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秉维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无限期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秉维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秉维人物简介

·黄秉维



黄秉维,地理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我国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倡导者、组织者。首次提出山东海岸地貌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论据,修正了李希霍芬关于中国长江以北海岸上升性质的观点。他提出了自然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水分热量平衡、地表化学元素迁移和生物地理群落,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首次在我国创导农业生产潜力、坡地利用、华北农田土壤水分等研究理论,为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从事我国自然区划工作,主持撰写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专著,发表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为我国农、林、牧、交通等部门规划设计、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根据。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远见卓识,提出要着重找出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黄秉维,1913年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现惠州市)。青少年时家境清贫,以过人的勤奋自学各门功课。1928年,考入中山大学预科。当时报载斯文赫定在华考察探险、美国考察团在内蒙古采集大量标本等消息。外国人不远万里,深入中国腹地调查研究,中国人却袖手旁观,使他感到惭愧愤慨。1930年,升入中山大学本科时,他决定攻读地理学。

大学期间,黄秉维特别爱好地形学、气候学和植物地理学。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广东惠阳西湖与潼湖间地形,着重分析潼湖与西湖的形成,以及西湖丘陵与岩壁的发生营力。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金质优学奖章。1934年秋至1935年夏获洛克菲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在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东部海岸地貌,提出海岸先下沉而后又上升的论据,修正了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关于中国长江以北海岸属上升性质的特点。1935—1938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编撰《中国地理》。曾考察浙、赣、湘、粤、桂等省。后因抗战爆发,撰写工作被迫中断。1936—1943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讲师、副教授,撰写的《自然地理原理》兼各学派之长并特别注重各类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1942—1949年他在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先后任专门委员、技正和研究员,承担并主持中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库调查、长江三峡和黄河中下游多目标流域规划等项任务。

1949—1953年,黄秉维曾先后任南京生产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1950年夏,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1953年调到地理所,历任研究员、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3年,黄秉维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团。1956—1958年协助竺可桢教授主持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并完成了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初稿)》。1956年,参加全国基础学科12年发展规划的制订,提出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3个发展方向。60年代中期从事全国和地方(酒泉等)农业自然区划的研究。70年代提出农业生产潜力研究。80年代初领导建立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80年代继续关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农业和水利问题,积极推动华南坡地改良与利用的研究,并密切重视全球环境变化这一国际瞩目的课题。

黄秉维除地理所的领导职务外,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大地图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作为组织者和主要的研究者的这3项工作相互补充,构成《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7年)。他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多次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工作,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秉维是国际上著名的地理学家,1964年被罗马尼亚科学院授予名誉通讯院士称号,1980年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名誉通讯会员称号,1980年受聘为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黄秉维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黄秉维密切注视国际上的研究动向和趋势,不断吸收国外的新理论、新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早在40年代,他就以 《地理学之历史演变》为题,专门论述中外地理学术思想的变迁及晚近的潮流,以展望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他认为: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居住场所的地表或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地理学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地理环境就是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物质能量交换作用所形成的物质体系”。特别指出,在原则上自然地理学研究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包括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及自然对人的作用。

1956年黄秉维提出了自然地理学的3个发展方向: ①从水分热量平衡出发研究自然地理作用及自然地带的规律。②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研究,化学元素迁移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③生物地理群落,以生物为主导因素,研究物质能量在自然综合体中的交换。特别强调3个方向的综合研究,即要研究地理学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深入进行分析,因此新方向外延部分相互之间有叠合,可以将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他按照这3个新方向拟定课题,培养人才,落实组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和提高。

黄秉维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注意向有关学科吸取营养,掌握物理学、化学中的规律,通过在不同客体中的相应过程,以研究其发生、发展和地域分异,从而健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地。他认为: “数值化可以有助于改变地理研究中粗浅分析和含糊概括的状态,而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作用更大,但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的范围都应更为严谨”。黄秉维积极倡导在地理研究中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采用比较完善的仪器、比较精密的分析手段来认识自然现象的性质和动态。早在1960年,提出应用航空照片、放射性14C测定地质年龄、孢子花粉分析等新技术,建立人工河床和水分平衡试验场,设置风洞、人工气候室等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条件和过程,寻求测定某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新技术的引用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黄秉维主张将地域考察与实验结合起来。1956年,黄秉维就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曾在1961—1963年主持建立了石家庄半定位农田水热平衡实验站,1980年又花极大精力建立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黄秉维主张自然地理要为农业生产服务,50年代在综合自然区划工作中,他提出自然区划的重点是为利用土地与水利事业服务,60年代曾专门研究稳定高产农田建设的自然条件。70年代专题研究自然条件与作物生产,深入分析农业生产潜力。此后,又研究了华北水利问题与坡地改良与利用。

开创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研究的新范例



黄河症结在泥沙,根本关键是黄河中游的土壤保持。1953年黄秉维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在工作中他首次将中游的土壤侵蚀方式分为水力、重力、风力和洞穴侵蚀。编制了我国第一幅《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按照发生侵蚀的自然营力编制了水力和风力侵蚀程度图。他以渊博的知识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土壤侵蚀分区的原则和学说,将此项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所编制的侵??分区图被水利、水保、地理、气象、农学、林学等部门视为研究黄河中游的重要依据。历时30余年,一直延用至今。

他在研究黄土区土壤侵蚀后指出,提高土壤渗入率是减轻水力侵蚀强度的重要途径。他认为表土结皮对产流产沙影响很大,因而防止和破坏表土结皮是提高黄土入渗率的重要措施。1980年他提出黄河中游土壤侵蚀特别强烈,土壤保持极其困难是与黄土区仍处于半干旱气候,与黄土本身疏松、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有关,提出了控制黄土区面上水力土壤侵蚀的可能性,即要陡坡耕地退耕,削弱坡面水力侵蚀,改善土壤结构及有机质含量等对策和措施。

黄秉维主张,黄河中游面上的治理措施要与保持土壤、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当地群众物质生活结合起来,提出注意流域治理,并遵循两个原则: ①要使地力长期不下降而且提高。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率。主张防止水力侵蚀措施要由上而下,由点而线至面; 面上生物措施要同工程措施与点上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主张深入系统地研究侵蚀的机制,将坡地水文、坡地发育与地形、气候、植物生态、土壤因素相结合,才能取得有益的成果。

中国自然区划工作的倡导者、组织者



自然区划是按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地表进行划分的工作。早在30年代后期,在编撰《中国地理》专著时,就对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自然要素作了全国性区划。40年代发表的 《中国之植物区域》和《中国之气候区域》是他这方面的早期研究成果。

1959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初稿)》专著,是黄秉维组织并参加撰写的,其内容系以部门自然区划为基础,明确以农林牧水等事业为服务目标。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如在区划中按自然界各类现象的相互关系,侧重其中现代特征和进展因素加以综合,揭示了我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基本特点,显著地衬托出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依次表达温度、水分条件和地貌的差别,区分出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和不能或不易改变的因素。又如,将我国划分为3大区,后按温度带及水分状况划分,又将特别发达的亚热带,区分为北、中、南3个区带,明确了中国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的范围。这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一部自然区划专著,农、林、牧、交通运输及国防各有关部门均将此书作为制定政策、研究问题的依据。80年代他又对原来的区划方案作了系统的修正,简化了层次,更便于利用。他强调把区域单元作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来认识,以持久的维护、提高及更大限度的发挥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为目的,对自然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评论,使自然区划工作得以提高和深入。此外,他还按照国际上流行较广的柯本气候分类方法以及热带作物生产中多年生植物具有特殊优越性的特点,专门撰文论述了我国热带、亚热带界线的问题。

从热量水分平衡、农业生产潜力到坡地研究的首创者



黄秉维倡导的 “热量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已被公认为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性课题之一。他综合论述了我国地表热量,水分的分布、转化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他指出,这一研究方向不但对研究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科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解决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地貌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他认为深刻地研究外营力过程,用平衡法研究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外营力过程 (固体平衡),是改变地貌的最主要方向。在黄秉维组织领导下,60年代初,地理所在石家庄和德州开展了农田热量和水分平衡的定位试验观测研究,培养了一批从事热水平衡研究的科技人员。

黄秉维还专门论述了热水平衡是地理环境中有决定意义的主要机制,是应该尽快研究的环节,并专门阐述了土壤水分平衡,指出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土壤形成、热量平衡、坡面径流、潜水变化,对物质移动、溶蚀,坡面片蚀在内都有影响,对农、林、牧、水利、道路工程有重要意义。他亲自计算了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严重地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土壤水平衡,提出充分利用降水,发展旱作农业,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确定耕作措施等建议。

早在60年代,黄秉维就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3个途径: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多年木本作物为对象的农业。他认为主要措施应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他分析作物环境后,提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要发挥土地的自然和经济优势,保持并提高其生产潜力。他还亲自部署力量,研究我国木本粮油的发展问题。

黄秉维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因素分为实际上不能以人力改变的和可以改变的两种因素,分别分析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然后按限制因素原理加以综合,提出改变的因素,以预计作物生产量。

我国东部坡地生产力低,自然条件有恶化的趋势,土壤侵??还危害下坡和上游。80年代,黄秉维综合坡面径流、坡面水蚀、土壤保持、木本油粮等方面的成果,以及传统农业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在中国东部存在着显著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的可能性;而最好的途径是凭借速生植物除害兴利,主张在坡地自然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要力求发展国内以至远东有稳定需要的商品,如纸浆、木材、果类的生产; 要多方面适应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解决群众燃料紧缺等问题。从全球变化角度看,坡地改良利用可以增加对大气CO2的吸收,部分抵消因海面上升而丧失的土地。

对华北水利与农业发展的创见



黄秉维对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水利与农业有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他指出黄土高原强烈的土壤侵蚀,不仅使水、土、肥流失,导致干旱低产,而且威胁下游地区的安全; 干旱、排水不良和土壤盐渍化是华北平原广大地区的特点,因此这两地区应恰当联合,充分利用本地降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的旱涝问题。

他指出,华北平原限制农业发展的干旱问题与降水的年内分配有密切关系,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耕作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如犁底层和地表结皮等大大减少了土壤的贮水能力,因此,用机械方法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使根层土壤状况得以改变,更多地吸收天然水,增加构成作物产量的降水系数,是减少干旱影响的基本途径。他认为目前区域水资源的90%用于农业,效率低,浪费大,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淋掉了土壤中的氮肥。据预测,某些地区如果采取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的措施,改水浇地为旱作地,可以增产并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据华北的具体实际,他不赞成再大规模的灌溉,而主张将一部分灌溉农业改为旱作农业。认为华北、西北的节水问题,不亚于节能,南水北调费用昂贵,在北方最需要水时可调量很小,如有更便宜的补救措施,应放弃南水北调计划。他对环境因素、作物因素及人为影响能力的综合分析后,初步认为华北平原耕地的亩产还能提高,可发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黄秉维认为,为了下游防洪,就必须加强黄河中游土壤保持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利用高含沙水流特性,输送泥沙来解决黄河下游淤积问题。针对三门峡与花园口间存在暴雨中心和黄河洪水兴瘦洪峰的特性,主张要在伊洛河和沁河流域采取改变地面状况的措施来削减洪峰,以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威胁。认为小浪底水库可列为优先项目,但不能存侥幸心理,对决溢可能波及的范围应尽量少增加固定资产,并对滞洪区作必要的部署。

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远见卓识



全球环境变化是目前国际科学界中的热门课题,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黄秉维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趋势明显,有利于农业和植物生产,应当对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一倍后,地表温度是否增长,对降水和海面的动态影响,对全球增温问题等要进一步研究。他指出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多,温度增高,且冬季升高较多,将有利于作物复种和越冬,由于海陆差异,内陆升温多于海洋,中亚与太平洋之间夏季温度与气压的差值增大,从而增强夏季季风。中国北纬34°以北地区的降水将增加。自然地带会发生位移和变化,这对人类活动是有好处的。他还指出,如果现在地球处于小冰期降温阶段,则 “温室气温” 的增温效应正好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国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发言中,他指出,要全面安排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青藏高原是敏感区,应在研究计划中占重要地位; 他还建议要按自然区划来观察气候变化,对全球变化中的危险地带开展研究,并且要考虑如何将点上和小区域的资料推广到面上等问题。他强调说这一研究的未知数多,我们要均衡全局,交流信息,互相协调,开拓与增温假说有关的视野,着重解决中国可能出现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黄秉维在学术上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写文章均亲自动笔并多方征求意见,对过去自己的工作持分析批判的态度,否定其中的错误及不足。他以滴水穿石精神努力学习高等数学,为热水平衡和农业生产潜力研究打下牢固基础。自50年代起,他先后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调查,西双版纳热带区域考察,治沙综合考察等工作,提出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观点。近30年间,从华北平原到河西走廊,从青藏高原北缘当金山口到海南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近年,他虽年逾古稀,仍不辞劳苦到华南、华北各地实地考察研究,这种实践第一的观点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同他在地理学领域不断取得成果是分不开的。

简历



1913年2月1日 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现惠州市)。

1928年 考入中山大学预科。

1930年 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

1934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

1934—1935年 在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5—1938年 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8—1943年 任浙江大学史地系讲师、副教授。

1943—1949年 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专门委员,兼任技正、研究员。

1949年 任南京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1950—1952年 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50—1951年 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工矿普查组主任。

1951—1953年 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基本建设处副主任。

1950年夏 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

1953年以后 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长和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58年以后 历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64年 被罗马尼亚科学院授予名誉通讯院士称号。

1979年 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80年 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名誉通讯会员称号。

1980年 任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198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0年12月8日 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

主要论著



1 黄秉维.中国之植物区域.史地杂志,1940,1941,1 (3): 19-30; 1940,1941,1 (4):38-52.

2 黄秉维.中国动力资源之区域分布.见,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区域经济研究,1943 (2).

3 黄秉维.东北资源概况.区域经济研究,1944 (22).

4 黄秉维.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地理学报,1953,19 (2):163-186; 科学通报,1953 (9):63-75.

5 黄秉维.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科学通报,1954 (6):65-66.

6 黄秉维.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科学通报,1955(12): 15-21.

7 黄秉维.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问题.光明日报,1955,8,10.

8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地理学报,1958,24 (4): 348-365.

9 黄秉维.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平及其贡献.地理学报,1959,25 (3):176-179.

10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科学通报,1959 (18): 594-602.

11 黄秉维.《十年来的中国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2 黄秉维. 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地理学报,1960,26 (3):149-154; 科学通报,1960 (10) 296-299.

13 黄秉维.热水平衡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 前言.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0.

14 黄秉维.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见,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5-14.

15 黄秉维.从自然地理学、土壤水分平衡谈到J.C.威尔科克斯的四篇论文.地理学报,1963,29 (4): 331-352.

16 黄秉维.从地理事实驳斥印度方面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错误论点.1963,6,13.

17 黄秉维.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与农田自然条件研究——谈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对象的自然条件综合分析.地理,1964 (5): 197-199; 地理,1965(1): 1-7;地理,1965 (3): 102-103; 地理,1965 (4): 157-160; 地理,1965 (5): 65-74.

18 黄秉维.国际地理学研究动向.地理科学,1981,1 (1).

19 Huang,P. W.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China:An analysis of Sunlight,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In. Ma,L. J.C. and Noble,A. G (eds): The environ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Views,New York,Methuen and Co. Lth. 1981: 45-71.

20 黄秉维.确切地估价森林的作用.地理知识,1981 (1).

21 黄秉维.再谈森林的作用.地理知识,1981 (2,3,4).

22 黄秉维.生态平衡与农业地理研究——生态平衡概念.地理研究,1982,1 (1).

23 黄秉维.生态平衡与农业地理研究——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地理研究,1982,1 (2).

24 黄秉维.森林对环境作用的几个问题.中国水利,1982 (4).

25 黄秉维.关于黄河中游土壤保持的几个问题(《中国国土整治战略问题探讨》)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94-103.

26 黄秉维.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 (2):40-50.

27 黄秉维.华北平原农业和水利问题及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地理集刊,1985 (17).

28 黄秉维.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光合潜力.地理集刊,1985 (17).

29 Huang,P.W.Conservanc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Loess Highlands,Strategies and Research. Great plain Quarterly,6 (3),summer,1986.

30 黄秉维.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 重要性与可能性.地理研究,1987,6(4): 1-14.

31 黄秉维.关于地球表层研究的一些看法(《中国科协三届二次全委会学术论文》) .1987.

32 黄秉维.地理学.当代中国,中国科学院卷,第三章.1989/1990.

33 黄秉维.黄河下游防洪有待研究的问题.见,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85-90.

34 Huang,P.W.Amel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lope land in South China: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Chinese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2(1),1989.

35 黄秉维.土壤地理和生物地理工作者当前的任务之一.见,土壤地理和生物地理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36 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地理集刊,1989 (21).

37 黄秉维.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地理研究,1990,8 (4).

38 黄秉维. 自然地理综合工作概述.地理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1990.

相关参考

永川中学的办学历史

1719年创立桂山书院,此为学校发展的源头。1762年学校更名为锦云学院。1900年永川知县罗崇玲废锦云书院,聘黄秉湘为监督。仿日本学制办学,聘日籍教师山本策吉、神田正雄等,设经学、英文、格致、博物等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