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相文人物简介

Posted 杂志

篇首语: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相文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相文人物简介

·张相文



张相文,地理学家、文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开拓者。20世纪初期,编著了我国最早的 《初等地理教科书》 和 《中等地理教科书》; 又编著了 《地文学》 和 《地质学教科书》,对普及和传播近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末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种地学刊物——《地学杂志》。他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发表了许多关于水利、宗教、历史地理、旅游、近代历史人物的论著,大部分汇集于24卷本的 《南园丛稿》。他还是??位关心人民疾苦、不畏权势的爱国人士。



张相文,字蔚西,号沌谷,1867年2月3日生于江苏省桃源县 (今泗阳县) 县城东南之南园 (今城厢乡要武村)。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但自幼酷好学习,常在劳动之余到村塾窗外听读,熟记许多文章,老师为之赞赏,欣然允以免费入学。后又从族中各前辈读书学习。勤奋苦读,以至学业大进,博览史传,尤工于文。光绪十二年 (1886) 参加岁试,名列第二,补博士弟子员。翌年又参加科试,取一等第二名。此后,应聘在多处授徒家教,特别是光绪十九年 (1893),授徒于淮滨书院,从学者以后俱为县中有名人士。同时常与院中同仁研究经世之学。据《泗阳张沌谷居士年谱》称: “斯时文章之美,江淮莫逮,名声大振。”

张相文不仅热心研读学问,而且十分关心时事。光绪甲午之年,亦即1894年,中日战起,他按期购买上海出版的 《万国公报》 阅读,并购 《中国全图》一幅,挂在书室,向学生指示和讲解敌军踪迹所至以及战事要地所在,正是在这种关心国家存亡的爱国心引导下,开始对研究有关国家版图得失的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张相文和所有爱国人士一样,不禁哗然而痛心疾首。此后,张相文离开家乡游学江南,在常州、苏州等地授馆,并有机会遍读《二十四史》及诸子百家,详留札记。他还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所以国势日强,实因重视引入西方科学所致,因此开始涉猎和阅读江南制造局出版的各种科学译著。戊戌之年 (1898),康梁等维新党人在京,锐意变法,全国震动。时苏州墨林堂书店卖 《时务报》 等书刊,张相文皆往购置遍读,并深表赞同,思想大变。后又在苏州县署获读郑兆桐译绘之《世界地图》 (一册),由此又引起张相文研究世界地理的兴趣。当时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天主堂还出版了 《地理备说》 等书,他都买来详细阅读。

1899年,张相文到上海南洋公学,一面进修历史、地理,一面兼教外院留学班的国文课和地理课,后专任该校教师直到1903年初。其时正是革命高潮风起云涌之际,很多爱国有志之士荟萃于该校,如蔡元培 (字孑民)、吴敬恒 (字稚晖)、白毓昆(字雅雨)、孟森 (字莼荪)、王舟瑶 (字玫伯)、钮永建 (字惕生) 等,张相文得以和他们相识,切磋知识,交流思想,眼界大为开阔。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向日本教员栗林孝太郎、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以便为向外国学习有用知识打开一个窗口。张相文学了就用,翻译或撰写了许多有关政治、哲学、地理和地质等方面的著作。

张相文非常热心教育事业,尽责尽职,廉洁奉公,立足改革。为了 “研究教育改良,图谋进步”,1904年他和南通张謇(字季直,清末状元,有名的实业家) 等在上海组织教育总会,并提倡在各县成立教育分会。他即刻行动,回到自己家乡联合有志之士如陶懋立 (字卓如) 等成立桃源教育会,并被选为会长。1906年当他任淮阴江北师范学堂教务长时,校中每月收支皆??详细账目,揭之大厅,使全校师生洞晓学校财政。他热爱学生,对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者,常乐于资助。总之,张相文是一位发愤读书,苦学成才的地理学家、文史学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初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地理教科书



张相文由一个旧学基础非常扎实的文人而成为潜心关注和研究地理学的学者,纯粹是因心怀一片爱国心所使然。甲午战争后,他见到列强入侵,十分痛心。特别是看到一些位居要职的封疆大吏,也常不知国家版图若何,竟致 “坐资强敌,外交失败,边事日亟,虽欲划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犹不可得。” 所以,张相文希望通过普及地理教育,加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此,他早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即编著出版了 《初等地理教科书》(共2册) 和 《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 (共4册),前后刊印达200万册,是我国第一部地理教科书。地理学史家曹婉如对他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 (张相文) 是一位卓越的地理教育家,他编写的各种地理教科书,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地理方面的人才,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兴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张相文通晓日文,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参考日本书籍编写出版了 《新撰地文学》,这是我国的第一部自然地理学。该书是按星界、陆界、气界、水界和生物界讲述,相当于按现在的所谓宇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体系讲述,内容比较丰富。张相文还在宣统元年 (1909),根据日本横山又次郎的 《地质学》,并参考其他书籍编译成《最新地质学教科书》 (共4册),此书曾被认为 “文笔流畅,取材丰富”,是 “考求地理及研究矿学之善本”。这也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部地质学教科书。张相文深知一国之矿产资源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大,而欲洞悉一国矿产资源之情况,则非研究地质不为功。虽然,此前有了叶瀚、陈文哲等人撰写的 《地质学》 出版,但多是翻译之作,“例证多他国之事,实未足为国民教育道”。及至 “张相文出,独树一帜,一切例证悉以中国之事实为本,而张氏新撰地文、地质两书,尤亲切详瞻,诚教育国民之善本,言地质地文者多宗之。”这是当时学者对张相文两部书的评价。

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



1909年9月28日,当时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的张相文,为了发展中国地学,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白毓昆等发起,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1912年会址迁至北京。这个学会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地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是中国地学界和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张相文所以要成立中国地学会,其出发点还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因目睹当时国弱民穷之现状,心存忧患,亟欲唤起民众,奋发图强,特别是想通过地学知识之传播和爱国思想之宣传,使群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以求达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之目的。

为达此目的,张相文不抱成见,不拘一家,把各方面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如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地图学家、方志学家、舆地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等等,尽量团结在地学会中,以便形成一个人才荟萃的学术团体。

张相文还尽力联络和聘请当时在政学各界有影响、有权威的人士,担任学会的重要职务,以便加强地学会的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当初地学会的组织机构设总理 (后改称总裁)、评议员、会长、干事部长、编辑部长等职。1909年,总理一职即由直隶提学使傅增湘担任。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张相文聘请蔡元培任地学会总裁。北洋大学校长蔡儒楷、直隶提学副使袁希涛等也都担任过地学会评议员。此外,如实业界知名人士张謇、知名学者梁启超、国学大师章炳麟 (号太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也都是地学会的积极支持者。至于会长一职,从学会成立至1930年基本上都是由张相文担任,仅1924年由张相文委托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担任。

自从西学东渐、西方科学逐渐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古老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在学术界出现革新与保守两派的尖锐对立,而张相文总是站在革新立场上,既继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又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理论。他的这种观点,反映在许多方面。从中国地学会的名称来看,便值得人们仔细思索。地学乃指地球科学,此前在我国从未有过这样术语。张相文将学会定名为中国地学会,实际上就包含着突破古老舆地传统、适应时代潮流、兼容并包、综合发展的意思。从地学会人事组成的骨干力量来看,也反映了张相文的这种思想,例如我国最早去日本留学的地质学家章鸿钊 (字演群),刚从国外归来,1912年便被聘为干事部长 (相当于秘书长)。章鸿钊是中国地质学界的老前辈和知名学者,对于中国地学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地学会的另一个特点,还表现在承先启后、积极开创方面。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固有的地学文化遗产,一方面开展与外国有关方面的联系,以便沟通信息,扩大交流,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例如,1911年地学会任命王桐龄为驻日外交员,王回国后改由日本人中村久四郎接任; 1912年任命魏树荣为驻法外交员。地学会还吸收部分外国人入会。如日本的小村俊三郎、松村太郎等都为地学会会员。1928年,著名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斯文赫丁博士也加入地学会为名誉会员。学会还特别重视邀请外国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如在地学会成立后的一个多月,即1909年11月,便邀请在北洋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德瑞克来作第一个学术报告: 《论地质之构成与地壳之变动》。以后,如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等,都曾为地学会作过报告。

地学会成立不久,还积极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如同日本东京地学协会出版的 《地学杂志》、东京帝大地质学教室出版的 《地质学杂志》、东京帝大人类学教室编辑的 《人类学杂志》、日本历史地理学会出版的 《历史地理学》 等进行期刊交流活动。

1928年,地学会派会员姚士鳌参加德国柏林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1930年,委派会员张天泽参加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众所周知,这两个学会成立较早,是世界上很有影响的学会。

1937年,因 “七七事变” 爆发,地学会暂停一切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地学会恢复活动。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曾经说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萌芽时期。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而张相文则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950年8月,中国地学会和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地理学会合并,重新组成中国地理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创办我国第一种地学学术刊物——《地学杂志》



中国地学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10年,便刊行《地学杂志》,直到1937年止,共发行181期。《地学杂志》是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的唯一地学刊物,也是中国的第一种地学学术刊物。

《地学杂志》 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张相文主持的中国地学会的活动宗旨的具体体现。概括起来 《地学杂志》 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 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地学杂志》共刊载文章1520多篇 (杂志中的 “邮筒”、“本会纪事”、“杂俎” 等未统计在内),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140余幅。文章中包括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地形、水利、交通、民族、人口、地图、探险、考古、旅游、方志、中外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我国20世纪初期的地学研究水平。由于当时《地学杂志》是我国唯一的地学刊物,所以它为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学者提供了发表成果和讨论问题的重要论坛和阵地。据本文作者统计,《地学杂志》 的作者先后共有540多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如章鸿钊、张相文、张謇、白眉初、翁文灏、章太炎、梁启超、邹代钧、王桐龄、谢家荣、王恒升、李春昱、谭锡畴、竺可桢、徐炳昶、谭其骧、朱士嘉、黄国璋、邹豹君等。众所周知,邝荣光编绘的我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便发表在《地学杂志》第一年(1910) 第一号上。

(2) 注意地学动态,传播当代地学理论。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学会经常组织学术报告会,然后把报告内容经过整理在 《地学杂志》 上发表。二是通过派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书刊交流等,掌握地学动态及发展情况。三是经常刊登翻译作品,及时把国外著作及理论引入国内,经统计在 《地学杂志》上共发表翻译文章230多篇。四是请留学回国的学者及时介绍国际学术动态或情况。如章鸿钊在 《地学杂志》 (1910) 上连续发表了 《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介绍各国的地质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及著作等。在上个世纪初期,有许多西方理论如人类起源、石油成因、黄土形成、冰川成因与冰期、地形轮回说、地盘升降、世界气候变迁、南极探险、哈利 (雷) 彗星、文明与气候、人生地理学等等,都纷纷引进中国。无疑,《地学杂志》便是重要渠道之一。

(3) 维护民族尊严,贯彻爱国主义思想。《地学杂志》 中有许多文章反映了这种情况,充满了反映时代使命的呼声。例如,当年日、俄都想蚕食我国东北领土,因此《地学杂志》发表了很多关于黑龙江、乌苏里江、额尔古纳河、满洲宝藏等考察文章。又如,帝俄时代一再侵占中国领土,中国人民非常关心边疆问题,《地学杂志》 发表了如 《边疆失地史略》、《中俄交界记》、?中俄划界蹙地考》、《中俄国界史地考》、《吉林旧界变迁纪要》、?逊河调查边务日记》 等许多文章。《地学杂志》还发表了三幅?中俄交界详图》,其中包括雍正五年的中俄界线详图。这些材料无疑是很宝贵的。同样,《地学杂志》 也刊登了揭露日本经营满蒙、英国侵略西藏等类的文章。

当时由于祖国贫弱,许多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倍受欺凌压迫之苦。《地学杂志》 先后发表了许多篇关于华侨现状的文章,如中国移民域外之状况、南洋与华侨、法领印度支那华侨,以及旅居日本、菲律宾、南非等地华侨情况的文章。这些也都成了研究华侨历史的重要资料。

(4) 面向国计民生,希望改变祖国面貌。在中国地学会的宗旨中曾经写道: “地学事业包括极广,本会尤注重国防及民生两大问题,并参考世界趋势,藉资策励。” 还曾写道: “敝会讲求地学发内国之秘奥,撷世界之精华,刊发杂志,固以山川疆域为大纲,而农田水利、林业矿产分布地上者,尤为人民生活之大事,是以勇搜博采,不厌其详。” 因此,《地学杂志》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刊载河流水利、水土保持、矿产资源、铁路交通、省区建置等方面的文章。例如,《地学杂志》 共刊登关于水利和河流整治的论文、建议和规划等达70余篇,其中涉及开发长江、疏浚洞庭、治运导淮、江北水利、治理黄河、修浚辽河及沂、沭、泗、汴等河治理的许多问题,而对于如何治理淮河,尤其引人重视。论述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及森林及沙漠化的关系: “倘不及早设法推广林业,诚恐大河以北将悉化为沙漠矣。”并且建议: “为中国计,当以研究林业为第一义; 再能疏浚河流,以兴水利; 开采矿产,以辟富源,则中国前途,其有幸矣。” 这是一位美国作者曾在90多年前提出的建议,今天看来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介绍或论述我国矿产资源的文章,约有80多篇,涉及东北、河北、山东、四川、贵州、新疆、海南岛等以及全国的矿产资源情况。章鸿钊在《中国地质调查私议》这篇文章中极力阐述地质调查与工农建设和强国富民的关系,并且很有感慨地说: “我国疆域辽阔”,如果 “我国黄帝之子孙不能以所生息于是、饮啄于是之土地,自 (己) 开发而浚明之,则将詈我为世界文明之污辱,而欲免为天地之不肖子也,难矣!” 读其文,但觉其满腔爱国热情跃然纸上。而事实上章鸿钊出自肺腑的建议,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促进和开拓作用。

严谨而重调查的治学风范



张相文在 《地学杂志》 上共发表了19篇文章。他对于研究学问,一向轻空谈而重调查,故其大多数文章是通过实际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旁征博引,分析论证而写出的,文字简练,内容丰富,且多有独到见解。特别是他兼具地理和历史两方面的特长,善于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正如他自己所说: “地理学之为用极广,而与历史之关系尤为密切,盖历史者所以记述人群进化之程序,而所以印证此程序之遗迹者,无一不留存于地理。” ??以,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徐兆奎说: “他不仅是地理学家,而且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历史学者。”

张相文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特别关注淮河黄河等治理问题,为此他发表了 《导淮一夕谈》、《导淮之回顾》、《论导淮不宜全淮入江》、《河套与治河之关系》 等。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认为淮河水患是由于黄河南泛,河道被夺,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垫高,“使水流之失其正道也” 所致。他认为治淮之道,若全淮入江,则害多利少; 因而提出宜分流以入江海的方案。他的这??方案和建国后的治淮方案基本相同。关于治黄问题,他虽未提出具体方案,但他却认识到在古代凡是 “平川则草长连天,山间则森林蔽野,防沙吸水,自成天然之功用。”也就是充分认识到保护植被与防止水土流失的关系。

张相文还发表了 《大梁访碑记》、《长城考》、《成吉斯汗陵寝辩证书》 等文章,这些都是实际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作品。1910年,张相文携女星华亲访开封犹太教碑遗址,考证了当地犹太后裔的历史和现状。《长城考》 是张相文1914年考察长城遗址的文章,文中对历代长城的位置及演变情况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同年,张相文到西北考察时,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发现了成吉思汗陵寝的遗址,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根据旧籍记载,都说元太祖殁后,未建陵寝,且不封不树,不留痕迹。他的文章发表后,其老友蒙古史专家屠寄 (字敬山) 著文提出反对意见,二人两次展开争辩,卒因有调查实据为证,陵寝遗址埃锦赫洛 (今名伊金霍洛,在内蒙古伊克昭盟) 得到确认。张相文感到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元陵之不可考久矣,中西史家聚讼纷纭,迄无定论。余乃得而确证之,亦足以破千载之疑团,而为地志历史中增一故实矣。”

张相文也善于考证之学,在其所著 《耶律楚材西游录今释》中,对原著一些中亚地名作了细致考释,并纠正了一些前人考证的讹误。晚年他还撰写了 《佛学地理志》,其文虽是叙述佛教的传播及其遗迹等,但其中涉及南亚的历史地理等内容,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1917—1919年,张相文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请,任史学门教授兼任附设国史编纂处篡辑员。在此期间,他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也是在我国大学课堂讲授系统历史地理的第??人。《中国地理沿革史》讲稿共分三十二章 (自远古至清代),此著作收入《南园丛稿》。张相文还有关于政教、历史人物等方面之著作,也都收入二十四卷本的 《南园丛稿》 中。

除去上述,张相文还是民国版 《泗阳县志》 (已出版) 的主持编修者,是《江苏省通志稿》第三次纂修的主要编纂者。1929年,江苏省政府设编志局于镇江焦山,张相文负责水利和宗教两门,撰成50余万字。此稿虽未出版,但为以后的两次纂修保存了宝贵资料。

拳拳爱国心



张相文对地学主张经世致用,具有重调查求实际的精神,为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张相文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崇高品德。他为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不为厚禄,爱憎分明,高风亮节。

1912年,张相文被选为国会议员,当时国会分为两党,??是以袁世凯为首的所谓 “进步党”,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他见袁手握大权,兼拥重兵,在国会中倒行逆施,便毅然加入国民党,并积极投入反袁斗争。

1913年,袁世凯派张勋攻打南京,杀掠三日。袁世凯不久下令取消所有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对张相文一方面 “兵警围宅,检查信件,追取徽章”,一方面强迫追还地学会会所。但他毫不畏惧,一面另觅会所,继续地学会的活动; 一面撰写 《解散国民党纪实》,揭露袁世凯的阴谋。

1914年,袁世凯阴谋复辟称帝,竟明目张胆地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张相文以五代后晋石敬瑭割地卖国求荣自称儿皇帝的故事,挥笔写诗讽刺和揭露袁世凯的丑恶嘴脸,其诗曰: “窃国从来胜窃钩,山河容易掷金瓯。内家争羡儿皇贵,价重燕云十六州。” 1915年8月,袁世凯的亲信成立了复辟帝制的御用团体 “筹安会”,他们派人拉拢张相文入会,遭到严词拒绝。于是,袁世凯以威逼相加,在张相文的住宅周围密布侦探进行监控。张相文不得不染黑须发,乔装潜至上海,联络同志,坚持共谋反袁。张相文撰写《袁世凯轶事》、《骂鬼书》 等,痛骂民贼奸佞,对其严加口诛笔伐。另外,他为辛亥革命烈士撰写了许多篇传记,热情歌颂他们的功绩。

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以每人五千元高额金钱贿赂国会议员,并派人威逼利诱,竟至 “逼宫索印,凶横残贼,不成事体”,张相文对此十分痛恨,拒绝同流合污,不接受贿赂。

张相文一生坚持正义,爱国至深。1933年1月,他积劳成疾,以致不起,于16日逝世。他的老同学、同事和故友蔡元培给他写的挽联大体概括了他光荣的一生:



硕学重江淮,锐力典坟,更喜楹书传梓舍;

直言满南北,有功党国,只怜反服在椿庭。



简历



1867年2月3日 生于江苏省桃源县城东南之南园 (今泗阳县城厢乡要武村)。

1886年 参加岁试,补博士弟子员,名列第二。翌年科试,考取一等,名列第二。

1892年 始补廪膳生,名列第一。

1893—1894年 授徒于淮滨书院。

1899—1903年 至上海南洋公学,充师范生兼教留学班国文、地理等课。

1903年3月间 应聘任安徽寿州阜丰商业学校校长。

1904年 往广州任两广师范讲习所地理教员。

1905年 编成 《地文学》、《地质学教科书》 等。

1906年春 任淮阴江北师范学堂教务长。

1907年秋 赴天津任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教务长。

1909年 任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是年9月28日,与白雅雨等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地学会,并任会长。

1910年春 从本年起,中国地学会编辑出版《地学杂志》。

1911年夏 游山西五台、太原等地,有 《五台参佛日记》。

1912年冬 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1917年 应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国史馆编纂,兼北大教授。

1918年 全年任职北京大学。

1919年 应原国会同事约往广州护宪。

1923年 曹锟贿选总统,坚决拒贿,南走上海。

1924年 编成 《佛学地理志》 三卷。

1925年秋 英敛之等创立辅仁社,应邀为社授课。

1926年 应聘为辅仁大学董事会董事。

1929年 应江苏省政府之聘,任江苏省通志局编纂,任水利、宗教二门。

1933年1月16日 因病逝世于北平,享年六十六岁。

主要论著



1 张相文. 初等地理教科书. 上海南洋公学印,1901

2 张相文. 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 上海兰陵社印,1901

3 张相文. 新撰地文学. 上海文明书局印,1908

4 张相文. 最新地质学教科书. 上海文明书局印,1909

5 张相文. 大梁访碑记. 地学杂志,1910 (2): 7—10

6 张相文. 齐鲁旅行记. 东方杂志 (第七年),1910 (2—3): 7—16,17—22

7 沌谷. 粤西琐谈. 地学杂志,1910 (9): 11—13

8 沌谷. 冀北游览记. 地学杂志,1911 (11): 6—9

9 沌谷. 滦阳纪行. 地学杂志,1911 (12): 7—14

10 张相文. 豫游小识. 地学杂志,1911 (16): 9—20

11 沌谷. 导淮一夕谈. 地学杂志,1912 (2): 1—8

12 张相文. 长城考. 地学杂志,1914 (9): 1—3

13 张相文. 河套与治河之关系. 地学杂志,1914 (10):7—18

14 张相文. 成吉思汗圆寝之发现. 地学杂志,1915 (3): 7—13

15 沌谷. 塞北纪行. 地学杂志,1915 (6): 3—11

16 张相文. 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 地学杂志,1916 (4—5): 1—5

17 张相文. 关于徐海路线质问政府书. 1916 (11): 17—18

18 张相文. 再答屠敬山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 地学杂志,1917 (8—9):1—15

19 张相文. 成吉思汗陵寝之旁证. 地学杂志,1917 (10): 1—16

20 张相文等. 泗阳县志. 1920

21 张相文. 南园从稿 (二十四卷). 中华书局,1935

22 张相文. 南园丛稿: 中国地理沿革史

23 张相文. 南园丛稿: 佛学地理志

24 张相文. 南园丛稿: 论导淮不宜全淮入江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中国最早的地学研究团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奉袁世凯之命,建立了北洋高等女学堂,校址在河北西窑洼(今河北区西箭道小学旧址)。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张相文应直隶提学使兼学堂监督傅增湘之聘,来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任教务

蔡锷与小凤仙到底怎样?揭秘小凤仙人生结局

...内容介绍出来,以飨读者。小风仙是何许人?同盟会会员张相文《南园丛稿》中的《小凤仙传》写道:“小风仙、钱塘人。父某清季武官,落职后,贫不能自活,携家卖饼上海,久之益困,遂质凤仙于妓寮,以凤仙齿稚,英警靲...

蔡锷与小凤仙到底怎样?揭秘小凤仙人生结局

...内容介绍出来,以飨读者。小风仙是何许人?同盟会会员张相文《南园丛稿》中的《小凤仙传》写道:“小风仙、钱塘人。父某清季武官,落职后,贫不能自活,携家卖饼上海,久之益困,遂质凤仙于妓寮,以凤仙齿稚,英警靲...

历史人物 著名谋士和政治家张宾简介

晋朝人物本名:张宾别称:右侯字号:孟孙所处时代:十六国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时间:?去世时间:322年主要成就:辅佐石勒建立后赵籍贯:赵郡南和张相官职:大执法追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景侯

陆浑水库的陆浑史话

嵩县陆浑水库,在洛阳南60公里处,浩瀚的水面下面,埋藏着永不消逝的记忆。近日,我们沿伊河而行,到达陆浑水库边。同行的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相正说,相传很早以前,龙门以南到栾川潭头镇,是一个大湖,叫“五阳

倾听烟台94岁抗战老兵的革命心声

大众网·海报新闻烟台12月13日讯(记者张相萍邢莉莎)作为战争年代的幸存者,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今年已有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孙佑杰,回想起当年在战场上与战友出生入死、穿行枪林弹

春秋战国 魏无忌长孙无忌是谁

  魏无忌与长孙无忌有关系吗  魏无忌与长孙无忌的联系出自一副对联。上半联是: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下半联是: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副对联至今有两种说法。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