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庆松人物简介
Posted 杂志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庆松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庆松人物简介
·张庆松
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30年代第一个在中国开展临床变态反应学工作。他长期从事医学临床和医学教育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推进耳鼻咽喉科学会工作并主编《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他早在40年代便指出变态反应在扁桃体炎、鼻炎及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滥施手术的危害。
张庆松,1908年7月生于安徽省滁县。1982年11月7日上午7时30分因病逝世于北京首都医院,终年74岁。
张庆松自幼酷爱读书,小学时因学习成绩优良,曾跳班一年。小学毕业后在家乡滁县就读于旧四年制中学。张庆松事亲至孝,中学两年后,因父病辍学,在家侍候父亲,为了做好护理工作,他刻苦自学医书,掌握了不少医学护理知识,并对眼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常为邻里治疗眼病,并在此时奠定了学医的志愿。两年后,父病去世,他以仅有两年中学学历的基础,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燕京大学创设的医预科。由于年龄过小 (当时仅16岁),且学历不够,校方拒绝接收。他无奈借用其兄的中学成绩单,隐瞒了年龄,并用其兄之名报名应试,结果竟被录取,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大学生。
1928年,张庆松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耳鼻咽喉科助教,并对耳鼻咽喉科学发生了兴趣。升任耳鼻咽喉科学讲师后,他于1938~1939年出国深造,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科,美国吞朴尔(坦普尔,Temple) 大学医学院气管食管镜科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变态反应科等单位进修。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耳鼻咽喉科襄教授,同时创办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专科门诊。为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协和医院因北平沦陷被迫停办,他又转任北平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历任北京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抗美援朝初期,他领导成立由军委建制的中国医院,为救治志愿军伤员。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协助解放军顺利接管协和医院,并任中国协和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等职。
在他的努力下,1951年5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北京分会成立。1952年12月,他作为大会主席,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第一届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并被推选任第一届主任委员。在这次大会上还决定创办《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该杂志于1953年创刊,由刘瑞华任主编,张庆松任副主编。1963年刘瑞华去世,张庆松接任主编。
1954年起张庆松兼任聋哑人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6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他与顾瑞金一起在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恢复了变态反应门诊业务,使该院成为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发源地。
1955年10月,张庆松去安徽寿县人民公社直属的一个卫生院蹲点劳动、工作达8个月之久。他根据在农村的体会写成《在农村开展耳鼻咽喉科工作的几点体会》一文,提出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每个县或区级医院应有一名耳鼻咽喉科专科医生,可由中级或高级医学院校毕业后的医生经两年专科培养产生; 每个公社应有一个五官科医生,负责眼、耳鼻咽喉、牙3个科的医疗工作,可由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3年的重点培养产生; 每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不脱产卫生员应具备关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和扁桃体炎等几种常见病的一般防治常识。他并认为由农村在职医生中挑选人材,将其积极培养具有耳鼻咽喉科技术的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
1957年,他先后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副所长、首都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科和变态反应科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卫生部学术委员等职,并长期担任中国高级领导人的保健工作。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自1953年创刊以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曾被迫停刊两次,自1967年至1978年,停刊12年。相应的学术活动也告中断,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耳鼻咽喉科学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张庆松不但在“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身心摧残,而且还由于颈深部感染腐蚀了颈总动脉,接受了大手术,健康情况明显下降。粉碎 “四人帮”后,为了振兴中国的耳鼻咽喉科事业,张庆松与其他耳鼻咽喉科前辈精心安排,在洛阳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会议。他带着虚弱的病体,在开幕式上作了 《努力提高耳鼻咽喉科学术水平》的讲话。洛阳会议上,张庆松就耳鼻咽喉科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提出了以下意见: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办中国的变态反应学; 二是大力开展临床研究工作; 三是大搞中西医结合; 四是办好学会、办好杂志、办好文摘、大搞学术活动。洛阳会议以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复刊,张庆松继续担任主编直至1982年去世。
中国耳鼻咽喉科专业的前辈,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创始人
张庆松是中国最早从事耳鼻咽喉科专业的前辈之一,又是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创始人。他在耳鼻咽喉科和变态反应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发表过许多著作。早在当住院医师时,他就有意研究中国人鼻窦的发育,并为此与当时北京协和医院停尸房的管理人员达成协议,提供家属不要的死婴头颅,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解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出第一篇论文 《中国人的鼻窦发育——100个婴儿头颅的解剖》,发表于1936年在檀香山出版的美国Far Eastern Conference Preceding(《远东论坛》)上。这项研究对儿童鼻窦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9年,他从美国回北平后,任职于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刚上任,当时负责耳鼻咽喉科的刘瑞华即告诉他,耳鼻咽喉科病房里住着一名喉阻塞的患儿,经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已解除,但一直堵不了管,因而长期住院,大家束手无策,喉阻塞的原因不明。张庆松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有关检查,确定引起喉阻塞的原因是对牛奶的变态反应。从其饮食中排除牛奶后,患儿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喉的呼吸功能,顺利地堵管、拔管而出院。此后,张庆松将本例连同在美国见到的两个类似病例,先后以喉变态反应为题,在国内外杂志上作了报道。他总结到: “以上所报告之三病例,皆极有兴趣,且予吾人以极有价值之教训。第一病例除喉部发生病态外,尚有鼻部及皮肤症状。第二病例喉部及气管支气管皆发生同一病变。第三病例喉部及肠胃部同时发生病态。此三例皆已确实证明与变态反应有关,且皆系对牛乳发生过敏性者。仅用饮食治疗法,即可立见功效。著者深信喉部变态反应症,绝非如常人想象之稀罕,故吾人诊治喉部阻塞疾病时,当注意有变态反应之可能。”
在1940年发表于美国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耳鼻喉科文集》) 的Relation of allergy and tonsillectomy in children: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allergy in cases of routine tonsillectomy(儿童扁桃体切除与变态反应的关系: 常规扁桃体切除病例中呼吸道变态反应的发生率) 一文中,张庆松根据对200例扁桃体切除手术的分析,发现26例 (13%) 的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根本没有手术适应证; 切除扁桃体不仅不能解决患儿原来的病状,而且加重或产生各种新的呼吸疾患,因而认为这些患儿进行手术是错误的。这项研究在国际上没有先例。滥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情况在欧美普遍存在;例如当时美国每年行此手术123.5万人次,而其中16万人次是不该做此手术的; 在美国,有的医院甚至把扁桃体切除手术作为儿童的一项常规手术。美国医学会对此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发表评论,呼吁耳鼻喉学界重视此问题。张庆松的这个观点震动了国际耳鼻喉科学界,以后的许多资料 (如扁桃体是免疫器官,至少在婴幼儿时期是有功能的) 都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1953年,在 《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鼻窦炎》 一文中,他指出,在前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所见的鼻病患者中,40.3%是变态反应性的; 并指出,在单纯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和鼻窦炎,手术疗法是绝对禁忌的。鉴于当时医学界对变态反应的了解普遍不够,许多变态反应性鼻炎和鼻窦炎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其结果不但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手术的后遗症,所以这篇文章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一○八聋人调查》是张庆松在40年代进行的工作,对象是北平市立聋哑学校和北平私立聋哑学校全体聋哑人和门诊患者。1956年,他在 《一○八聋人调查》 一文中指出,30例属于先天性聋,78倒属后天性聋; 在后天性聋中,急性传染病致聋占绝对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对聋哑人进行调查,这些调查例数较多,而且与他的论文相比,后天性聋在其中所占比例也显著下降,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制度的不同对聋症发生率的影响。
1955年至1956年间,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曾收治多名恶性肉芽肿患者,治疗效果大多不满意,死亡者多。张庆松根据此病的一般过程,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在 《恶性肉芽肿》一文中,提出了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的可能性。当时的医学水平不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由于免疫学的发展,后来对这一类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经证明恶性肉芽肿有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的Wegener肉芽肿病确属变态反应Ⅲ型病变,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化脓型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病,过去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效果常不理想。张庆松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写到: “鼻窦根治术往往在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也破坏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正常结构,其结果不仅影响治愈,反而增加病人痛苦”。他根据变态反应学的发展、鼻和鼻窦生理学的发展,以及磺胺制剂和抗生素治疗的进步,预言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将会有??个根本的变化。他写到: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过去是以外科疗法为主,很少采用内科疗法。现在则采用综合内科和外科疗法,两者并重。外科疗法则以保守性为主。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演变预测,随着耳鼻咽喉内科学包括变态反应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抗生素学和维生素学的发展,将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将会大大降低,它的治疗将逐步趋向于耳鼻咽喉内科学的范围。”后来的情况完全证实了他当初预言的正确性。
1961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曾连续见到两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第一例为鼻咽纤维血管瘤,因经鼻腔采取活组织引起出血不止,经用纱布条填塞后止血,但纱布条不能撤除,每抽换纱布均引起大出血。由于长期不能撤除填塞物,出现局部感染,体温上升,用青霉素不能控制感染,乃加用链霉素肌肉注射及氯霉素口服,但局部感染有增无减,又加用红霉素静脉滴注,仍无效。鉴于出血及炎症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决定于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出血停止,继续应用上述4种抗生素,但体温不降,并开始腹泻稀便,血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及菌血症。经用新生霉素口服后病情迅速好转,于手术后一个月痊愈出院。此后不久,又收入一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由于入院时给予氯霉素口服,手术后也合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由于当时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这一严重并发症普遍缺乏认识,张庆松结合此两病例撰写了 《耳鼻咽喉科所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抗菌素的严重并发症》一文,指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所致。建议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尤其要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严格控制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改善病人一般情况等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1981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耳鼻咽喉学术会议是张庆松参加的最后一次全国性大会。这次大会的一个中心议题是防聋治聋。在这次大会的推动下,防聋治聋工作发展较快,特别是有关听力学的研究进行的较多,先后召开了两次听力学的学术会议和举办了学习班,与之有关的聋人康复和助听器事业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建议成立的3个专业组业已陆续成立,并开展了工作。
严谨的科学态度
治学严谨,不图虚名,坚持实事求是,是张庆松在学术上的一贯作风。在 “大跃进” 的年代里,针刺治聋的风刮遍了全国,“疗效” 由百分之七八十 “提高” 到百分之九十多,最后达到百分之百。有关针刺治聋哑的文章雪片似地飞向?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室,作为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主编的张庆松面临着严峻的抉择。他坚决顶住了这阵歪风,坚持不在他主管的杂志上发表一篇不实事求是的文章。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赢得广大耳鼻咽喉科工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为此他也没少挨批斗。
80年代初,报刊、电台大肆宣传“特异功能”,有些耳鼻咽喉科医生也对此将信将疑起来,甚至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讨论。他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耳鼻咽喉科医生,我就不相信耳朵还有认字的功能。如果耳朵能认字,还要眼睛干什麽?” 他的这些话是在请教了心理学家、魔术师后才说出的。他告诉大家,他所请教的魔术师都表示,所谓“特异功能”这一套,魔术师们都能变出来。
这一股席卷全国的 “特异功能” 风激起了一些投机取巧的荣华富贵梦,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出来表态支持,于是在张庆松的家里,就出现了手提烟酒,甚至公然以钱财为钓饵的不速之客。对于这些人,张庆松都是轰之出门。
对于耳鼻咽喉科同道们在学术上的失误或错误思想,张庆松也向来是严格要求,绝不将就。70年代后期,国内有人提倡无麻醉行小儿扁桃体挤切术,并且不厌其烦地屡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言,介绍 “经验”。张庆松气愤地指出: 近代外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麻醉,无麻是违反此一原则的。由于他的坚持,无麻醉手术在全国的推广才得到阻止。
在70年代后期,某教授创导用菌苗脱敏治疗感觉神经性聋,以后又把这方法推广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张庆松指出这个研究的设计存在问题: 菌苗经高压消毒,抗原性早已破坏,那里还能有脱敏的效用?而且,脱敏治疗只适用于Ⅰ型变态反应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病是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病。但是,这一项研究竟然在当地被评为科技成果,并报送到卫生部,准备与国外交流。张庆松得知后坚决予以阻止。
心地善良,对人热情
张庆松一贯胸襟坦白,追求进步。他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摆大专家的架子。一生中都是和年轻人一样按时上下班、甚至早来晚走。凡是找他看病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一般人,他都一视同仁。
对于下级,他热情的像一团火。他一生为许多人的书写序,帮许多人设计科研题,为许多人修改稿件。
他心地善良,也把每一个人看得和他自己一样善良。1966年 “文革”初期,他和他的学生顾瑞金惨淡经营了10年的协和医院变态反应门诊被他人接替,顾瑞金被调到西北的一个厂矿医院,他自己被剥夺了处方权,先是在门诊叫号,后来干脆被派去扫厕所。对于这一切,他都默默地忍受着。
1976年,他看到被调至新疆工作的顾之燕发表的论文后,高兴极了,连着去信祝贺。1977年,他被平反,恢复了科主任和副院长的职务后,又给顾之燕去信,帮她设计关于花粉症的科研计划。
张庆松将一些学生如顾瑞金、顾之燕等,调回北京或安排了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他和他的学生们规划要大力发展中国变态反应学事业,包括筹划举办全国变态反应学学习班等。但正当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百业复兴之际,张庆松因病逝世。
张庆松精心设计、苦心安排写成的讲义稿在他去世后不久付印。后来顾瑞金和顾之燕按照张庆松生前的设计和布??写出了《临床变态反应学》,该书封面上赫然印着“张庆松主编”。
简历
1908年7月 出生于安徽省滁县。
1924年 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
1932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8~1939年 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美国吞朴尔 (坦普尔) 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
1939~1941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创办中国第??个变态反应专科门诊。
1950年 任中国协和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
1951年 筹备并成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北京分会。
1952年 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第一届主任委员。
1953年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创刊任副主编。
1955年 在安徽省寿县蹲点劳动。
1956年 在北京协和医院恢复变态反应门诊。
1963年 任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主编。
1982年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Chang CS. Allergy of larynx,with report of 2 cases. Ann Otol Laryngol,1939,48:783.
2 Mansel PK,Chang CS. Relation of allergy and tonsillectomy in children: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allergy in cases of routine tonsillectomy Arch Otolaryngol,1940,31:45.
3 张庆松.喉部变态反应症. 中华医学杂志,1941,27:747.
4 张庆松.前言[《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发刊词].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3,1:1.
5 张庆松.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鼻窦炎.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3,1:12.
6 张庆松.鼻部变态反应和其他部位变态反应的关系. 中华医学杂志,1956,42:201.
7 张庆松.一○八聋人调查.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6,4:184.
8 张庆松. 恶性肉芽肿 (附六例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1957,43:677.
9 张庆松.出席南斯拉夫世界聋人协会第二次大会报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8,6:61.
10 本刊编委会 (张庆松执笔). 解放十年来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9,7:301.
11 张庆松.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4,10:291.
12 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 (高等院校教材).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13 张庆松,叶世泰.耳鼻咽喉科所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抗菌素的严重并发症.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4,10:344.
14 张庆松.我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收获.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5,11:276.
15 张庆松.在农村开展耳鼻咽喉科工作的几点体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6,12:4.
16 张庆松.努力提高耳鼻咽喉科学术水平——在洛阳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摘要).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78,13:4.
17 张庆松.《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复刊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78,13: 3.
18 张庆松.建国三十周年来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74,14:129.
19 张庆松.《新疆花粉症》序言.见: 顾之燕. 新疆花粉症.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20 张庆松.几点希望——祝贺 《耳鼻咽喉经纬》创刊.耳鼻咽喉经纬,1980,1:1.
21 张庆松.耳鼻咽喉变态反应病. 鼻息肉. 见: 李宝实主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耳鼻咽喉科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126.
22 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进展》序言 (1981年6月为 《江苏医学》编辑部编《耳鼻咽喉科学进展》作). 南京: 江苏医学编辑部,1981.
相关参考
张庆思字永铭,山西省徐沟县人,1902年生。山西工业专门学校毕业。1926年至1935年任国民党徐沟县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山西省党部特派员,太原市党部委员兼民众训练委员会常委,省、市总工会常委等职。1
在民国时期有一场「”史诗般的斗争”,那就是各界军阀的混战,都是「”八仙过海,各展神威”。由于社会动荡,除了军阀间的的斗争,还出现了各地的土匪强盗。在鼎盛时期,土匪强盗达到上万人的规模。当时的人们非常害
知名人物 彭寿松生平故事简介,彭寿松历史评价,彭寿松怎么死的?
彭寿松,字岳峰,湖南长沙人,生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其父彭定太是清湘军将领,曾率兵驻扎固原、肃州近十年。彭寿松自幼随父,久居边塞。1884年,法国侵略军进犯福建,清政府派左宗棠带领湘军入闽,彭定
王秀松(一)王秀松,原名秀林,1902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桃花区栗林咀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09年在家乡一所私塾读书。1920年初,考入黄安第一高等国民小学学习。1923年考进武汉中学读
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之一,又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在我党早期历史上,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曲折坎坷,最后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俞秀松,原
知名人物 黄慕松生平故事简介,黄慕松历史评价,黄慕松怎么死的?
黄慕松,广东梅县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早年肄业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后入广东武备学堂,毕业后选派去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炮工学院。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黄埔陆军
李如松父亲是谁李如松父亲李成梁简介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
李如松父亲是谁李如松父亲李成梁简介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
历史人物 前田松生平事迹_战国三夫人前田松_阿松是怎么死的_前田利家的阿松_前田松后人
本名:战国三夫人所处时代:日本应仁时期民族族群:大和民族出生地:日本解释:斋藤归蝶、前田松、浅野宁宁前田松——“战国三夫人”之一 阿松(まつ,罗马音matsu),又称“芳春院”,战国武将前田又左卫门
何炳松个人资料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金华后溪何人。13岁进金华府中学堂。1912年毕业于浙江省高等学堂,公费选送美国留学。先后就读加利福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继进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