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叶铭汉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叶铭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叶铭汉人物简介

·叶铭汉



叶铭汉,实验核物理学家,探测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研制我国最早的两台粒子加速器,并在此加速器上进行了低能核物理实验。开展了高能物理粒子探测器的研制,主持了高能物理大型实验装置——北京谱仪的研制。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铭汉,1925年4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南市区 (旧上海县城)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叶景澐,字醴文,前清举人,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叔父叶企孙,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1937年上海萨坡赛小学毕业。1940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初中部毕业。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高中部肄业。1942年10月离上海去重庆,投奔叔父叶企孙。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高中部毕业。同年9月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时值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我国西南部,他爱国心切,于1945年1月在校加入青年军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于当年9月返校复学。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复校为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叶铭汉进入清华大学,转入物理系。1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钱三强,进行回旋加速器有关技术的调研工作。一年后,导师了解到大型科研设备如加速器只能在中国科学院建造的政策,当即命叶铭汉转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因当时尚不具备建造加速器的条件,叶铭汉被安排到王淦昌、萧健领导的宇宙线研究组,参加安装一台云室及其控制线路工作。

当年11月赵忠尧突破阻拦,回到祖国。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赵忠尧领导的静电加速器组,叶铭汉被调参加我国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千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1953年建成。1954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为物理研究所,迁到中关村。叶铭汉负责该加速器的搬迁、重新运行和改进。1957年又参加第二台加速器——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工作。1958年初该加速器的质子束通过静电分析器,加速器初步建成。这年起叶铭汉担任静电加速器组副组长。1959年该加速器的能量达到设计值2.5兆电子伏。

1958年,物理研究所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1962年叶铭汉在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上进行23Na (p,α) 反应来研究24Mg的能级,测出24Mg的一条在当时国际上实验中尚未测出的能级。1964年10月他下乡参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底回所。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 开始,叶铭汉被作为 “反革命分子” 批判。1969年10月下放湖北潜江 “五七干校”。1972年2月回北京。

“文化大革命” 期间,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被拆改。1972年叶铭汉回北京时,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已被废弃。1973年,叶铭汉担任静电加速器组组长,负责静电加速器大修以恢复其运行并加以改进。1974年,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恢复运行。在恢复过程中,更换了离子源的供电系统和加速管等部件,加速器的运行稳定度大为提高。叶铭汉与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展静电加速器在固体物理方面的应用,利用质子束研制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做出接近国际水平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

1973年,原子能研究所的一部 (即中关村分部) 从原子能研究所划出,独立成为高能物理研究所。1974年中,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中关村迁到玉泉路,全所以研制高能加速器和准备高能物理实验为工作重点。叶铭汉被调到物理一室,任大组长,进行多丝正比室等高能粒子探测器的研制,研制了小型多丝正比室和飘移室,并进行小型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读出试验。

1979年底,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工作人员赴美国和瑞士参加物理实验研究,为开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准备人才,叶铭汉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林斯顿 (Princeton) 大学工作,参加πp→γX实验,寻找ηc粒子。1981年5月去犹他 (Utah) 大学作为访问教授,参加宇宙线实验。1982年7月至9月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体设计考察组,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 考察、与有关专家讨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总体设计方案。

1982年3月起,他担任物理一室主任,主持北京谱仪的研制。1982—1983年进行北京谱仪的物理设计和预制研究。1984年完成工程设计。随即进行部件加工。1987年部件测试和分系统组装。1988年整体组装和测试,1988年10月测得宇宙线径迹,北京谱仪建成。1989年北京谱仪安装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对撞点,开始物理实验工作。同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国内外10余所大学、研究所联合成立北京谱仪合作组,开展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加入合作组参加研究工作,一直至今。

1984—1988年叶铭汉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全??投入研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对撞机主要由谢家麟、方守贤负责,谱仪主要由他负责。1988年10月实现正负电子对撞,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建成。

1984年叶铭汉参加由彭桓武领导的中国科学院1986—2000年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物理专题组,并负责编写核物理的现状及其展望,提供中国科学院规划攻关办公室参考。

1986—1990年叶铭汉和何祚庥、郑志鹏、祝玉灿等合作,指导博士生游科进行48Ca双β衰变实验,测得48Ca不放中微子的双β衰变的寿命下限为9.5×1021年,比吴健雄测出的结果高出约4.7倍。

叶铭汉曾多次被邀作为访问教授出国参加研究工作,1989年7月至1990年9月去日本高能物理学研究所 (KEK),1990年12月至1993年1月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BNL,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1995年7月至1996年7月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 (DESY,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工作。

1994年4月,叶铭汉到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任学术副主任,1996年8月任学术主任,一直至今。

叶铭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报告100余篇。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9年,叶铭汉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叶铭汉于198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研制静电加速器



1946年赵忠尧受中央研究院的委托,在美国购买核物理实验的有关器材。赵忠尧在美国设计了一台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采购了有关器材并在美国加工了其高电压部分 (绝缘支柱、高气压钢桶等)。另外,还从美国带回一台能量较低的退役的静电加速器的绝缘支柱。1950年底赵忠尧回到祖国,即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静电加速器组,叶铭汉和李寿枬两名青年科技人员被调入该组,开始了静电加速器的研制。为了取得经验、掌握??术、培养干部,他们决定第一步先用赵忠尧带回的那台退役的静电加速器的绝缘支柱,建造一台在大气中工作的700千电子伏静电加速器。首先开始离子源的研制,制造测试用的真空系统等。当时,国内对于金属真空系统毫无经验,加上帝国主义封锁,器材奇缺,工作十分困难,但大家不为困难压倒,坚持自力更生,如为了用银焊焊接金属真空部件,在买不到银焊料的情况下,叶铭汉从自己动手配制焊料开始,焊接金属真空部件,建成了真空系统。

1951年底杨澄中回国,参加静电加速器组,此时组内还增加了4位年轻人,在赵忠尧、杨澄中领导下,全组共8人,研制了离子源、加速管、真空系统等。1953年秋加速器整体安装完毕,年底出质子束,静电加速器初步建成。

在1951—1953年的三年内,叶铭汉在研制静电加速器过程中掌握了真空技术,熟悉了静电加速器的有关技术,经历了加速器建造的全过程,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青年低能加速器专家。1953年中,我国派遣第一批学生、研究人员去苏联留学,初选时叶铭汉被选中,但他认为自己当时正在进行研制加速器的工作,留在国内完成这一任务对于工作更有利,因此未去苏联留学。

1954年初,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为物理研究所,并从北京东黄城根迁到中关村,叶铭汉负责700千伏静电加速器的搬迁、重新安装和改进以及运行。这台加速器在1953年底建成时,绝缘支柱常发生电火花放电击穿,导致加速器电压不稳定。叶铭汉在重新安装时改进了绝缘支柱的电压分配系统,绝缘支柱不再发生电火花放电,加速器的电压从此稳定。同时还添加了电晕针对高电压电极放电的电压稳定装置,高电压可稳定到0.5%左右。1955年初,叶铭汉用7Li (p,γ),19F (p,γ) 反应标定了高电压的读数,加速器的最高能量达700千电子伏。

1955—1956年,叶铭汉负责运行700千电子伏静电加速器,为核反应实验提供质子束流。1956年何泽慧、陆祖荫领导的核乳胶组用核乳胶作为探测器,测量7Li (p,α) 的 α粒子的角分布,在此加速器上进行了我国国内第一个低能加速器核反应实验。1958年700千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移交中国科技大学,供学生做实验用。

1957年叶铭汉参加第二台静电加速器 (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 的调试。1957年底,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初步建成,但运行不稳定。1958年叶铭汉担任静电加速器副组长 (组长为赵忠尧),负责加速器的改进和运行,改进了输电带的传动结构,从而使加速器的运行大为稳定,1959年最高电压达到2.5兆伏。还改进了电压稳定和测量系统,通过静电分析器的质子束 (流强为微安级时) 的能量分布为0.1%。经过多次7Li (p,γ),19F(p,γ) 核反应校正,加速器能量测定的重复性也达到了0.1%。这台加速器的性能达到了当时国际上同类型的水平。

1961年叶铭汉和陈鉴璞对于电晕针分压方法进行了研究,测量了静电加速器工作的高气压范围内电晕针放电的特性,这??测量有助于把电晕针放电分压方法应用于高气压下工作的静电加速器。

1962年叶铭汉和陈鉴璞提出下一步建造串列式静电加速器的建议,被列入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加速器的规划,1964年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方针,停止在北京的基建,这一规划因而未能实现。

1963年叶铭汉和陈鉴璞、夏广昌等完成了专著 《静电加速器》。这本书的出版 “为有关人员提供一本比较全面的系统介绍和讨论静电加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以及维护、运转等等方面的参考书,以便他们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较快地掌握静电加速器”(摘自该书序言)。

1973年叶铭汉任组长,负责重新恢复在 “文化大革命” 中先被拆改、后停止运行的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在恢复过程中进行了大修和改进,更换了绝缘支柱的全部绝缘垫和加速管,新安装的加速管是陈鉴璞在1963年重新设计制造的; 重新研制了高压电极内离子源的供电电源及其控制系统; 加速器的控制台也重新进行了设计、布线。经过这次改进和大修后,加速器运行十分稳定。

1974年叶铭汉与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发了低能加速器在半导体器件制造方面的应用,研制GaAs-Ga1-xAlxAs双异质结激光二极管。当时国外刚做出这种激光管,其制造过程中的一道关键工序是用质子轰击该半导体,从而在二极管内部形成一绝缘层。叶解决了轰击所需的剂量问题,成功制造出这种??光管,性能接近当时国际水平。叶还开始了质子束在物质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硅晶体堵塞效应研究。

随着研究所研究方向的转变,1974年底,叶铭汉离开静电加速器组,转到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方面。

1974年起,这台加速器用来进行核分析应用研究,一直运行到2000年中,因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关村分部迁往玉泉路而终止,从建成至终止运行,前后跨越了17年。



进行核反应和核衰变实验



23Na (p,α0) 反应在赵忠尧领导下,1958年金建中建成了计划用于 (p,α) 反应实验的重粒子谱仪。后金被调去兰州,1959年叶铭汉负责继续进行重粒子谱仪的完善、改进。改进了磁体电源,提高了它的稳定度,重新设计了磁场场强测量系统,谱仪的磁场场强可经常稳定在0.1%。这一改进与加速器能量稳定度的提高,为 (p,α) 反应实验创造了良好条件。1962年在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上开展 (p,α) 反应实验,研究24Mg的能级。1963年完成质子能量在1.40~1.55兆电子伏范围内的23Na (p,α0) 反应的研究。从23Na (p,α0)反应的激发曲线中发现24Mg的一条尚未被发现的能级。国外有人曾在同一能量范围内寻找过,但未发现。这一实验结果也说明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和重粒子谱仪都达到了先进水平。此外,还测量了这??新能级附近的两个能级所放出的α0粒子的角分布。

这一核物理实验,从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应该指出,这是我国核物理学者为了核物理实验在我国生根结果,从赵忠尧在1946年设计静电加速器开始,自力更生研制加速器、探测器,掌握实验技术,两代人从无到有奋斗拼搏将近20年的结果。

48Ca双β衰变实验 为了进行48Ca双β衰变实验,1985年叶铭汉和郑志鹏、祝玉灿等进行了未掺铕 (Eu) 活化的CaF2晶体的闪烁特性的测量,得到对137Cs的661千电子伏γ射线的光电子峰的半高处的宽度/峰高 (FWHM/Peak) 为8.8%。纠正了J. Menefee等人看不到光电子峰的错误结果。根据这一测量结果,落实了48Ca双β衰变实验方案。

1986—1990年,叶铭汉与何祚庥、郑志鹏、祝玉灿等合作,指导博士生游科进行48Ca双β衰变实验。实验中使用了长春光机所生长的未掺铕 (Eu) 活化的CaF2大晶体,4块直径各为17.8厘米,长各为12.0厘米的圆柱体晶体,总重37.37千克,其中48Ca含量为43.0克。该4块晶体既作为β源,又作为闪烁晶体,在实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实验在门头沟煤矿矿井底进行,岩石层厚512米,宇宙线本底可减少很多,这是我国首次在地下深处进行的基础物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48Ca不放中微子的双β衰变的寿命下限为9.5×1021年,比吴健雄测出的结果2×1021年高了约4.7倍。



投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



1975年国家批准建造高能加速器,1978年确定该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的能量为500亿电子伏。1980年底,国民经济调整,50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加速器下马。1981年3月高能物理研究??派出朱洪元、谢家麟、叶铭汉 (叶当时在美做访问学者) 到美国,与美国科学家讨论在质子加速器下马后的工作方向。讨论结果一致同意建议中国建造一台质心能量为2×22亿电子伏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这台机器造价大大低于50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加速器,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来进行最前沿的物理问题研究。

朱洪元、谢家麟回国后,国内进行了广泛讨论,结果一致同意建造这样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一决定使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的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1982年6月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以谢家麟、张厚英为首的对撞机总体设计考察组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 (SLAC)考察,叶铭汉为成员之一。中美双方就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物理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确定了加速器和谱仪的主要物理参数。

1983年11月国家批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国家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极为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并成立了以谷羽为首的包括林宗棠、张寿、张百发4人工程领导小组,这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得以顺利建成的决定性的??步,为工程的成功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工程包含3个部分: (1) 加速器,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2) 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即北京谱仪 (包括计算中心); (3) 同步辐射装置。工程经理由谢家麟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工程的主要责任。工程建造期间 (1984—1988年) 叶铭汉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厚英担任常务副所长。所领导与工程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分工负责。叶铭汉负责北京谱仪,谢家麟和方守贤负责对撞机,张负责土建、对撞机和谱仪的非标准部件加工。叶铭汉在加速器和探测器方面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面广,十分有利于他的领导工作。叶铭汉发动全所工作人员努力拼搏、刻苦奋斗,终于在1988年10月16日,仅用了4年零10多天即完成工程计划,对撞机实现了对撞,谱仪测得了宇宙线径迹。工程在质量和时间进度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费控制在预算内,并有结余,这在大科研工程中也是少有的。这些事实说明,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叶铭汉为首的领导班子是团结的,是富有领导能力的,是高效率的,叶铭汉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核心作用。

邓小平同志十分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1984年10月7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高能物理研究所为工程奠基。199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按原定计划在4年内实现正负电子对撞的评论是: “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又说: “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10月24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到高能物理研究所,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邓小平同志并发表了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的著名讲话。

1989年7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通过鉴定。鉴定指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是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成功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和第一台大型粒子探测器。从1984年10月动工到1988年10月建成……只用了4年时间,达到了国际高能加速器的建造速度。……对撞机和谱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为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做到了高速度、高质量和投资省。使我国高能加速器和大型粒子探测器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一步跨人世界先进行列。……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J/Ψ能区峰值亮度最高和束流能散最小的机器。北京谱仪也属该能区性能最好的探测器。……”

对于工程的组织领导,鉴定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总体调试顺利、性能稳定,各分系统和主要关键部件可靠,说明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都是成功的,是在有效指挥、精心设计、制造、严格把关、细心操作和刻苦奋战下完成的”。

1989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北京谱仪的研制



高能物理研究所在1974年开始高能物理实验探测器的预制研究。当时探测器分为两大系统分头进行。一是以光学方法记录粒子径迹的探测器,如泡室、流光室。一是以电子学方法记录粒子径迹的探测器,如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当时叶铭汉和萧健等根据国际发展方向,认为后者更有发展前途,我国不宜发展前者。他们两人负责后一类型的探测器的预制研究。1975年叶铭汉研制了小型多丝正比室和飘移室,随即在国内首先进行了小型多丝正比室在线数据获取试验。当时缺少所需的电子学线路,便与电子学研究室合作,自力更生研制CAMAC插件,编写了数据获取程序,完成了这一试验,取得了经验,培养了骨干,有助于后来北京谱仪的研制。

1981年泡室下马,流光室建成后在高能物理实验上用不上,只好移交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事情的发展说明叶铭汉等的看法正确的。

在对撞机工程批准之前,1982年起,叶铭汉开始负责北京谱仪的研制。北京谱仪是一项大型科研工程,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亚于对撞机。它包含多种探测器、大型螺旋管磁场线圈等,整体直径6米,长6米,呈圆筒形,总重480吨,电子学读出信道共2万多道,谱仪的控制、数据的获取全部通过计算机。北京谱仪工程除了硬件之外,还包括需用几十人年才能完成的大量软件,用来控制谱仪的运行、处理获得的信号、重建粒子的径迹等。此外还需要进行物理分析和模拟高能物理过程的大量软件。在北京谱仪设计和准备物理实验过程中,需用Monte Carlo方法产生大量模拟事例,用于研究谱仪的性能、估计各种事例产生的几率等。

叶铭汉是北京谱仪工程的科技领导和组织者。他掌握高能物理的发展方向,对多种探测器都有过研制或使用的经验,因此能对北京谱仪选定合适的技术参数,作出先进的设计。北京谱仪的部件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技术难点,各部件需按一定的次序安装,因此各部件必须按严格规定的时间表完成,一个部件落后于计划,整个计划就要被推迟。他精心制订周密的计划,严格??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整人力物力。在全体参加研制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个部件均按计划要求完成。

叶铭汉善于团结各级人员和发挥各人之长,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刻苦奋斗; 同时协调好探测器本体与电子学的研制,使两者能准确同步完成,互相配合良好。

除了硬件外,1984年工程开始时,叶铭汉就同时抓紧软件及物理分析准备。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MarkⅢ、ALEPH组的有关软件,吸收消化,加以改造以适用于北京谱仪。这一正确方针,大大减少了软件研制所需的人力并缩短了所需的时间,使北京谱仪的软件能和硬件同步完成。1988年10月,北京谱仪组装完成后,成功地记录到宇宙线径迹。

1989年春北京谱仪开始记录高能物理实验事例。实践证明,北京谱仪性能良好,研究人员用它作出了国际前沿一流的工作,如τ轻子质量的精密测量和R值的测定。从1989年正式运行至2001年6月底,已安全运行了22720小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物理研究方向早在1981年就确定为粲物理、τ轻子物理、D介子物理等。1982年开始北京谱仪的研制时,就同时开始物理实验准备工作。叶铭汉领导的物理一室是研制谱仪的主体,他组织物理一室和理论室定期举行经常、系统的学术研讨会,研讨可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物理实验题目。还组织了两次国际会议,讨论当前粲物理、τ轻子物理、D介子物理的研究进展以及今后展望。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建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物理实验准备工作。

1989年春北京谱仪安装到对撞点,开始高能物理实验,立即开始获取J/Ψ事例。由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亮度超过当时在该能区工作的美国SPEAR对撞机,因此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开始运行,SPEAR对撞机就不再用来做高能物理实验,原在该对撞机上工作的MARKⅢ组的研究人员便到中国工作,与北京谱仪合作组合作。1990年11月北京谱仪合作组成为国际性的合作组,美方有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 (SLAC)、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10个单位参加。

1992年北京谱仪合作组进行了τ轻子质量的精密测量,比原有的数据 (当时世界测量平均值) 的精度提高约一个量级,被列为1992年国际高能物理最重要的实验成果之一。北京谱仪合作组的这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粲物理研究方面,到2001年5月北京谱仪共积累了5780万个J/Ψ事例,是世界之最,为我国在J/Ψ物理的研究方面居世界首位提供了基础。

叶铭汉十分注意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中心的建设,根据工程进展计划,主持计算机机型的选择,确定采购的时机,合理分阶段使用计算中心的工程投资,使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始终紧密跟随工程和物理研究的需要而不断提高,充分保证满足了工作的需要。由于国际合作需要,早在1984年7月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中心通过国际合作的关系,与位于瑞士的西欧核子中心联网,发出了我国国内第一封发到国外的电子邮件,是国内最早连接因特网 (Internet) 的单位。



参加国际合作



1979年末—1981年5月,叶铭汉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参加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BNL) 的AGS加速器上进行的πp→X n反应研究,用π介子轰击闪烁体靶,测量放出的中性粒子X (X→γγ)。实验的目的是寻找ηc粒子,以验证苏联科学家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苏联科学家的结果是错误的,产生ηc粒子的截面远小于他们声称所得的实验数值。

1981年5月—1982年6月,叶铭汉应邀到犹他 (Utah) 大学为访问教授,参加超高能宇宙线的观测。所用实验装置名叫Fly’ s Eye,是国际上唯一能观测能量在1018电子伏以上的粒子在大气中飞行径迹的实验装置。叶参加了装置的研制和实验观测。

1989年7月至1990年9月,叶铭汉应邀到日本高能物理学研究所 (KEK) 作访问教授,参加AMY合作组工作。AMY组是TRISTAN对撞机上的一个国际合作组,在质心能量500亿~620亿电子伏范围内工作。他做了两项物理工作: “e+e-→qqγ的电荷不对称性”和“胶子喷注和夸克喷注的区别”,代表AMY组在第25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作了后者的报告。

1990年12月至1993年1月,叶铭汉应邀到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BNL) 作访问教授,进行将在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 (RHIC) 上作实验的PHENIX谱仪的物理实验准备工作,用Monte Carlo方法估算重离子对撞所发生的反应等。

1995年7月—1996年7月,他应邀到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 (DESY,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作访问教授,参加HERA-B实验组工作,参加设计HERA-B谱仪的RICH切连科夫探测器。

叶铭汉工作勤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虚心好学、作风民主,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周围的工作人员、相处融洽。古稀之年,仍工作不止。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担任学术主任,组织基础学科前沿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为促进学术交流尽力。同时一直参加北京谱仪合作组,参加高能物理实验研究。



简 历



1925年4月2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4—1946年 在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学习。

1946—1949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9—1950年 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

1950—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54—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8—1972年 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3—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79—1981年 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81—1982年 任美国犹他大学访问教授。

1984—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5—1989年 被选为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85—1990年 被选为中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理事长。

1989—1990年 任日本高能物理学研究所访问教授。

1990—1993年 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访问教授。

1994—1996年 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副主任。

1995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1996年 任德国DESY访问教授。

1996年—至今 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



主要论著



1 赵忠尧,杨澄中,叶铭汉,等. 一架700千伏静电加速器和一架200万伏高压静电机.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内部资料,1953

2 李正武,叶铭汉. 带电重粒子激发的γ射线在同位素分析及技术上的应用. 科学通报,1957 (10): 297

3 叶铭汉,李正武. 带电重粒子激发的γ射线在测定同位素丰度上的应用. 物理学报,1958,14: 64—70

4 陈鉴璞,叶铭汉. 加速器分压用的负电晕间隙特性研究. 原子能科学??术,1962 (4): 256—264

5 叶铭汉,陈鉴璞. 串列式静电加速器的现状和进展. 原子能科学技术,1963 (8): 615—620

6 叶铭汉,孙良方,赵忠尧,等. 质子静电加速器. 物理学报,1963,19: 60—69

7 叶铭汉,夏广昌,赵忠尧,等.23Na (p,α) 反应的两个很靠近的共振能级. 物理学报,1964,20: 728—730

8 叶铭汉,陈鉴璞,夏广昌,等. 静电加速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6

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激光组,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室应用组. 质子轰击室温连续工作GaAs-GA1-xAlxAs双异质结激光二极管的研制.科学通报,1975,20 (12): 559—560

10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激光组,高能物理研究所一室应用组.静电加速器在固体物理上的贡献——质子轰击条形砷化稼双异质结激光二极管的研究. 物理,1976,5 (10): 4—6

11 毛慧顺,王运永,叶铭汉,等. 小型多丝正比室的性能研究. 核技术,1979 (3): 22—29

12 王运永,李如柏,叶铭汉,等. 小型多丝飘移室的结构和主要性能.核技术,1979 (4): 21—25

13 马基茂,毛慧顺,叶铭汉,等. 小型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实验. 全国核探测器和核电子学会议资料汇编,1979,394

14 叶铭汉. 探测设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2/28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初步设计提要 (第四章),1982

15 叶铭汉. 物理学. 物理学规划专题组,中国科学院规划攻关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1986—2000年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之八,1984,88—100

16 Chiang I H,Johnson R A,Ye Minghan,et al. Experimental Searchfor Narrow Resonances in the Reaction πp→γγn at 13 GeV/c. Physics Letters,1984,140B:145—148

17 Chiang I H,Johnson R A,Ye Minghan,et al. Search for Exclusive J/Ψ Production. Phys. Review D,1986,34: 1619—1621

18 Baltrusaitis R M,Cady R,Ye Minghan,et al. The Fly\'s Eye: AnUltra High Energy Cosmic Ray Observatory.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smic Ray Superhigh Energy Interactions,Beijing,1986: 52—69

19 Zhu Yucan,LU J G,Ye Minghan,et al. Scintillation Properties ofUnactivated Calcium Floride Crystal. Modern Physics Letters,1986,Al:231—235

20 Baltrusaitis R M,Cassiday G L,Ye Minghan,et al. Measurement of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of Cerenkov Light in Ultra-High Energy Extensive Air Showers. J. Phys. G: Nuclear Physics.,1987,13:115—119

21 叶铭汉,黄涛,严武光. 高能物理学的进展. 物理,1987,16:465—469

22 Ye Minghan,Zheng Zhipeng. BEPC,the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A2 (1987): 1707—1725

23 Ye Minghan,Zheng Zhipeng. BEPC,the Beijing Electron-PositronCollider. Nuclear Physics B (Proc. Suppl) 1988,1B: 207—216

24 叶铭汉,席德明,郑志鹏. 第四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和第三届全国高能实验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谱仪. 西安: 1988,1

25 Tian Weihua,You Ke,Ye Minghan,et al. Test of the UnactivatedCalcium Floride Crystal for Use as a Scintillation Detector in Ca48 Double Beta Decay Experiment. Modern Physics Letters,1989,A4:213—216

26 Ye Minghan,Zheng Zhipeng. Status and Physics Program of the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Proceedings of the 198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epton and Photon Interactions at High Energies,Stanford,1989,122—128

27 You Ke,Ye Minghan,et al. A Search for Neutrinoless Double BetaDecay of 48Ca. Physics Lett.,1991,B265: 53—56

28 Decamp D,Steinberg J,Ye Minghan,et al. (ALEPH collaboration).ALEPH: a Detector for e+e- Annihilation at LEP. Nucl. Instr.Methods,1990,A294: 121

29 Ye Minghan,Gu Ping. Forward-Backward Charge Asymmetry in e+e-→qqγ,AMY Note 542,1990

30 Ye M H. Comparison of Quark and Gluon Jets Using Three-jet Eventsfrom e+e- Annihilation at TRISTA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sics,Singapore,1990,889—894

31 北京谱仪合作组 (丁慧良,于传松,叶铭汉等). 北京谱仪.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2,16: 770—789

32 北京谱仪合作组 (丁慧良,马东红,叶铭汉等).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BEPC) 上τ质量的实验测量.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2,16:865—875

33 BES Collaboration (Bai J Z,Ye M H,et al.). The BES Detector.Nucl. Instr. Methods,1994,A334: 319

34 北京谱仪合作组 (丁慧良,于传松,叶铭汉等). τ轻子质量的精密测量.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5,19: 97—10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吴汉简介 吴汉怎么死的 吴汉何尝杀妻 吴汉云台二十八将

  中文名:吴汉  别名:吴子颜  国籍:中国(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44年  职业:军事家www.cha138.com  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 敖汉公主的丈夫 敖汉公主的简介 敖汉公主的后代 敖汉公主的家族成员

本名:爱新觉罗氏别称:固伦敖汉公主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北京紫禁城出生时间: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去世时间:顺治十一年(1654年)父亲:清太宗皇太极母亲:继妃乌拉那拉氏兄弟:

中共人物传 沙文汉人物传,沙文汉生平事迹,沙文汉评价

沙文汉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和领导过宁波和上海的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曾任中共奉化区委书记,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团江苏省委工人部部长。二十年代末去苏联留学,三十年代前期又流亡日本参加革

中共人物传 甘渭汉人物传,甘渭汉生平事迹,甘渭汉评价

甘渭汉(一)甘渭汉原名甘乐朋。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黄龙乡和平村的贫农家庭。父亲甘月恒,从事鞭炮制作,母亲邓美凤纺纱、操持家务。家无房无地,赁宅栖身。父经常患病,家境每况愈下,往往入不敷出

中共人物传 李启汉人物传,李启汉生平事迹,李启汉评价

李启汉,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党员,著名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兼干事局长。一九二七年四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为中国工

汉朝历史 汉昭帝简介 汉昭帝母亲钩戈夫人是怎么死的

汉昭帝简介汉昭帝母亲钩戈夫人是怎么死的?  汉昭帝为西汉第八位皇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汉武帝幼子,谥号孝昭皇帝,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武帝临死前,立刘弗陵为太子。汉昭帝简介,汉昭帝母亲钩戈夫人是

历史人物 汉初三大名将分别是谁?汉初三大名将和汉初三杰是同一批人么?

汉初三大名将和汉初三杰并不是同样的三个人,其中只有韩信是两边都占了一个名额,其余两人都不一样。可能我们更加熟悉的是韩信、萧何跟张良这三人,但这次要说的汉初三大名将可能知名度就要小一些了。汉初三大名将中

汉钟离姓什么?汉钟离点石成金的故事简介

汉钟离,即钟离权,姓钟离,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

汉钟离姓什么?汉钟离点石成金的故事简介

汉钟离,即钟离权,姓钟离,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

历史人物 查理・汉纳姆个人资料,查理・汉纳姆个人资料

   查理·汉纳姆个人资料  中文名:查理·汉纳姆  别名:CharlieHunnam  性别:男  国籍:英国  身高:185cm  出生地:英国纽卡斯尔市  出生日期:198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