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其楷人物简介
Posted 药物
篇首语: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其楷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其楷人物简介
·张其楷
张其楷,药学家、药物化学家。领导并参加了治疗丝虫病新药 “益群生” 和结核病治疗药 “异烟肼” 的合成研究工作; 领导并承担治疗日本??吸虫病药物的研究,对我国开展非锑剂药物治疗??吸虫病研究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领导设计和合成了多种防治化学战剂损伤的药物,阐明了抗胆碱药物的药理作用、抗毒作用和副作用三者之间不完全平行的药物构效关系,为我国军事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其楷,1912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通县金沙镇??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入小学读书,接受启蒙教育。中学时受到“科学救国” 思想的影响,从而树立了投身科学事业的志向。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
1935年由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处药物研究室任技佐。1937年,进入德国明斯德 (Munster) 大学药学院学习,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博士研究论文和通过博士学位的毕业考试,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接着,又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深造,进行以 “吡咯类化合物合成” 为题的研究。
1940年初,他几经辗转回到昆明,任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担任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1941年又应内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之聘,任化学系和药学系教授。这期间,他在努力完成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余,与助教一道以破庙为实验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药物合成研究和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继续任教。
1951年,他奉调参加组建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系,领导了抗丝虫病药 “益群生” 和国内急需的结核病治疗药“异烟肼” 的合成研究工作,推动了该药在国内的生产及其应用。1953年,领导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系药物合成室承担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开展非锑剂药物治疗血吸虫病研究有开拓之功。
195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由上海迁京后,他参加组建毒物药物研究所的工作,并主持扩建药物合成室,指导、设计和合成了数千种新化合物,多种药物被选用于军事医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为神经性毒剂的多个急救方和预防方提供了主要组成药物。1962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完成的许多重要成果与100余篇论文,都不能公开和发表。但他甘愿为祖国国防科研事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做出牺牲。1995年7月22日,他因心脏病突发,于北京逝世。
张其楷极为关心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在军内外药学界、药物化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生前还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药学专业组副组长、全军医学成果评定委员会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及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药学分会理事长、药物化学分科学会副主任、中国饮食保健专业学会抗衰老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老教授学会医药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系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主编,《人民军医—药学分册》 顾问。主编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解胆碱能药物》 等专著。在完成国家和军队科研任务中,成绩卓著,贡献突出,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神经毒中毒急救方及选择性抗胆碱药的研究》、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新抗晕药盐酸苯环壬酯》 和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6项科研成果的组织领导、科学指导和主要完成者之一。曾多次获得国务院、国家卫生部、军队三总部、中国药学会等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三次荣立三等功,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选择化学合成作为终身职业
1931年,张其楷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时,有机化学这门学科正处于理论和应用的发展时期,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吸引着富有理想的青年人,使他特别偏爱这门方兴未艾的科学。在有机化学界老前辈庄长恭和系主任高济宇教授的指导下,他接受了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方面的严格训练。步入大学学习不久,日本发动了 “九·一八” 事变。由于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全国抗日声浪鼎沸。由此,他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的决心。经过4年的努力学习,最后,他以有机合成方面为题,圆满完成了学士毕业论文,并发表于中国化学会会志上,从此,他选择化学合成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1935年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处药物研究室任技佐,从事万年青和夹竹桃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的研究工作,所作论文在1936年举行的中国药物学会第8届大会上宣读时,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赞赏。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改做合成化学,仿制“606” 和“914”,并取得成功。在这期间,他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振兴祖国的医学事业,他强烈希望能到当时世界上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最发达的德国留学深造。这一愿望得到在南京某修造厂任总工程师的四叔张育俊的全力支持和资助,从而得以实现。
1937年7月到达德国后,他得到了当时正在那里工作的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教授的推荐,进入明斯德 (Munster)大学药学院学习。著名的药物化学家、药学院院长考夫曼(H.P.Kaufmann) 教授审查了他在大学学习的全部成绩和毕业论文后,认为他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建议和决定对他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从此,他在考夫曼教授的指导下做药物合成研究。由于刻苦勤奋,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博士研究论文和通过了博士学位的毕业考试,顺利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由于成绩优异,曾几次获得奖学金。在当时的明斯德大学药学院内,以如此短暂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为数甚少,因而受到指导教授的赞扬。毕业前夕,考夫曼教授执意挽留他做私人助教,并许诺付给部分生活费用,但他为了更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继续深造,于1939年8月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指导教授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希尔 (H.Fischer),并聘其为助教,其报酬是允许免费使用试剂和仪器,由此??始专心进行以 “吡咯类化合物合成” 为题的研究。但是不久,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生活费用来源发生问题,他不得不中断学习,于1940年1月几经辗转回到祖国。
抗日战争时期卓有成效的药物合成研究与教学
1940年2月,张其楷到达昆明后,任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课程。但是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图书和药品仪器极端缺乏,无法从事科学研究,这使他深感遗憾,因而在1941年,应内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之聘,任化学系和药学系教授。虽然浙江大学也因抗战迁移多次,仪器设备和图书均有散失,但还可以进行少量的科学实验。当时浙江大学中有名望的老教授较多,29岁的他从不以获得教授头衔而满足,虚心学习老教授们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在努力完成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余,与助教一道以破庙为实验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药物合成研究和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经过几度春秋,教学和科学实验都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张其楷也得到了学校的信任和学生的好评。当时,他??撰写的研究论文,因国内正处在战争环境,无处发表,只得寄往美国化学会会志发表。1944年,中英文化协会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来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博士夫妇参观了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受感动,回到英国后,特意写书进行了介绍,高度赞扬他在科研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认为他的研究工作很有水平,并称浙江大学为“东方剑桥”。
1946年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张其楷除了在该校化学系和药学系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外,还应聘于浙江医学院药学系与齐鲁大学药学系 (迁杭时期) 任兼职教授,讲授药物化学。这三所学校的学生普遍反映,他不但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教学内容丰富,教材新颖,多少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准时授课,且对学生热情耐心、循循善诱。他在讲解时条理清晰,擅长以启发为主,善于从新药研究的设计思路和怎样剖析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等方面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所以学生们非常愿意听他授课。他除了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极为重视实验工作,经常强调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与有机化学理论联系起来思考; 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要活跃科研思想,以提高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他在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药物化学研究的同时,撰写论文10余篇,发表于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
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时期,政治腐败,物价飞涨。在民不聊生的日子里,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生活简朴,思想进步,长年累月坚持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1947年浙江大学师生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的革命斗争,并进一步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他对当时浙江大学的进步学生运动,满怀同情和支持,受到广大学生和同事们的钦佩和爱戴。浙江大学原校长钱三强称他为当时浙大教授中有理想、有才学的著名爱国学者之一,赞扬他们在抗日救亡的同时,始终坚持进行科学研究,使浙江大学在教育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浙江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研制“益群生”、“异烟肼”及治疗血吸虫病药物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其楷奉调参加组建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系,并担任药物合成室主任、研究员。在他的领导下,组织全室同志边筹建边开展研究,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药物合成室已初具规模。当时,由于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一些急需的药物难以从国外进口,广大人民群众深受病痛之苦。在各种药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受命领导了抗丝虫病药 “益群生” 的合成研究工作,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试制成功并交南京制药厂生产,为华东地区广大丝虫病患者解除疾苦,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同时也为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做出了贡献。接着,经过调查了解,又领导合成了国内急需的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结核病治疗的药物“异烟肼”,由上海第一医学院进行临床试用,并与上海第一制药厂交流了合成方法,从而推动了该药在国内的生产和及早应用。1953年,党中央鉴于华东地区日本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立即成立了九人领导小组,任命他担任药物组副组长,领导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系药物合成室承担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工作。他深感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与合成室科研人员同甘共苦,在药物合成方面除了改进锑剂药物的毒性外,在国内开拓了卓有成效的非锑剂药物的研究。撰写论文10余篇发表于国内有关学报上。指导并合成了9类抗血吸虫病的药物,有些类型已显示杀死幼虫的作用。
“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主要贡献者
195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由上海迁京前,上级领导征求张其楷的意见,愿意留在上海参加组建地方寄生虫病研究所,继续当时已取得重大进展的日本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还是随院迁京进行军事医学课题的研究。他考虑到军队急需特种武器的医药防护,毅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科研领域,决定随院迁京并积极参加组建毒物药物研究所,甘愿隐姓埋名从事国防医学,并立即投入到化学战剂抗毒药物的研究中,直接为部队服务。主持扩建了药物合成室,以适应军事医学药物研究的各种需要; 组建军内第一个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合成实验室,为开展理论机制研究和药物生化代谢药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条件。
“我们反对战争,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加强军队建设,准备对付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战争。这就是我们致力于研究防化医学的原因。——张其楷”
起初,他对于防化医学的研究十分陌生,便凭着通晓英、德、俄三国文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反反复复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跟踪,确定了研究目标,选择以神经性毒剂生理对抗剂的研究为突破口。在这项研究中,抗胆碱药的副作用及稳定性成了寻找新抗毒药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课题组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不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借鉴世界新药研究的经验,加强了设计力量,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我军的防化医学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然而,正当这项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不得不中途废止。而他本人也于1968年11月至1970年4月,被下放到宁夏银川贺兰山马场参加劳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项研究工作才又重新开展起来。
当时药物副作用问题造成的困惑众说纷纭,决定研究方向困难重重,风险很大。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心打破这类药物抗毒作用与副作用的平行关系,创导工作量甚大且已中断整整10年的选择性抗胆碱药合成研究。
抗胆碱药在临床上具有多种用途,在有机磷神经性毒剂的预防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难防难治的梭曼中毒的防治更是不可缺少的药物。但是,大多数抗胆碱药作用的选择性较差,在治疗有效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同时抗梭曼作用不强。于是,一度成为多年来国际上力求解决的焦点问题。
他敏锐地觉察到抗胆碱药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与课题组同志一起,总结了过去工作的经验,经过大量资料调查,反复论证分析,提出抗胆碱药物的抗梭曼作用、抗胆碱作用及中枢副作用三者强度不完全平行的观点。指导设计、合成、筛选了140多个新抗胆碱化合物,部分化合物的抗梭曼作用强度明显超过国内外文献所报道的相关例证,为改进抗梭曼作用的选择性取得了进展。对设计新的抗毒药物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其中多数药物被选用于军事医学,有些药已应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在微循环研究领域显示了较好的前景,在抗晕动症方面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为开展药物的理论机制、生化代谢和药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药物。在此期间,撰写论文和总结80余篇,有关药物研究的专著多部,综述10余篇。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这项科研中,也就是在对付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武器的医学防护方面,我们寻找出了自己的办法,并且绝不落后于那些发达国家。——张其楷”
1980年他亲自设计发明并指导合成了盐酸苯环壬酯。经有关专家鉴定,其化学结构领先国外5年,生产工艺优于国外专利报道水平,比西班牙专利 (No.549796) 至少减少2个单元反应,产品总收率高,纯度高。他作为第一完成者的该项研究成果于1998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5年,作为迄今为止医药卫生界惟一获得国家科??进步奖特等奖项目 “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7名主要完成者之一,他光荣地出席了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严谨治学的作风 诲人不倦的品德
张其楷一生勤奋自强,对己学而不厌; 治学严谨,对人诲而不倦。在几十年漫长的科研生涯中,特别是在从事军事医学科学研究事业的岁月里,一直追踪本学科世界发展最前沿,使自己不断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他曾不止一次地教导科研工作者,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品质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灵巧活跃的思维能力。要求他们必须经常阅读国内外即期杂志,了解和熟悉国际新药研究的动向,并以身作则亲自主持、演讲有关药物研究和有机合成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或写成综述发表。用自己多年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和切身体会,启发科研工作者多快好省地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做出新的成绩。
他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药物化学是边缘科学,应用性很强,科研人员不仅要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技术和动手能力。主张以新思路和新技术充实及完善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
他在审阅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和总结报告时,极为严肃认真,并反复进行修改; 自己写作论文时常常推敲、数易其稿,给每一位学生和一道工作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广大药学工作者在新药研究中减少盲目性,增加合理性,掌握和运用药物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他不计名利报酬,古稀之年主编并参与撰写了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书,介绍在药物设计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药物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该书的取材和内容精辟而新颖,为高等医药院校师生以及医药科研单位和药厂的科技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药学研究领域里,他继承先贤,无门户之见,甘当人梯,倾心提携新秀,以满腔热情关心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进步,在防化医学和药物化学的方向、任务、布局、远景及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促使我军防化医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如一辛勤耕耘在教育和药物化学研究园地里,对人民健康和军事医学的现代化都做出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药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人才,许多已成为我国及我军科研、教学、药政管理和工业生产等单位的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有的学生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晚年病重住院期间,他仍然心系祖国的军事医学科研事业,坚持认真审阅稿件,指导博士研究生,殚精竭虑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简 历
1912年10月21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现通州市) 金沙镇叶楼巷。
1931年9月—1935年7月 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5年7月—1937年6月 南京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技佐。
1937年9月—1939年7月 德国明斯德大学药学院博士生,获自然科学博士。
1939年8月—1940年1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院研究生兼助教。
1940年2月—1941年7月 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1年8月—1951年8月 浙江大学化学系及药学系教授。
1951年8月—1958年5月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
1958年5月—1963年6月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研究员、化学合成研究室主任。
1963年7月—1995年7月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副组长、研究员。
1995年7月22日 病逝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
主要论著
1 张其楷. 近年来国内外治疗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 药学学报,1956,4 (3):247-267.
2 张其楷,等. 解胆碱能药物 (综述). 国外军事医学专题情报资料(5),1961,8 (10):2-15.
3 张其楷,等. 神经节阻断剂 (译文). 国外军事医学参考资料第6分册,1962,10 (25):170-231.
4 张其楷. 解胆碱能药物的立体化学与生物活性.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4):198-202.
5 张其楷,等,解胆碱能药物与拟精神作用的构效关系.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2,(2):84-88.
6 张其楷主编.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7 张其楷. 选择性毒蕈碱激动剂和拮抗剂 (综述).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1,18 (4):193-199.
8 张其楷. 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 (综述).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2,19 (5):257-262.
相关参考
张其翼(1915—1968),字君振,号鸿飞楼主,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其曾祖父张德彝曾任清政府驻欧使节,是目睹巴黎公社革命全过程的唯一中国人。张其翼自幼年起就酷爱绘画,家长曾将金城请到家中指导。1
张其昀字晓峰,浙江省鄞县人,1901年生。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曾兼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国地
张其黑别号少白,河南西平人。1921年1月10日生。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历任连长、团附,陆军第八十一军政治作战部科长、团长,山东警备第一旅秘书,旅政战部副主任。去台湾后,任第九军第九十三师政战
(一)张炽,号子昌,乳名炳南,笔名昌明,化名章阿昌、张其昌,一八九八年六月四日(旧历四月十六)诞生于云南省路南县堡子村。张炽的家庭是一个劳动家庭。依靠全家的劳动和父亲担任公职领取的微薄薪金,维持全家生
知名人物 张耀曾生平故事简介,张耀曾历史评价,张耀曾怎么死的?
张耀曾,字蓉溪、镕西、庸希。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7月21日出生于北京,云南大理人。祖父张其仁,清道光丙戌进士,官至湖南衡云郴桂兵备道、湖南通省粮储道。父亲张士,清光绪庚辰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典籍
上官云珠一生有三次婚姻,每任丈夫给她留下一个孩子:大儿子张其坚、女儿姚姚、小儿子韦然。其中女儿姚姚是上官云珠与第二任丈夫姚克所生,母亲是大明星,父亲是剧作家,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然而姚姚没有「”星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