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仲贤人物简介
Posted 遗传学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仲贤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仲贤人物简介
·吴仲贤
吴仲贤,动物数量遗传学家,教育家。我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奠基人之一。他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把评定畜禽数量性状的遗传值公式化,并利用 “杂种遗传力” 的概念,提出杂种优势预测的新方法,为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仲贤,湖北省汉川县人,1911年5月12日生。1933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大学生物系,获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5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动物遗传学,获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孟德尔遗传学在畜禽数量性状如乳、肉、蛋、毛的增产改良方面的应用。这在他当年出国学习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经过学习和探索,才发现这一主攻方向需要引用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在现代遗传学发展过程中,数量遗传学是第三代遗传学,即孟德尔遗传学与数学相结合而产生群体遗传学; 群体遗传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产生数量遗传学。因此用孟德尔定律去套数量性状是无能为力的。由于他在学习细胞遗传学的过程中很早就注意与数学、统计学的结合,为他以后主攻数量遗传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及时地跟上了遗传学的这一发展趋势。
在现代遗传学发展过程中,1918年至1932年是群体遗传学时代,1937年至1947年是数量遗传学的奠基时代。吴仲贤在攻读博士期间,恰好处于这两个遗传学发展时代的中间。他之所以能接受这一时代影响,原因有二。首先,他在大学期间攻读的是生物学。当时学校教学体制刚好改为学分制,要求有主修和辅修。他辅修的是物理学,而物理学又要求懂微积分与微分方程。他认为一个生物系学生辅修物理学,就“如虎添翼”,使他可以广泛地阅览一些含有数学公式的生物学论文。这不仅启迪了他对数量遗传学的兴趣,也为他以后钻研数量遗传学提供了条件。其次,他当时很不满于孟德尔遗传学对改良数量性状无能为力的状况,而仅仅靠一些质量性状的分离组合,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即使在T. H.摩根(Morgan)提出基因学说以后,问题仍未解决。因此,他毫不迟疑地投身到发展数量遗传学的事业中。
中国遗传学的发展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遗传学本应在我国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教条地学习苏联,使我国遗传学研究受到巨大的损失。当时武断地全部取消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强制推行米丘林遗传学。在高压下,吴仲贤不得不改而讲授家畜饲养学。1956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后,召??了著名的 “青岛会议”。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国遗传学的发展,是我国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吴仲贤在青岛会议上,坚持了科学原则,捍卫了经典的孟德尔摩根遗传学的理论。此后,他重返遗传学讲坛,急起直追,孜孜不倦地重新学习研究,充实新的内容,力图弥补失去的时间。从1959年到1966年这短短的7年中,他又重新开设动物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招收了多名研究生、进修生,进行新的科学研究,推导出一系列能直接指导并应用于畜禽育种实践的公式,简化和系统化了这方面的理论。这些成果都搜集在他在 “文化大革命”后完成的著作 《统计遗传学》一书中。此外,他还大力介绍遗传学方面的新进展,如DNA的结构模型、遗传密码在进化论和基因工程中的意义。这些都在有关报纸、杂志中公开发表。但是“青岛会议” 以后不久,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又使遗传学险遭灭顶之灾。他也被下放“劳动改造”,不得不再次被迫停止教学和科学研究。
197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多年勤奋研究的结晶,我国数量遗传学史上第一部专著——《统计遗传学》。加上1978年我国研究生制度的恢复,才使他得以正式为研究生讲授数量遗传学这一门新课。
数量遗传学是自40年代中期各种遗传参数具备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到了70年代,不仅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轮廓,而且已大量应用于各种畜禽和作物的选择改良,取得了经济上的成效。他在《统计遗传学》 一书中总结了畜牧业中乳、肉、蛋、毛的增产和品质改良、提高的理论,把1937年J. L. 拉什(Lash)书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化,同时还简化了符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这本书作为教材,亲自讲授给他的研究生20余人。
在此之前,我国育种工作停留在一个经典的水平上。数量遗传学的新概念如重复力、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以及相应公式推导的引入,把我国的数量性状育种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畜禽生产水平,还加快了遗传进展和育种步伐,起到了加速畜牧业现代化的作用。《统计遗传学》这本巨著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的动物遗传育种科技工作者系统学习数量遗传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他们在国内外发表的很多重要的研究论文和报告,都引用、参考这本书的理论和观点。国外同行专家对这本书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英国著名的数量遗传和动物育种学家A.罗伯逊教授(Rorbert-son)1980年在Biometrics杂志的书评中指出,由于对数量遗传理论,特别是对于选择的一种相当正规的论述,认为吴仲贤教授编著的 《统计遗传学》是一部令人惊异的著作。
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培养了一大批数量遗传学接班人和学科带头人。到目前为止,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研究??以及种用畜禽场等都拥有数量遗传学的骨干力量。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已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如盛志廉、吴常信等,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改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有的改学数理统计,然而都是在相邻近的学科领域内,我国自己的数量遗传学队伍愈来愈壮大。无论在教学、科研或生产上都将是我国畜禽育种现代化的攻坚力量。回想过去,看看现在,“青岛会议” 以前的那种被取消、被批判和被讪笑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吴仲贤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四个方面:
1. 在家畜饲养学中,他建议用“马力小时”作为衡量马的工作单位,以代替“英尺磅”或“公斤公里”。因为用英尺磅或公斤公里作单位,就要用几十万或几百万英尺磅或公斤公里来衡量工作,人们很难直接意识到究竟做了多少工作。而每马力是550英尺磅/秒,马力小时则把英尺磅化为马力,乘以秒化为小时数。如以1500磅体重的马认为有一匹马力,较小的马可乘以一个系数,例如0.7。小时则标志工作的时间。这样,一匹马做8小时的工,即可认为是5.6个马力小时的工作量。如1马力小时需1个苏联饲料单位,那么这匹马就需要5. 6个苏联饲料单位。如用其他的饲养标准则可以按每马力小时的需要乘以5.6,这是很容易计算的,而且可以直接地意识到工作量的多少,使用极为方便。
2.在家畜育种学中,他推导出各种主要畜禽繁殖速率的公式,并算出历年繁殖数的总表。根据这些表格可以直接查出按一定的生殖率和成活率,在一定的使用年限内可以达到的繁殖总头数。这在制定牧场计划时是非常有用的。
3.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估测遗传值 (或称育种值) 方面。他把根据各种资料综合评定家畜家禽数量性状的遗传值的方法都公式化了。这里有根据畜禽本身、谱系、全同胞、半同胞和后裔来全面评定畜禽的公式,使育种工作者可以按他现在已有的全部资料来进行评定。虽然在以前国外也有一些公式,但都是零碎的,没有一整套可以利用的公式。同时他的这些公式没有电子计算机时也都可以应用,这在缺乏电子计算机设备的地方不能不说是一大帮助。这项成果获农业部1981年技术改进一等奖。
4. 在杂交育种中,他摈弃了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来分析杂种优势的方法。因为根据这种分析方法,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不对称的,前者取决于所有杂交组合。而后者只取决于某一特殊组合,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公式的复杂性。他利用 “杂种遗传力” 的概念把遗传效应分为加性的和非加性的,从而大大地简化了推导过程和所得到的公式,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杂种优势的预测。这就把杂交育种和纯系育种的理论统一于遗传力一个概念之内。这种新的理论一提出,就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
在教育思想上,他认为生物科学要以精确科学即数、理、化为基础,这样才能深入,因此大学生必须有较全面地训练。这和他主张学分制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除主修外,必须有??个辅修或两个辅修,个别学生还可以有双主修。而将来的发展则可以因时势或机会来确定,务使其能有较大的选择和适应的自由。他认为学术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分科则是为了方便,他个人就是按这个原则学习的。他除了热爱自然科学外,还对西方文学颇有兴趣。他曾在抗战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本英文小说,即“An Idyll of Gold Valley”(金谷的颂歌),已由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的问世,体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与才华,以及英语写作的造诣。
他非常爱惜自己的学生,往往以这样的话激励他们:“我们不仅是我们现在的自己,也是我们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他认为教育是创造性的,并寄厚望于青年一代。虽然他也有过不少辛酸的经历,但是他信奉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得到多少,而在于他对社会贡献多少”。这就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吴仲贤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遗传学报》和《中国畜牧学报》编委。曾参加1982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世界第二届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会议》,他的论文《中国太湖猪遗传参数的估测》,被收录到“会议论文集”中。1986年7月他参加了在美国林肯市纳布拉斯加大学召开的 《世界第三届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会议》,并发表了题为《使配合力与遗传力统一的杂种优势新理论的研究》的论文。1987年应美国邀请,参加了在北卡罗来纳州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量遗传学会议》,并宣读了《新的杂种优势运筹理论及其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论文。
简 历
1911年 5月12日 生于湖北省汉川县。
1933年 毕业于武汉华中大学生物系,获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1933 —1935年 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
1935 —1937年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动物遗传学,获博士学位。
1937 —1939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研究动物营养学。
1939 —1940年 在贵州省蚕桑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0 —1943年 先后任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授。
1943 —1946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6 —1949年 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畜牧系系主任。
1949 —1990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曾任系主任 。
1978 —1986年 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1983 —1990年 连任两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数量遗传研究会会长。
主 要 论 著
1 吴仲贤(译).皮毛兽的冬季饲养(俄文). 北京:农业出版社,1954.
2 吴仲贤 (译). 生统遗传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3 吴仲贤. 动物遗传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1.
4 吴仲贤. 统计遗传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5 吴仲贤等. 动物遗传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0.
6 吴仲贤. 群体遗传学 (英文).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7 吴仲贤. 关于根据半同胞、全同胞、后裔和个体本身的不同组合综合评定牲畜的遗传值的公式推导. 数量遗传通讯,1981 (5).
8 吴仲贤. 蛋鸡育种原理. 中国畜牧杂志,1981 (6): 1—2.
9 吴仲贤. 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与相应的密码子数的关系(一项分子数量遗传学的研究). 数量遗传通讯,1983 (5): 3—11.
10 吴仲贤,张文灿. 杂种优势及其统计检验. 数量遗传通讯,1983(5) 26—31.
11 吴仲贤. 从达尔文到基因工程师们.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4.
12 吴仲贤,李明定. 遗传力与配合力的结合及其在杂种优势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学报,1987,18 (4) 217—221.
相关参考
吴仲行湖北黄陂人。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科、北京陆军部讲武堂。后曾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受训。1929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中、上尉科员。1932年任湖北省保安处少校处员、
家庭吴健雄出生在江南小镇江苏太仓浏河镇。乃父吴仲裔先生是位思想开明有远见卓识的达观人士。他早年就读于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上海、西安交大前身),因不满校方禁止新思想的传播,参予闹学潮的行列。学潮之后,毅然...
梁适一梁适,字仲贤,真宗咸平三年(1000)出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梁灏,雍熙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年42岁暴病卒。梁灏死的时候,梁适还小,他的哥哥梁固恩荫获出身。梁
梁适是北宋官员,生于宋咸平三年,字仲贤,后入朝为官。梁适做官和旁人不同,朝中官员大多数都是通过可科考正儿八经考进来的,梁适却是沾着祖上的光,被皇帝赐的官。虽然不比一般进士出身的人硬气,但好歹是会做
梁适是北宋官员,生于宋咸平三年,字仲贤,后入朝为官。梁适做官和旁人不同,朝中官员大多数都是通过可科考正儿八经考进来的,梁适却是沾着祖上的光,被皇帝赐的官。虽然不比一般进士出身的人硬气,但好歹是会做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
抗战时期,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王必成(右)和政委姜渭清(左)、苏南区行政公署主任吴仲超合影1912年,王必成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少年投身革命,1928年参加当地赤卫队和共产主义青年团,1
春秋时期的吴国的国君:吴太伯,吴仲雍,吴季简,吴叔达,吴周章,吴熊遂,吴柯相,吴彊鸠夷,吴馀桥疑吾,吴柯卢,吴周繇,吴屈羽,吴夷吾,吴禽处,吴转,吴颇高,吴句卑,吴去齐,吴王寿梦兴王乘,吴王诸樊顺王遏
历史人物 梁适简介 梁适是怎么死的 梁适的故事 梁适是怎样的人
本名:梁适 别称:赠司空兼侍中,谥“庄肃” 字号:字仲贤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东平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 去世时间:
【新闻背景】 2009年6月正当《潜伏》在全国各地热播之际本刊编辑部接到一位73岁老者从长沙打来的电话声称是该剧中国民党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儿子仲夏(原名吴仲霞)。因为父亲籍贯在湖北所以他想找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