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孙云铸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孙云铸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孙云铸人物简介

·孙云铸



孙云铸,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发表的 《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 是中国第一部古生物专著; 他对无脊椎动物化石很多门类,特别是三叶虫及各时代地层,尤其是寒武系做了开拓性研究; 对地层界线、地史分析方法多有创见。长期主持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培育了几代人才。50年代,领导地质部教育司,积极规划并参与教材建设,为新中国地质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云铸,字铁仙,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少年时代正值清朝末期,民族危机极为深重,知识分子都发奋读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0年,他15岁时,赴南京求学,深受当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1914年,他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本科,选择了采矿专业。1917年,北京大学恢复早先的“地质学科”,创办“地质学系”,他立即转学来此,成为该系第一班的学生,于1920年以优异成绩留本系任助教。当年正好有两名中外地质学大师应聘到该系任教。一位是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荣膺硕士学位、载誉归国的李四光教授; 另一位是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史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葛利普在美国受到排挤,于是应中国政府和地质界同行盛情邀请来华工作。孙云铸在他们指导下从事教学与科研,在古生物学方面进展很快。孙云铸还与葛利普一起,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他们朝夕切磋,相互砥砺,孙云铸不仅大大得益于葛利普,而且对葛利普多方进行照顾,又促成了葛利普对中国的古生物地层学作出更多的贡献。

1926年,孙云铸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的第14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会后去德国留学,仅1年时间就完成了高水平的论文,于1927年荣获哈勒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即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35年,他趁休假之机,赴欧美考察,结交了不少世界闻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参观了很多标准剖面。1936年,孙云铸回国之初,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辗转经湖南长沙等地,最后迁到云南昆明,共同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孙云铸任该校地质地理气象系系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迁返北平,他仍任该校地质系系主任、教授。1948年,孙云铸代表北京大学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和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会后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云铸继续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原职。1950年10月,我国成立了以李四光为首的全国性地质事业领导机关——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孙云铸担任委员。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地质系与其他院校地质系组成北京地质学院,同时,地质部成立,孙云铸调任该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孙云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的学部委员。1956年,他兼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孙云铸又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古生物学、地层学,直至1979年病逝。

我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



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都是外国地质学家以客卿身份来华调查,采集标本,包括古生物化石,回国以后,撰文著书,公开发表。辛亥革命后,中国学者开创了自己的地质事业,但早期多满足地质矿产勘查之急需,没有或极少人从事古生物学研究,早期中国地质学家所采化石多送到国外鉴定。中国学者在中国直接从事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之研究是从李四光、孙云铸开始的,而专门在此领域内工作时间之长、成果数量之丰、质量之优,则首推孙云铸。

孙云铸的治学特点是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材; 他又善于把点上的深入与面上的扩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他还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门科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他的科研活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从1920年至1927年,第2阶段自1927年至1937年,第3阶段自1937年至1949年,第4阶段为1949年以后。

第1阶段是从他大学毕业到留学德国,这是他工作的开始。他在古生物门类上以三叶虫为研究重点,在地层上以下古生界、尤其是寒武系为研究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于1924年出版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一书专门论述了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化石。这是中国学者所写的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古生物学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这对中国古生物学发展史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此书是《中国古生物志》的乙种第1号第4册。这套大型古生物学专著系列丛刊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赞誉。孙云铸是这套丛刊中第一个中国作者,此丛刊共出版了100多部,其中6部是孙云铸一人所写。他还长期担任此丛刊之编辑,对丛刊出版贡献极大。孙云铸这段时期也广泛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寒武系、奥陶系,还涉及了中国南方的下古生界。1926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作了 《中国的寒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学术报告,这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对中国的下古生界作了全面的概括,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第一阶段末,他留欧期间,在德国哈勒大学师从著名地质学家J. 瓦尔特 (Walther) 教授,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又访问了英国帝国学院的著名古生物学家W. W. 瓦兹(Watts)教授,并与C. J. 斯塔布菲尔德 (Stubblefield)博士等相互切磋。当时他已是较成熟的古生物学家,得到瓦尔特和瓦兹两位名家的指引,受到他们的渊博学识和学风的薰陶,使他扩展了学术上的国际交往,对他以后在中国地层古生物方面所作的广泛贡献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孙云铸第一次留学归来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他以寒武纪地层、三叶虫化石之研究为中心和起点,继续向纵深方向突进和向横广方向扩展。在三叶虫研究方面,他出版了两本?中国古生物志》。即《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1931年)和《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1935年),后者是在李四光教授科著作后的最详细的生物地层著作。 他还发表过论文?湖南泥盆纪之二新三叶虫》(1937年)。他把三叶虫之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这一阶段他的研究范围更扩展到了其他门类。在头足类化石方面,他于1928年正式发表了留德的博士论文《壳灰统上部锯菊石类的口缘和住室》,是关于菊面石形态功能分析 ( “功能形态学”) 的古生态学理论著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后来,他又在?中国地质学会志》 (英文版) 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即 《湖南中部尖叶棱角石化石的发现》(1935年)和《山东内角石(新属)——中国最古之全壳亚目》(1937年)。后者在角石以至整个头足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上有重要的意义。在笔石研究方面,他于1931年发表了 《中国的含笔石地层》一文,对中国下古生界含笔石地层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概括,这是第一篇全面论述中国一个门类化石地层分布的论文。这期间,他还出版了关于笔石的两部 《中国古生物志》,即《中国奥陶纪与志留纪的笔石》 (1933年) 和 《中国北部下奥陶纪笔石化石》(1935年)都是中国较早的笔石专著。在棘皮动物化石研究方面,他于1936年发表了《芒刺海林檎(Aristocystis)化石在中国的发现》一文,是中国学者所写的第一篇海林檎纲化石之论文。孙云铸的古生物学造诣与贡献,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罕见的,他不愧是一位一专多能的古生物学大师。

此阶段中,孙云铸于1935年再次出国考察,不但访问了欧美许多古生物地层学的知名学者和重要研究机构,还对欧美著名的古生界地层剖面进行了实地参观与研究。他特别在德国马堡大学结识了R. 卫德肯 (Wedekind) 教授,着重讨论了生物地层学和地史学理论问题,以及珊瑚古生物学问题。回国之后,他迅速完成了《中国泥盆纪四射珊瑚研究》文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8年才以 《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8号正式发表。

第三阶段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西南联合大学的八九年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北京大学的两三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地质科研工作处于困难时期。北京大学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孙云铸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云南及邻区的地层问题。由于学校搬迁中,图书、仪器、资料均感缺乏,他就组织大家更多地进行野外工作。他首先立足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础研究,他发表的古生物文章有:《滇西上寒武纪凤山期三叶虫群之发见》(1939年)、《广西二叠纪顶部菊石群及其在地层上的意义》(1938年)、《亚洲多房海林檎(Camarocrinus asiaticus)种的地层学与生物学地位》(1947年,合著)、《滇西一些奥陶纪与志留纪海林檎类的早期发现及其意义》(1948年)。他在地层学研究方面,于1944年发表了关于云南的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总结性著作,而且由他领导进行了保山地区的区域地层研究和地质制图工作。

在这期间,他发表了若干综合性、总结性和理论性著作,涉及更广泛的学科和领域,标志着他学术成就的一个新阶段。如,他在1943年发表的《就中国古生代地层论划分地史时代之原则》??文,提出了三大要点,把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演变和构造运动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他1948年发表的《云南古生代地层问题》及?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都带有较高的综合性与理论性。同年,他在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宣读的论文 《太平洋——早古生代生物扩散的主要中心》则是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之高度综合的结晶,他的这一论点也得到很多国内外学者之赞同与支持。他在丰富的地层古生物学资料基础上又开展了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1945年发表的《早古生代中缅地槽的范围与特征》一文。

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期间孙云铸处于地质界的领导和管理地位,但他仍未放松科学研究。50年代初,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之急需,孙云铸积极倡导并亲自参加了工具书 《中国标准化石》系列丛书的编撰,由他执笔的有《无脊椎动物》第一分册内的《笔石纲》(与许杰、穆恩之合著)和《棘皮动物门海林檎纲》。这个阶段他的学术著作则更相对集中于各时期地层界线的论述和对一些基本地层问题的思考。他首先从各方面论证了寒武系的下界及其内部界线。这方面主要著作有: 《寒武纪下界问题》(1957年)、《中国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1959年)、《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1961年),最后一文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发表于《地质学报》与英文版的 《中国科学》上。孙云铸从事寒武系研究数十年,为中国寒武纪地层学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提出的划分方案,他所创立的阶名、组名,如馒头、毛庄、徐庄、张夏、崮山、长山、凤山等至今为地质界所沿用。因此,他几十年来一直享有 “孙寒武” 的美称。

孙云铸还取得了其他时代地层理论研究之成果,如 《中国南部石炭系下界》(1965年),这是他为196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4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地质大会而写的,也是他一生中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他根据晚泥盆世晚期乌克曼菊石(Wocklumeria)群的发现论述了中国泥盆—石炭系的分界,即石炭系下界问题,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

在地层学一般理论上,他于1951年就著文阐述过葛利普教授30年代提出的“脉动学说”,又论述过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的关系。1959年,他从古生物群的混生和混合现象一般地讨论了中国古生界各系之间的界线问题,1963年,他更从海侵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古生代各纪生物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更具综合性和高理论水平的著作。由于孙云铸在地层学上的卓越建树,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届全国地层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总结起来,孙云铸的学术著作超过100种。其主要著作中包括古生物学24种,地层学16种,古生物地理3种,大地构造1种,学科理论综述等11种。古生物学著作中,有《中国古生物志》专著6种,其中三叶虫3种,笔石2种,珊瑚1种。

孙云铸也十分重视古生物地层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由他译写中文节要的外国古生物学家所著 《中国古生物志》有以下这几部: 傅兰林(Flanlin)的《中国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甲种第1号第1册,1922年),葛利普的《中国北部奥陶纪之动物化石》(乙种第1号第1册,1922年)、《中国古生代珊瑚化石》(乙种第2号第1册,1922年)和《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化石》(乙种第3号第2册,1926年)、O. 师丹斯基 (Zdansky) 的 《中国食肉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丙种第4号第4册,1927年)和《中国鹿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 (丙种,第5号第1册,1927年)。

中国地质学史、古生物地层学史专家



孙云铸中壮年时期已居于中国地质学界,特别是古生物地层学界的领导地位。因而他常常高瞻远瞩地对学科发展历史加以回顾与审视,总结经验教训,并分析学科之当前动态,预测发展方向,因而留下了不少科学史方面的著作。1929年,他参加筹创中国古生物学会之际,在 《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上发表了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史》一文,为学会之正式成立作了舆论准备。1937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在该校地质学会出版的 《大地》杂志上发表了《十五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之进展》一文,总结了从1922年第一部《中国古生物志》 出版到当时的15年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光辉业绩。1958年,他发表了《建国九年来地层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一文,盛情赞颂了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区调、普查、勘探工作,地层学史无前例的进展。1959年,为纪念国庆十周年,他发表了《十年来中国地层学的进展》一文,对前文作了重要补充。另外,在人物纪念、介绍与评价大科学家生平事业方面,他也做了不少工作。首先,他与葛利普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1930年是葛利普花甲大庆,在1931年出版的 《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0卷 ( “葛利普纪念刊”) 上,发表了当时的该学会第10届理事会包括孙云铸在内的9名理事联名写给葛利普的贺信。1946年,葛利普在北平病故,1947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7卷又成为 “葛利普纪念专刊”,孙云铸在该刊开头27页发表了关于葛利普生平的详细介绍及他所整理的葛利普著作目录(共250多个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发表了《纪念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1954年)及《纪念中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者谭锡畴先生》 (1954年,与王曰伦合著)。

学术界的社会活动家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孙云铸积极参与,是26名创始会员之一。以后,他历任学会第3、4、7届书记,第9—11、17—19、21—28及31届理事,第29—30届常务理事,第8届副会长,第21届理事长。1954年起,孙云铸长期担任北京市地质学会理事长。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北平成立,孙云铸当选为首届会长。1947年底,该学会复活大会在南京举行,孙当选为理事、编辑。他并于1948年、1955年、1961年多次当选为该学会理事长。孙云铸于1948年出席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时,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任期到1952年。1952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成立,他被选为首任理事长。他又于1958年被苏联古生物学会选为名誉会员。1978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恢复活动,又当选为名誉理事长。

卓越的地质教育家



孙云铸约60年的地质生涯,有一半以上(1920—1952年)是在大学执教。他是葛利普教授来华后第一个助手和同事,长期协助葛氏准备教学材料。1927年,他留欧归来,除与葛利普共同讲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外,还第一次开设了《中国标准化石》课程。当时他与地质系学生交往无间,参加和指导他们的学术活动。他将生物学理论如进化论、达尔文主义吸收入古生物教学,列入古生物研究的内容。他又一直兼任农商部(后为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工作,对后进指导协助,关怀备至。

在1937—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生活艰苦,教学条件困难。他借此机缘引导广大师生面向野外,鼓励大家自行采集和鉴定标本,短期内搜集了以云南地区为中心的、较系统的区域地层和古生物标本,不但解决了教学上的急需,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基本功。他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多方延聘有名的学者到校任教或短期讲学,根据当时的条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他也非常重视动手的能力。他鼓励研究生同青年教师一起,克服很大的困难,短期集中到乡间实验室,在德籍教授米士(Misch)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岩石显微镜操作训练。这就使条件十分困难的西南联合大学地质专业师生养成了注重野外、不畏艰苦、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优良学风。他本人在这段时期,除讲授古生物学、地史学外,还开出地层学原理等高级理论课程。在科研方面更是拓宽领域,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相结合、地层古生物学与区域地质、大地构造相结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蓬勃开展,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局面。回溯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中期西南联合大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中,许多人成长为地质学各学科领域内造诣很深的专家,或是矿物岩石和其他方面的权威。

孙云铸不但注重正规教育,也注重成人业余教育,善于发现人才,精心培养。如盛莘夫原为农校毕业生,半路出家干地质,自学成才,并热衷于古生物地层学,由朱庭祜介绍,到北京大学孙云铸身边进修,孙对盛莘夫极力扶掖,使盛莘夫更趋成熟,成长为这方面的专家权威。孙云铸1960年在北京大学演说时,把育人方针总结为“严、选、放、行”四字诀,即严格要求、善选尖子、大胆放手、躬行实践。他30多年直接教学工作中,亲手培养了好几代中国地质学家、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史学家。据统计,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共有146人,其中出自孙云铸门下的近50人,约占1/3以上,而他培养的学生中成为教授者更是数以百计,真正是 “桃李满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孙云铸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精心规划培养地质矿产方面以及外贸方面的人才。他在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期间,对全国高等及中等地质教育机构的建设及专业设置等多所擘划,他尤其对地质教材建设十分关怀,亲自领导并参与写出了第一本中等专业学校使用的《古生物地史学》教科书,内容精简扼要,深入浅出,很能满足国家快速培养人才之急需。

1957年以后,孙云铸虽然脱离了教育界,但他仍十分关心地质教育事业。北京大学自1955年起,恢复了地质专业,由于条件困难,急需延聘名师执教或兼课。孙云铸对此积极支持,他于1959年应邀为该专业新恢复后的第一班学生讲授“古生物专门章节:三叶虫”课程。他当时虽然在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 (后为地质科学研究院) 担任领导职务,但经常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北京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等有关的学术报告会、论文答辩会。在地质科学研究院,他也很关怀后进学者,并常常??起去野外,言传身教。他又常亲自到一些野外地质区调队、普查勘探队进行现场指导,给基层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很大的鼓舞。孙云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晚学、扶掖后进,数十年如一日。凡亲身受其教诲者尽皆深志不忘。他光辉的一生,不愧是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整个中国地质学界的一位良师长者。

孙云铸不仅洁身自好,而且富于正义感,疾恶如仇,从善如流,积极追求进步。尤其表现在关键时刻的政治抉择上。1948年,他旅英赴会,接触了很多留欧的进步人士,深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之辉煌胜利而欢欣鼓舞。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孙云铸毅然谢绝赴澳大利亚讲学的邀请,回到香港,多方设法取得共产党的协助,绕道回到北京,受到党和人民的欢迎、信任与重用。他努力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于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被选为中央委员。他曾任北京市第1—4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4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孙云铸生活艰苦朴素,不矜名节,不图富贵,一心一意地执著追求事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迫害、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他仍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人民,并坚持从事地层古生物科学研究工作。他逝世后还留有《广东开恩地区下侏罗统菊石群的研究》等遗稿。他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以及他在地质古生物科学领域内、在地质教育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将永远为人们所学习和纪念。

简 历



1895年11月 生于江苏省高邮县。

1910年 到省城南京求学。

1914年 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16年 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本科学习采矿。

1918年 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留任助教。

1926年 出席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会后留学德国。

1927年 在德国哈勒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35年 赴欧美考察。

1936年 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

1937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系主任。

1946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48年 赴伦敦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和国际古生物学会会议,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会长。

1950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 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

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院士)。

1956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

1959年 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1960年 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1月5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孙云铸. 古生物学在科学上之地位. 科学,1923,8(4).

2 Y T Sun. Upper Cambrian of Kaiping Basin. Bull. Geol. Soc. China,1923,2(1—2):93—100.

3 Y C Sun. Contributions to the Cambrian Fauna of North China. Pal.Sinica,Ser. B. 1924,1(4).

4 Y C Sun. Cambria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of China. Ⅹ Ⅳe Congres Geologique International,Espagne,1926,Comptes Rendus,Fasc. Z,1927:725—734.

5 Y C Sun. Mundsam and Wohnkammer der Ceratiten des oberen Muschelkalks. Leipzig,Verlag von Max Weg.,1928.

6 Y C Sun.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palaeontology in China. Science Quart.Nat. Univ. Peking,1929,1(1):9—11.

7 Y C Sun. Graptolite-bearing strata of China,Bull. Geol. Soc. China,1931,10:291—299.

8 Y C Sun. Ordovician Trilobite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Pal. Sinica,Ser. B,1931,7(1).

9 Y C Sun.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Graptolites of China. Pal. Sinica,Ser.B,1933,14(1).

10 Y C Sun. On the Occurrence of Manticoceras Fauna in Central Hunan,Bull. Geol. Soc. China,1935,14(2):249—254.

11 Y C Sun. The Upper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 of North China,Pal.Sinica,Ser. B. 1935,7(2).

12 Y C Sun. Lower Ordovician Graptol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ibid.,1935,14(2).

13 Y C Sun. On the Occurrence of Aristocystis Fauna in China,Bull. Geol.Soc. China,1936,15(4): 477—488.

14 Y C Sun. On Shantungendoceras Gen. Nov,the Oldest Known Holochoanite from China. ibid,1937,16: 347—356.

15 孙云铸.十五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之进展. 中山大学地质学会,大地,1937,1(6).

16 Y C Sun.Two New Trilobite Species from the Devonian of Hunan.Bull.Geol. Soc. China,1938,17(3—4):349—354.

17 Y C Sun. On the Occurrence of Fengshanian (the Late Upper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in Western Yunnan. The Fortieth Anniv.Pap. Nat. Univ. Peking,1939: 29—34.

18 Y C Sun.The Uppermost Permian Ammonoids from Kwangsi and Their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ibid,1939: 35—48.

19 Y C Sun. Bases of the Chro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alaeozoic Stratigraphy of China. Bull. Geol. Soc. China,1943,23: 35—55.

20 Y C Sun. Silurian Stratigraphy of Yunnan. Sc. Rec. Acad. Sinica,1944,1 (3—4).

21 Y C Sun. Devonian Stratigraphy of Yunnan,ibid.,1944,1(3—4).

22 Y C Sun. Sino-Burmese Geosynclines of Early Palaeozoic Tim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Extent and Character. Bull. Geol. Soc. China,1945,25:1—8.

23 Y C Sun & H C Wang. Silurian Stratigraphy of Malung and Chutsing Districts,Eastern Yunnan. lbid.,1946,26: 83—100.

24 Y C Sun. A W Grabau,a Biographical Note. ibid.,1947,27: 1—27.

25 Y C Sun & S S Szetu. The Strati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Position of the Species Camarocrinus Asiaticus,ibid.,1947,27:243—256.

26 Y C Sun & S S Szetu.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e of the Paoshan Region,Western Yunnan,Contr. Dept. Geol. Nat.Univ. Peking,1947,32.

27 孙云铸. 云南古生代地层问题,地质论评,1947,12(1—2):73—83.

28 Y C Sun. Problems of the Palaeozoic Stratigraphy of Yunnan. The Fiftieth Anniv. Pap. Nat. Univ. Peking,1948: 1—28.

29 Y C Sun. The Pacific—A Main Centre of Dispersal of Early Palaeozoic Life(Abstract). Intern. Geol. Congr.,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Session,Great Britain,Part. Ⅹ,1948: 26.

30 孙云铸. 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1948(8):323—330.

31 孙云铸. 葛氏脉动说的意义. 海洋湖沼学报,1951,1(1).

32 孙云铸. 纪念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 地质学报,1954,34(1):1—10.

33 孙云铸,王曰伦. 纪念中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者谭锡畴先生. 同上刊,1954,34(1): 11—16.

34 陈旭, 丁道衡, 王鸿祯, 俞建章, 乐森, 孙云铸,许杰, 穆恩之, 田奇㻪,杨敬之. 中国标准化石, 无脊椎动物(第一分册). 地质出版社,1955,共95页,51图版.

35 孙云铸,张席提,郝诒纯. 古生物地史学. 地质出版社,1955.

36 孙云铸. 寒武纪下界问题. 地质学报,1957,37(3):231—239.

37 孙云铸. 论寒武纪下界. 地质论评,1957,17(2):210.

38 孙云铸. 建国九年来地层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地质论评,1958,18(5):355—358.

39 Y C Sun.The Upper Devonian Coral Faunas of Hunan.Pal,Sinica,new ser. B,1958,8.

40 孙云铸.十年来中国地层学的进展.地质论评,1959,19(10):439—447.

41 孙云铸. 中国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 地质论评,1959,19 (1):28—34.

42 孙云铸. 从古生物混合群组合论中国古生代各系间的界线. 地质论评,1959,19(3):99—102.

43 孙云铸,常安之.南岭粤中区里阿斯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古生物学报,1960,8(2):133—154.

44 孙云铸. 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 地质学报,1961,41(3—4):285—289.

45 Y C Sun.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mbrian System in China.Scientia Sinica,1961,10(5—8):726—733.

46 Y C Sun.On the Occurrence of Xystridura Fauna from Middle Cambrian of Hainan Island and its Significance. Scientia Sinica,1963,12(1—6):741—742.

47 孙云铸. 海侵的基本概念和问题(着重讨论中国古生代各纪动物群及其分区). 地质学报,1963,43(2):99—115.

48 孙云铸,沈耀庭.黔南晚泥盆世后期乌克曼菊石(Wocklumeria)层的菊石群及其地层意义. 地质科学研究院论文集,乙种,1965(1).

49 孙云铸. 中国南部石炭系下界 (中国石炭系论文选集). 科学出版社,196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古生物学奠基人孙云铸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孙云铸外文名:SunYuntao别名:铁仙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高邮出生日期:1895年逝世日期:1979年1月6日职业: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古生物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地质

知名人物 孙云蔚人物简介

·孙云蔚孙云蔚,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在果树栽培、中国果树史、果树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编著出版了《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西北的果树》等多本专著。对我国果树栽培的历史与西北果树带的划分及生产发展

中共人物传 陶铸人物传,陶铸生平事迹,陶铸评价

陶铸“陶铸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深得党和人民的信任。陶铸同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无私无畏,威武不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高贵品质;学习他襟怀

中共人物传 陶铸生平故事简介,陶铸历史评价,陶铸怎么死的?

陶铸··在仇恨与血泪中走向生活陶铸,原名际华,字剑寒,又名任陶。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石洞源陶家湾下院子的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家庭。陶铸的祖父陶益斋是个读书人,怀才不遇,愤时慨世,郁郁而

北宋词人贺铸简介 贺铸人物结局 贺铸的代表诗词

  人物档案  姓名:贺铸  字:方回  号:庆湖遗老  别称:贺鬼头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祖籍:山阴  出生地:卫州  出生时间:公元1052年  去世时间:公元1125

历史人物 贺铸简介 北宋词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贺铸生平

  贺铸(1052~1125)北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贺族,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历史人物 贺铸简介

贺铸《鹧鸪天》赏析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代词人中,贺铸的名气虽然不及柳永、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知名人物 沈其铸人物简介

·沈其铸沈其铸,茶学家。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担任全国茶叶生产的技术主管领导期间,参与一系列茶叶生产方针政策的制定、组织和实施,组织和主持茶树良种鉴定推广和品种资源调查,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

历史人物 揭秘“军统第一杀手”策反林彪陶铸内幕

 揭秘“军统第一杀手”策反林彪陶铸内幕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国防部绥靖总队第一大队”曾派专人潜入东北,试图策反林彪、陶铸。时任&ldquo

历史人物 揭秘“军统第一杀手”策反林彪陶铸内幕

 揭秘“军统第一杀手”策反林彪陶铸内幕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国防部绥靖总队第一大队”曾派专人潜入东北,试图策反林彪、陶铸。时任&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