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宗祜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宗祜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宗祜人物简介
·张宗祜
张宗祜,工程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两院院士。主要著作有 《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 等; 主编了 《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 等。他对黄土地层划分、工程地质特性与微结构的关系、土壤侵蚀、水流运移规律、黄河治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第四纪下限等方面都有创新、独特的观点。他重视研究工作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长期坚持野外工作。积极参加国家科技规划的制订,组织科技攻关,为推动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宗祜,1926年2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幼年时随祖父在北京生活时间较长。祖父为清末秀才,父亲曾操律师业后从政。他在中学时,由于数学老师多次讲述有关矿物岩石方面的知识,对地质产生较大的兴趣。中学毕业,他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并被录取。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经常和同学们??起,骑上自行车,背上水壶,带上铁锤、罗盘去北京西山看地层,打化石,回来后还进行小结。这种坚持野外地质工作,培养了他细微调查观察的良好习惯和作风。这是他所以能获取丰富的地质知识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观点的原因。
1948年张宗祜在北京大学毕业,即到甘肃兰州中国石油公司地质勘探处工作,在我国石油地质先驱者孙健初领导下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由于他细心观察,在老君庙油矿区 (即现玉门油田) 发现了含中新世微型软体化石的层位,从而填补了确定该矿区含油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依据的空白。1950年张宗祜调至北京地质调查所。同年进入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沙漠区和当时在永利制碱厂任职的钾盐专家李悦言在一起,进行碱湖的天然碱资源地质调查,成为我国最早进入该荒漠地区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最早的一次碱湖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调查研究工作。1950年末,为了完成建国后我国第一条全部由国内自行勘测设计的铁路线——包头至银川线,张宗祜和姜国杰步行近600千米进行沿线工程地质调查。多次穿越近百千米荒无人烟的地带,穿过沙地盐碱滩,4次渡过黄河,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治安情况很差,虽有解放军保护,仍3次遭遇武装匪徒袭击。但他们坚持完成了这项系统的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1951年张宗祜又前往山西太原西山进行石膏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这一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从事了石油地质、非金属矿产地质、铁道工程地质调查等不同方面的地质工作,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增加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深度和对野外地质工作的兴趣,这对张宗祜以后业务上和学术上的成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951年底张宗祜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研究生。导师为苏联著名工程地质学家и.B.波波夫。由于波波夫考虑到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与工程关系密切,因而建议张宗祜选择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为研究方向。这也成为张宗祜在以后30多年的主要研究方向。1955年张宗祜获得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任工程师。先后参加了中苏专家组对长江三峡枢纽的地质鉴定,以及国家计委为制定第二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组织的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考察工作。1956年7月13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任土质学研究室、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名誉所长。此期间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科研工作,多有建树。1957年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12年科技发展规划 (1956—1965) 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部分的编制。1963年参加过全国农业科技十年规划制订工作。1980年初被授予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奖章及证书。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并于1984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9—1988年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第3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纪地质组副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代表。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黄土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以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1990年获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大会上当选为地学部副主任,同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特约成员。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展黄土的系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1955年张宗祜从苏联回国后,正值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建设重点放在我国西北地区。各类工程建设,如水利水电工程、铁道公路、城市建设工程等绝大部分与黄土有关。涉及的地质问题较广,从区域性地质到与工程建筑直接相关的黄土的特殊湿陷性和渗透性问题,以及黄土滑波、水土流失和其他物理地质现象等。张宗祜密切结合建设需要,带领课题组相继对甘肃东部、陕西北部、黄河中游等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区域性地质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研究。针对黄土一些基础性地质问题——黄土的岩性地层、古土壤的区域性规律及其地层意义、新构造运动、黄土工程地质特性等,开始了对黄土从野外到室内,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中,张宗祜形成了一套学术思想和观点,认为黄土的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特别是湿陷性的形成和特点,与黄土形成时的自然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最早在我国把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应用到黄土研究中,进行了黄土的显微结构分类,并提出黄土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力学变形机制决定于黄土的微结构特点的学术观点。1964年前后,他又深入研究黄土的结构单元体以及它们在外部压力作用下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微结构与湿陷性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判别黄土湿陷性新的方法。
1964年他主编出版了 《1:100万的中国黄土工程地质图》。这是我国第一幅阐明黄土区域分布规律及主要工程地质性质的专门性图件,被国家科委列为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完成一系列重要地质图件” 的主要内容。
为了掌握黄土高原引水工程中黄土渗透性的规律,在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带领同志们在海拔2163米的黄土梁上,连续进行了3个多月的大型现场渗水试验,取得了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第一手有关黄土渗透性及在长期渗透状态下水流运动规律的实际资料。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对农业经济建设危害甚大,并且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为弄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规律,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宗祜就深入到典型的水土流失严重地段——无定河上游进行考察,总结出黄土区现代侵??作用的垂直分带规律及相应的主要侵蚀类型和侵蚀形态发育的继承性规律。1986年他编制了我国唯一的一幅中比例尺 (1:50万)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被国际黄土专家誉为是一项对国际黄土研究的重要贡献。他还与他人合作,利用遥控航模在水土流失严重地段进行定量观测研究,为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他在黄土研究中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比较系统地反映在1989年和其他同志合著的 《中国黄土》 一书中。该专著以30多年来实测黄土地层剖面为基础,从岩石地层学的角度,辅以生物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以及古地理环境研究等方法,进行了黄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从而建立了新的黄土地层划分方案。通过对与黄土区毗连的沙漠的形成时代进行地质发育史的分析研究,认为黄土地层大部分 (下、中更新统) 生成于沙漠形成以前,黄土沉积的物质并非完全由沙漠供给,从而对我国黄土提出了多成因学说和黄土化作用的新概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1992年该著作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张宗祜还先后负责了与苏联、比利时共同进行黄土工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领域贡献突出
20世纪70年代,张宗祜主编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等39个单位参加。该图集是我国第一部水文地质专业图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和各种不同自然单元景观的复杂水文地质特征。1979年出版后,被列入?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 系列成果内,于198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六五” 至 “七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38项 “华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对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了解决途径、方针及科学管理等意见,张宗祜是项目负责人,该项成果获1989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张宗祜组织指导 《亚洲水文地质图》 的编制,不仅对亚洲和中国的地下水环境和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系统总结,而且还填补了洲际水文地质图在亚洲的空白,从而获得国际水文地质界的高度评价。1993—1996年张宗祜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 的负责人,和其他单位合作领导完成该项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预测。
张宗祜在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是最早提出黄土高原第四纪下限年代为距今248万年左右的学者之一,为解决中国大陆第四纪下限问题提出重要依据。1983年以来,他倡议并负责主编、组织国内12个主要研究单位和专家完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 及说明书》 的编制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包括海域在内的第四纪地质图件,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在国际第四纪会议上获得好评,1993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此同时,他负责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地质》 (英文版),则全面总结了中国第四纪地质的发展史、各类堆积物的分布规律、新构造运动、气候演变、地层和古地理等。
组织科技攻关,关注环境地学,当好咨询参谋
张宗祜不仅从事上述主要地质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科的带头人,他还用了许多精力和时间进行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个出色的科技管理专家。他深知任何重大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地质领域 ,离不开科研群体的支持和创造。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创建国内第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机构,即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的过程中,从规划、组建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张宗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建立了当时国内最早的专业情报研究室,主持编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情报通讯。60年代在所内建立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土质学研究室。70—80年代,他多次成功地组织国家和部级的科技攻关项目和基础地质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研究项目。他兼任学术组织多项职务,都是不遗余力地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并亲自作学术总结。
对于祖国建设中一些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张宗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黄河的治理,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治沙,要把中游减沙和下游排沙结合起来,把产沙的重点地区作为治理的重点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 “治害” 上。以 “兴利” 为目的的水利设施应考虑是否有利于黄河的治理。1988年他在中科院学部委员大会上提出了这一重要建议。
在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时,他积极组织院士专家并负责对国内地质环境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建议。曾先后对长江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及移民; 东部沿海地区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 的海平面上升;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贵州、云南) 及西北水资源情况等方面进行咨询考察,并提出对策研究报告供领导部门科学决策参考。此外,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云南澜沧江及攀西地区地质考察,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考察及咨询,地矿部及陕、甘、宁、青、新、内蒙古六省区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讨论,献计献策。
90年代中期,张宗祜从全球变化的视角,进一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地质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上来,先后组织了晚更新世以来北方地区 (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华北平原和渤海沿岸地带) 地质环境的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等项目的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指导多部门、多学科,环境地质领域创新的综合研究,侧重探讨地下水圈的环境演化问题,获得重要进展。
张宗祜十分重视实践。50多年来一直坚持野外工作,到实地考察。即使已过古稀之年,仍然亲自到黄土高原、川西山地、云贵高原等地,带领年轻的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考察。虽然他对黄土地区已十分熟悉,但仍在这一领域内不断求索。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几乎遍布他的足迹。他治学严谨,善于综合分析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为我所用,学术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创造独到的学术见解。他平易近人,对同志循循善诱,对年轻人更是关心培养,言传身教,从不保留自己的学识心得,给人以深刻印象,是一位难得的严师良友。
由于张宗祜在诸多地学领域内的创新成果,1993年他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 “地球科学奖”。
简历
1926年2月19日 生于河北省满城县。
194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48—1950年 任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地质勘探处工务员。
1950—1951年 任北京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调查员。
1951—1955年 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学习,毕业。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1955年3月 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
1956年7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1月 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兼科技情报室负责人。
1963年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土质学研究室主任。
1973年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技术负责人。
1978年5月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83—1987年 任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1987年4月至今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78年后 任河北省地质学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79—1988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第33届理事会理事。
1989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纪地质与第四纪冰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1990年 任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1992年 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选为地学部副主任。
1993年 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1994年 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 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
2000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 “地球科学奖”。
主要论著
1 张宗祜. 论工程地质学发展方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 (1)
2 张宗祜. 地质部第一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会议报告文献汇编·土质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工程地质工作的意义. 1957
3 张宗祜. 西北陇东地区黄土形成问题. 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 (1)
4 张宗祜,胡惠民,翟荣廷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集 (3) · 中国甘肃东部 (陇东) 黄土的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之综合研究.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59,3—97
5 张宗祜. 中国黄土及黄土状岩石.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59
6 张宗祜. 黄土调查研究汇集·公路设计勘察中有关黄土研究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60
7 张宗祜. 河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在水利规划中的意义. 中国地质,1961 (10)
8 张宗祜. 中国黄土分类理论基础. 地质论评,1963,21 (1)
9 张宗祜. 我国黄土类土显微结构的研究. 地质学报,1964,44 (3):357—370
10 张宗祜,姚足金,张之一. 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 (1:100万) 及说明书.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11 张宗祜,翟荣廷,张炜.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论文集 (丁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1号·甘肃定西附近黄土渗透性及湿陷性试验研究.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93—127
12 张宗祜,姚足金,王开申. 中国黄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地质学报,1973 (2): 255—269
13 张宗祜,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9
14 Zhang Zonghu. Loess in China. Geojournal 1980,4 (6): 525—540
15 张宗祜.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现代侵蚀作用. 地质学报,1981,55(4):308—320
16 张宗祜. 中国黄土高原中几个剖面的岩性、地层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3 (3)
17 张宗祜,张之一,张平.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第6集·黄土湿陷变形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特征及湿陷性评价.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5
18 张宗祜主编. 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 (1:50万) 及说明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19 张宗祜,刘锦辉,石建省等. 利用遥控航模进行水土流失定量分析试验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2号,1986,53—84
20 张宗祜,张之一,王芸生. 论中国黄土的基本地质问题. 地质学报,1987,61 (4): 362—374
21 张宗祜.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劳二次学部委员大会文集·黄河治理方略.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59—65
22 张宗祜,张之一,王芸生. 中国黄土 (中、英文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9,1991
23 张宗祜,周慕林,邵时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 (1:250万) 及说明书 (中、英文版).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24 张宗祜. 中国第四纪地质发展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11(2)
25 Zhang Zonghu (Chief Editor). The Quaternary Geolog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1991
26 张宗祜.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研究.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1
27 张宗祜.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四纪下限问题.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8 Zhang Zonghu. Soil Erosion Process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 Geojournal 1991,24 (2)
29 张宗祜,陈云,石建省等.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30 张宗祜主编.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1 张宗祜.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 (1)
32 张宗祜,张之一,施德鸿等. 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33 张宗祜,焦淑琴等. 亚洲水文地质图 (1:800万).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7
34 张宗祜,邵时雄,陈云等.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9
35 张宗祜.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与黄土高原.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36 张宗祜,沈照理,薜禹群等. 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0
37 张宗祜,张光辉. 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及其环境意义. 地球学报,2001,22 (4)
38 张宗祜, 卢如.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第9卷·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相关参考
【张宗昌简介】张宗昌的妻妾子女后人今何在?竟好多亿万富翁! 张宗昌(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东省掖县人。绰号“狗肉将军”、“混世魔王”、“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张三多”等。奉系
南北朝人物本名:张宗之字号:字益宗所处时代:北魏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巩县出生时间:428年(历史lishixinzhi.com)去世时间:496年主要成就:北魏大臣彭城郡侯张宗之人物生平张宗之的
人物生平张宗之的父亲张孟舒因参与反北魏之举,连累张宗之被俘,张宗之被俘后入宫当宦官。张宗之曾任侍御中散、右将军、中常侍、散骑常侍、宁西将军、镇东将军、内都大官等职位,亦曾在地方担任东雍州及冀州刺史,被
历史人物 张宗昌简介 张宗昌的后人 段祺瑞怎么死的 段祺瑞和白俄妇女
中文名:张宗昌 别名:张效坤、张三多、三不知将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掖县 出生日期:1881年2月13日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932年9月3日
·张宗炳张宗炳,昆虫毒理学家,教育家。他在昆虫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我国第一部《昆虫毒理学专著》,是我国昆虫毒理学奠基人之一。他首先发现昆虫体内产生神经毒素——酪胺,首先提出粘虫
·张宗燧张宗燧,理论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在统计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理论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对建立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特别是在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
张宗逊为何没授大将>张宗逊为何没授大将?这样从大将的军衔说起。所谓“大将”,是与“海军元帅”同等官职的军衔,也是陆军中最高将领的军衔,新中国共有十位大将,并称为“十大大将”,他们分别是陈赓、粟裕、张云
近代人物中文名:张宗昌别名:张效坤、张三多、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掖县出生日期:1881年2月13日逝世日期:1932年9月3日职业:奉系军阀代表作品:《效坤诗抄》绰号:
求张宗昌诗越多越好1、《求雨》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2、《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3、《游泰山》
狗肉将军张宗昌全传txt全集下载狗肉将军张宗昌全传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苏全有,男,河南省辉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4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