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王曰伦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王曰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王曰伦人物简介

·王曰伦



王曰伦,区域地质学家、地层学家。早年随丁文江考察西南地质,对该区寒武、志留、石炭等纪地层学作过奠基性工作。40年代他领导西北地质矿产调查,成绩卓著。他对我国北方前寒武纪地层有过深入研究,提出“五台系”的新层序,指出南、北方“震旦系”的上下关系,又对东部第四纪冰川作过重要工作。他提出邯邢式铁矿的海相火山成矿学说,并倡导花岗岩的喷出成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王曰伦,字叙五,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中农家庭。当时家庭人口较多,生活并不富裕,但其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六、七岁时即被送入私塾学习,辛亥革命后,随叔父到泰安县城一所小学读书。1916年下半年考入泰安县省立第三中学。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没有余力供他上大学,因此,被迫中断学业。由于他自幼聪明,学业优秀,在乡中享有一定名声,所以,有几家较富余的乡亲自愿为他出旅费和学费帮他上学。加上同学从中周旋,就这样他才得以赴北京考大学。

当时,正值直皖两系军阀在北京南郊大战刚结束,交通尚未恢复,王曰伦等人到了天津就下了车。几个同学来时就觉得北京生活太高,难以支付费用,因此去北京考大学的劲头并不很足。上中学时听校长介绍过山西大学,此时既然去北京已不便利,不如去山西报考山西大学,于是,就转道去了太原,考入山西大学预科。

1923年,王曰伦正式升入山西大学工学院采矿科,从此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与地质事业结下良缘。经过4年寒窗的大学生活,于1927年暑期毕业。

在大学期间,王曰伦不仅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图将来报效祖国,而且关心时局变化。“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参加了罢课,抵制英货运动,还曾在海子边公园进行演讲,揭露英美帝国主义侵略和基督教文化侵略的真相。学习 “五四”运动的新青年杂志,树立真正的人生观。

大学毕业后,等待王曰伦的不是施展才华的锦绣前程,而是失业,数月未能找到工作。无耐只好写信给自己的老师,经老师介绍到了山西大学博物调查会,算是有了一份工作。1929年被招收到北平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至此,他真正开始了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事业。

1929—1940年间,在西南地区研究寒武纪及志留纪地质;1943—1949年,研究调查西北地区地质矿产;50年代,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第四纪冰川地质,以及铁矿资源; 60年代,进一步研究前寒武纪和第四纪地质;70年代,则致力于铁矿资源调查研究。

王曰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造诣最深,同时,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等学科也有较深研究,且有独到见解。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和报告百余篇。这些成就使王曰伦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确立了西南地区早寒武世生物地层层序



1914年,丁文江在云南曲靖、马龙一带系统地采集了大量早寒武世化石,确定了早寒武世生物地层基础。1929—1930年,王曰伦在丁文江工作的基础上,测制了8条下寒武统剖面,对地层做了进一步划分,逐层系统地采集了化石,确认该地区下寒武统与志留系马龙统两者之间缺失中寒武统及奥陶系,从而肯定了两者间为不整合。当时提出黄土坡—马龙间寒武系剖面中所获动物化石群与华北馒头页岩中所含化石相似; 其岩性又与湖北宜昌峡谷的石牌组相当,命名为沧浪铺组。为中国早寒武世地层奠定了初步的生物地层顺序。翌年(1931年),他又调查了滇东地区,在昆阳群磷矿层上覆地层中发现莱德利基虫、腕足动物圆货贝属等化石,确定含磷层位赋存于早寒武世地层中,同年冬,他又详细地测制了昆阳磷矿区的地形地质图。根据嵩明官箐、昆明大龙潭、呈贡鸡叫山、澄江东山及昆阳中邑村等五个矿区的含磷地层调查,认定含磷层位介于震旦纪灯影组侵蚀面与含有丰富的莱德利基虫等化石的早寒武世地层层位之间。他在《云南磷矿之成因及时代》??文中对此作了结论:“在昆阳中邑村磷矿区内之含磷层位中含有软舌螺,与其下之石英岩为连续沉积,但和下伏的震旦纪矽质灰岩,岩相大异,判然不能相侔,故以石英砂岩层底部角砾状石英砂岩,作为寒武系底部界线,似颇为合理。”以后,许多地质工作者在此地区作过研究,都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结论,直至现在仍以此作为我国南方震旦系一寒武系的界线。

西北地质工作的开拓者



今天,当我们谈论西北地质工作时,不能不提到王曰伦,因为他曾在西北地区奋斗了7年,对西北地区做了开拓性地质工作。

1942年5月下旬,王曰伦奉命担任甘肃地质矿产调查队队长,对永登、民和、西宁等地煤、石油及石膏等矿,皋兰、临夏、定西等地的地质矿产进行了调查。1943年春,又奉命组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并任所长。从此在西北各省开展了大面积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直到1949年。

王曰伦及其同伴在西北地区所做的贡献,历史早已做了结论。李春昱1948年为西北分所作了总结: “当成立之初,正抗战方酣之时,经费既极支绌,设备更属简陋,然赖分所同仁之刻苦奋斗,工作进行,从未稍懈。西至新疆,东逾龙山,北入蒙旗,南越祁连,测定经纬点、绘制地质图,研究其地层、勘探其矿藏。对我国西北隅土能有较正确之认识者,实我西北分所同仁之力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幸西北分所所长王君曰伦,曾不因此而少馁”,率其“西北分所同仁,知其白守其黑,埋头于研究工作,迈进于建设途中,坚定意志,不为物引,立功立言,永垂不朽,是亦大足以自勉而励来者也”。旧中国落后,西北地区更落后,读了上述这段话,已无须再加笔墨,足以使人们看到在当时从事地质工作是何等的艰难,而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王曰伦及其同伴又是如何作出了巨大贡献。7年中,王曰伦组织和参与了对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地区的煤、石油、石膏、铁、铜、钨资源调查。3次组织考察队对祁连山、白银厂、六盘山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尤其对陕、甘、宁、青、新等省进行了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填制1/20万地质图18幅 (每幅经宽一度纬高40分),区域地质图9幅,详测矿区图14幅,概测矿区图34幅,甘肃省1/50万地质图一幅。编写岩矿专著16种,地质及其他50余种,煤矿汇报一册。发现铁、铬、硫磺、重晶石矿、煤田、油田多处。这些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开展西北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开发西北各省矿产资源、加速西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巨大作用。

重建五台山系地层层序



1882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芳(F. Von Richthofen)在五台山区发现一套岩石,命名为五台绿泥片岩。1903—1904年,美国地质构造学家B. 维里士(Willis)和E. 布拉克威尔德(Blackwelder)在五台山区进行地质调查时,根据五台县台山河剖面,建立了五台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系统。自下而上为五台系、滹沱系。其中五台系是维氏扩大了李氏的五台绿泥片岩的涵义而得名,由石咀统、南台统和西台统构成。滹沱系由东冶灰岩、豆村页岩构成。这套地层系统对我国的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其后近半个世纪内,一直成为中国古老地层的划分标准。

其间,到五台山进行地质调查的中外地质学家很多,虽然也有人怀疑过上述地层划分有错误,但并没有弄清维氏五台系地层划分错误的根源所在。例如,杨杰(1931年),在五台系南台统中发现锥管藻属和聚环藻属等震旦纪标准化石,指出五台区的南台统就是北京西山南口震旦系的南口统。

1951年,王曰伦率五台山研究队前往五台山区进行古老岩系中的铁矿地质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维氏建立的五台系和滹沱系在层序上有倒置和重复等错误,其根源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五台山东部的复杂的倒转构造,而是认为它是由东南向西北的简单的单斜构造,所以造成了滹沱系与五台系地层层序倒转的复杂现象。维氏建立的台山河五台系标准剖面,由南山寺、镇海寺、沐浴堂、普安寺为一同斜倒转背斜构造,背斜轴部由变质砾岩一石英岩及板岩等组成的背斜两翼,被维氏错划为南台统及西台统,而其岩性和构造线方向与维氏命名的滹沱系豆村板岩和东冶白云岩完全??致。据此,重新厘定了维氏五台系、滹沱系的层序,将五台系限于李希霍芬的绿泥片岩部分,滹沱系由东冶灰岩组、豆村板岩组、南台石英岩组、变质砾岩组构成。从而真正地将五台系和滹沱系分开,基本搞清了五台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和地层基础。1953年,以五台山研究队名义发表的 《五台山五台纪地层新见》标志着中国古老地层研究进入了新时代,在地质界引起巨大反响。1957年,马杏垣等又进一步在五台山工作,更进一步确认了王曰伦等的结论。

揭示了南、北方震旦系属于同名异纪的上下关系



王曰伦对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作出的另一公认的重大贡献就是揭示了南、北方震旦系属于同名异纪的上下关系。

震旦一词成为我国地层学专用名词,始于1871年,由李希霍芬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时首次使用。它的含义是指早古生代至元古代的一大群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 并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层为标准; 以后,中外地质学家的研究不断对李氏的震旦地层内容进行修正,至1922年,A. W. 葛利普 (Grabau)根据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决定,将李氏震旦系限于前寒武纪部分,并定义震旦系为寒武系之下、五台系或泰山杂岩之上的一套巨厚的沉积岩系,没有变质或受到轻微的变质,分布最广、意义最大的一大套沉积地层。从此,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均采用此定义。1924年,李四光在长江三峡东部地区建立了一套厚度不过800米,时间范围较小的震旦系。1934年,高振西等在河北蓟县又建立了一个厚达万米,时间长达10多亿年的大震旦系。这以后,我国就存在着以峡东剖面为标准的南方型和以蓟县为标准的北方型的震旦系的不同概念,并且大多数人认为二者相当,上部与下寒武统连续,下部与五台系变质岩呈不整合掩盖。

1958年,王曰伦在参与指导编制《中国先寒武纪地质图》和?中国的先寒武纪》总结时,根据当时在四川及云南交界灯影组顶部发现的软舌螺化石,湘黔交界灯影组—留茶坡硅质层中发现的动物化石,在蓟县震旦系标准剖面的顶部景儿峪中部、三峡区黄陵背斜基底杂岩中获得的870—890百万年和700—900百万年的有限的生物地层资料及同位素年龄资料,提出南方震旦系和北方震旦系属于异系同名,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可能属于上下关系,南方震旦系应归入古生界,蓟县震旦系则属于元古界。在?中国的先寒武纪》地层总结及《中国先寒武纪地质图》中,为了反映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王曰伦提出折衷、切实可行的建议:即使南方震旦系位于北方震旦系之上,可能将来完全被证实,但现在论据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当然不排除两者有搭桥和重叠的可能性。为此既考虑到中国地质界传统概念,又可根据客观地质资料继续加以证实。遵照中国地层规范,以震旦系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Z”符号代表过去“Sn”的笼统震旦系概念,北方震旦系三分,予以Z1、Z2、Z3符号,南方震旦系二分暂用Za及Zb的临时性符号,加以区别,这一意见获得中国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自王曰伦揭示了南北方震旦系属于同名异纪的上下关系后,经过众多地质专家应用各种科学实验手段,都充分地证明了他50年代末的论断是正确的。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第四纪冰川最初由李四光在太行山及大同等地发现,但也由此引起很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东部是否发育过第四纪冰川。

1951年,王曰伦与贾兰坡在周口店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在猿人洞下及高楼发现有泥砾,并在周口店附近发现了冰川地形及大量的冰川停积物,砾石上除有条痕外尚有冰流底面,认定周口店第四纪冰川有三期: 最早一期以猿人洞底部泥砾为代表; 中间??期以上砾石层及周口店附近的红黄色泥砾为代表; 第三期以山坡上较高位置的含砂土的砾石层为代表。这三层皆有条痕石及冰川活动的停积物为证据。证明了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产生于间冰期内,首次把猿人文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联系起来,使长期争论的问题由此取得一致意见,所著 《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一文,得到李四光的高度赞誉。以后,中外学者对这里的动物化石研究以及对土壤所做孢粉研究均证实了王曰伦等的发现。

王曰伦对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所做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建立了太行山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1960年,他在太行山区考察前寒武纪地层时,就注意搜寻第四纪冰川遗迹。1961年,他同地质力学所等单位人员进行太行山区综合地质考察,初步建立了黄壁庄地区、井陉地区、元氏、赞皇、高邑、临城、邯郸一带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将太行山东麓第四系初步划分为冯村冰期、黄壁庄冰期、赞皇冰期及北冶冰期四个冰期与间冰期。1964年,曹照垣等在他指导下,发表了 《太行山东麓漳河—滹沱河间第四纪冰川现象》一文。太行山区是我国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地点,同时也是华北冰期学说与 “洪积学说”两种不同学术观点激烈争论的地方。王曰伦等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推动学术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更有现实意义的是搞清冰期对华北地区寻找地下水和工程地基处理有重要应用价值,因为冰碛层常为隔水层和牢固的地基层。

提出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



在矿床学理论中有一种接触交代成因理论,也称之为矽卡岩型成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岩浆岩体 (称之为母岩) 侵入到它所接触的岩石 (称为围岩) 时,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围岩和母岩的化学组份发生迁移,析出母岩中的铁质等成分,在接触带附近形成矿体。这就告诉人们在野外找矿时,要集中力量寻找接触交代成因的矿物,即矽卡岩矿物,寻找接触带。这一理论在矿床学研究和实际找矿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王曰伦根据自己多年的野外地质观察,越来越感到这种理论与野外观察到的事实不完全符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王曰伦是位重视实践,又善于思考的地质学家。早在1950年,他在五台山区进行古老岩系中的铁矿资源调查时,就注意到花岗岩、闪长岩(或玄武岩),与大理岩、片岩及石英岩等相间出现的现象; 1956—1965年间,他又在蓟县震旦系中的串岭沟组、大红峪组及其他地层中注意到层状的中基性、碱性的火山岩,这些火山岩具有清楚的气孔和枕状构造以及其他火山组构特征,与之共生的沉积岩为标准的海相岩层,而且含有藻类化石。1966年,在四川拉拉山铜矿、云南大红山铁矿都发现有火山岩。1970—1971年,在研究山西平顺西安里铁矿时在其围岩奥陶系灰岩中发现很多海相海底火山喷发物。同年,在邯邢铁矿中也见有海相火山岩成矿证据,而且随着研究进展,海相火山岩证据愈益充分,证明邯邢式铁矿与侵入接触交代矽卡岩成矿理论有矛盾,因此初步提出海相火山成矿理论观点。

1973—1977年,以王曰伦为首的火山岩铁矿研究小组,以邯邢铁矿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冀、鲁、豫、晋、陕、苏、皖、鄂、湘、桂、粤、闽等省的矽卡岩型铁矿也进行了广泛调研,丰富自己的认识。1976年后,又赴新疆专题进行火山岩铁矿研究,以寻求地槽区和地台区火山—沉积成矿作用的共性,深化对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的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地调查使王曰伦等看到,无论是地槽区还是地台区的很多“侵入岩”都具有层状特征,与火山岩在空间、时间和物质组成上有着密切联系,发育有典型的火山岩结构和各种特定的构造。这种层状岩浆岩不一定是沿层位侵入形成的,可能是火山—侵入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其所赋存的围岩地层可以是近乎同一时代的。许多矿床和花岗岩类岩石仅是空间上的关系,并没有成因上的必然联系,矽卡岩的生成主要是与原岩组合有关,某些所谓的接触交代矿床是海相火山—沉积成因,或经后期改造的产物,不尽是外源后生成因矿床,火岩—侵入岩浆活动是多时代的,成矿也是多时代的,并不局限在燕山期成矿。

为了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自1970年后,王曰伦为创建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撰写了有关该理论的报告、论文和讲稿共40余篇,从各方面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观点。1977年底,他撰写了 《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的地质问题》初稿,总结了已往的工作成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的观点。

王曰伦的研究成果引起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的重视,指示确定专人协助他编写专著。在即将完成这部力作的时候,1981年,王曰伦不幸病故。孙忠和等根据编写提纲和他的学术思想继续完成其未完成的编写任务。专著于1988年出版。

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的提出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对促进我国矿床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活跃学术思想,起了积极作用。被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称为“创立了新学派”。这是王曰伦在50多年的地学研究生涯中为中国地质学作出的最后贡献。

“王曰伦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不受成说束缚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给中国地质工作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上所述只是他对我国地质学所做贡献的尤为重要的部分。他一生在地质学领域从事过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都有独到建树,尤其在前寒武纪地质方面,他还曾厘定了嵩山区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确立了秦岭东段地区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前寒武纪地层基础等。

王曰伦所以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直到晚年仍能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还在于他一生坚持学习和实践。50多年来,他几乎没间断过野外调查,并随时关注新的学术动态。

特别值得后人学习是王曰伦能自觉地坚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60年代,他写了《实践论笔记》,70年代末期,他写了《自然辩证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作为一位老科学家能做到这一点实为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王曰伦不仅在事业上、学术上不断追求进步,而且在政治上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一旦认准,就勇往直前。从50年代初起他就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 “中国共产党是最正确、光荣、伟大的党,这是我最后处身立命归宿之处”。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始终对此选择坚信不渝。1978年,在他76岁高龄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简 历



1903年1月23日 出生于山东省泰安。

1927年 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科。

1927—1929年 任瑞华地质调查研究会技术员。

1929—1934年 任北平农矿部 (实业部) 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5—1937年 在贵阳地质处工作。

1938—1941年 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

1942年 任甘肃地质矿产调查队队长。

1943—1949年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

1949—1950年 任兰州地质调查所所长、甘肃省企业厅地质师。

1951—1953年 任北京地质调查所、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工程师,地质部221勘探队副队长。

1956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矿床室副主任。

1957—1963年 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副主任。

1964—1981年7月 任地质矿产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1980年 当选为天津市第九届人大代表。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8年后 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天津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委员、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职。

1981年7月20日 病逝于天津。

主要论著



1 王曰伦,孙健初. 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 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0(15): 1—12.

2 王曰伦,王景尊. 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 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1930(15): 49—92.

3 王曰伦. 锡矿山调查记. 矿冶,1935,8(25—26).

4 王曰伦,吴希曾. 贵州铅锌矿报告.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简报,1938(10).

5 王曰伦. 云南昆阳、峨山、玉溪、河西、曲溪、龙武等县铁矿.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简报,1939(34).

6 王曰伦. 云南昆阳龙武间铁矿. 地质汇报,1940(33).

7 王曰伦,谢家荣. 云南三大铁路沿线矿产图表.地质论评,1941,6(1—2): 143—170.

8 王曰伦. 云南昆阳中邑村磷矿. 地质汇报,1942(35): 69—90.

9 王曰伦,李树勋.祁连山东段地质矿产.西北分所矿产简报,1946(35).

10 王曰伦. 青海大通香山煤田地质. 西北分所矿产简报,1947(38).

11 王曰伦. 甘肃永登炭山岭、金沙沟茶子湾煤田地质.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简报,1948(38).

12 王曰伦. 山西省铁矿产生的种类和问题. 地质论评,1951,16(1).

13 王曰伦,贾兰坡. 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 地质学报,1952,32(1): 16—25.

14 王曰伦(以五台山研究队名义发表).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地质学报,1952,32(4): 325—353.

15 王曰伦. 中国震旦冰碛层及其对地层划分的意义. 地质学报,1955,35(4): 327—360.

16 王曰伦.对中国寒武纪以前古老沉积岩系划分的意见.地质学报,1955,35(4): 361—374.

17 王曰伦.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拾零. 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科学出版社,1957: 104—111.

18 王曰伦. 燕山运动之意义. 地质论评,1957,17(2).

19 王曰伦. 怎样划分地层. 地质出版社,1958.

20 王曰伦. 怎样作地质剖面图、观测点的操作方法. 普查须知,地质出版社,1959.

21 王曰伦. 嵩山地质观察. 地质论评,1960,20(5): 191—196.

22 王曰伦. 全国震旦系对比之线索. 地质论评,1960,20(5): 203—205.

23 王曰伦,陆宗斌. 根据绝对年龄资料对前寒武纪地层问题的讨论. 地质学报,1962,42(2): 186—197.

24 王曰伦,程裕淇,沈其韩等. 中国前寒武系. 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科学出版社,1960.

25 王曰伦. 中国北部震旦系和寒武系分界问题. 地质学报,1963,43(2):116—140.

26 王曰伦,石毅.试论邯邢铁矿的深部找矿问题.长春地质学院院报,1977,(1): 43—47.

27 王曰伦,陆宗斌,邢裕盛. 中国的上前寒武系.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集(七),地质出版社,1979: 1—8.

28 王曰伦,陆宗斌,邢裕盛,高振家等. 中国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中国震旦亚界). 天津科技出版社,1980: 1—30.

29 王曰伦,任富根,石毅. 邯邢式铁矿床的铁质来源及成因的探讨.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1(13): 1—11.

30 王曰伦,孙忠和,任富根,石毅. 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地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矿床与矿产,第8号,地质出版社,1988.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是什么意思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是什么意思?  齐威王、魏惠王(梁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

春秋战国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是什么意思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田于郊是什么意思?  齐威王、魏惠王(梁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

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楼缓简介,楼缓长平战后的结局如何

楼缓伏计背赵王楼缓将使,伏事[1],辞行,谓赵王曰:“臣虽尽力竭知,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是何言也?固且为书而厚寄卿。”楼子曰:“王不闻公子牟夷之于宋乎?非肉不食。文张善宋[2],恶公子牟夷,寅然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庄辛简介

春秋战国人物中文名:庄辛国籍:战国出生地:纪郢人重要造诣:顷襄王授庄辛以执圭,赐赉淮北之地,封为阳陵君(历史lishixinzhi.com)庄辛《战国策》《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

历史人物 诸葛恪为什么会被杀

托孤重臣诸葛恪因何被杀,邓艾说过一番话,道出了关键原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不克,退归。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

最擅长制造守城器械,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简介

鲁阳文君言于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墨翟是一个和平之神一样的人物,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劝阻的身影。在他面前,无论你怎样进攻,总突不破他的防线,鲁班曾九试攻城没有取胜。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学过儒

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楚国阳陵君庄辛简介,庄辛是如何说楚襄王的

《战国策》《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

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楚国阳陵君庄辛简介,庄辛是如何说楚襄王的

《战国策》《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

唐朝历史 唐朝时交通违规要打屁股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

历史人物 唐姬,是唐瑁之女,曾被强迫嫁给李啵誓不从

诗女史纂记载原文《诗女史纂》(明)处囊斋主人辑唐姬者,汉废帝弘农王妃也。汉灵帝崩,子辩立,董卓废之,置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鸩。王曰:“是欲杀我耳。”不肯饮。强之,乃与姬及宫人饮宴别。酒行,王悲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