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叶叔华人物简介

Posted 动力学

篇首语: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叶叔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叶叔华人物简介

·叶叔华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建立我国时间的天文基准,使我国世界时系统的精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倡在我国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激光测卫等空间技术; 作为国家攀登项目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的首席科学家,推动天文学与地学的交叉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发展,并向国外延伸为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 同时还推动这些新技术在我国探月计划中发挥作用。

叶叔华出身于广州一个清贫的基督教牧师之家。兄弟姊妹6人,她排行第三。她父亲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在家境不十分富裕的条件下,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她的大哥还自费到美国攻读学位,以后成为教授。1945年中学毕业后,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由此开始接触天文学,是全系出类拔萃的高材生。1949年毕业后,与同窗好友程极泰志同道合,结为终身伴侣。为谋求职业两人到香港,在德贞女中任教两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唤起了她对祖国前途的无限希望,她渴望能投入祖国的建设行列,以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1951年8月叶叔华和丈夫离开香港到上海,分别在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和复旦大学任职,从此她全心全意地投入祖国天文事业建设的行列中。

自1951年起,叶叔华一直在上海天文台工作 (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于1962年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曾任室主任、副台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1年起任台长。1958年她负责建立我国时间的天文基准——我国世界时服务系统,经过她与合作者的努力,确定世界时的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期她提出发展天文学与地学的交叉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1978年她首次率天文代表团赴法国考察天文地球动力学: 激光测卫、激光测月、人卫多普勒观测、干涉测量 (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干涉仪) 等在地球自转研究中的作用。1980年12月赴美国大地测量研究所短期工作3个月,研究用甚长基线干涉测定射电源的精确位置。20世纪80年代她负责建立我国的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上海和乌鲁木齐站相继建成。1987年11月上海天文台现代化仪器设备——25m天线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和1.56m反射望远镜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观测手段踏上新的台阶,这是以她为天文台领导的重大业绩之一。1991~2000年她负责国家攀登项目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专家组对项目的验收和评价为优秀。1996年 “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 (APSG)” 启动,她是该国际合作计划的首届执委会主席。

由于她工作出色,她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上级的奖励: 1964年她领导的时间和纬度研究室被评为中科院先进集体,1973年 “世界时测定与综合时号改正数” 获中科院成果奖,1977 “我国经度起算值的确定” 获上海市重大成果奖和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1978年 “世界时的精确测定”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科院重大成果奖,1980年 “我国世界时系统精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获中科院一等奖,1980年由她作为中方负责人的新老技术测定地球自转的比较的 “国际地球自转试联测”获中科院二等奖,1981年和1982年 “我国世界时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成就”分别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由她作为中方负责人的新老技术测定地球自转的比较的“国际地球自转联测” 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由她负责的 “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 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由于她在地球自转和天文地球动力学方面屡有建树,成为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女天文学家。1978年她晋升为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天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鉴于她在天文领域中杰出的贡献,1964年被评为上海市 “三八红旗手”,1995年全国妇联组织的中国十大杰出女性评选活动中,叶叔华被评为十大女杰之一,1996年又被评为上海侨界十杰之一。1997年获何梁何利奖。经有关国际组织批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2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 “叶叔华星”,永远在苍穹中闪耀着光辉。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往增多,以及她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和本人在开拓国际渠道中所作的努力,她在国际天文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较多的职务。她曾担任美国宇航局地壳动力学计划研究组成员、国际时间局通讯成员、国际射电干涉测量委员会领导成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第1组成员,以及欧洲 “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 杂志编委。1985年她被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她曾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 地球自转 (第19组)、时间 (第31组) 和天文学家互换 (第38组) 专业委员会组委会成员、财务委员会主席以及1988~1994年IAU第20和21届执委会副主席。

她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在科研任务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她指导和培养与她共事的年轻科研人员。1964年上海天文台开始招收研究生,从那时起她开始指导研究生的学习。1978年上海天文台首批被批准为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 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她担任了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2月上海天文台设立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她又是博士后的合作老师。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沿课题的研究进展,她极力推荐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在国外短期工作,如上海VLBI站的MarkⅡ和VLBA数据记录终端都是青年人员在国外边学习和边工作时研制的设备。如今她指导的科研人员和培养的博士生都已成了博士生导师,有的还是创新团组的首席研究员,也有的在国际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她历年来精心地培养的天文人才,现在已成为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建立我国时间系统的天文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务院把建立我国时间基准的任务下达至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又把它落实到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 (上海天文台的前身)。建立国家独立的时间基准的重要部分是用天文方法精确测定世界时。1958年用叶叔华提出的数学模型处理徐家汇和紫金山天文台的6架测时仪器的观测结果,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的时间系统。从1959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出版综合时号改正数提供应用部门使用。1960和1963年北京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3架仪器的测时结果加入了我国的时间系统,使我国时间服务网得到了发展。20世纪70和80年代陕西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天津纬度站和平壤天文台的测时结果也加入我国时间服务网。1963年起我国世界时精度跃居世界第二位,此后精度不断提高,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65年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并列入一等天文测量细则,正式提供大地测量、国防军工等应用部门使用。

众所周知,天文观测中存在人仪差,即使采用光电方法能减少此误差,但是并不能全部消除。1958年叶叔华提出维持世界时系统稳定的数学模型是参加观测者的人仪差变化的权平均值为零。该方法的优点是: ①基本消除了人仪差突然变动对整个综合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对仪器少的综合系统,该方法克服了个别仪器观测的突然变化的影响; ②对观测稳定和观测多的仪器,在维持系统稳定性上给予更多的权重。由于采用叶叔华提出的数学模型,1963年只使用6架仪器的观测结果建立的我国世界时系统的精度 (±2.0毫角秒) 超过由4个国家共17个台站参加的前苏联标准时刻的精度,并与当时21个国家39个台站参加的国际时间局所订定的世界时精度相媲美,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掌握大量天文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她先后在天文测时误差、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经度变化和综合时号改正数订定方法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并在综合上海天文台观测结果的基础上向测绘部门提供了我国经度原点的起算值。她鼓励和支持仪器的改进,如消人差的水准读数器、光子计数技术、圆感应测角器和微机应用等,使天文测时精度不断提高。日本水泽天文台国际极移服务计算1978~1982年全球40架仪器的观测精度,其中上海天文台光电中星仪观测精度名列第二。1979~1982年IAU地球自转专业委员会主席P. Paquet、国际极移服务主席K.Yokoyama和1980年国际地球自转短期联测负责人G.Wilkins都谈到中国时纬观测加入国际时间局和国际极移服务改进了地球定向参数 (EOP) 的精度,我国世界时工作对确定全球综合地球定向参数的贡献和在国际时间局中的地位都与她的辛勤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分不开。

提倡发展VLBI、SLR等空间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上相继出现了激光测卫 (SLR)、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BI) 等空间技术。70年代中期叶叔华已注意到这一新动向,她认为中国必须马上起步,否则我国地球定向参数测定的优势将丧失。于是,她在天文界反复呼吁发展新技术的重要性。在她的推动下,上海天文台与有关单位协作,逐步建立了SLR和VLBI系统,形成了一支设备研制、观测组织、数据处理和课题研究的队伍。用这些新技术测定EOP和人卫定轨都需要联网观测,采用上海天文台的工作经验推动了我国SLR和VLBI网的发展。她亲自提出和负责我国VLBI网 (上海、乌鲁木齐、昆明) 的建立,1987年上海VLBI站和1994年乌鲁木齐VLBI站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也建成了上海、长春和昆明的SLR网。

为了比较新老技术测定EOP的结果和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 (IERS) 在1984~1986年进行了国际地球自转主联测。我国作为具有新老两种观测技术的国家参加这次联测,新技术包括人卫多普勒测速和SLR。同时在1985年8月美国Ohio大学召开的国际地球自转联测总结会上提出了新老技术观测资料的归算结果,其中包括经典、SLR、VLBI、激光测月 (LLR) 和人卫多普勒。在叶叔华的提倡和支持以及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今天上海天文台同时拥有VLBI、SLR、GPS (全球定位系统) 和PRARE (精密测距测速系统) 四种观测新技术和处理这些观测资料的能力,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台站之一; 我国已有SLR网和两个VLBI台站; 成为在世界和亚太地区大范围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国家。在我国 “神州” 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和开展探月计划的今天,她正在推动把已掌握的新技术应用于探月的课题研究,在新的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

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学科的开拓者



新老技术在原理上的区别是对天体的观测由角距测量改变为距离测定,因此在两个以上台站测定EOP的同时,也精确测定了这些台站间的距离。它们之间距离的变化反映了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形变,它是研究地球动力学和环境变化 (如地震、火山爆发)的好方法。在我国拥有新的观测技术和整套归算方法后,1991年她提出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并被列为国家科委 “八五” 和 “九五”国家攀登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承担,叶叔华任首席科学家。该项目是天文学与地学的交叉课题,也是她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注意到的学科发展新动向——天文地球动力学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该项目利用跨学科综合优势和各种现代测量新技术来监测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从而探索其变化规律和机制。

1994年6月起,以叶叔华为首的中国专家小组发起开展“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 (APSG)” 的倡议,经过努力获得国际大地测量学会 (IAG) 通过,并以1995年大会第4号决议给予支持,1996年5月上海召开APSG成立大会,宣告此计划正式启动。她当选为首届执委会主席。这计划是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向国外的延伸。该计划用空间技术监测亚太地区各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并研究其变化规律和起因; 研究太平洋边缘地区岛弧—海沟构造体系、青藏高原和东南亚造山带的地壳运动的演化规律; 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地球整体运动的关系,以及该地区自然灾害与地球运动变化的关系等。叶叔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注意学科发展动向,80年代对我国开展此学科研究做技术准备,90年代进入该学科的课题研究,并开展国际合作拓宽研究的领域等,她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学科的开拓者。

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天文学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她把视野拓展至全世界,开始与世界同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天文台和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1978年10月和1979年4月叶叔华率团访问法国天文地球动力学中心、巴黎天文台和国际时间局以及美国大地测量局、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天文系等单位,为VLBI、SLR等空间技术在我国发展和以后引进关键设备走出了第一步。为恢复中国天文学会在IAU中的合法席位,1979年8月她作为张钰哲台长率领的中国天文学会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IAU大会。她与代表团成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最后IAU组织通过以中国 (南京) 和中国(台北) 分别称呼海峡两岸的天文学会。

1985年11月中国天文学会组团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19届IAU大会,王绶琯和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天文学会在IAU中的地位,她本人被选为IAU财务委员会主席,是第一个在IAU担任职务的中国天文学家。从此在IAU各种学术会议上有了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也在中国多次召开了IAU学术会议,如1987年的IAU亚太地区会议、1992年的IAU156和1996年的IAU159次学术讨论会等。由此叶叔华与国际天文界建立了广泛联系,特别是1988~1994年担任IAU执委会副主席期间,抓住时机向国际同行介绍中国的天文事业,开展了一系列国际联合观测与研究项目。由她负责的有国际合作项目——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 (1996~); 国际合作项目中她作为中国方面负责人的项目有国际地球自转联测 (1980~1986)、美国宇航局的地壳动力学研究计划 (1982~1991)、固体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 (1992~1995) 和正在进行的固体地球与自然灾害研究计划等。另外有些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的联合实验和合作研究都与她的努力和促进分不开,如中法交响乐卫星时间同步实验、中美搬运钟时间比对、中朝经度联测、中德VLBI联测、中日VLBI联测、中日高空科学气球越洋飞行观测、国际原子时合作。她还促成了我国有关组织对IERS、国际VLBI服务、国际激光测距服务、国际GPS服务等国际组织的加入。由于她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威望,她11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组织委员会成员,其中3次担任主席。

简历



1927年6月21日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45~1949年 在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学习。

1949~1951年 任香港德贞女中教师。

1951~1962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属徐家汇观象台。

1962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1978年 晋升研究员。

1978~1983年 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1988年 任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其后任名誉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1998年 任第三、四、五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其后任名誉理事

1981~1993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

1983~1988年 任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1993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天文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年 当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

1987~1994年 任第一和第二届上海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88~1994年 任IAU执委会副主席。

1988~2003年 任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8~2003年 任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1~2001年 任第四和第五届中国科协副主席,其后任荣誉委员。

1996~2001年 任第六届上海市科协主席,其后任荣誉委员。

主要论著



1 叶叔华. 徐家汇观象台天文测时偶然误差. 天文学报,1954,Vol. 2(2): 186~196

2 叶叔华. 徐家汇观象台中星仪方位差变化. 天文学报,1955,Vol. 3(2): 197~216

3 叶叔华. 徐家汇观象台中星仪水平差变化. 天文学报,1956,Vol. 4(2): 302~321

4 叶叔华. 徐家汇观象台天文测时的季节性变化. 天文学报,1957,Vol.

5 (2): 281~291

5 叶叔华,肖宝亲. 地球自转速率的突然变化. 天文学报,1960,Vol. 8(1): 68~69

6 叶叔华. 徐家汇观象台经度改正值. 天文学报,1961,Vol. 9 (1~2):42~57

7 叶叔华,金文敬. 关于 “综合时号改正数” 的订定方法. 天文学报,1962,Vol. 10 (1): 66~73

8 叶叔华. 1958~1961年的地球自转不均匀. 天文学报,1963,Vol. 11(2): 100~115

9 叶叔华. 1935~1960年欧美大陆经度变化. 天文学报,1964,Vol. 12(2): 189~196

10 叶叔华. 几种仪器测时月误差的分析. 天文学报,1965,Vol. 13(2): 148~159

11 叶叔华,吴守贤. 我国的综合时号改正数. 测绘学报,1966,Vol. 9(1): 1~15

12 叶叔华,谢应纯. 我国经度起算值的确定以及综合系统的调整. 天文参考资料,1978,No. 3,1~7

13 Ye S. H. Optical observations of time and latitude and the determiningof the earth rotation parameters in: Calame O. ed.,“High Precise Earth Rotation and Moon Dynamics: Lunar distance and related observations”. Proceedings of IAU Colloquium No. 63,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11~23

14 Ye S. H. Activities of astro-geodynamics research in China,in CalameO. ed.,“High Precise Earth Rotation and Moon Dynamics: Lunar distance and related observations”. Proceedings of IAU Colloquium No.63,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1982,181~188

15 Ye S. H. VLBI measurements of radio positions at three stations,inCalame O. ed.,“High Precise Earth Rotation and Moon Dynamics:Lunar distance and related observations”. Proceedings of IAU Colloquium No. 63,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329~336

16 Ye Shu-Hua. Note on the terrestial reference system for geodynamics,in: Carter W. E. and Tusuchiya A. eds.,Geodetic Application of Radio Interferometry,Proceedings of the 5th IAG Symposium,Washington,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1982,p. 46

17 Ye S. H. Astrometry in China,Eichhorn H. and Leacock R eds.,in“Astrometric Technique”,IAU Symposium 109,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6,729~736

18 Ye Shuhua. Intercomparison of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general principle,in Kovalevsky J,Muller I. I.,and Kolaczek B. eds.,Reference Frames in Astronomy and Geophysics,Dordrecht,Kluwer Acad.Publ.,1989,295~304

19 Ye Shuhua. Wan Tongshan and Qian Zhihan,Progress on Chinese VLBI Network Project,in Cornwell T. J. and Perley R. A. eds.,Radio Interferometry,Proceedings of IAU Colloquium No. 131,Provo,Utah.,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1991,386~389

20 叶叔华,黄珹主编. 朱文耀,李金岭,杨志根,杨福民,郑大伟,金文敬,黄珹,钱志瀚,董晓军,廖新洁撰写. 天文地球动力学.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21 叶叔华总编. 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学术论文集 (1~6).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凌叔华是怎样的人?凌叔华人物历史评价?

凌叔华……凌叔华的小说,却发祥于这一种期刊《现代评论》的,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

知名人物 徐叔华人物简介

·徐叔华徐叔华,土壤学家。毕生致力于盐渍土研究。早在50年代,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盐碱土的发生与分布规律,提出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的多种盐碱土利用改良技术,特别是滨海盐土种稻改良措施得到了大面积应

历史人物 近代人物凌叔华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凌叔华别名:凌瑞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出生日期:1900.3.25逝世日期:1990.5.22毕业院校:燕京大学代表作品:《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笔名:叔华、瑞

凌叔华与徐志摩林徽因的关系 民国凌叔华介绍

民国时期的凌叔华是一位气质优雅,面容慈祥温柔的人。在一些老作家的眼中,凌叔华是一位性格谦逊而又热情的人物。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凌叔华不仅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她还是一位花坛高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民

凌叔华与徐志摩林徽因的关系 民国凌叔华介绍

民国时期的凌叔华是一位气质优雅,面容慈祥温柔的人。在一些老作家的眼中,凌叔华是一位性格谦逊而又热情的人物。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凌叔华不仅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她还是一位花坛高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民

诗人徐志摩与凌叔华那段无疾而终的恋情

徐志摩一生浪漫多情,除了在陆小曼与林徽因之间纠缠之外,还有一个罕为人知的第三者,她就是京城第一才女凌叔华。京城第一才女凌叔华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

诗人徐志摩与凌叔华那段无疾而终的恋情

徐志摩一生浪漫多情,除了在陆小曼与林徽因之间纠缠之外,还有一个罕为人知的第三者,她就是京城第一才女凌叔华。京城第一才女凌叔华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

林徽因与凌叔华为何争抢徐志摩“遗产”八宝箱

1931年11月20日的《北平晨报》报道中说:“19日午后2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

林徽因与凌叔华为何争抢徐志摩“遗产”八宝箱

1931年11月20日的《北平晨报》报道中说:“19日午后2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

高门贵族的精魂,民国沙龙的才女,死也要回到中国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文和)【1990年5月22日】凌叔华小传:高门贵族的精魂,民国沙龙的才女,死也要回到中国1900年3月25日,凌叔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官宦人家。父亲精于词章绘画,凌叔华从小就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