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汤文通人物简介

Posted 大豆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汤文通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汤文通人物简介

·汤文通



汤文通,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早年在江苏、福建、浙江,后在台湾,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60余年,著作甚丰,《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书是其代表作。对水稻性状遗传、稻种亲缘关系、休眠性和稻米胀性等均有精辟研究。在大豆上倡导蕾期授粉,使杂交技术变难为易; 确立杂种后代选择指标,使育种进程有章可循; 选育出 “台大1—7号”大豆良种,增产幅度大,为台湾省大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辛勤耕耘六十载 教书育人志不移



汤文通1900年10月2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07年(8岁)随其父汤清润(米行侨商)到缅甸仰光,就读于侨办小学。1909年因父病同返乡梓。不久父逝,遂留家乡读书,1918年毕业于泉州中学。1920年随其兄汤文炳至菲律宾,在马尼拉华校教书两年。1922年辞职回国。在泉州本市佩实小学任教。

汤文通自幼勤奋好学,深得母、兄钟爱。在家人帮助与亲友资助下,他于1924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科。1926年转入国立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29年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旋升任讲师。1930—1935年除专心教学外,在系主任赵连芳教授领导下,从事水稻、高梁等作物的遗传与生理学研究,并进行育种工作。还主持过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佳的崑山稻作试验,工作努力,成绩出色。

1935年赴美深造,入得克萨斯州立农工大学研究所进修,但因用功过度,体力虚弱,失眠严重,不得不提前返归祖国。健康情况好转后回母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汤文通应原籍省政府邀请回闽,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府农业技术专员。兼农民师资训练所所长,省立长乐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及长乐农场场长等职。福建省府西迁永安后,成立了福建省农业改进处,汤文通兼任该处农业科科长。后任福建省农事试验场场长及省立高级农业学校校长,历时两年。后终以行政事务烦琐,与其性格及健康状况不甚相宜而辞职。1940年离闽赴浙,到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任简任技正,兼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1944年因兄病逝永安,再度回闽,任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汤文通应赵连芳之邀,于1946年8月去台湾。他在台数十年,先任农林处统计室筹备主任,后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艺系主任,1948年任所长。在职4年,除管理场务和增修设施外,并积极带头开展试验研究工作,为台湾省农业复兴作出了贡献。汤文通1948年受聘为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辞去系主任,专心教学、科研及著作,1973年 (74岁) 退休。1986年 (87岁) 台湾大学因其在校执教成绩卓著,颁赠“名誉教授”荣衔。现在汤文通已年逾九旬高龄,仍热心于培育人才,常至台大义指务导学生撰写论文,仍关心海峡两岸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

开展水稻基础研究 成绩卓著造诣深



汤文通1929年大学毕业。初出校门便崭露头角,成为赵连芳教授的得力助手,一方面担任助教,另一方面随同研究水稻的遗传与生理,进行水稻杂交育种工作,还一度主持中央大学崑山稻作试验场。他工作踏实,不辞劳苦,经常赤脚下田,亲手操作; 日未出已下田,日落后方收工;农忙季节,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因此深得当地农民称赞。该场30年代育成的水稻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几省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左右。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水稻小穗长度遗传研究》,并译介《水稻连锁遗传之研究》等文。

汤文通长期从事水稻研究,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成绩显著,学术造诣很深。

他在“水稻品种间及地域间之差异研究”中,证明血清判断法、糙米浸出液对甲烷青液呈褪色反应,和在磷酸钠中的发芽现象,都可以判断其亲缘型别或原产地区。这方面的研究在学术上很有价值。

对“稻米胀性之研究”结果说明水稻品种间尤其是型别间颇有差异。这对稻种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当育成一个品种,如果其它性状与别的品种相近,而胀性独大,则在稻米的食用经济价值上有可取之优点。

通地“水稻休眠性之研究”,他发现水稻也有休眠期,约为20—45天。水稻休眠性之机制作用在于内外颖钩合过紧。除去内外颖,休眠性即失去。根据这一研究结果,他认为培育休眠性优良的品种,可以解决水稻收获期遇雨,或收割后处理不当造成穗发芽等问题,避免稻谷损失。这项成果曾获得台湾省特种教育基金会奖金。

在作物休眠性研究中,汤文通还作了 “落花生休眠性及催醒试验”,以及“落花生品种间性状之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对花生栽培及品种选育颇有应用价值。其中花生休眠性研究发现具有休眠性的大粒种用消毒剂uspulum处理即可打破其休眠性,该项成果亦获得台湾省特种教育基金会奖金。

潜心大豆遗传育种研究 硕果累累业绩丰



汤文通于1956年开始进行大豆杂交育种与遗传研究,并利用大豆属野生种(G. for mosana)与栽培品种杂交为材料,经数载努力,于1962年前后首次在台湾育成了 “台大1—7号”大豆良种。这几个良种丰产,抗倒伏,优于“百美豆”、“三国大豆”、“十石大豆”等从日、美引进的品种,在高雄、屏东一带不推而广,春作产量高达167—200公斤/亩 (2500—3000公斤/公顷),秋作亦有133—167公斤/亩 (2000—2500公斤/公顷),很受台湾南部农民欢迎。这项研究成果对油料不足、蛋白质匮缺的台湾省来说,贡献殊大。这也使过去一般学者认为大豆在台湾只能作为饲料作物栽培,不能作为食用或油料作物栽培的观念有了改变。

在研究大豆杂交育种工作中,汤文通发现大豆有雌蕊先熟现象,因此首创蕾期授粉方法,使大豆杂交技术变难为易。过去认为大豆花形小,杂交非常困难,累遭失败。他的这项研究基本解决了大豆杂交育种上的一大难题,并发表有《大豆交配技术研究》、《大豆花粉发芽之研究》等论文。该项??术已为国外学者所采用。

汤文通除潜心于大豆育种工作外,进而研究“大豆属种间杂种量与质性状遗传”及“台湾野生大豆之特性研究”。他以在台湾采得的6个大豆属野生种为材料,应用细胞遗传学和生统遗传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结果。当遗传研究告一段落后,他将理论研究所获新知识,应用到育种实际中,进一步研究具有实用性且有较高学术意义的大豆育种方法,发表了《大豆多元体之诱致及其利用价值》及《大豆杂种后裔选种指标之研究》等多篇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无论在学术理论和实用技术方面均具有创造性,逐步进行,蔚成系统,这在台湾省农业科研中是不可多得的成绩,经台湾省中华农学会提名推荐,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门1963年学术奖。

严谨治学著述丰厚 为人师表两袖清风



汤文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他从青年时代起便矢志献身教育,兢兢业业,为国家培育英才。先后在中央大学、英士大学、协和大学、台湾大学,以及福建农民师资训练所,福建高农等校执教,讲授作物学、稻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经常挑灯准备教材,不辞辛苦。他有感于农业院校缺少良好教科书和参考书,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于是致力编著教科书。先后出版了农艺方面教科书18册。1950年,他和赵连芳共同编著的《作物学》上下集,由台湾书店发行,再版多次。又相继编著出版了大学用书《农艺植物学》、《作物栽培原理》等。1967年大学用书《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出版后,被欧洲育种学杂志Euphytica推介为世界作物育种学名著之一。他退休后还与高景辉合著《植物生长与分化》一书。据不完全统计汤文通已发表的研究报告与学术性论著计有中英文105篇,其中大多数是关于水稻和大豆遗传育种和生理研究的论文,此外也涉及花生、甘薯,小麦、马铃薯、玉米、棉作、洋葱和饲料作物的育种方法以及综合性的抗病、抗虫育种问题等论著,可见他的学识既有专长,又很广博。

为了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科学水平,汤文通与几位同行契友,共同发起创办《科学农业》杂志,于1953年7月创刊,旨在以科学方法发展农业,以充裕人民生活。主要介绍世界最新农业研究之精华,综合性文献和专题讨论,内容充实新颖,这是台湾省唯一私人刊行的定期学术性刊物,由汤文通主编兼发行人达二十一载之久,迄今该刊物发行已40载,按期刊出,这里凝聚着他辛勤工作的心血与汗水。

汤文通秉性仁厚,不擅言辞,但他为学治事,都严守“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的原则。根据此原则,他在校执教时,对学生要求严格,诲人不倦。1938年汤文通兼任福建省高农校长时,亲订校训为“手脑并用”,并以对联“慕虚荣,爱利禄,不是现代学子;求真理,讲科学,方称进步青年”与诸生共勉,当年在校师生都深受感召。汤文通自己对其原则更注重身体力行。据他在台湾大学的同事讲,1948—1973年间,台湾公教人员待遇菲薄,那时汤文通一人薪资,要赡养六口之家,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决心不另求兼职兼薪,每天除备课、授课和从事研究工作外,即埋头写作。当年台湾大学四号馆每晚最后熄灯者为汤文通。他日常生活简单朴素,五十而后,不沾烟酒,亦无特别嗜好。他常自嘲一生“一身瘦骨,两袖清风,”然而他有丰富的学术著作,他有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上的重大贡献,他有高尚的道德风范。这正是汤文通为人师表,受人尊敬之所在。

简历



1900年10月29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1918年 在泉州中学毕业,执教于本乡小学。

1924—1926年 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前身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1926—1929年 转学南京东南大学农学院 (后改称国立中央大学)

1929年 于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1930—1935年 与赵连芳共同研究水稻、高粱等作物的遗传和生理,并进行育种工作。

1935—1936年 赴美国,入得克萨斯州立农工大学研究所进修。后因健康状况回国。

1937年 任福建省政府农业技术专员,兼福建省农民师资训练所??长,省立长乐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和省立长乐农场场长。

1938年 兼任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农业科长,福建农事试验场场长,福建级农业职业学校 (由全省省立农校合并建成) 校长。

1940年 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任技正。

1941—1944年 任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4—1946年 任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

1946—1948年 任台湾省农林处统计室筹备主任,旋转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艺系主任。

1948—1951年 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所长,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

1951—1952年 任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3—1973年 任台湾大学教授,创办《科学农业》刊物,任主编及发行人。

主要论著



1 汤文通. 水稻小穗长度遗传研究,中央大学,农学丛刊,1921,第二号.

2 汤文通. 稻米胀性之研究,协大农报,1943,第6期.

3 汤文通.用血清判断法检定若干稻种亲缘关系之初步研究,协大农报,1943,第7期.

4 汤文通. 台湾之农业及其研究,台银季刊1947,1 (3): 1—9.

5 汤文通,黄正华.糙米浸出液对甲烷青液所呈褪色反应之地域及品种间差异,台农试所专报,1947,第5号.

6 汤文通,黄正华.印度型及日本型稻在磷酸钠溶夜中发芽现象之差异,台农试所专报,1947,第3号.

7 汤文通. 台湾农业之改良,农报,1948,2 (1): 1—14.

8 汤文通,莫强. 台湾之稻作,农报,1948,2 (2): 69—79.

9 汤文通等. 台湾省纺织用纤维麻类之栽培及复兴途径,台湾建设,1948,1 (4): 8—14.

10 汤文通.关于粮食资源报告,台湾省中华农学会,1950年年会特刊,1950,88—90.

11 汤文通,蒋瑞民.落花生休眠性及催醒试验,台湾糖业季刊,1952,4 (1、2): 390—397.

12 汤文通. 马铃薯芽的休眠及其处理,台湾农林,1953,7 (3):49—50.

13 汤文通. 稻的演进,科学农业,1953,1 (5) 1—6.

14 汤文通,陈镇和.落花生之光期感应及照射效果.科学农业,1953,1 (2): 7—15.

15 汤文通,蒋瑞民.大粒及小粒种落花生若干性状之比较,台大农院研究报告,1953,2 (5): 23—33.

16 汤文通. 杂种优势与作物育种,科学农业,1955,3 (1): 1—10.

17 汤文通,蒋瑞民. 稻之休眠性研究,台大农院研究报告,1955,4(1):1—7.

18 汤文通. 不割顶去雄杂种玉蜀黍种子之生产. 科学农业,1955,3(6): 15—21.

19 盧守耕,汤文通等.水稻收获前后发芽损失之防止. 台大十周年校庆纪念专刊,1956,163—172.

20 汤文通,蒋瑞民. 种子之休眠. 科学农业,1956,4 (10): 390—396.

21 赵连芳,汤文通编著. 作物学,台湾书店.

22 汤文通. 甘薯自种法. 科学农业,1957,5 (4): 131—151.

23 汤文通编著. 农艺植物学. 台大农学院丛书第一号,1957.

24 汤文通,陈镇和.大豆Glycine max与G. Formosana之杂交研究.台湾省中华农学会会报,1959,新 (28): 17—23.

25 汤文通,陈镇和. 大豆交配技术研究. 台湾大学农学院研究报告,1959,5 (3): 1—5.

26 袁宸宣,汤文通等. 稻花芽分化观察. 台湾省中华农学会会报,1960,新 (31): 13—19.

27 戴乔治,汤文通等.大豆种间杂种Glycine max X G. formosana第一代 (F1) 之异常植株. 科学农业,1960,9 (9—10): 301.

28 汤文通,戴乔治. 1961,大豆育种法. 科学农业,1961,9 (3—4): 78—99.

29 汤文通.土壤含水量对于水稻生理与根系发育之影响.台湾省推行轮灌工作报告,1961,85—96.

30 汤文通编著. 作物栽培原理. 台大农学院丛书第十一号,1961。

31 汤文通编著. 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 台北: 科学农业,1962.

32 汤文通,林齐强.几种在台湾发现之大豆属野生种特性研究. 台湾省中华农学会会报,1962,新 (37): 15.

33 汤文通,戴乔治. 大豆种间杂种 (Glycine max X G. formosana).中研院植物学汇刊Vol. Ⅲ No. 1(英文) 1962,3 (1): 39—60.

34 武光东,汤文通.大豆花粉发芽之研究.台湾大学农学院研究报告,1962,6 (3): 80—88.

35 汤文通,李水龙.稻生长各期耐旱性试验. 台湾大学农学院农艺系研究报告,1963,45p.

36 汤文通,大豆杂种后裔选种指标之研究. 台湾省中华农学会会报,1963,新 (41): 1—6.

37 汤文通,林齐强. 大豆多元体之诱致及其利用价值的研究.中研院植物学汇刊Vol. Ⅳ No. 2 (英文),1963,11 (3—4): 112.

38 汤文通,邬宏潘. 大豆品种间单性状判别函数之研究. 杂作简报,1964,(6): 118—119.

39 汤文通,邬宏潘. 大豆栽培品种产量判别函数之研究. 杂作简报,1964,(6): 120—123.

40 汤文通,戴乔治.大豆育成品种之稳定性的研究.科学农业,1965,

43 (11—12): 336.

41 汤文通,蔡文福. 大豆荚果之发育过程及蛋白质油分含量之变化.科学农业,1969,7 (1—2): 33—34.

42 汤文通. 缩短大豆育种年限之研究. 科学农业,1969,17 (9—10); 167—172.

43 汤文通.水稻混合集团内生长竞争趋势之研究.台湾省中华农学会会报,1970,新 (70): 1—17.

44 汤文通,张佳雄. 大豆愈伤组织之生长及根形成之研究. 台湾省中华农学会会报,1974新 (85): 3—12.

45 汤文通编著. 农艺学 (上、下册). 大同书店,1967.

46 汤文通,高景辉合著. 植物生长与分化,台湾大学农学院出版,1978.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马建忠与《马氏文通》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出生于信奉天主教的商人家庭。1862年,马建忠的大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从此,马家与李鸿章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

历史人物 汤玉麟简介 汤玉麟怎么死的 汤玉麟儿子 汤玉麟骑虎

  中文名:汤玉麟  别名:汤阁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义县  出生日期:1871年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949年  职业:军人、热河省省长  主要成就:旅

知名人物 汤玉麟生平故事简介,汤玉麟历史评价,汤玉麟怎么死的?

汤玉麟,字阁臣。1871年(清同治十年)生于奉天阜新县马吉沟村。后迁奉天黑山县汤家窝堡。汤玉麟的外祖母是蒙古族人,因此他有蒙古族血统。汤生性鲁莽,以好打群架著称,因其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二,故人送绰号

知名人物 汤寿潜生平故事简介,汤寿潜历史评价,汤寿潜怎么死的?

汤寿潜,原名震,字蛰先,一作蛰仙。浙江山阴县天乐乡大汤坞人。1856年7月3日(清咸丰六年六月初二)生。其父汤沛恩以塾师为业,同治年间曾在陕西武功盩厔(今周至)等地充任幕僚。汤寿潜少年时在家乡读书,“

历史人物 张汤历史评价 张汤人物生平 张汤人物简介 张汤的死因

  本名:张汤所处时代:西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杜陵(今陜西西安东南)www.cha138.com去世时间:公元前116年12月主要作品:《越宫律》《朝律》职业:酷吏官职: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水浒金钱豹子汤隆是怎么死的?水浒汤隆简介

水浒金钱豹子汤隆是怎么死的?水浒传汤隆最后结局是什么?水浒汤隆简介:汤隆,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号称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祖宗几代以打造军器为生。呼延灼用连环马打败梁山人马,汤隆献计说徐宁会用钩镰枪法破

水浒金钱豹子汤隆是怎么死的?水浒汤隆简介

水浒金钱豹子汤隆是怎么死的?水浒传汤隆最后结局是什么?水浒汤隆简介:汤隆,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号称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祖宗几代以打造军器为生。呼延灼用连环马打败梁山人马,汤隆献计说徐宁会用钩镰枪法破

历史人物 东北军汤玉麟简介及生平 汤玉麟怎么死的

  ,东北军,清末及中华民国军事人物。字阁臣,1871年出生于直隶省承德府朝阳县(今属辽宁省),祖籍山东烟台市掖县。早年他跟随海沙子做马贼,号称汤大虎。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任张作霖所率第27师骑兵第27

历史人物 继承人汤立群是谁演的_汤立群扮演者吴冕个人资料,继承人汤立群是谁演的_汤立群扮演者吴冕个人资料

   继承人汤立群是谁演的_汤立群扮演者吴冕个人资料  中文名:吴冕  国籍:中国  身高:168cm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9年10月13日  职业:演员  吴冕个人资料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汤隆? 金钱豹汤隆简介

金钱豹汤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之所以叫他金钱豹,是因为他铁匠出身,因为打铁的时候,四处飞溅的贴花让他浑身上下留满了伤疤。汤隆铁匠世家,祖辈时代以打造军器为生。汤隆原本也继承了家业,可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