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乃樑人物简介

Posted 地貌学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乃樑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乃樑人物简介

·王乃樑



王乃樑,地貌学家、地理教育家。早年在法国学习期间,他选择了把沉积学与地貌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向,发表了 《法国罗瓦河下游上新世至更新世沉积与古地理》论文。回国后,积极倡导沉积相与地貌结合的研究,以相关沉积方法研究地貌形成过程,是我国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研究地貌发育的倡导者之一。他发表的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等重要论文,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作了专门的总结与论述,在若干地貌学与分支学科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地貌专业的创建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地貌学人才。



王乃樑,1916年10月7日生于辽宁省安东市 (今丹东市)的一个职员家庭,祖籍福建闽侯。从小随父亲工作的变动而迁居,多次停学在家或念私塾。1928年考入厦门集美中学,初中未读完,又随父亲于1931年迁至天津,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直至高中毕业。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长沙、昆明,1939年7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大学毕业后,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在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办事处经济研究室任办事员。1940年8月至1945年7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任助教,为专修科讲授 “自然地理”、“外国地理”、“地理教材教法研究” 等课程。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员、1946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员,讲授 “普通自然地理” 及三、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太平洋地志” 等。

1948年6月至1951年12月,获中法交换生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教研室学习,本拟求教于Bourcart教授,但这位教授听到王乃樑的经历和志向 (研究地貌学) 后,立即推荐A.Cailleux作他的副导师,实际指导他的论文。 他的论文经过答辩, 获得了Diplôme d’études supeurieares文凭 (高等研究文凭)。1950年底,中国留法学生会的负责人改选,王乃樑被选为新的学生会主席。

1951年底,王乃樑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偕同夫人回到了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2年1月至7月,在清华大学地学系任讲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调至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任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195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4年任地貌教研室主任,1962—1966年任地质地理系副系主任,1978—1982年任地理系副系主任,1982年至1983年任地理系系主任。1987年1月?休,后又返聘,任博士生导师。

1952年初于清华大学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7月于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乃樑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1954年参与陕西甘肃黄土高原的地形调查,1956年春在山西大同进行地貌第四纪调查,同年夏秋参加青铜峡水库的地貌第四纪地质调查,又参加了辽东半岛海岸地貌与滨海砂矿的地貌第四纪调查,1957年在广西平果、富川、贺县、钟山地区为探寻沉积砂矿富集规律进行地貌第四纪的调查,又在银川贺兰山进行地貌第四纪研究,1958年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作地貌调查,1959年在川西为南水北调进行综合考察,1963年在黄壁庄水库、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达赉湖、1965年在四川安宁河谷和雅砻江水电站进行新构造活动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集中精力对山西构造地貌和新生代沉积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在新疆、甘肃指导石油开发的沉积相工作。

王乃樑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得许多奖励。1981年获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研究工作二等奖; 1982年 “陆地卫星象片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释系列图”项目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科研成果一等奖; 1985年获山西省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5年获山西农业遥感信息在农业区划与农业管理中应用研究系列成果中做出贡献的表彰。1988年构造地貌研究项目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年,这一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因担任高等学校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期间为教材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 1993年 “陕甘宁构造地貌机助制图综合研究”课题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3年获在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王乃樑有许多学术兼职。1986年被聘为国际地理学会地貌委员会中国组委员。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学报》 编委、副主编,《沉积学报》 编委,《地理科学》 (英文版)编委,《海洋学报》 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地貌学主编,《中国1/100万地貌图》 及 《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编委会副主任委员、《1/100万太原幅地貌图》 顾问、《中国地理图片集》 编委会科学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博士点重点学科通讯评论员。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5)、国家海洋??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79)。

王乃樑自大学毕业起,在地理学,特别是地貌学的教学、科研园地,耕耘了57个春秋,培养出一批地貌学人才,他深邃??阔的科学视野和造诣,勤学善思、执着开拓、严谨求实、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甘为人梯的科学风范和崇高精神,广为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们称道,誉为良师益友。

推动地貌学与沉积学结合的研究



王乃樑在法国学习期间,选择了把沉积学和地貌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向,认为这将为地貌学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写成《法国罗瓦河下游上新世至更新世沉积与古地理》 的研究生论文,立即受到法国著名地貌学家J. 特里喀尔的重视,并在他主编的 《动力地貌学论评》 上刊出。

回国以后,王乃樑以相关沉积研究地貌的原理和方法,在华北地区从事科学实践。195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 《一些沉积学的方法在区域地形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他认为,沉积物的机械组成、磨蚀形态、排列方位潜含着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和堆积过程的信息。因此,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颗粒分析 (或机械分析)、砾石与砂的形态量计、砾石的岩性与砂的矿物组成的分析、沉积层的构造等,并以若干实例阐明在区域地形研究中沉积学的方法是如何必要。1956年发表了 《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 的研究成果,对该区沉积物时代、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新构造运动进行了讨论。1984年,王乃樑等人发表了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出山处新生代沉积相与地貌结构》一文,指出自晚第三纪末至全新世,该区共形成了4个地貌上有明显表现的山前冲洪积扇,在新构造运动方面,基本上处于上升的太行山地与下降的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王乃樑根据他在黄土地区工作的认识,就黄土成因问题、黄土来源问题、黄河河道发育问题著文进行讨论,他认为 “黄土线” 的高低是在黄土时期受当地河谷谷底所处的高度控制的。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达赉湖湖水不断上涨,不仅威胁着湖区附近矿区的安全生产,而且淹没了大片草场。1963年,王乃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蒙宁综合考察队,对湖盆的形成、湖区第四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达赉湖的近期变迁及其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著有 《呼伦贝尔盟达赉湖的形成及其变迁的初步分析》 一文,应用沉积相与地貌对比方法对该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并进行了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认为达赉湖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降雨量增加,二是气温增高,促使周围的冻土部分融化,使地下水贮量增加,也促使了湖水的上涨。

1964年北京大学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对蓝田地区的综合研究,王乃樑等发表《陕西蓝田地区灞河中游地貌结构及其发育历史》 的论文,对该区地貌的结构、形成过程和发育历史提出了新的看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建设特别是石油勘探事业的推动,沉积相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王乃樑考虑到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合作编著了 《现代沉积环境概论》一书,介绍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物的形成以及研究沉积相的基本方法。

王乃樑运用沉积地貌的理论和方法,在国家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如内陆与海滨砂矿床富集规律的寻找,河北省地下古河道寻找水资源,新疆、甘肃油田的开发沉积相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到油田讲授沉积学,培养地方科技人才。

倡导地貌学与新构造学科的交叉研究



王乃樑在华北研究沉积相时,从北部的怀来盆地到南部的渭河盆地,行程1000多千米,穿越了七八个地堑盆地。这次野外调查,使他对盆地的形成、排列方式、发育历史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此,王乃樑又与新构造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国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研究地貌发育的倡导者之一。

1959年4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和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联合召开了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王乃樑根据对华北地区?来盆地、阳原盆地及大同盆地泥河湾期的研究,报告了他的论文?三门系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大量实际资料论述了泥河湾期华北广泛出现湖泊,形成湖相沉积,是构造差异性运动活跃由河谷盆地转变而来的,认为盆地的下降与分割盆地间的山地的上升主要是沿断层差异运动形成的。

1979年6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举行第三届学术会议,王乃樑等报告了 《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迁移、变形及其和全新世构造运动的关系》 的论文。该文研究了北京平原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中早期永定河改道的原因,古河道纵剖面的变化和河型特征与全新世构造上升与下降运动的关系。

在进行区域新构造活动研究的同时,王乃樑也进行着综合研究。1980年11月出版的 《中国自然地理》专著地貌分册,王乃樑编写了构造地貌一章。对我国地貌构造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特征、构造地貌形成机制与时代等作了重要论述。

1981年,王乃樑等发表了 《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构造运动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从地貌发育和新构造运动关系、活动断层和活动褶皱、新构造运动和深部地壳构造关系、新构造应力场、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关系、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6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新构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预计今后新构造运动学的发展趋向是: 由只限于地表浅部转向结合地壳深部研究; 由老到新,新老结合,全新世构造的研究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由定性到定量; 新构造的水平运动研究将会加强; 注意活动断层的动态研究; 新构造运动的预测研究; 新构造运动应力场的研究8个方面。

1981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王乃樑在开幕式上作了 《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 的报告,将构造地貌学的发展归结为4点: (1) 由过去偏重于从垂直运动角度研究构造地貌,转为既注意水平运动,又考虑垂直运动的三维空间的构造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构造地貌; (2) 要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来研究构造地貌,分析其成因和所处的应力状态; (3) 对于静态构造地貌与动态构造地貌之间的关系,静态构造地貌中顺地貌与逆地貌之间的关系,要从地壳构造运动强度及其与外营力作用的消长关系来认识; (4) 对构造地貌的研究要注意联系地壳的深部构造。

在王乃樑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新构造地貌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他又积极倡导为地震长期预报工作服务的新构造研究,并组织人员对邢台地震、通海地震、昭通地震、海城地震、龙陵地震、平武地震、唐山地震等大地震进行现场调查和新构造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地震预报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而且对新构造地貌的理论和方法也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于1957年选择山西地堑系作为长期的教学、科研基地,近40年来,经过几代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连续工作,在王乃樑指导下,由数名教师共同撰写了一本 《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专著,王乃樑写了部分章节,并对一些重要章节亲自审稿。该书于199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王乃樑虽未能亲眼见到这本书的出版,但这是王乃樑倡导沉积相和新构造研究结出的一枚硕果,是在王乃樑长期指导下,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王乃樑辛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纪念。

创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地貌学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迫切需要懂得地貌学的专业人才参加各方面的建设。北京大学于1955年在自然地理学专业中分设地貌学专门化,同年开始招收地貌学方向的研究生。1956年,高等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地貌学专业。作为地貌学教研室主任,王乃樑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具体领导了专业的创建工作,从制定教学计划,到组织教师队伍、开设有关课程、建立实验室、选择实习基地等等,??步一步地把专业建设起来。

王乃樑认为,办好专业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地貌学专业成立前,教研室只有4名教师,1956年专业成立时,增加了6名教师。1956年,苏联专家列别杰夫应聘到校,当年举办了一期地貌学进修班,王乃樑是该班的召集人,尔后,陆续补充毕业研究生和留学回国的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在实践中一边使用,一边培养,有的还选送到有关高校进修,逐渐形成了一支得力的教师队伍。

王乃樑亲自讲授专业基础课 “普通地貌学”,以后又相继??设“相学”、“中国地貌”、“地貌学基本理论和问题” 等课程。王乃樑在教学上非常认真,对讲稿都要仔细推敲。他讲课内容之丰富、逻辑之严密、语言之准确,在教师队伍中实属少见,如将他的讲课笔记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好文章。他精彩的讲课,不仅使学生受益匪浅,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也使教师们受到教育,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逐步改进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开设的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有: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沉积与环境、普通地质学、中国地貌、地貌调查与制图、应用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环境学、地貌学基本理论与问题、第四纪基本理论与问题、新构造与构造地貌、混杂沉积相、比较沉积学、河流动力地貌、地貌与第四纪学技术、地学计算机软件等。出版了 《地貌学教程》、《现代沉积环境概论》、《第四纪地质》、《第四纪环境学》等教材。

野外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选择一个理想的教学实习基地,王乃樑查阅了许多文献,拜访了一些同行专家,并亲自到野外调查,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后,他决定在山西省大同县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直到今天,北大地理系方面的学生和地质系的部分学生,仍在这里进行地貌学教学实习,它已成为较成熟的野外教学实践基地。

王乃樑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视实验室分析研究水平。在王乃樑的建议和指导下,地貌学专业建立之初,就建起了沉积物分析实验室,以后又建立了年代实验室。

地貌学专业建设不断取得进展。1977年地貌学专业更名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1978年设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硕士点; 1989年设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点; 1997年设立第四纪地质学博士点。截至1997年,地貌学专业共毕业本科生454名,硕士生63名,博士生26名,博士后5名。

王乃樑指导的研究生毕业的有硕士生7名,博士生9名,出站博士后2名,培养进修教师1名,有的被评为院士 (李吉均、王颖)。他在组织、指导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时,特别倡导与推动地貌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交叉,鼓励和支持创新性研究,如: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新构造运动学、冰川学与冰缘学、海洋与海岸动力学、河流动力学、遥感信息与制图学等的交叉研究。在王乃樑的支持下,1979年地貌教研室部分教师开展遥感方面的工作,成立了北京大学遥感中心,后逐渐扩大成为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教研室形成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构造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气候地貌与沉积; 第四纪环境与考古; 比较沉积学; 河流动力地貌学。在这些方面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科学研究成果,这与王乃樑的指导、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循循善诱 甘为人梯



王乃樑为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十分重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在野外,亲自指导研究生做好记录,制作路线图与综合剖面图,指导学生如何认识与分析地貌现象,每日进行小结。20世纪50年代末,他即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专业上必须通过专业基础考试、专业外语考试;参加专业基础课讲授与指导本科生野外实习; 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各一篇; 在毕业时必须具备讲授地貌学与本人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的能力。王先生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严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王乃樑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发挥特长,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一旦发现他们取得进展,就专门听取他们的成果汇报。他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开设新课,并向他们介绍国外最新的地貌学专著和论文,共同读书是王先生培养年轻教师的方式之一,一些年轻教师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开出了新课。王先生培养青年,帮助青年成长的事例很多,使受到他教育过的青年都非常感动,并从他身上学习到治学、做人的道理。

王乃樑在带领年轻同志进行科研时,自己先在前面开路,??旦摸索到一点苗头,就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让他们去闯,并做他们的后盾。他帮助青年人、甘为人梯的精神有口皆碑。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向他请教都是有求必应,送到他手中的著作、论文或译稿,都是逐字逐句地认真修改。如果需要什么资料,他不但告诉你到什么书刊上去查找,有时还把自己尚未发表的手稿或译稿毫无保留地送给你。他和青年同志一起做过许多研究工作,在讨论科学问题时,总是听取不同意见,只要有充分的科学资料和事实根据都将受到尊重。在成绩面前,他又总是谦让。有一次在野外工作观察到一些很重要的新构造现象,并有一些重要见解,回校后把在野外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想法告诉年轻同志,希望进行深入研究。在他的指导下,这项研究很快取得较好成绩,研究成果在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建议在《中国第四纪研究》 上发表。这时,王乃樑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并说: 具体工作是年轻同志做的,他们署名放在前面才公正。他常对人说,“该让年轻人上去了”,“为有比自己高明的人而高兴”。这是他着眼于事业发展的宽广胸怀,令人钦佩。

王乃樑与同事或学生在野外考察期间,非常注意听取不同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1987年,一位地貌学专业毕业生陪同王先生等几位老师在南方考察,对于学生的解说和提出的问题,??般不轻易表态,只是在关键问题上点明一下。例如,他认为南方的红土与北方的黄土有许多可比性,是否当时的气候也与现在的类似。王乃樑即指出,要考虑气候的全球变化和相关沉积。还多次强调,呈阶梯式的地貌面,也可能是由气候的突变引起的,并不一定是地壳间歇性抬升的结果。直到考察结束,他才比较全面地谈了考察的印象。他这种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见解的严谨学风大家都深受教育。

王乃樑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是在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中度过的。从1986年开始,他经常受疾病困扰,不断的腿脚疼痛和经常的一时性失去记忆,1991年发现患肺癌,又半身不遂,他坚持锻炼身体,更加紧了工作,继续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与同事和学生讨论科学问题,关心和帮助他人工作,用左手打字,不断地为别人修改文章,指导学生。临终前几个月,一位伊朗学者向他请教有关中国地貌制图的问题,他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硬支撑着把一大摞资料译成英文,用勉强还能动的左手打印后寄给这位学者。王乃樑这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坚强不屈、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大家非常感动,并广为传颂。

王乃樑孜孜以求,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地貌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庆祝北京大学地貌专业建立30周年的学术报告会中,看到他的学生在祖国各个岗位做出的成绩,欣喜地说: “这时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不止一次地在与教师们谈到人生意义时说: “回顾这一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听到自己的学生宣读着精彩的学术报告,那感受如同在听一首优美的交响乐。”

王乃樑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4月24日去世,他的同事、同行、学生、朋友许多人前来吊唁,表示对王先生在教育和科学事业上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质的尊敬和怀念。

简历



1916年10月7日 生于辽宁省安东市 (今丹东市)。

1928—1931年 在厦门集美中学读初中。

1931—1935年 在天津南开中学读初中三年级至高中毕业。

1935—1939年 就读于清华大学地学系、长沙临时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直到毕业。

1939—1940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办事处经济研究室办事员。

1940—1945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助教。

1945—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员。

1946—1948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员。

1948—1951年 在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教研室学习,获高等研究文凭。

1952—1952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讲师。

1952—1995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副教授、1962年起任教授; 198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5—1966年及1980—1984年 任北京大学地貌学教研室主任。

1962—1966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副系主任。

1978—1982年 任北京大学地理系副系主任。

1982—1983年 任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

1987年1月 退休,后又返聘,任博士生导师。

1995年4月24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Wang Nailiang. Lithologie Detritique et paleogeographie Cenzoique de la Basse Loire. Revue de Geomorphologie Dynamique,1951 (5):112—120

2 王乃樑. 一些沉积方法在区域地形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学报,1956,21(1): 53—61

3 王乃樑. 对于张伯声先生 “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 一文的意见. 科学通报,1956 (7): 67—72

4 王乃樑,潘德扬. 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56,2(3): 377—399

5 王乃樑. 三门系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见: 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73—76

6 王乃樑. 关于河流阶地. 见: 中国地理学会1961年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60—61

7 王乃樑,曹家欣,钱宗麟. 陕西蓝田地区灞河中游地貌结构与其发育历史. 见: 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6:75—88

8 王乃樑,郭绍礼,杨绪山. 呼伦贝尔盟达赉湖的形成及其变迁的初步分析. 见: 干旱区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6:151—156

9 王乃樑,江美球,田昭一. 风化作用. 见: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地貌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4—17

10 王乃樑. 构造地貌. 见: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分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1—61

11 王乃樑,杨景春. 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学报,1981 ,36 (2): 135—142

12 王乃樑,任明达. 现代沉积环境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13 王乃樑,杨景春,等. 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迁移、变形及其和全新世构造活动的关系. 见: 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79—183

14 王乃樑,韩慕康. 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 见: 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1—9

15 Wang Nailiang.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 in China. Geography in China,Beijing: Science Press,1984: 17—32

16 王乃樑,韩慕康,等.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出山处新生代沉积相与地貌结构. 中国第四纪研究. 1985,6 (1): 44—59

17 王乃樑. 地貌学部分词条. 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88—89,111—112,164—165,171—172,337—338,371—372

18 王乃樑. 怀念法国地貌学一代宗师——安德烈·喀约. 第四纪研究.1994 (3): 280—286

19 王乃樑,杨景春,等. 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20 王乃樑,赵叔松,崔海亭,黄润华. 人类生存的环境.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相关参考

科技让大家真正去触摸、感受文物和历史

获得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卓越传播力奖凤凰艺术品牌市场总监、《清明上河图3.0》主创团队成员王乃超发获奖感言>11月18日,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

知名人物 王国维生平故事简介,王国维历史评价,王国维怎么死的?

王国维,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他的父亲王乃誉,本为儒生,太平天国时期弃儒经商,又曾一度在江苏溧阳县做小官。他的家庭是“中人产也,一

成大事者,不但要有超世之才,更應具有大度之心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楚莊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一位官員微醉,鬥膽拉了許姬的手

历史上漠北之战所带来的影响 漠北之战的结局

...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