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陶鼎来人物简介
Posted 农业
篇首语: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陶鼎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陶鼎来人物简介
·陶鼎来
陶鼎来,农业工程学家、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我国农业工程类综合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参与倡导和组建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的科学研究机构;倡导并主持运筹学、区域规划、系统工程在农业上应用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开拓性工作,争取并主持了世界银行支持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农业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取得卓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陶鼎来,1920年10月22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陶胜六乡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拨贡,父亲陶述曾,是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的工程师,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陶鼎来自幼随父亲生活于煤矿、铁路、水利工程现场,生活虽然艰苦,但受到父辈工程师们的影响和薰陶,对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随父到河南省开封,初中毕业后,考取河南省水利专科学校,未及毕业就爆发了抗日战争。后又随父到了广西,1938年毕业于桂林高级中学,以广西全区高中学生会考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选定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受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许多名教授特别是刘仙洲的教导和薰陶,对日后选择人生的道路及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很大影响。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在綦江电化冶炼厂和昆明中央机器厂从事基层技术工作,直接与工人接触,受到实事求是和艰苦朴素品质的影响。1945年参加国民政府教育部公费留学的考试被录取,1945年5月赴美入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攻读两年研究生,1947年获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后,又在美国的农场、工厂实习一年。在美学习期间,深感美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农民一年间生产的粮食棉花、肉类是中国农民的数百倍,这是他们国力之??在,也是他们人民得以富足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当时只知道美国有飞机和小卧车,不知道有强大的农业机械,更不知道美国的农业工程师们对农业作出了多大贡献,作为留美的农业工程学者应当把这种情况告知国人,并以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农业为己任,当时即与同学们共同拟订了回国后的工作计划,有人愿到大学,发展农业工程教育;有人愿到工厂,从事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陶鼎来则愿到农场,从事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实践。于是在美国驱车跑了几十个州,考察了美国的农业和闻名世界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于1948年6月回国。
立志于农业机械化事业
陶鼎来从美国学成归来就从事了有关农业机械的工作,解放后在华东农林水利部的棉垦训练班担任农业机械教师。1950年初华东农林水利部决定在江苏、山东、安徽建立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他自愿到江苏,经过现场考察,4月份就在灌云县地方小农场的基础上,建立了国营东辛机械化农场,率领棉垦训练班部分学员和仅有的一小批农业机械,抢在雨季前开垦出大片土地。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机械化农业和改良盐碱地的要求,对农场进行了规划,修建了规格化的灌溉排水沟渠。这是我国在华东建设的第一批机械化农场,当年就播种了小麦,第二年便获得丰收,影响很好。1956年,农业部在北京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陶鼎来在参加赴苏联农业技术考察团,考察了苏联国营农场、拖拉机站、集体农庄和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机构后,即调到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任农业机械运用修理研究室主任。同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他应邀参加,具体负责农业机械化部分,包括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组织管理等工作。1957年底,参加了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赴日本农业技术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情况。当时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经验,从苏联引进成批大中型农业机械。陶鼎来以为,日本的小型机械更适应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要求,曾向领导部门提出应予重视。建议被农业部采纳,并吸取陶鼎来参与引进日本小型农业机械的决策活动,对以后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62年,依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同在一个大院内的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机械工业部的农业机械研究所合并,组建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陶鼎来担任了副院长,主管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几个研究室。在两所合并时周恩来总理号召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立志于此”,陶鼎来响应周总理的号召立志毕生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服务。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因地制宜,并主张要在研究总结并继承中国传统农具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农业机械。为此他结合当时在全国开展的工具改革运动,研究了我国农具的发展,并深入华北、东北、西北、南方等不同地区,研究农业机械化问题。经过长期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于1960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农具和农业机械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一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传统农具的经验和发展历史及现状。1964年在《红旗》杂志发表《试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步骤》。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系统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论述了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及经济条件;论述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和对农业的支援能力,并着重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必须继承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有利于提高产量;必须因地制宜,注意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必须与整个生产水平相适应,只能逐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必须大、中、小型相结合,要继承我国的农具遗产,同时引进国外机具进行试验,走“选、改、创”的道路;还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步骤:从所有制上看,国营农场先于人民公社;从地区上看,大城市郊区,人多地少的商品粮地区和重要的经济作物区先于??般地区;在一般地区和人民公社,只能首先着手解决一些关键作业的机械化。此文的发表对端正当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问题的认识,起了一定的作用。此文还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尸ジ尸农业》1964年7、8期上发表。
致力于农业工程学科和事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习苏联经验,我国在70年代前,着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化,而忽视了作为为农业服务的更为广义的农业工程,在教学的学科设置上和在工、农业的科研与生产部门,都缺少农业工程这一综合概念。陶鼎来和其他在国外学习农业工程的学者,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化固然重要,却并不是农业工程的全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术,并不单是机械化与水利化所能囊括的,而缺乏农业工程的学科设置,和没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不能建立起各种农业工程事业和培养农业工程人才,将对国家农业现代化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个问题就更突出地摆在国人面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夕,部分参加会议筹备的学者向国家领导人作了反映。当时主持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采纳了意见,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陶鼎来当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参加了大会,会后邀请有关专家对世界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调研,结合我国具体条件,起草了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规划,建议国家成立农业工程的研究设计机构,并即决定在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内设立农业工程研究室,开展对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工程问题的研究。197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陶鼎来任院长;当年11月国家科委成立了农业工程学科组,他任副组长;同时成立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他被选为副理事长。此后10年,我国农业工程的科学研究和业务建设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共承担了130多项研究课题,取得了110项研究成果,其中有70多项成果获得80多次奖励;还在全国各地设计了100多个大型畜禽饲养场等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有一批属国内先进水平。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已发展为一级学会并成为国际农业工程师学会的团体会员,广泛开展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陶鼎来虽然热爱和献身于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事业,但反对“为机械化而机械化”的思想和作法,认为机械化也好,农业工程也好,只应有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国家面临的农业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随着他亲身参加国家农业建设的实践,日益发现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水利化方向投入很多而效果不佳,关键是缺乏明确为农业服务的目的和实行了各部门各自为政互不配套的作法。对于因此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他非常痛心,思索??解决办法。他认为农业工程是为了建设农业的,而农业建设就应当使一个地区,采用多种不同的科学技术,经过优化设计,取得综合效益,这正是典型的农业工程任务。1980年前后,他利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多次组织农业区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的学术讨论会,并呼吁把农业区域的治理、开发、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1985年5月20日向国家有关领导机关提出了“关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报告,建议我国参考美国的经验进行农业区域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李鹏、钱正英等作了重要指示,建议在三峡、淮河的治理开发中参考。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陶鼎来不顾一些部门的疑虑和反对,积极参与争取了世界银行的优惠农业贷款,并从1982年起,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农业区域治理开发项目《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包括山东、河南、安徽三省的9个县范围,以300万亩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发为重点内容,包括农田规划,开挖排水系统,打井修渠,架设高、低压电网,平整土地,购买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植树造林,增施磷肥,改良土壤等多方面相互配套的工程,总投资1.77亿美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0.6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0.39亿美元,农民劳务投资0.78亿美元。同时他还主持了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支持的《河北省农业发展项目》,包括两个县、60万亩土地的综合治理开发。经过5年的施工,两个项目的工程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取得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是他在农业工程和农业区域综合治理开发上的一次大规模实践,为我国农业建设积累了经验,作出了贡献。
开拓和发展了农业工程科学研究
在学术上,他的贡献是开拓和发展综合性的农业工程科学研究。他所接受的工程科学基础训练和他在中国农业建设中的亲身体验,使他深感中国农业问题是个复杂问题,只有将现代工程理论与农业结合,发展高度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一学术思想在他几十年的科技工作生涯中都明显地体现着。在国营农场工作时期,他首先接触到中国农业,了解了地区气候、土壤、作物与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事农业机械化科研工作,他便强调应当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地区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1963年国家又一次编制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他负责农业机械化部分,便把农业机械化区划列入全国重点研究课题的第一项,后来主持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初期,为了很好解决农业机械的选型配套问题,1963年他组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合作,运用运筹学研究农业机械配套方法,成果于1964年发表,为后来系统工程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单位与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单位,是长期分离的,从中央到地方双方很少进行研究上的合作,以致“农机与农艺结合”成为一个时期的重要话题。他一向认为农业机械的设计,只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农艺要求,这种长期分离的现象,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其所以发生,正暴露出我国农业科研体制上的一种弊病。为了纠正这种弊病,他在“文革”后主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科研工作的短暂时期中,推动了该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少耕法及所需配套机具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几十年的实践,使他认识到,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要开拓和发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及经济建设工作,难度是相当大的,而这个问题又非解决不可。1978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外系统科学引入我国,他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系统思想和系统工作方法在中国的普及。他积极参加倡导开展了系统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学术交流。1980年前后,通过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多次组织系统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培训班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是我国最早倡导系统工程在农业上应用的学者之一。1981年主持了由美国政府资助,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的农业部重点项目“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山东禹城县盐碱地区的农业建设规划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根据工作需要,陶鼎来访问过许多国家。除美国、原苏联、日本外,还到过英国、法国、荷兰、巴基斯担、埃及、意大利、韩国等,考察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土壤改良、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他曾获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的奖状,并先后应邀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荷兰德尔福特工业大学作有关土地整治的学术报告。1988年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在罗马召开理事会期间,放映了该基金会为推广河北省农业发展项目经验拍摄的影视片《土壤中的盐》,他应邀出席,对科技界和新闻界提出的问题,作了即席解答。他多次担任过国际学术会议主席。他的传略刊登在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Cambridge,England)出版的《国际人物传略》(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rofiles)(第八版,1985年)上。
简历
1920年10月20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陶胜六乡。
1938年 毕业于广西省桂林高级中学。
1942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
1945年 考取公费留学美国,1947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获农业工程学硕士学位。
1948年 由美回国,在上海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事业委员会机械农垦管理处工作,从事农业机械配件管理。
1949年 上海解放后,在华东农林水利部华东棉垦训练班任农业机械教师。
1950年 任江苏省国营东辛机械化农场技术副场长,被评为苏北行署劳动模范和被选为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 任江苏省农林厅农垦管理局工程师。
1956—1962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机械应用修理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62—1978年 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8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
1979—1986年 任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国家科委农业工程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办公室主任及协调员。1986年退居二线,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
1963年开始 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一、二、三届副理事长及四、五届常务副理事长。
主要论著
1 陶鼎来.我国农业和农业机械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2 陶鼎来.试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步骤.红旗,1964(7、8)50—60.
3 陶鼎来,华圆柱,屠颐规.人民公社农田作业机器配备方法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1964(7卷3期)161—177.
4 陶鼎来.农业机械化的科学问题.文汇报,1965年2月21日.
5 陶鼎来.农业现代化的机械化问题.农业机械学报,1980(11卷1期)116—123.
6 陶鼎来,徐锡纯.农业工程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农业工程学报,1985年(1)19—28.
7 陶鼎来.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农民日报,1986年10月9日.
8 陶鼎来.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造问题.农民日报,1987年3月23日.
9 陶鼎来.农业的项目建设与区域建设——兼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农业机械化学报,1987(1)5—10.
10 陶鼎来.按照工程项目建设草原,北方草原畜牧工程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
11 陶鼎来.加强农业建设,开发农业资源.求是,1989(9)35—36.
12 陶鼎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工程化.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陈俊生主编:建设高等优质高效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448—496.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陶希圣生平故事简介,陶希圣历史评价,陶希圣怎么死的?
陶希圣,原名汇曾,字希圣。1899年10月30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湖北黄冈一读书入仕家庭。父亲陶月波,字炯照,号月舸,丁酉拔贡,经济特科一等第四名,清末历任河南夏邑、新野、安阳、叶县、
知名人物 陶成章生平故事简介,陶成章历史评价,陶成章怎么死的?
陶成章,字焕卿,笔名汉思、巽言,别号匋耳山人,自称会稽先生。在进行革命活动中,曾化名起东、志革、何志善等。浙江会稽县(今绍兴)陶堰乡人,生于1878年1月27日(清光绪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其父陶正(
【戴季陶简介】戴季陶怎么死的?戴季陶为什么自杀? 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他一步步帮助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并将其扶上国民党总裁的位子,深受蒋介石信任,有着蒋介石的“国师”之称。他是中国政治家,
知名人物 戴季陶生平故事简介,戴季陶历史评价,戴季陶怎么死的?
戴季陶,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1891年1月6日(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广汉。原籍浙江湖州,其先人入川经商,定居广汉。父戴小轩,出租土地,兼业中医。戴季陶六岁入塾读书
·陶学文陶学文,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工作,主编了大量教材,为培养力学人才做出贡献。在研究断裂力学的工程分析方法方面取得成果。陶学文,1930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木工作坊家庭。他先后在上
近代人物中文名:陶艳波外文名:TaoYanbo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黑龙江出生日期:1966年主要成就:“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性别:女陶艳波人物经历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
中文名:戴季陶 别名:戴传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广汉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49年2月11日www.cha138.com 职业:理论家 主要成就:中
历史人物 元朝史学家陶宗仪简介,《辍耕录》作者陶宗仪是个怎样的人
基本信息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
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
·陶瑞麟陶瑞麟,柴油发动机技术专家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工艺制造专家,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从事多种功率柴油发动机的设计、试制工作,亲自参与并领导了我国自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