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先婉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先婉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先婉人物简介

·张先婉



张先婉,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的研究。用地理学观点研究了耕作制的形成; 以生态学观点研究了土壤肥力;提出了 “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在四川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为四川土壤科学、农业生态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先婉,1929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医生家庭。受父亲好学与敬业精神的熏陶,她从小就立下了努力学习、献身科学的志愿。

1940年进入四川省立女子中学,1943年考入成都市立女子中学。1945年,考入四川大学 (现更名四川联合大学) 农化系就读,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了学校的公费资助和安良奖学金。对张先婉终生专业方向影响最大的,要算她的恩师侯光炯先生。1946年,曾经在欧美13个国家辗转留学考察的侯光炯先生,转入了四川大学从事土壤学教学,他渴望培养出一批土壤科学的后继人才。一次课间,张先婉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他竟用信纸回答了满满两页让工人送到她的宿舍。使她感到世界上竟还有这般负责的老师。几年的熏陶,张先婉终于在四川大学农化系留下来,担任了侯光炯教授等的助教。

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侯光炯、张先婉同时调入重庆北碚西南农学院 (现西南农业大学) 任教。张先婉在任教的同时,追随侯先生先后进行了四川盆地内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的土壤考察,使她认识了许多地理环境与土壤和农业的关系,协助侯教授完成了 “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 等论文

张先婉1956年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1958年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成立,她被调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农业生物研究所 (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 担任土壤研究室主任,主持成都平原耕作制分区分型的研究,考察16个县市,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工作未能全部完成。1973年她被借调入四川省科委筹建后又被撤消的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室。197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作为土壤室实际负责人的张先婉,为土壤室广纳人才,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在侯光炯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用地理学、生态学的观点,对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0年开始在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建立试验基点,实现了她从生态学角度培养土壤肥力的理想。张先婉的几个主要课题都是在这里完成,并作出了突出成绩。1993年,该基点被纳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

1981年以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成员身份去新西兰访问考察,参加了国际土壤可变电荷会议。1995年受国际首届土水资源多目标决策管理体系学术会议的邀请去美国夏威夷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 “中国南方旱地聚土免耕多目标管理体系” 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此外,她还参加了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水稻土会议、国际红壤会议、国际刀耕火种替代技术会议等。有关论文还被选登在 《国际生态学》杂志 (Intecol Bulletin) 上。

张先婉从走出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担任了侯光炯教授的助手和秘书。1979年担任四川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83年起先后担任四川省五届、六届土壤学会理事长,1983—1991年任中国土壤学会五届、六届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主任。1981—1995年任四川省科协三届到五届常委,四川省农学会常务理事(1983—1993),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第二届顾问 (1989—1994),《土壤学报》 (1984—1995) 编委,《应用生态学报》(1990创刊—现在) 编委。其中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者奖,同年获四川省首届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张先婉同志退休后还继续担任了中国土壤学会七届顾问和八届理事以及四川省土壤学会顾问。为土壤科学事业继续奉献余热。

张先婉为我国农业土壤地理,农业生态科研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奋斗了半个世纪,她主持研究的两个科研项目,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她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

师从侯光炯教授



张先婉的成长首先应归功于大学时代的启蒙老师侯光炯教授,侯教授生动的教学和谆谆教诲激发了她对土壤学学习的兴趣。她在任助教期间,在指导学生的分析化学、土壤学、土壤化学及土壤调查实习中,总是勤奋学习,一丝不苟,努力实践,从而打下了良好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功底。

在青年时代比较有成效的工作,是追随侯教授与四川省水利厅合作的,四川盆地岷山、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的土壤和农业的考察。考察中,他们研究了环境与土壤形成和农业的关系,提出了土壤的群落性,即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一定的地域土壤组合。其代表作应该说是提交给第六届国际土壤代表大会的论文“四川省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张先婉的独立工作能力。

张先婉在自我总结一生时认为: 侯光炯先生的学术思想,像一座无尽的宝库,只要你细心地去挖掘,就会源源不断地掘出丰富的宝藏,侯先生的天、地、人、物统一体等思想,对她的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深信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成功,在于勤奋、坚持、把握机遇和运用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用地理学观点研究耕作制的形成



张先婉195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在该所从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到成都平原的新繁、新都等地区进行水稻生产综合技术研究。较长期的农村蹲点,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找到研究方向,经过反复考虑,确定以 “成都平原耕作制分区与分型” 为研究课题。通过试点,编写了 “成都平原耕作制分区分型调查手册”,先后与四川农学院 (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温江地区农科所合作,形成 “科研、教学、生产” 三结合研究队伍,深入到成都平原16个县市开展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她和同事们共同写出了 “成都平原灰色沉积物上土壤类型特性与耕作制形成的关系” (1963) “试论成都平原土壤类型特性与耕作制形成的关系” (1963) “成都平原几种典型轮作类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963) “成都平原低产土壤——漕田的发生类型及其改良措施的调查研究” (1966、1979)“成都平原水稻土分类的初步研究” (1981) 等论文。论文反映了她对耕作制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区域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耕作制形成的 “可能性”,而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决定耕作制存在的 “现实性”。土壤类型特性和季节水热动态影响作物的宜种度,生理、生化、形态特性以及土壤和作物的耕作、施肥、灌溉等需求,从而影响耕作制的形成。一定区域条件下的一定土壤类型上形成的以复种轮作为中心包括相应的灌溉、耕作、施肥的耕作制,是客观存在的耕作制分类单位,称之为 “耕作制型”。在一定条件下,“耕作制型” 的有规律组合并出现一定的生产特征、水平、经验、问题以及共同改良途径和方向称为“耕作制区”。研究耕作制分型和分区,不仅有助于探索耕作结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各历史阶段的平衡关系,而且有助于揭示农业技术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寻求克服办法,为区域农业技术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以生态学的观点研究土壤肥力



“文化大革命” 中,她被借调到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医处工作。为了探讨农田基本建设的科学技术问题,省科委让她组织了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课题,她利用这个时机亲自参加科学试验。组织了四川的几个院校和科研单位,深入到七八个县,总结综合治理的经验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中她认识到 “人们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综合治理,不能把自然界的统一整体孤立地分割开来只进行单一治理,单一治理只能局部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并不能根本改善自然界统一体内部的协调,也许可以增点产,却不能持续的高产稳产”。这种朴素的 “可持续发展” “统一体” 的思想,对推动当时四川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1978年,在研究四川盆地特有的紫色土时,张先婉感到研究土壤学不能就土壤论土壤,主张从农业生态的观点来研究土壤、这样可使土壤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提高土壤肥力,不是提高一块田地的肥力而是提高区域肥力,因此要从环境治理入手。她选择了川中丘陵区盐亭县林山乡,在一个小流域范围,用定位研究的方法,作为研究农业持续发展的起步。她组织了研究队伍,分工合作,用系统的观点对林山公社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写出了 “川中丘陵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以盐亭林山公社为例~”、“川中丘陵区实现区域农田生态平衡途径的探索”(1984),对维持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平衡提出四条途径。

1985—1986年张先婉承担了 “四川省柑橘生态适应性研究”的课题,组织了多学科队伍,到四川15个县进行了柑橘合理布局和发展前景的综合考察,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四川发展柑橘的生态适应性,科学地评价了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发展柑橘的几个主要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四川发展柑橘的前景提出了看法并出版了论文专辑 (1986)。

1984—1987年张先婉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主持的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项目。承担其中的 “三峡工程对库区农业生态的影响预测和对策研究” 子课题。他们根据区域农业生态结构潜力的一致性,农业总体结构的一致性,系统功能的趋同性的原则将库区划分为4区17个农业生态类型。以此为基础还较早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农业生态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对三峡工程的农业生态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库区是一个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生态破坏严重的脆弱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案应以维护生态效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提出 “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



四川盆地有67万公顷左右的高台位旱坡地,其 “旱、薄、瘦、蚀” 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张先婉的注意,如能解决这个问题,对四川农业将有很大的贡献,她提出了 “紫色高台位旱坡地开发利用” 的课题,开展田间试验,定位观测,苦战6年,终于成功地提出了 “中国南方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它是由 “聚土筑垄,垄基有机肥垫底; 垄间为沟,沟内深耕增肥,加拦水土挡; 垄上夏季留茬免耕,秋季少耕,定期垄沟互换; 垄沟立体种植; 林、水支撑系统配套” 等环节组成,具有 “改土培肥,防蚀增厚,抗旱蓄水,节约劳力,增产增收” 的多目标统一综合效益,1992年经国家科委确定为国家级推广项目,1989—1994年仅四川省就推广40.51万公顷,总增产粮食2.1亿千克,油菜793.5万千克,棉花78.87万千克,西瓜345.57万千克,绿肥饲料1000万千克,新增纯收益13084.24万元 (1993,四川省农牧厅)。实践证明,聚土免耕耕作法为中国南方旱地的开发闯出一条新路。该项成果被国际土、水资源多目标决策会议邀请作为大会发言。

学而不厌 淡泊名利



多年的科研实践,使张先婉认识到做为科学研究工作靠两点: 一是良好的个体素质; 二是团结协作的群体队伍。她勤奋学习,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外语、数学、计算机,结合科研提高英文写作水平。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埋头阅读工作需要的书刊,或整理自己的资料。现在虽已退休,仍向年青人求教,学习计算机技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她淡泊名利,在一次调资中,群众一致认为她应调资,她却把调资机会主动让给他人。在发放奖金时她总是 “按功行赏”,不搞人情奖,不吃大锅饭。对于外协单位,在分配经费时,从不克扣拖欠,增强了大家的向心力。她领导的聚土免耕课题组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

简 历

1929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49年毕业于成都四川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49—1952年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助教。
1952—1958年任西南农学院助教、讲师。
1958—197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助理研究员、室主任。
1973—197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医处工作。
1978—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室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盐亭农业生态试验站站长。
1990—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土壤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试验站站长、顾问。1993年退休。
1980—1996年先后兼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常务委员。四川省第二届科技顾问团成员。
1979年以后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顾问,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土壤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常务理事,四川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土壤学报编委,应用生态学报编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


主 要 论 著



1 彭加元,张先婉,侯光炯.土壤养分吸附与粘韧性的关系.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文集 (荷兰) 1950: 136~137

2 侯光炯,张先婉,曾觉廷等. 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 (英文),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论文. 巴黎: 1956

3 侯光炯,张先婉. 土壤粘韧性的研究 (俄文) 土壤学. 苏联: 1956(5): 17~24

4 张先婉,李道纯. 成都平原灰色沉积物上土壤类型特性与耕作制形成的关系. 第三届中国土壤学会小组宣读论文. 沈阳: 1963

5 张先婉,李道纯. 成都平原漕田发生类型的研究. 土壤通讯. 1979(2): 11~22

6 Zhang Xian-wan. Paddy Soils in Chengdu Plain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Paddy Soil. 1981: 397~404

7 张先婉. 川中丘陵区维持区域农田生态平衡途径的探讨. 见: 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建设与生态平衡学术论文集.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135~139

8 张先婉,庄体仁等. 川中丘陵区一个农田生态平衡的雏型——盐亭县林山公社. 生态学杂志. 1983 (1): 1~6

9 张先婉主编. 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专辑. 土壤通讯. 1984,6 (1)

10 张先婉. 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土壤肥力. 土壤通讯. 1984,6 (4): 9~14

11 张先婉. 必须加强维护土壤肥力的研究. 见: “2000年的中国” 研究资料第48集,我国土壤科学发展的现状,对策和展望.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5: 38~40

12 Zhang Xian Wan,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sive Farming in Sichuan.13th Intern.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Hamburg 1986 Transactions vol VI1026~1034

13 X. W. Zhang: Recovering Ecological Eguilibrium in the Hill Area of theMiddle Sichuan Red Basin,Using the Example of Typical Revived Eco-system. Intecol Bulletin 1986 (13): 45~48

14 张先婉. 四川省柑橘生态适应性研究专辑. 土壤农化通报. 1986,1(3)

15 张先婉,刘远鹏,刘斯文等. 四川省柑橘业发展前景的研究. 土壤农化通报. 1986,1 (3): 1~14

16 张先婉,陈实,李德智等. 三峡工程对库区农业生态的影响预测和对策研究. 见: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203~230

17 张先婉. 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研究专辑. 土壤农化通报. 1990,5(1、2)

18 张先婉.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19 张先婉,陈实,李同阳等. 南方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与土壤培肥.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991: 7~13

20 黎孟波,张先婉. 土壤肥力概念与模式.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991:208~213

21 黎孟波,张先婉. 聚土免耕耕作法的土壤肥沃度评价.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1991: 235~241

22 张先婉. 改进大农业体系中的耕作制,恢复土壤肥力. 见: 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 137~143

23 张先婉. 紫色丘陵区的农业生态系统. 见: 中国紫色土 (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01~318

24 张先婉,陈实. 桤柏混交林—农业复合经营. 见: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167~175

25 张先婉,陈实,李同阳等.季节性免耕垄作系统: 中国南方山丘区一种多目标耕作管理系统.第一届国际水土和环境管理多目标决策支持系统会议大会宣读论文.美国夏威夷,1995

相关参考

北宋词人张先简介 张先与苏轼对诗

  文人风流,最开始说的是文人潇洒不羁,不惧礼教的生活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变了味,开始与“情”和“色”挂钩。狎妓取乐是风流,广纳小妾是风流,甚

历史人物 张先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张安陆张先生平

  (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

历史人物 张先的人物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张先是北宋是时期著名的词人,因曾任安陆县的知县,此人称“张安陆”,张先擅长写慢词,与柳永齐名。人物生平>张先之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年)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张先简介

三国人物本名:张先别称:张子野、张三影、张安陆字号:字子野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出生时间:990年去世时间:1078年主要作品:《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千秋岁

苏东坡诗戏张先晚年艳福

苏东坡(1037~1101)和张先(990~1078)都是宋代词人,苏东坡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相比之下,张先知名度要差点。不过在词坛,张先却是个有个性的人物,生性风流,“至老不衰”。他的词作以反映士大

历史人物 苏东坡诗戏词人张先为老不尊

  一树梨花压海棠:(1037~1101)和(990~1078)都是宋代词人,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相比之下,知名度要差点。不过在词坛,张先却是个有个性的人物,生性风流,「至老不衰」。他的词作以反映士大

明朝 可敬可畏张先生

可敬可畏张先生神宗即位时还是10岁的孩子,母亲及大臣都对他充满了希望,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中兴令主,于是,他接受了最正统的儒家教育。李太后实在是个最负责的母亲,在神宗大婚前,她一直陪他住在乾清宫,每逢早朝

"慰安妇"张先兔16岁即被日军抓走 每天遭受轮奸

近日,由文汇报社、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境内最后的‘慰安妇’摄影展”正在上海市宝山区图书馆展出。其中一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对日索赔诉讼案最后一位幸存受害者张先兔于11月12日过世,工作

历史人物 太平宰相晏殊的最生活

最重情晏殊担任京兆尹时,看中了一个美女,纳为侍妾。每次通判张先到晏殊家中做客,晏殊必定把侍妾唤来炫耀一番,还让侍妾吟唱张先的词作。不想此举惹恼了夫人,既然进入晏府,就当谨守本分,怎可抛头露面,还唱那些

上官婉儿简介,上官婉儿墓志铭

 上官婉儿简介上官婉儿墓志铭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人[1],祖籍陇西上[2-3],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