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曾德超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曾德超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曾德超人物简介

·曾德超



曾德超,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土地耕作机具领域的科学研究,将机具与土壤和植物之间基础关系,从单一的力能效应,扩展到水、热、盐、气定量效应的系统研究,并在植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物质、能量及其信息在土壤、植株、大气中运移、转化实现工程调控及优化综合治理,发展了机械土壤动力学,开拓了现代耕作工程科学领域。还通过国际合作,开发了我国果树调控亏水度的节水高产技术。着手开发一种以集雨、蓄水、调墒耕作,量水种植栽培调控植株亏水度为要领的新型高产、稳产、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耕工程技术,为雨养和灌溉农业的抗灾改土及机具发展开辟新途径。

曾德超,1919年12月15日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桂林洋农场。1925年起在村里上小学,1932年其父在广西梧州法院谋得一书记员的职位,使他进入广州私立培正中学就读。童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困和农活的繁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培正中学是一所由华侨捐助、送子弟回祖国受基础教育的教会学校,教学仪器和图书比较齐全,办学认真,风气活泼,参考了美国的办学方式,这一切使他第一次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基本学习技能的培养。1935年秋入广东省立广雅中学上高中,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我国三大书院之一的广雅书院,办学严谨,环境、传统、风气又是另外一样,使得他受到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的薰陶。1938年暑假毕业时参加全国联合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他以第一志愿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依靠学校发放的学生贷金攻读于机械工程系。时值抗战时期,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强国富民,建设农村,必须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工业,进一步加强了中学时期起就逐步形成的“科技救国”的志愿。

1942年秋大学毕业,当时他认识到要学好工程学技术,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毕业就业时,他谋求并进入了当时在重庆属于装备最新、采用全套德国设计制造标准的50兵工制炮厂工作,在总工程师室任技术员。这一阶段的工作使他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基础技术经验,同时也感到自己学识的不足。1944年,转入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实验工厂任助理工程师,同年参加了公费留学考试,获得教育部奖学金,为期三年,作为农具学研究生,于1945年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农业工程系学习。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他注重于培养自己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先后选修了生物学、土壤学、作物学、畜牧学、农业经济学等几乎全部农学基??课程,选修了机械工程、水利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的高等课程。利用假期先后到明大中西部实验农场、万国农具公司耕作机械制造厂和路易斯安那州一个农机销售商兼维修站实习,并参加了万国农具公司专门组织的一个农机使用操作和维修培训班。1947年底通过了以土壤耕作机理为题的毕业论文,获得农业工程硕士学位。继而通过了包括两门外语(不计英、中)在内的博士资格考试,选定了论文题目,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尽快地把已学得的知识服务于人民,他和许多同学一道决定回国,于1948年6月抵达上海,结束了三年的留学生涯。

在美国时,他求索过改变祖国乡村落后状况的路子。为此曾参观学习过美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在偏僻落后山区开办的乡村工业,这使他相信发展乡村工业是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为了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回国后,他选择了属于善后救济总署善后事业之一的湖南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工作,任该处实践机械厂和实践小型水泥厂厂长。在九个月内,参与制造了畜力轧蔗辊和手摇蔗糖离心机,改制了几百台进口的、不适用的铁制步犁犁体曲面;进行了手摇白薯切片机和新型无铜管式手动喷雾器的研制;建立了用焦炭为燃料的煤气发生炉——煤气机发电装置。在水泥厂小型化开发试验中,改造了自制的球磨机、制坯机等设备,使小型水泥厂进入正常生产。解放后邵阳乡I处成为湖南机械工业和化工工业的起点。1949年6月,为在西北建立一批像邵阳那样的如制糖、农药、纺织、造纸、水泥、煤窑、炼焦、炼铁、制酸、机械等小型工厂,作为高级工程师带领一个4人小组到兰州工作,兼农村复兴委员会西北办事处总工程师。在甘肃景泰县五佛寺筹建引黄洗毛厂及在临洮筹建甜菜糖厂等。解放后参加兰州军管会农林处合作科的工作,协助军代表到山丹接收为国际工业合作协会所创办,由国际友人艾黎任校长的培黎工艺学校。从参加革命的那日起,凡遇到领导干部他都反复宣传通过乡村工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可行性,但当时处于百废待兴的年代,这一主张没有得到重视。大跃进中的发展五小工业,80年代中央在农村的改革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的辉煌成果,充分证明了他数十年前所坚持的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1950年,他到中央农业部器械局工作,代理技术研究室主任;1951年调国营农场管理局任机务处副处长并兼主持双桥农机专科学校教务(国际友人韩丁当时亦在机务处工作和在双桥任教):在技术上负责全国旧农具增补,新式农具推广,全国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各垦区农机具的引进,生产运用,适应性改装和改进,各级技术人员包括马拉农具手、拖拉机手、修理工、机耕队长、修理队长、机务负责人和机务副场站长的最初期正规培训和轮训,建立我国第一支农机化队伍,并为其后农机化基层技术的发展和农机工业选型打基础。在此期间在技术上解决了步犁入土、北方水稻机械旱直播和机械收获、浸种带绒棉籽机播等技术难题,其中水稻机械旱直播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随着全国的解放,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为了配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决定成立一所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学院。他参加了这一学院的五人筹建小组;主张把该学院办成正规的、培养农业工程师的大学,并落实到筹备工作之中。1952年9月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后即改为农业机械化学院)正式??学,他任教授兼农业机械化系主任,为这个系和整个学院的教学建设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是这一学院的创建人之一。

为了满足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59年成立了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他调任该系主任,为该系开展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作为学院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为学院的农业电气化系、农田水利工程系的组建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起过积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许多不公平待遇,被抄家,游街批斗,后来到劳改队劳动。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认为科技是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坚持在劳动之余搞农机改革,并广泛阅览科技文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计划未来的研究方向。1978年他的冤案得到平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副院长,兼任学院学术和学位委员会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得到恢复并发展壮大。学院新增设了农产品加工、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统工程与管理、农用电子技术与自动化等专业,这些与他积极计划和组织实施分不开。1986年起改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顾问和机器与土壤、植物关系实验室主任。几十年来,在他亲手培养的学生中已有许多人在国内外成为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作为农机界的著名专家,他在1979年1月参加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维也纳召??的“全球农业机械专家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他详细介绍了在中国开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并把一些有益的经验推荐给发展中国家。鉴于他在农机界的造诣和声望,被聘为全球农业机械工业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技术咨询顾问,并于11月参加了在意大利特列斯卡召开的全球农业机械工业协商会议。为了宣传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及其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他还分别应原联邦德国国际技术合作署的邀请在喀麦隆雅温得召开的“中非湿润热带,半热带农业机械化学术会议”,应荷兰农业工程师学会邀请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农业机械化学术会议和应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邀请在密执安州立大学召开的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夏季年会上,宣读了关于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及其教育方面的论文,促进了各国学者对我国农业工程发展现状的了解。1985年参加了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召开的国际土壤动力学会议,同年7月应美得克萨斯州农业局邀请短期讲学与咨询。1986年,他作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亚太地区学术会议。1989年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联合会正式参加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并出席其第38次管理委员会。另外他应邀参观访问的国际学术机构共计有英、法、德、意、奥、荷、澳、新、加、美等国30余所。

他在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之余,还担负着许多社会工作,参加创建了农业机械学会和农业工程学会。历任中国农机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此外,他还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机械学组成员、农业工程学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制造学科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农业部普通农业高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机械分支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北京市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

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者。现已超过70岁高龄,还坚持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带有5名博士生、一名博士后和1名硕士生,同时进行土壤耕作的水热盐气定量效应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质、能、信息的工程调控新领域的探索。此外,他的专著《机械土壤动力学》已完稿,被收入《当代重要科技著作·农业领域》出版。

为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培养了首批科技骨干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农业机械化系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农业机械化系之一,也是全国各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系办学的交流中心。曾德超教授为这个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卓有成效的贡献。为了在四年内将一个从未搬弄过机器和工具的中学生,培养成在工作岗位上能尽快担负起生产工作任务的工程师,他亲自制定了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了许多教学法文件。从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组织,到任课教师的确定,他都亲自过问。他认为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有同样的重要性。为此积极组建了各种实验室,并组织了覆盖一周年的主要农时季节的生产实习。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55年由高教部农林卫生司组织的对各校教学工作的??查中,被评为全国农林院校中教学工作组织得最好的一个系。由于他的成绩,在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体育卫生战线先进个人。此外,先后开设了农业机械学和农机运用学课程。在讲课中,他重视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引入解决问题和进一步发展技术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编译出版了苏联列托土聂夫教授著的经典教科书《农业机械》,最先编写了农业机械使用学讲义,这一讲义成为后来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名义出版的《农业机械运用学》教科书的基础。

从50年代后期,他开始培养研究生。到1965年参加为期一年的“四清”工作为止,共培养了5名研究生。这一期间,还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首次开设了《土壤加工工艺原理》课程。从1979年到1994年,共为国家培养了29名硕士和18名博士,联系了3名博士后。

他始终认为,一个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是一个富有合作精神的人,因而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合作精神。研究生入校后即参加实验室的活动。为了全面掌握研究生的活动,并让他们有一个相互学习、锻炼思考、提高学术思想表达能力的机会,他在学院内第一个开设了“星期四研讨会”。研讨会的内容包括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学习心得、开题报告或阶段汇报,邀请校内外专家作研究动态报告和座谈,以及他本人对研究生工作的讲评和安排,这一环节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科研思路,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刚入学时话讲不清,到论文答辩时基本上能讲得条理分明,口齿清楚。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从确定研究目标、选定技术途径、拟定研究计划、理论的研究和试验的实施、材料的组织直到论文撰写和结果的公开发表,他都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他自己严格把关,使学生的研究合乎逻辑地纳入实验室所承担课题的轨道。他经常与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学生的论文,直到满意为止。

他不但重视把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50年代任系主任期间,经常深入学生自习室和寝室,与学生交朋友,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勉励学生为实现祖国的农业机械化、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发奋学习。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养成体育锻炼和参加文体活动的习惯,争取全面发展。这些工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毕业生回校时总是提起这些事,认为确有裨益,终身难忘。一位博士生离校后这样写道:“这几年来在学术思想方法,做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我们每一步成长都少不了您对我们的训导和影响。是您教育我们要时刻不能忘记中国的父老和穷苦百姓对我们的希望和为培养我们所做的牺牲;正是这一点使我能够在不顺利的时刻度过难关,采取克制态度,振奋起来”。现在他年事已高,不能像以前那样深入于学生中间,但还是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宣传我国乡镇建设及植物栽培对农业和环境重要意义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学科专业体系中不设农业工程学科。作为我国农业工程专业性大学负责教学科研的副院长、顾问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全国有关专家一起,他在农业工程对于一个国家属于不可替代的一门学科的论证中起了中坚作用。在国家教委和学位委员会的本科及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草案中终于分别在农科门类和工科门类下,设置了农业工程作为独立于机械工程、土木水利工程、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等之外的一门学科。农业工程在一个国家的科技百花园中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之所以是重要的,他认为这是由于:农业工程是农业生物学科和工程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着重研究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过程和初级产品转化过程的工程调控以及综合措施的系统优化;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发,按照世界生物科技发展态势判断,无疑将为我国农业抗灾增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发展了机械土壤动力学开拓了现代耕作工程科学新领域



从50年代初进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他选定了农业机械中的一个主要领域——土壤耕作的动力与耕具作为研究方向。1957年发表了有关犁的牵引调整一文,对英美学者提出的以犁体阻力中心为依据和苏联学者以重心迹为依据的调整和设计准则加以分析,提出了平衡稳定的条件和减少耕作阻力的途径;1963年发表了按翻土曲线变化规律设计滚伐犁曲面方面的论文,提出了一种较前人更为合理和直观的几何绘图设计法;1970年发表了《犁体曲面设计的数学解析法》,试图以解析式表达犁体曲面以便进行优化;1982年至1988年期间,结合几位研究生的研究,采用以土迹线构成犁体曲面的途径,实现了犁体曲面优化的设计方法。样机经过试验显示了较好的高速耕作性能,最高耕作速度可达每小时15公里,获得了“常速高速通用优化犁”的国家专利。

考虑到犁耕具有较大的牵引阻力,从而造成拖拉机重量的不断上升而加剧了农田土壤的压实,而且在较湿的田里拖拉机不能发挥其功率等缺点,他致力于发展一种既保留犁耕良好的耕翻性能,又比犁耕的牵引阻力小得多的耕具——旋转翻垡犁。这一工作从1978年起步,经过几轮样机的试制,于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长期从事耕具研究的实践,使他认识到机器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重要性。他与研究生一道于1964年建立了??个压密过程中压力与容积应变之间的关系式。于1988年建立了非饱和土壤剪切强度及摩擦阻力与加载速度的关系式,前者是时著名的库仓—莫尔(Coulonb—Mohr)土壤静剪强方程,后者是对方丹—佩恩(Foundaine—Payne)静粘附摩擦阻力方程在高速加载条件下的修正。于1990年建立了计入动强度、动粘摩阻力在内的刀齿刀板切土动力学模型模拟;在国内外首先将机械对土壤加工过程的分析计算推进至真正的动力学领域,同时为塑性动力学、连续介质动力学问题的既计入微元体力动力学效应,亦计入微元面力动力学效应提供了先例。为了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机械工程领域土壤动力学学科体系,为了系统地阐述耕作、挖掘和行驶机具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1985年起,他着手编写《机械土壤动力学》一书,现已完稿出版。

从多年的科研实践中,他强烈地体会到,机器与土壤、植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系统问题。研究机器与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耕具的最终目的,是为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状态和小气候环境,为植物在出苗扎根、生长发育过程中能获得适量的水分、养分、气体、温度和光照提供条件。单一从力能方面研究,显然不能达到目的、打开新局面。他的基本思想是在研究机器与土壤的力能关系的同时,开拓耕作的水热盐气效应的定量研究,为抗衡旱涝碱瘠的威胁、提高产量质量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他从1986年起,和研究生一道,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和陆续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其内容涉及:(1)田面降水入渗过程的模型和模拟及其应用于以提高雨水入渗、减少水土流失为目标的不同耕作工程措施方案的优化。同时提出了定量描述地表结壳程度及其导水率的数学模型和湿润峰动态进程方程。(2)一维、二维裸地蒸发过程的模型摸拟,及其应用于不同田面沟垄结构的墒情预测和应用于不同种床结构对土温及种子发芽影响的预测。(3)不同覆盖条件下种床水热运移过程的模型摸拟,及其应用于不同覆盖材料和覆盖结构尺寸的优化,如不同厚度的秸秆覆盖,不同尺寸的条状塑膜覆盖,不同尺寸的浸油纸膜等。(4)冻期土壤水热盐运移过程的模型摸拟(可退解为非冻期土壤水热盐运移模型和摸拟),及其应用于河套地区不同灌溉标准(以地下水位最高高度为指标)对春季种床积盐和墒情预测。此模型在相应的子程序开发后还可应用于不同秋耕措施效果预测以及措施的优化,可应用于对广大北方季节性冻土地区结冻与化冻过程对种床水热盐状影响的预测。(5)植物根系吸水强度估算方法的试验研究,以及控制核果座果期缺水强度以获得节水高产的试验研究等。这些有关研究的特点是企图在基础层次上使农机与耕作学有机结合,从而也就开拓了现代耕作工程科学这一新领域。

在此基础上,他根据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带和地质年代地块运动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土层、土壤、植被等所构成的农业自然基本条件,针对我国农业旱涝洪风等灾害多,水土流失、沙化、红壤化、潜育化等所造成的土壤贫瘠、中低产田普遍的基本现状,以及水情作为土壤改良、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和对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主导作用,提出以土壤水的调控和平衡为主线,将农田基建和耕作、栽培统一考虑,开发一种以集雨、蓄水、调墒耕作,量水种植栽培,调控植株水势为要领的新型高产稳产、资源生态环境可望持续的农耕工程技术。其灌溉农业部分,经与澳大利亚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和北京林果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一种调控亏水度技术(利用植物不同发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之间在水分、养分及光合物质分配上有强烈的倾斜倾向这一科学规律,在核果果实细胞分裂完成期起人为地造就一定缺水强度,抑制营养生长,以实现密植却基本上不影响果实的生长,而在果实细胞开始迅速膨大期起恢复供水。这种向果实倾斜供水以及养分、光合物质的倾向延续至恢复供水以后,乃至下一年还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继续,从而进??步提高产量质量),在华北条件下,具有显著节水增产(果树)或节水不减产(大田)的效果。通过中外专家鉴定,并已在北京、山西、新疆等地建立示范点,稳步推广。其雨养农业部分亦已有初步结果。

他还认为,要在广大面积上实现保护水土资源和抗灾增产,必须投入大量机械能量,而生物质是唯一的可再生能源,因而还曾主持开展了有关拖拉机形态以及木质素废弃物裂解产生中热值煤气作为农村动力燃料的研究。

目前,他主要致力于自己所提出的新型持续农耕工程??术的开发,并继续主持另一期的中澳合作研究开发课题。

简历



1919年12月15日 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桂林洋农场迈进村。

1942年 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

1942—1943年 任重庆50兵工制炮厂总工程师室技术员。

1944年 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实验工厂助理工程师。

1945—1948年 考取教育部奖学金留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参加万国农具公司农机制造厂实习和培训班,获农业工程硕士学位。

1948—1949年 任湖南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机械厂和实验小型水泥厂厂长。

1949—1950年 任农村复兴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兰州)总工程师。

1950—1952年 任中央农业部器械局和国营农场管理局工程师,兼??术室代主任和机务处副处长。

1952—1986年 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授,先后兼农业机械化系主任,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主任,副院长,国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制造学科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国家科委农业机械学科组成员及农业工程学科组成员。1954年起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备小组学术委员及农业机械学报第一任主编。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机械分支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

1986年至今 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顾问兼学术、学位委员会主任,机器—土壤、植物关系实验室主任。

主要论著



1 曾德超.农业机械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讲义,1953.

2 曾德超.农业机械使用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讲义,1953.

3 曾德超.机引犁的牵引调整问题.农业机械学报,1957,1(1):71—90.

4 曾德超,曹崇文译.列托土聂夫著.农业机械.高教出版社,1959.

5 曾德超,郭祺泰.旱作砂壤土上铧犁犁体曲面性能分析.农业机械学报,1962,5(1):37—60.

6 曾德超,郭祺泰.关于减轻步犁阻力的试验报告.中国农机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63,12.

7 曾德超.旱作砂壤土上铧犁犁体曲面阻力分析.农业机械学报,1964,7(2):79—95.

8 曾德超.滚垡壁犁犁体曲面有理设计方法.中国农机学会196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64.8.

9 曾德超,郭祺泰.按翻土曲线变化规律设计滚垡壁犁犁体曲面的方法.农业机械学报,1965,8(3):265—276.

10 曾德超.中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及其对其它区域国家可能的应用.联合国工发组织第一届农业机械工业协商会议全球农机专家讨论会论文.1979.6.5—8.维也纳.

11 曾德超,赵作善.犁体曲面设计的数学解析法.农业机械学报,1979,10(1):1—22.

12 曾德超.中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与经验.中西非湿润热带小型农场机械化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报告.1980,6,2—10.雅安得.

13 曾德超.试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技术经济模型.农业机械学报,1980,11(3):89—102.

14 曾德超,黄志明,宋声鹗.农业现代化技术途径与评价尺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81(1)

15 曾德超.美国几个典型地区的土壤耕作法.北京农机学院《教学与科研》,1981.8.

16 曾德超.在中国条件下为发展农村经济对农村工副业适用技术的评价尺度.国际支农工业现代化学术会议论文集,1981年11月4—14.长沙.

17 曾德超,李振安.发展动力驱动、原沟旋转翻垡的根据及其实现的一些基础条件.农业机械学报,1982(4):34—52.

18 曾德超.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优先发展的领域、内容和技术关键的商榷.农业工程学报,1983(1):6—11.

19 曾德超.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二届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工业国际学术会议.1984年1月23—26,阿姆斯特丹.

20 曾德超,周一呜,信仕强,朱勇华.提高现用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安全性及运输速度的可行性报告.农牧渔业部课题任务书,1984.

21 曾德超.新形式下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发展战略的探讨.农业机械学报,1984(4):1—6.

22 张坚,曾德超.土壤旋转深松若干问题的研究.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84(4):29—42.

23 曾德超.土壤耕作法的发展趋势.国营农场少耕节能增产技术会议资料选编,1984.5.

24 曾德超.我国土壤耕作法的类型、发展趋向及对新一代机具的要求.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85(1):26—35.

25 曾德超,雷延武.常速高速通用优化犁,专利号85 2037201.

26 曾德超,李振安,朱勇华.新型旋转翻垡旋转深松多用犁耕部件.专利证书,专利号05103271.

27 曾德超.“Education and Utilization kf Ag.Engineering Gradua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论文(ASAE Paper No.85—5044).

28 姚禹肃,曾德超等.用不同本构模型的土壤贯入有限元分析.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一届亚太地区学术会议论文集,1985.北京.

29 曾德超,傅祺.以旋耕切土过程为例的一种解释预测方程方法.国际土壤动力学会议论文集(英),奥本,1985.Vol Ⅱ.P.428—442.

30 姚禹肃,曾德超.“A FEM Analysis on Soil Penetration with Different Soil Con—stitutive Models”,Proceedings of the lst Asian—Pacific Conference of ISTVS,1986Beijing

31 陈瑛,曾德超.弹齿的振动特性及其对耕作性能的影响.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6(2):24—29.

32 朱勇华,曾德超.手扶拖拉机半挂车机组典型技术事故的调查与分析.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6,6(4):51—61.

33 姚禹肃,曾德超.采用不同土壤结构模型的土壤贯入有限元分析.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亚太地区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英),北京:1986.

34 曾德超,周一鸣,朱勇华.手扶拖拉机半挂车组级动态仿真模型.国际农业工程学术会议,1986.阿姆斯特丹.

35 曾德超.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第一届亚太地区学术会议学术总结—会议闭幕词.1986年8月4—8,北京.

36 曾德超.提高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的途径探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论文.1986.10北京香山.

37 练国平,曾德超.河套灌区盐碱化的特点分析和治理措施的探讨.农业工程学报,1987(1):1—10.

38 杨邦杰,曾德超.裸地蒸发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国际旱地耕作讨论会论文集(英),1987年9月18—22.

39 杨邦杰,增德超等.根据地表温度、湿度以及小气候资料计算裸地蒸发量.《农田水分能量试验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

40 练国平,曾德超.一个土壤水盐热运动的数学模型,农业工程学报,1988(4):31—37.

41 练国平,曾德超.“Moisture,Heat znd Salt Movenent During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 Soil,Proceedings of 11th ISTRO Conference,Edingburgh,Scotland,11—15July,1988.”

42 姚禹肃,曾德超,杨亚川.土壤快速直剪仪的研制,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8,8(2),pp31—35.

43 李朝前,周一鸣,曾德超.广义机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8,8(2):23—30.

44 朱勇华,周一鸣,曾德超.拖拉机挂车机组动态翻倾性能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1988(4):3—13.

45 练国平,曾德超.一个冻土水热盐热运动的数学模型.农业工程学报,1988(4)pp31—37.

46 姚禹肃,曾德超.金属土壤摩擦阻力与滑动速度关系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1988(4):33—42,地面力学杂志(英)27(4):283—2901990,Pergamon Press PLC ISTVS.

47 杨邦杰,曾德超,唐登银.裸地蒸发过程的数值模拟.地理学报,1988,43(4):352—363.

48 杨邦杰,曾德超.耕作措施对种床土壤水分和温度影响的模拟.第十一届国际耕作学术会议论文集(英),1988.7.

49 曾德超,练国平.冻期土壤水盐热运动的计算机模拟.第十一届国际农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英):545—551 1989,都柏林.

50 姚禹肃,曾德超.宽窄齿耕作阻力预测理论的研究(一),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9.9(3):32—38.

51 曾德超,朱勇华,周一鸣.拖拉机——挂车机组侧翻性能的数学模拟.地面力学杂志(英),1989(3/4):193—200,Pergamon PLC ISTVS.

52 姚禹肃,曾德超,张红.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行驶操纵方式的的探讨.地面机器系统学会论文集,1990.

53 隋红建,曾德超.地面覆盖应用、研究与展望.农业工程学报,1990(4):26—34,

54 张红,曾德超,姚禹肃.手扶拖拉机单轴挂车运输机组稳态转向特性的研究.地面机器系统学会论文集,1990.

55 张红,曾德超,姚禹肃.手扶拖拉机运输机组行驶操纵方式的探讨.地面机器系统学会论文集,1990.西安.

56 雷廷武,曾德超,陈继武.黑箱模型在估计作物吸水强度中的应用.控制与信息杂志,1990(2)期.

57 雷廷武,曾德超,郑耀泉.确定植物吸水量的一种新方法,Ⅰ.理论部分,澳农业工程师学会会议论文集(英)Toowoomba,1990年11月.

58 雷廷武,曾德超,郑耀泉.确定植物吸水量的一种新方法,Ⅱ.应用于桃树吸水量计算,澳农业工程师学会会议论文集(英)Toowoomba,1990年11月.

59 曾德超.通过工程手段调控作物植株亏水度、开发节水高产技术的研究报告.中澳合作研究课题ACLAR 8578技术总结之一,1990.9.

60 姚禹肃,曾德超.宽窄齿耕作阻力预测理论的研究(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0,10(2):39—43.

61 曾德超,姚禹肃.土壤抗剪强度与剪切速率关系的研究,地面力学杂志(英)1991,28(1):1—10Pergamon Press PLC ISTVS.

62 曾德超,黄敬党.气体燃料及其应用于内燃机的研究与发展.农业机械学报,1991(1):92—97.

63 曾德超,雷廷武.桃树叶水势的调控及其对生长量的影响,中以农业用水效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英),1991:111—120,北京.

64 曾德超,朱勇华等.用汽车碰撞时人体保护的吸能材料的特性研究.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1(1):18—24.

65 雷廷武,陈继武,曾德超.黑箱模型在估计作物吸水强度中的应用.控制与信息杂志,1991(2).

66 王千,曾德超.不同耕作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农业机械学报,1991(3).

67 雷廷武,曾德超.调控亏水度灌溉法的应用对桃树产量及用水量的影响.国际农业机械化学术会议论文集(英).1991年9月,北京.

68 雷廷武,曾德超,李蔼铿.“Modelling of Growth Pattern of Peach Fruit with Gen—stat”.1991农业机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年9月10—14,北京.

69 雷廷武,曾德超.田园/果园全自动气象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全国喷灌科技情报网第六次网会论文,1991.11.3—9.西安.

70 雷廷武,曾德超.自动喷灌控制器及其应用.全国喷灌科技情报网第六次网会论文,1991.11.3—9.西安.

71 雷廷武,曾德超.石膏电阻块测量非扰动土壤含水量的方法.全国喷灌科技情报网第六次网会论文,1991.11.3—9.西安.

72 曾德超,方真.生物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国能源,1991.11.

73 雷廷武,曾德超.桃树调控亏水度灌溉法的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1.12:63—69.

74 曾德超.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展望.农业工程中力学问题研讨会论文集,1991.12.17—19.北京.

75 雷廷武,曾德超.估计作物吸水强度的动态模拟方法及其应用:Ⅰ.基本方法.农业工程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1991.12.17.

76 雷廷武,曾德超.估计作物吸水强度的动态模拟方法及其应用:Ⅱ.基本方法.农业工程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1991.12.17.

77 曾德超,姚禹肃.刀齿刀板切土动力学模型,地面力学杂志(英),Pergamon Press PLC ISTVS.

78 曾德超.农业工程学科的对象、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向.农业工程学报,1992.(1):1—8.

79 雷廷武,曾德超.模拟桃果实日生长量的数学模型,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2(1):26—32.

80 曾德超,黄敬党.S195型柴油机燃用双燃料的改装研究.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2卷3期,1992:33—40.

81 曾德超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1992.9.

82 曾德超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机械分支,1992.9.

83 曾德超.土壤耕作机械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条目.1992.9:414—415.

84 曾德超.土壤耕作力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条目,1992.9:415—417.

85 王千,曾德超.预测湿润锋进程的新方法.农业工程学报,1993(1):24—29.

86 雷廷武,曾德超,郑跃泉.估计作物吸水强度的动态模拟方法及其应用.农业工程学报,1993(1):14—23.

87 曾德超,黄兴法.冻结期土壤水热盐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3卷3期,1993:43—50.

88 黄兴法,王千,曾德超.冻期土壤水热盐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3年.3期:28—33.

89 雷廷武,曾德超.参考作物蒸散的自动估计.全国喷灌科技情报网第七次网会论文,1993.5.佳木斯.

90 曾德超,彼得.杰里.节水策略和果树密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汇编于《果树调亏灌溉密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12.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91 曾德超,彼得.杰里.北方果树调亏灌溉密植栽培管理技术.汇编于?果树调亏灌溉密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59—169.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92 曾德超,彼得.杰里.果树调亏灌溉密植的原理与技术要领.汇编于?果树调亏灌溉密植节水增产技术指南》:1—7.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93 曾德超,彼得.杰里.在基层生产小水果园建立试验示范点的指南.汇编于《果树调亏灌溉密植节水增产技术指南》:8—16.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94 雷廷武,曾德超等.田园/果园全自动气象环境数据采集系统.汇编于曾德超,彼得.杰里主编《果树调亏灌溉密植节水增产技术指南》:26—34.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95 雷廷武,曾德超等.田间小气候数据自动采集及其在估计参考作物蒸散强度中的应用.汇编于曾德超,彼得.杰里主编《果树调亏灌溉密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3—60.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96 曾德超.机械土壤动力学,(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

97 隋红建,曾德超,陈发祖.不同覆盖下土壤水分和温度计算的数学模型.Agricuffural and Froest Meteorology 61(1992):281—299,Elsevier Sci. Press.

98 易维明,曾德超.玉米芯热解气化特性.农业机械学报,1995.(3).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慕容超人物简介 慕容超的故事

慕容超是慕容德的侄儿、慕容纳的儿子,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的最后一位君主。慕容德无子,在去世前立慕容超为太子,然而慕容超残暴奢靡,并非一个好皇帝,最终导致南燕政权的灭亡。慕容超人物简介>南燕末帝慕容超字祖

中共人物传 杨超人物传,杨超生平事迹,杨超评价

(一)杨超,字天真,号北海,一九○四年十二月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南乡杨家店一个地主家庭。襁褓中,随家迁居江西省德安县木环垅孙家榨。杨超八岁开始读书,先入木环垅陈氏私垫,一九一八年后因私垫失火而转学于德安县

历史人物 恒超法师恒超简介

五代十国人物别称:恒超法师所处时代:后梁出生地:范阳恒超人物生平《宋高僧传》卷七·五代《棣州开元寺恒超传》:“恒超姓冯氏,范阳人。挂鍚无棣,二十余年,节操高迈。”“汉祖赐紫衣后,忽忽不乐,乾祐二年,七

历史人物 郗超生平事迹简介_郗超后人_郗超的优秀品质_郗超评价

本名:郗超字号:字景兴,或作敬舆小字嘉宾所处时代:东晋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高平金乡出生时间:336年去世时间:378年主要作品:《郗超集》主要成就:担任桓温谋主官职:司徒左长史郗超——担任桓温谋主 

历史人物 索超简介 索超怎么死的 索超为何投降宋江 索超在哪一回死的-

  中文名:索超  别名:急先锋  国籍:中国(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  职业:将军  主要成就:从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  兵器:金蘸斧  坐骑:雪豹马  原职: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w

历史人物 叶志超简介,叶志超简介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团作战。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上旬,清政府增派陆军29营抵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

历史人物 叶志超简介,叶志超简介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平壤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团作战。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上旬,清政府增派陆军29营抵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

历史人物 邓超个人简介,邓超个人简介

   邓超,1979年生于江西南昌,中国男演员、电影导演、投资出品人、电影公司创始人、互联网投资人。1995年考上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话剧班,199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后编入中

知名人物 夏超生平故事简介,夏超历史评价,夏超怎么死的?

夏超,字定侯,乳名守珍,浙江青田万阜新庄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生。父亲夏贡九是秀才,以教馆为业。夏超幼时随父在蒙馆读书。1903年,夏超离开家乡到杭州,考入浙江武备学堂。在此期间,经秋瑾介绍,参

知名人物 许以超人物简介

·许以超许以超,数学家。从事代数和多复变函数论研究。在复齐性有界域方向有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坎坷求学路,专心获佳绩许以超,1933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小学,边逃难,边念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