,应当以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过自己的学生为自慰,如果一个导师在他一生中没有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那他就是失职。所以我想培养学生除科学知识以外,应当要求他们成为献身祖国科技事业、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青年??代……”。王景唐的这一愿望正在实现。如今在国内外同行中崭露头角,取得令人瞩目科研成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卢柯,就是王景唐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1985年,卢柯考取了王景唐的硕士研究生,他学习刻苦、勤奋,表现突出,被视才如命的王老师看中,非常喜欢,精心培养。后推荐他不经考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卢柯勇于拼搏,数年来,学习、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于1990年毕业,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并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6岁时就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高级科研人员。卢柯继承和发展了导师的事业,提出了非晶态合金晶化过程微观机制新理论,并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法制备纳米晶体新技术。该法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上纳米晶体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
卢柯牢记导师的教诲,扎根国内,立志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近年来在新型非平衡材料研究的领域中开展研究工作,在纳米金属材料制备科学、结构与性能及热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并于2001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简 历
1929年3月2日 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 (原临漳县)。
1948—1952年 先后在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实习员,课题组秘书。
1956年5—8月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俄语班学习。
1956—1960年 任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所研究生。
1961—1969年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室副主任,兼真空精炼 (铀) 组组长。
1972—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1980—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86—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11月24日 病逝于沈阳。
主 要 论 著
1 王景唐,边茂恕,曾孟仓. 铀液表面张力及其温度系数的测定. 金属学报,1981,17:359
2 王景唐,何怡贞,李铁藩等. 金属玻璃. 见: 郭贻诚,王震西主编. 非晶态物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3 Wang J T,Pang D X,Lin X R,et al. Quenching rate measurement in amorphous alloy formation. J. Phys. D: Appl. Phys.,1987,20: 1514
4 Wang J T,Ding B Z,Pang D X,et al. The viscosity of melt and the viscous flow of the metallic glass for Ni-P binary system. Zeit. Phys. Chem.,1988,156:373
5 Wang J T,Ding B Z,Pang B X,et al.,Viscous flow of amorphous alloys under compression and tension stresses. Mater. Sci. & Eng.,1988,97: 483
6 Wang J T,Pang D X,Song Q H,et al. Effects of quenching rate on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amorphous alloys. Mater. Sci. & Eng.,1988,98: 535
7 Wang J T,Pang D X,He A Q,et al. Influence of quenching rate on the Curie temperature,resistivity,internal friction and structure of Fe-basedamorphous alloys. Mater. Lett.,1988,7:263
8 Wang J T,Lu J,Ding B Z. Effect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 on magnetic anisotropy of amorphous Fe78 B13 Si9 alloy. Mater. Sci.& Eng.,1988,B1: 251
9 Wang J T,Lu J,Ding B Z. Anisotropy of thermal expansion for amorphous Fe78 B13 Si9 alloy. Scripta Metall.,1988,22: 1367
10 Wang J T,Pang D X,Ding B Z. Amorphous-crystallin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e in selenium. J. Non-cryst. Sol.,1989,107:239
11 Wang J T,Ding B Z,Lu J. Effect of surface feature on magnetic anisotropy for amorphous FeBSi ribbons. J. of MMM. 1990,89:301
12 Wang J T,Lu K,Sui M L. Eutectic crystallization products and their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in amorphous TM-M alloys. J. Mater. Sci. Lett.,1990,9:630
13 Wang J T,Lu K,Wei W D. Microhardness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nanocrystalline Ni-P alloys. Scripta Metall.,1990,24:2319
14 Wang J T,Shen T,Wang S. Variational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forsupercooled metallic liquids. J. Non-cryst. Sol.,1990,117/118:559
15 王景唐. 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及晶化.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1:13
16 Wang J T,Lu K,Sui M L. A micromechanism for 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alloys (Ⅰ) (Ⅱ). J. Crystal Growth. 1991. 112; 1991,113
17 Wang J T,Lu K,Wei W D. A new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nanocrystalline alloys. J. Appl. Phys. ,1991,1: 522
18 Wang J T,Lu K,Wei W D. Grain growth kinetics and interfacial energies in naocrystalline Ni-P alloys. J. Appl. Phys. ,1991,69 (10): 7345
19 Wang J T,Xue X M.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facial reaction ofliquid aluminium on hot-pressed boron nitride substrate. Mater. Sci. Eng.,1991,A132
20 Wang J T,Shen T D,Wang K Y. Amorphous phase transition mechanism by the mechanical alloying of the Fe-W system. J. Appl. Phys.,1992,71 (4):1967
① 根据85国科干字090号文件,苏联国家副博士学位大体上与美国的博士学位 (Ph.D) 相当。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景简介_王景东汉水利专家_王景治黄河_王景是如何治水的
本名:王景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乐浪郡诌邯主要成就:水利工程专家,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字:仲通王景–东汉水利专家 王景祖辈原居瑯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
王景弘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宦官。王景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郑和相似,但是却没有郑和那么出名。 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氏,洪武年间入宫成为太监。在永乐三年的时候,与郑和等人
如果问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是谁,大家的第一个反映,肯定是郑和。郑和七下西洋,宣扬中国国威,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历史功绩显赫。甚至现代有许多学者认为,郑和先哥伦布而发现新大陆。 郑和能取得如
历史人物 王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生平简介,王景做了哪些大事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明朝人物中文名:王景弘国籍:明朝民族:汉族职业:宦官,明政府船队正使(与郑和同为正使)主要成就:第一二三四七次随郑和下西洋;宣德九年独立承担第八次下西洋代表作品:《赴西洋水程》、《洋更》王景弘出使西洋
人物生平投身行伍王景家族世代务农,他年轻时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善于骑射,不事生产,与同乡的恶少年结伙沦为盗贼。后隶属于后梁大将王檀,随其镇守渭台,与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黄河沿岸对抗。王檀立下军功,
王景常河北人,1916年生。先后毕业于空军军官学校、空军指挥参谋大学、台湾三军联合指挥参谋大学。曾任空军中队长、大队长等职。1960年任战术空军协同作战班少将主任。1967年任台湾澎湖防卫部中将副司令
王景宋字芝云,广西平南人。189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粤军排长、连长等职。后任第四路军司令部参谋及第十二师营长,参加讨伐陈炯明诸战役。1926年参加北伐,因在武昌、贺胜桥及汀泗桥战役中屡立
东汉初年着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王景,曾经奉光武帝之命,治理好了泛滥达六十年之久的黄河水患而被载于史册,自从王景治河之后,黄河在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后人将王景的功绩与传说中的大禹治
东汉初年着名的水利专家、地理学家王景,曾经奉光武帝之命,治理好了泛滥达六十年之久的黄河水患而被载于史册,自从王景治河之后,黄河在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的泛滥,后人将王景的功绩与传说中的大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