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涛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涛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涛人物简介
·李涛
李涛,医史学家。一直从事医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搜集历代中国书籍,为保存古代医籍作出了贡献。他与王吉民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医学史学会,创刊 《中华医学史杂志》。所著《医学史纲》是中国第一部中外医史合编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涛重新整理了中国医学史。
李涛,字友松,笔名暗然、松声,曾用英文名Lee Tao。1901年4月2日生于河北省良乡县路村(今属北京市房山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李涛幼年生长于农村,曾读私塾两年,后上小学。1921年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今北京大学医学部),1925年毕业后曾在北洋军队中短期任军医,时值其父患背痈,李涛亲自为其父做手术。1929年在友人吴清源的介绍下,到北京协和医院细菌科任助教,不久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文部工作,并教授医学史。在此期间,他陆续发表有关医史的论文,为医学界??注视。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他和北平一些爱国医护人员自动担负起救护工作,并被推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他赶写出《战时救护手册》以应急需。后又与当时红十字会救护队一起赴前线救援。1942年日美战争开始之后,侵华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于是李涛转到吴清源创办的北平清源医院任院长,并召集他在协和的同事,如王叔咸、汪绍训等人共同短期开业。1944~1946年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主任一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涛曾一度担任参议员,但对国民党内腐败现象很不满意,经常在议会上提出意见,引起当局的反感。1946年底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创立了医史学科,任教授,从事医学史的研究工作。1950~1953年主编《中华医学报》。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他兼任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主任。
1957年他患脑血栓,1959年11月20日病逝,终年58岁。
成立医史学会,编辑医史杂志
早在1935年,李涛曾与伍连德、王吉民等医史专家共同发起组织“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1937年医史委员会更名为“中华医史学会”,李涛当选为副会长。抗日战争之前,李涛与协和医学院的同仁们,如贾魁等组织“丙寅医学社”,并主编《大公报·医学周刊》,同时兼任《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 总编辑多年。194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华医史学会大会上,李涛被选为中华医史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涛除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其后身北京医学院任教外,同时主编《中华新医学报》,这是当时中央卫生部主办的惟一综合性医学杂志,1953年该刊并入《中华医学杂志》。1953年至1957年间,李涛曾与竺可桢、梁思成、叶企孙、李俨、钱宝琮等组成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定期研究科学史问题。以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
编写《医学史纲》,培养医史人才
1930年代李涛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文部工作期间,除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医籍外,并将授课所用医学史讲义加以补充,参考大量中外医史书籍,写出不少医史论文,为《医学史纲》的成书作了必要的准备。1940年《医学史纲》 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中外医史合编的医学史著作。该书“依时代与地域记述了各国医事之改革及历代医术之演进,借以明古今中外之得失” (鲁德声《医学史纲·弁言》)。这本书在对世界医学演进的概貌作了总体描述的同时,以中国和西方医学的发展为主线进行记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史参考书。该书引证资料颇为丰富,这可从每章节之后列出的中外文参考书籍中看出。读者若??深入研究,亦可从参考文献中得到启发。
李涛早就感受到医学史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但早年只有少数对医史感兴趣的医生业余研究医史,专业人员甚少。当时社会混乱,更谈不到医史专业教育。1953年医学史纳入高等医学教育计划,李涛深受鼓舞,建议卫生部大力培养医史专业人员。1956年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和北京医学院医史教研室共同开办医史高级师资进修班,主要由李涛组织筹划全部课程设置并讲授部分医学史课程,他还亲自聘请知名专家讲授有关课程,如请冯友兰、张岱山讲哲学史,裴文中讲中国考古学史,侯仁之讲中国历史地理学史,王重民讲中国图书馆史等,为以后全国各地的医史教学打下了基础。
保存中医书籍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美国在华成立的一所高等医学院,??切仿美国制度教学,甚至日常用语都用英文。在教授中精汉文者甚鲜,长于文言文者更是寥寥无几。李涛到协和工作后,该校为在华工作需要,成立了中文部。李涛虽然也是西医出身,但中文及古文造诣深厚,遂被调到中文部工作。他一方面负责搜集中国历代医学书籍,一方面给学生讲授中外医学史。为了收集中医书,他与书商联系,凡有价值的中医古籍不惜重金收购。在10余年时间里,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搜集中医书籍数千种,使当时该图书馆所藏中医药书籍仅次于南满医科大学图书馆,居全国第二位。
实地考察医史文物
李涛在编写《医学史纲》一书时,为了寻找中国医学的原始资料,除从书籍中考据外,还对当时北京市各名医庙宇亲自进行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带领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及北医医史教研组的青年教师到全国各地名医故里进行访问、考察,获得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调查扁鹊故里,他们深入到河北省任丘县北40里的鄚州镇;对华佗故乡安徽省毫县进行调查时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所藏华佗的画像可能很接近华佗的真实相貌,因为当时华佗故里的乡亲们仍有与华佗像中的人物十分酷似的。另外他们调查金元四家之一的刘完素故里——河北省河间县时发现,河间县城东20里有刘守村,还有刘氏的坟墓; 对明代医家王肯堂家乡江苏金坛县进行调查时,发现王氏家族保存的家谱,考证出王肯堂字宇泰,别号损庵,或称念西居士,生于嘉靖已酉年 (1549年) 九月二十四日,卒于万历癸丑年(1613年) 八月初八日,还发现王氏家族保存的王肯堂画像(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博物馆);到明代外科名医陈实功的家乡江苏省南通市调查时,拍摄了陈实功修建的南通州通济桥等。这些调查不仅为中国医学史研究积累了资料,也开创了医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重视中外医学交流
李涛视野开阔,重视医学史研究,更具有世界眼光,要把中国医学史纳入世界医学史之林。他认为: “只有中医了解西医,西医懂得中医,只有相互了解、学习、研究以后,才有可能使西洋医学和中医临床经验结合起来” (1954年2月25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文教组召开的第二次中西医学术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1947~1948年间,他曾接受一位印度学者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在介绍西医学方面,他先后翻译或主译了《罗氏卫生学》, 《秦氏细菌学》 (与余、汤飞凡合译)等大型医学名著。所译世界著名史学家西格里斯特(H. E. Sigerist,1891~1957) 的《名医传》 (The Great Doctors) 曾在《医潮》杂志连载数篇。此外他还写过多篇介绍西医知识及西医史知识的文章。英国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um)博士与李涛年纪相当,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有一段回忆: “我必须对李涛博士致以特殊的谢忱,他曾花费许多时间,在主要由他收集并保存在中国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里的中国图书珍藏室旁边和我讨论医学史。在那一段时间,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去著名的琉璃厂和北京许多市场的旧书铺,在那里我又获得了许多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必不可少的??些书籍。”1952年李约瑟来北京首先提出的要求就是看望李涛教授。1957年10月,李约瑟再次来中国访问,并专程到北京医学院找李涛,当时李涛已因脑血栓在家卧床不起,但是李约瑟坚持要见到他,于是由北京医学院医学史教研室的程之范陪同李约瑟和他的助手鲁桂珍博士(后来成为李约瑟夫人)来到李涛家中探望。在病床前李涛还问起李约瑟写中国科技史中医学史卷的情况。李约瑟关心地询问了李涛的病情并请他到英国去治病,李涛谢绝了。
1957年在欧洲召开国际科学史会议,中国首次派人参加这类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团长,成员包括各学科的科学史专家,李涛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当时他已与世界最有名望的瑞士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教授相约,在欧洲会议上见面。会议定于1957年9月召开,但李涛在3月17日就突然病倒,失去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机会,不幸的是西格里斯特教授也于同年病逝。
弘扬祖国医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涛深感自己在从前对中国传统医学认识不够,下决心要把此类书籍重新逐本阅读。
他先从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医书做起,调查了北京图书馆、北京协和医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医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五大图书馆。由他的助手之一许幼琴女士协助,先做了卡片,然后编写出《北京五大图书馆现存中医书目》一书。在此基础上,同北医医史教研室的教师将每书写出提要,考证书名、出版年、作者及作者生卒年,然后写出主要内容及特点。并进一步致力于各朝代的断代医史研究,写出了医学断代史论文多篇。如在对隋唐时代的医学研究中,指出公元6世纪末创立“太医署”; 公元624年唐政府规定任用医生的方法,并令医学生分科学习,医学教育制度渐趋完善。当时的太医署分医药两部: 医学部共271人,药学部52人,行政管理人员16人,共计349人。他在《隋唐时代我国的医学成就》 中说: “这个医学校不但规模大,人数多,而且是政府创立的,是世界上??早的医学校。欧洲最早的医学校是意大利萨勒诺 (Salerno)医学校,但比中国的太医署至少要晚数百年。”他还指出公元7世纪由政府修订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公元7世纪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首先记载天花(登豆疱) 和麻疹(时气发斑),是世界上最早能鉴别这两种疾病的文献。在对明代的医学研究中,他详细阅读了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评述了该书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他还订正了金元四家之一的刘完素的生卒年代(1110~1200)等。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是近乎一般的医学史常识,医学史教科书中也都有记述,但一些人还不清楚,李涛和北医医史教研室的教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才能第一次提出这些观点。1951年和1955年他应中华医学会济南、上海等地分会邀请,到山东、上海等地讲学。
1991年正值李涛教授诞辰90周年,李约瑟特写专文纪念(载《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21卷4期,198页)。文中说:李涛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医学史学者,这从我所撰写的?中国科技史》一书所引用他的著作为材料便可看出。
简历
1901年4月2日 出生于河北省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路村。
1921~1925年 就读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26~1928年 在北洋政府直系军队任军医。
1929~1930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科任助教。
1930~1941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文部工作并兼任医学史讲师,曾主编《医学杂志》。
1942~1943年 在北平私立清源医院任院长。
1944~1946年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主任一年。
1946~1959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北京医学院医史教研组主任、教授,并于1950~1953年主编《中华医学报》。
1955~1959年 兼任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主任。
1959年11月20日 因患脑血栓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余,李涛,汤飞凡,译. 秦氏细菌学. 北京:协医会,1930.
2 李涛. 我国疟疾考. 中华医学杂志,1932,18 (3):415~419.
3 李涛. 关于医学教科书. 中华医学杂志,1932,18 (6):905~1004.
4 李涛. 民国廿一年度医学教育. 中华医学杂志,1933,19 (5):681~700.
5 李涛. 免疫疗法最近的发展. 中华医学杂志,1933,19 (5):731~739.
6 李涛. 中国崩漏考. 中华医学杂志,1934,20 (11): 1415~1418.
7 Lee T. Some statistics on medical schools in China for the year1933~1934. Chin Med J,1935,49:894~902.
8 Lee T.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Chin Med J,1936,50:172~183.
9 李涛. 中国人常患的几种营养不足病简考. 中华医学杂志,1936,22 (11):1027~1038.
10 Lee T.A short history of old Chinese ophthalmology. Chin Med J,1936,50:1513~1519.
11 Lee T. Ten celebrated physicians and their temple. Chin Med J,1940,58 (9): 267~274.
12 Lee T. Historical notes on some vitamin deficiency diseases in China.Chin Med J,1940,58 (9):314~323.
13 谢少文,李涛. 秦斯汉教授之回忆. 中华医学杂志,1941,27(1):1~3.
14 李涛. 滤过性病毒发展之现状. 中华医学杂志,1941,27 (1):40~52.
15 李涛. 药王庙与十大名医. 中华医学杂志,1941,27 (2):105~112.
16 Lee 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endocrine disorders in China. Chin Med J,1941,59 (4):379~386.
17 李涛. 中国的医学道德观. 中华医学杂志,1941,27 (11):679~688.
18 李涛. 北平医药风俗今昔谈. 中华医学杂志,1941,27 (12):775~789.
19 Lee T. The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in China. Chin Med J,1942,61 (9):272~279.
20 Lee T. Medical ethics in ancient China.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1943,13 (3):268~277.
21 Lee T. The doctor in Chinese drama. Chin Med J,1950,68(1~2):34~43.
22 李涛,郑麟蕃. 中国的口齿科. 中华新医学报,1950,1 (7):523~526.
23 李涛. 医学论文的写法. 中华医学杂志,1951,37 (2): 77~79.
24 李涛. 从社会发展上看医师开业. 中华新医学报,1951,2(7):564~567.
25 李涛. 中国卫生的进展. 中华新医学报,1951,2 (9): 705~712.
26 李涛. 阿维森纳的《医典》和他在世界医学上的影响. 中华新医学报,1952,3 (5):382~384.
27 李涛. 隋唐时代我国医学的成就. 中华医史杂志,1953,(1):14~25.
28 李涛. 秦汉时代的医学成就. 中华医史杂志,1953,(2): 86~97.
29 李涛. 北宋时代的医学. 中华医史杂志,1953,(4):212~219.
30 Lee T.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h’in (221~207B. C.) and Han (206 B.C. ~219 A.D.) dynasties. Chin Med J,1953,71 (7~8):301~320.
31 李涛. 南宋的医学. 中华医史杂志,1954,(1):40~48.
32 李涛. 中国医学史发展大纲. 中华医学杂志,1954,40 (2):146~152.
33 松声. 新旧医 (中西医) 学术交流问题的我见. 中华医史杂志,1954,(2):85~87.
34 李涛. 金元时代的医学. 中华医史杂志,1954,(2):88~97.
35 李涛.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中华医史杂志,1954,(3):168~173.
36 李涛. 我国第一部医书 《内经素问》 简介. 中华医史杂志,1954,(4):236~238.
37 Lee T.Achieve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Southern Sung dynasty (1127~1279 A.D.). Chin Med J,1954,72 (5~6):225~242.
38 李涛. 明代本草的成就. 中华医史杂志,1955,(1):9~17.
39 李涛. 中国对于近代几种基础医学的贡献. 中华医史杂志,1955,(2):110~112.
40 李涛. 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大纲. 中华医史杂志,1955,(4):237~241.
41 Lee T.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Chin (1127~1234 A,D.)and Yuan (1234~1368 A.D.) eras. Chin Med J,1955,73(5~6):241~258.
42 李涛. 明代医学的成就.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1):43~63.
43 李涛. 祖国神经病学简史. 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4):264~269.
44 Lee T,Ch’eng CF. Some early records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 Med J,1962,81 :55~59.
相关参考
在无锡的著名风景区蠡园附近,有一座小学。这时已是炎炎夏日,师生都放暑假了。学校里只有宋校长和音乐老师方春江、国文老师李涛三人没有回家。宋校长心中明白,虽说是兵荒马乱的年月,老友李伯年的公子李涛与音乐教
核心提示: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毛主席、朱老总、周恩来当然是最重要的决策者,但三人的身边总是不能少了李涛,有什么问题都要随时向他咨询。三大战役时,各野战军收到的中央军委的指示电令,其实大多数都是李涛起草的
1955年开国上将排名:1、萧克。2、李达。3、张宗逊。4、李克农。5、王震。6、许世友。7、彭绍辉。8、张爱萍。9、杨成武。10、韩先楚。11、李涛。12、傅秋涛。13、王平。14、吕正操。15、傅
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上将: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1950年7月7日下午,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聂荣臻、林彪、谭政、罗荣桓、萧华、李克农、杨立三、李涛、许光达、萧劲光
辽沈战役:一0一高地再次出现危机。在新六军军长李涛的督战下,攻击部队组织起一支大约三百人的“敢死队”。同时,尉级军官也组成了一支“效忠党国突击队”,在两个团的配合下,“敢死队”和“效忠党国突击队”排成
第一次远征时,文工团和护士都死光了,所以部队里面没有女的,连护士都是男的。廖耀湘、李涛就下令,让学生大队上来,给大家唱歌高兴高兴。就派车接我们到师部去,全师一万二千人,除了必须留守的都来了,搭个大台子
新6军军长李涛被打红了眼。当即决定成立“敢死队”。并许诺:“谁参加‘敢死队’奖金圆券30万元,第一个冲上山的增加一倍。”谁想这一招并未见效。因为这种许诺已有多次了,但事后极少兑现,士兵们对此早没了信心
1948年10月26日凌晨,解放军第3纵队奇袭胡家窝棚,打碎了廖耀湘兵团的司令部。天亮后,廖耀湘跑到了新1军新30师师部,新1军军长潘裕昆、新6军军长李涛、第71军军长向凤武、兵团参谋长杨焜等人也先后
第一次远征时,文工团和护士都死光了,所以部队里面没有女的,连护士都是男的。廖耀湘、李涛就下令,让学生大队上来,给大家唱歌高兴高兴。就派车接我们到师部去,全师一万二千人,除了必须留守的都来了,搭个大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