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瑞琪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任何人的知识不可能超过他自己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瑞琪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瑞琪人物简介
·陈瑞琪
陈瑞琪,纺织机械专家、教育家,对高速锭子的研究有专长。所研制光学式锭子振动测定仪、光电式锭子轨迹测定仪,为高速锭子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检测条件;与企业合作研制的具有原创性的分离式高速锭子,为细纱高速高产作出了贡献。
陈瑞琪,1933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195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学,同年9月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期间(1953年9月—1954年5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4年6月回到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进入纺织机械设计本科专业学习,至1957年毕业,后留校在机械工程系纺织机械教研组任教。
1960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成立纺织机械研究室,陈瑞琪任该室副主任,负责新型纺织机械的研究和组织工作。还担任高速锭子课题组的负责人,参与上海纺织行业组织的细纱高速研究组,并任由锭子制造厂和若干纺织厂组成的锭子高速研究组组长。1966—1971年,科学研究工作中断。1972年复课,他负责机械工程系的复课及招生工作。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室建制,他又回到研究室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承担了光电式锭子振动轨迹测定仪的研制工作。
1981年4月—1983年4月,他被纺织工业部选派至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纺织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在Emerson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纺织机械振动及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
1984年5月,他被任命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1994年4月从副校长的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仍在机械工程学院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多年来,他完成了纺织工业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及中国纺织总会等部门安排的七项科研项目,以及一批与企业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获得了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一项;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两项。指导了15位博士生、18位硕士生、1位博士后。主编出版了两本专著。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了70余篇研究论文。
开创了我国纺纱锭子的振动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我国纺织厂细纱机普遍使用的是HM型锭子,该锭子的上下轴承系统均为刚性支承结构,当锭子工作在15000转/分时,锭子即产生异常振动。当时,纺织界就有人认为15000转/分是锭子的极限转速,无法再提高。
陈瑞琪在学习国外有关高速转子的振动理论后,结合锭子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制的光学式锭子振幅测定仪对锭子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在对HM型锭子进行了系统研究后,他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锭子的振动特性:锭子有临界速度的共振、分谐波共振以及自激振动。根据当时HM型锭子所出现的问题,他认为第二临界速度远在30000转/分以上,而在15000转/分时所发生的异常振动属于一种分谐波共振,它是由于下轴承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他结合对当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德国SKF公司的HF型锭子的分析研究,指出采用柔性的下支承系统可防止锭子的分谐波共振,并可稳定地在15000转/分以上的区域运转,为当时我国对新型弹性锭子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与锭子制造厂和使用厂合作研制出了D12系列分离式弹性锭子。这种结构的锭子??直沿用至今。
进入90年代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细纱机普遍采用高速小卷装,锭子的速度突破了20000转/分;而现用的D12系列下弹性支承锭子在20000转/分以上运转时有振动增大的趋势。他根据多年的研究结论,指出锭子要越过20000转/分必须采用上下都是弹性支承的结构。他在1995年完成了纺织总会“双弹性支承高速锭子”研究项目,通过了技术鉴定。1998年又完成了纺织总会“高速锭子动态结构优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项目。
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他还结合指导研究生工作,与本校力学教研组的教师密切合作,提出了多种锭子临界速度及动力特性计算方法,并将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综合、归纳、总结和提高,出版了科技专著《纺纱锭子的理论与实践》。此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1997年获得了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还结合纺织工业中多机台、速度高、噪声大的特点,收集及研究了各种纺织机械的噪声源及其产生原因与降噪措施,主编了?纺织机械噪声控制》专著,作为纺织高校的参考教材,1999年获得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还将机械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内涵与自己的具体研究课题相结合,提出了在“纺织机械”二级学科下建立“高速回转机构的动力学和摩擦学”研究方向。其中的高速回转机构包括环锭纺细纱锭子、转杯纺轴承系统、空心锭子、倍捻锭子、粗纱锭翼、高速卷绕头、变形丝假捻器等现有纺织机械中的一切高速回转件;摩擦学的内涵则包括机械中的摩擦、磨损、润滑机理和材料等方面。从而使对纺织机械关键零部件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学术性、综合性和完整性。
他认为要研究高速回转件的动力学,测试手段是关键。为此他研制了光学式锭子振动测定仪、光电式锭子轨迹测定仪、扭簧式锭子测功仪。这些测试装置在锭子及其他回转件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生产企业的关注,成果转让给仪器制造厂批量生产,并获得了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积极推进棉纺细纱高速生产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棉纺行业成立棉纺细纱高速小组。陈瑞琪作为高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此项工作,并担任了其中锭子高速小组组长。当时的研究目标是锭速达到18000转/分。
锭子高速研究兵分两路:一路以棉纺厂为主,在原HM型锭子的基础上改造以适应高速,简称为老锭改造;另一路以锭子制造厂为主,设计新的高速锭子。陈瑞琪在这两方面都参与了研究工作。
在与上海纺织机械专件厂的合作中,陈瑞琪主张:为防止锭子高速时的自激振动和分谐波共振,新锭子必须刚柔结合,并能自调中心。经过无数次的设计和试验,一种我国自行设计的分离式高速锭子诞生了。这种锭子能在18000转/分的速度下稳定工作,而且结构简易,加工安装方便,因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应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分离式高速锭子的研究成果被补评为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至今已30多年,此种高速锭子仍被部分纺织厂使用,说明了它的技术生命力。
到了90年代,随着细络联技术的成熟,细纱机的发展方向又回到高速小卷装,国际上发展了新一代适应于20000转/分以上的高速锭子。陈瑞琪提出了A、B、C型系列高速锭子的设计思想:A型锭子为现有单弹性锭子作局部改进而成,结构简单,适应于20000转/分以下的转速;B型为双弹性锭子,适应20000转/分以上高速;C型为双振动系统锭子,结构较为复杂,速度能达到25000转/分以上。陈瑞琪还指导博士研究生,从理论上研究了镶嵌式双振动锭子系统,证实了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经样锭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该锭子在25000转/分以上高速运转时稳定性好,振动小,噪声低。有关高速锭子结构设计思路的论文获得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陈维稷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从1999年起,陈瑞琪的锭子研究课题组找到了合作伙伴——上海纺织机械专件总厂和河南第二纺机厂,目前这种新一代高速纺纱锭子正在小批量生产。
开发机电一体化的新型花式纱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机械的机电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在20世纪80年代末,陈瑞琪根据市场上对花式纱的需求,考虑到它对机械有着较高的控制要求,向上海市科委申请了“微机控制的空心锭纺花式纱机”的研究课题。
他所领导的课题组选定的目标是当时国际上最新的一种控制系统:即前后牵伸罗拉、喷射罗拉、卷绕机构和空心锭子等五个部分是单独传动和控制的,这种控制方式使得其传动机构较为??单,体现了一种新的传动概念和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对于其中的微机控制系统,他组织了由机械、自动化和纺纱工艺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攻关。课题组在有限的经费资助下,于1991年完成了一台由6个空心锭子组成的多微机控制的空心锭花式纺纱样机。经专家鉴定,此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于机器中的关键部件——空心锭子的结构,他向纺织工业部申请了部级纵向项目,结合多年来对高速回转机构动力学研究的经验,采用现代设计方法,研制出了一种适用于15000转/分以上的高速空心锭子结构。该研究成果通过了纺织工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之后,他又结合指导研究生工作对该课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微机控制技术进行了改造和深化。例如控制部分由原来的多单片机控制发展到PC机控制多单片机;传动部分由原来的步进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混合传动发展到多单元变频电源控制系统。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和发展,使这一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陈瑞琪针对国外并条机逐步采用自调匀整的趋势,指出自调匀整装置是一种典型的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系统。在他的指导下,博士生专门设计了带有预测控制的混合环匀整装置,理论分析表明此种匀整装置可克服原开环控制的死角,提高匀整的质量,为混合环控制的使用指出了一条路子。有关自调匀整广义预测控制的论文获得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陈维稷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陈瑞琪结合指导博士生,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申请“空气捻结器”研究项目,探索自动络筒机中空气捻结装置的捻结机理及流场分布,为改进空气捻结器设计提供借鉴。
为纺织机械和纺织教育的发展出谋献策
陈瑞琪针对我国纺织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多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纺织机械的现状,对中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他分析了国内纺机企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14条建议,并在《中国纺织机械》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同行们关注。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请陈瑞琪领导的课题组对上海纺机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上海东方论坛还请陈瑞琪作了关于构建上海现代纺机工业的报告。香港和内地的有关杂志均进行了转载。
陈瑞琪认为高校的任务不仅是为工业界培养和输送人才,在产品发展上提供新的技术,而且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工业界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他联合了机械、自动化、纺织、染整、化纤、管理等各学科的教授,承担了多个有关纺织工业、纺织机械的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地方政府及纺织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他对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产品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应用基础阶段、技术开发阶段和产品开发阶段。产学研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这三个阶段中,产、学、研三方各有侧重,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他的这一观点为很多企业界赞同,他撰写的文章《高校与企业的技术进步》曾获得了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的奖励。
1984年纺织工业部决定编写中国近代纺织史,陈瑞琪担任编写组副主任。历时八年,全书共200万字,填补了中国近代纺织科技和历史的空白。在全书完成后的庆功会上,纺织工业部授予陈瑞琪突出贡献奖。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决定编写中国机械史(从古代到当代),其中纺织机械部分委托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撰写。陈瑞琪组织了近十位教师共同编写从古代到当代,在纺纱、织造、染整、化纤、针织、非织造、服装等方面的技术及机械发展历史,这项工作为我国纺织技术及机械的发展历史填补了空白。
90年代以来,陈瑞琪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上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作为一个有较深资历的教师,除了在自己有专长的领域和方向上发挥作用外,还要以宏观的视角,发挥多种学科相互综合和结合的优势,在纺织学科的发展、教学改革以及生产技术改革等方面发挥智囊和思想库的作用。
近年来他所从事的软课题有中外纺织教育的对比研究,面向21世纪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等。
陈瑞琪在其数十年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生涯中,工作认真、负责、踏实、细致,善于团结其他同志。他本人的座右铭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仅在业务上给予悉心指导,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一位来自新疆的研究生毕业已经十多年了,但他至今还记得:在一个农历除夕的晚上,他孤身一人因病躺在宿舍的床上思念着家人。这时,导师陈瑞琪给他送来了年夜饭。他当时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说:这种感受对他来说是毕生难忘的。
在长期的工作中,陈瑞琪善于团结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而且这种合作都是愉快的、成功的。因为他不仅善于科学地组织人员,尊重他人的意见,而且在名利问题上他坚持平等、公正、谦让的原则,使其他教师都很愿意和他合作。如今,40多年过去了,陈瑞琪宝刀不老,青春常在,仍活跃在他一生钟爱的纺织机械研究之中,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为振兴我国的纺织工业发挥着余热。
简历
1946—1952年 上海市上海中学学习
1952—1953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
1953—1954年 北京俄文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
1954—1957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
1957—1981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
1981—1983年 美国北卡罗列那大学纺织学院进修
1984—1994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副校长)
1994年— 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
1.陈瑞琪等.气流纺杯轴承新发展.纺织学报,1988(8)
2.陈瑞琪.Model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Rotor Bearing System of OE-spinning.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9(3—4)
3.陈瑞琪.高校应成为企业集团研究中心.管理和发展研究,1989
4.李志锋,陈瑞琪.微机控制空心锭花式纺纱机.纺织学报,1989(11)
5.苗孟河,陈瑞琪.影响空心锭包覆纱性质分析.陈维稷论文奖,1989
6.陈瑞琪、马淦林、杨正中等.纺纱锭子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7.陈瑞琪等.空心锭子动态特性分析.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0(6)
8.苗孟河,陈瑞琪.Structural Variation of Hollow Spindle Wrap Spun Yarns.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1(3)
9.陈瑞琪等.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inning Rotor Bearing.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1(2)
10.陈瑞琪、吴进根、王绳武等.纺织机械噪声控制.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12)
11.彭超英,陈瑞琪等.三弹性细纱锭子.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4(2)
12.陈瑞琪等.面向21世纪的纺织高等教育.中国纺织,1994(10)
13.陈瑞琪等.A Prospect on Textile Education of China Facing to 21 Century.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5(1)
14.吴文英,陈瑞琪等.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发展趋势.纺织学报,1995(1)
15.姚洪兴,陈瑞琪.高速空心锭子.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6(3)
16.吴文英,陈瑞琪等.双弹性锭子研制.纺织学报,1997(2)
17.何重辉,陈瑞琪等.Three for one Twister. The Indian Textile Journal.1999(7)
18.陈瑞琪等.纺织机械工业发展对策.纺织机械,1999(6)
19.吴文英,陈瑞琪等.新一代高速纺纱锭子.纺织机械,2000(1)
20.陈瑞琪,吴文英.纺织新技术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纺织,2000(11)
21.Chen Ruiqi,Wu Wenying,Xiang Xingli.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xtileMachinery Industry of China. Textile Asia,No.2,2000
22.陈瑞琪,吴文英,马晓建.信息技术对纺织教育改革的启示.纺织教育,2001(5)
23.郭月洋,陈瑞琪.梳棉机自调匀整的模糊分析.东华大学学报,2001(10)
24.许正军,陈瑞琪.花式纺纱机多单元变频控制.东华大学学报,2001(2)
25.陈瑞琪,吴文英.构建上海现代纺织机械工业.上海纺织科技,2003(2)
26.郭月洋,陈瑞琪.并条机自调匀整广义预测控制.东华大学学报,2003(3)
27.吴文英,陈瑞琪,蔡旭初.构建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增刊)
28.陈瑞琪,吴文英,马晓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纺织教育,2002(4)
29.陈瑞琪,吴文英,蔡旭初.中国纺织机械工业的竞争策略及总体发展思路.江苏纺织,2003(12)
相关参考
段芝贵,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之后又去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过陆军第三镇统制、督练处总参议等职务。段祺瑞则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北洋之虎”,是皖系军阀的首领,担任过总理。那么段芝贵与段瑞琪之
陈文帝陈(522―566年),又名昙、荃,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
陈文帝陈`(522―566年),又名昙`、荃G,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D566年在位。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
本名:陈叔达字号:字子聪所处时代:隋唐时期民族族群:汉人www.cha138.com官职:纳言(侍中)爵位:义阳王(陈)、江国公(唐)谥号:缪→忠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
陈子龙 陈子龙是明朝诗人、词人、骈文家、散文家,被称作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明代最杰出的词人,代表作有《安雅堂稿》、《陈忠裕公全集》等。 陈子龙简介陈子龙是谁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
陈文帝陈蒨(522—566年),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
陈延年(一)陈延年,又名遐延,安徽怀宁县人,一八九八年诞生在安庆城里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里。陈延年的祖父陈衍中,字象五,以教书为业,一八八一年病逝。叔祖父陈衍庶,字昔凡,清末举人,曾在奉天(今辽宁省)任
陈阿金陈阿金,原名陈建金,江苏阜宁县(今新沟乡小徐村小刘庄)人,生于1898年。父亲陈永銮,贫苦农民,种地为生。陈阿金有七个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7岁那年,阜宁发大水,饿殍遍地,田园荒芜,父母只得领着
历史人物 陈金凤简介 陈金凤的男宠 陈金凤身世 陈金凤几个丈夫
中文名:陈金凤 别名:万安娘娘 国籍:五代十国-闽国 出生地:福建福清 出生日期:894年 逝世日期:935年 职业:皇后 代表作品:《乐游曲》二首www.cha138.com 第
历史人物 陈阿娇简介 陈阿娇与汉武帝 陈阿娇的典故金屋藏娇 陈阿娇怎么死的-
中文名:陈阿娇 别名:陈皇后,陈娇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长安 职业:皇后www.cha138.com 籍贯:安徽天长 相关作品:《长门怨》《长门赋》 陈阿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