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武将都要先单挑一决胜负然后士兵再打吗?
Posted 武将
篇首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打仗武将都要先单挑一决胜负然后士兵再打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打仗武将都要先单挑一决胜负然后士兵再打吗?
我们看过很多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里,比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还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什么的,里面对打仗的描写,都是两军列队于旷野,中间有很宽阔的距离,然后其中一方将军出阵,跃马扬枪,高声叫骂。另一边坐不住了,一将挺刀而出,驱马杀奔过来。然后两边士兵当啦啦队,擂鼓助威,大声吆喝。就好像武将单挑赢了就等于打仗赢了一样。
倘若这场大战,战不数合,一方将领就被挑落马下,那这一方更厉害的将领肯定不会服气,一定要上前报仇雪恨。如此数个回合,当某一方所有将领都被打得趴下,再不敢出战的时候,另一方主帅令旗一举,率军乘胜掩杀过来,往往这场战一开始就决定了胜负,鲜有逆转的情况。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打仗,是不是这样的呢?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由于历史文献的限制,究竟是不是这样打的,其实我们并不完全清楚。
有人会觉得这有点搞笑,这不是打仗,而是小孩儿玩游戏。不过,通过我的研究和判断,我倒是觉得,说不定古人还真就是这么打的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我们看《曹刿论战》这个文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国和齐国打仗,齐国擂一通鼓,军队冲出来一次,鲁国不迎战。齐国只好退回去。然后齐国又再擂一通鼓,齐国军队又冲出来一次,鲁国还不迎战,齐国又只得退回去。如此反复折腾,等到齐国第三次冲出来的时候,军队已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怨气冲天。这时候鲁国才擂响第一通鼓,结果一鼓作气便把齐国打败了。
这里并没有说先将军出战,然后再士兵出战的问题。不过它也并没有否定。而且如此一鼓再鼓,这种打仗的方式,和将军先战,然后士兵再战的方式,有多么的像!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齐国既然已经擂鼓出击了,为什么不能趁着鲁国未发动,乘势冲杀,杀鲁国一个措手不及呢?为什么要退回去呢?这真是太奇怪了!我们对这种奇怪的疑惑,丝毫不下于对演义小说中将军先打,分出胜负后士兵再战的疑惑。其实,说到这里,已经揭示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战争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古人是厌战的。看起来从古至今我们的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但从古人的心理来看,他们是不愿意打仗的,不愿意发动战争的。你看我们发明的这个“武”字,多么形象!止戈,就是不要战争。打仗的目的是不打仗,这是有非常深刻朴素道理的,同时也体现着古人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就算是古人打过很多仗,但大多是被迫的,尤其是汉人,汉人几乎很少主动对外出击,尤其是对待和汉人长期对峙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果不是游牧民族南下骚扰,汉人几乎是不和他们计较的。
其次,就算是非打仗不可,古人也总是以减小打仗的损失为主。中国古代有很多讲军事理论的书,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国家讲军事理论的书有我们的多,有我们的丰富。而且,我们的军事理论在先秦时期就非常成熟,达到了高峰,还因此成为百家学说中重要的一家——兵家。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些军事理论着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着作中虽然也讲到智谋,用兵的技巧,但更多的却是讲如何避免打仗,如何减少损失。讲的是“心理学”,而不是“力学”。比如咱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句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上者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古人打仗是要讲礼仪的。所谓“先礼后兵”,只有讲了礼仪之后才会打仗。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比如“春秋五霸”,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我们会觉得很奇怪,其它四位大佬我们都认可,这宋襄公是怎么挤进去的?我们能记住的就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宋楚两国交战,楚军渡河一半了,宋襄公身边谋臣向他建议“半渡而击之”,宋襄公不同意,多不知礼呀!楚军渡河过来了,又有谋臣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混乱而击之。宋襄公也不同意,非要等楚军摆好阵再打,结果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也惨受重伤。这么个窝囊的人,怎会挤进五霸之一?其实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宋襄公很讲用兵的礼仪!就这么一点,他才受到后人足够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真算得上不好战的民族,现在一些西方人歪曲中国,认为中国要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真可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不了解中国文化啊!
相关参考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打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经常从电视剧里看古代战争场面,感觉打仗就像在群殴。咚咚咚!三通鼓罢,双方武将一番叫骂,互相单挑,然后士兵掩杀过去,互相对砍
在三国、隋唐演义中,有无数的战争,但是每场战争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两方军队对阵,然后中间空出来一片地方,两边领头的将军先相互通报一下姓名,然后一方将领开始亮出武器,恶狠狠的指着对面的将军“尔等鼠辈,
关于古人怎么打仗的问题,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来自于电影电视剧或者演义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首)。两军对垒,然后双方的首席指挥官出来单挑,不管带了多少士兵,他们都不参加战斗,主要任务就是
历史军事 古代打仗时,双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何不直接用箭将其射死
《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战争,全是英雄主义的表演,什么关羽斩颜良文丑,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等等,明明是一场场激烈惨酷、流血漂橹、伏尸千里的血战,竟被小说家们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斗戏。事实上
在三国、隋唐演义中,有无数的战争,但是每场战争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两方军队对阵,然后中间空出来一片地方,两边领头的将军先相互通报一下姓名,然后一方将领开始亮出武器,恶狠狠的指着对面的将军“尔等鼠辈,
在古时,打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一门行为艺术,怎样打,在哪打,多少人,怎样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到。然而,现在人们对于打仗的观念还都是来源于三国,水浒都电视剧,然而小编可以告诉你,那种主将负责打仗单挑,士兵负
中国古代武将单挑发生的次数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的多 单挑情节
>> 古代武将单挑发生的次数多吗?在演义中以及明代的章回中出现了大量的这种武将单挑的情节,导致痴迷于演义的读者认为古代武将单挑的事情发生得很多。其实事实上,单挑的情节虽然有,但是还比较少的。>>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虚拟史书,罗贯中以写史的态度写小说,故此有时看到他所写的虚构战例,从古代军事学角度,还真挺科学的。单挑,也就是武将个人之间的对战,这种场面在《三国演义》里面俯拾皆是,但实际历史
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总是被其中那些精彩的打斗场面所吸引,在正式开战之前,双方总是会派出那么几个将领,先进行一些“热身运动”,两方将领在一起打一架,书中也的确有很多精彩的情节描写。但是这种情
我们总喜欢给三国里的武将做一个实力排名,如果不算带兵打仗的能力就拿单挑来说的话谁会是三国第一单挑王呢?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吕布,因为在三国演义里吕布被罗贯中写的太厉害了,基本上没有对手,但是还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