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蒋士成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蒋士成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蒋士成人物简介

·蒋士成



蒋士成,化纤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聚酯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40多年来在化工、化纤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技术开发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他为首的团队在20世纪末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化纤聚酯工业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垄断。

蒋士成,1934年9月23日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童年就读于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后入常州市第三中学。1953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有机合成、染料中间体专业。1957年毕业后,分配至化工部有机化工设计院实习,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参加吉林化学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此后,先后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化工部第九设计院、化工部第九化建设计所、纺织工业部设计院、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65—1974年,他任贵州有机化工厂和广西维尼纶厂设计总负责人,在我国第一套万吨级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装置的工程设计上消化吸收从日本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大胆创新,采纳了国家成套技术装备攻关以及生产革新成果,在工程建设上创出了国产化的新路,并成功推广于广西维尼纶厂、贵州有机化工厂的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装备,也在国内其余八套维尼纶厂的装置上推广使用。

1973—1976年,他参加了辽阳石油化纤总厂的设计及建设工作,是乙烯、汽油加氢、重整、芳烃抽提等装置的设计负责人。

1976—1985年,蒋士成参加了江苏石油化工总厂及仪征化纤工程的总体规划,并担任国家重点项目仪征化纤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后又受纺织部委派至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兼任副总工程师及总工程师。

1985年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完成后,蒋士成回纺织部设计院负责全院生产技术工作及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业务建设工作。

1992年,纺织部任命蒋士成为仪化联合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公司技术管理、科技开发以及三期工程建设工作。

1996年,蒋士成克服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向国外垄断技术挑战,提出了开发10万吨/年(300吨/天)聚酯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年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同时也纳入中国石化“十条龙”管理体系。蒋士成以第一研制人身份,组织仪化公司为主体,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南化公司机械厂参与的联合攻关。经过各参与单位共同努力,仪化首套国产化聚酯装置于2000年12月8日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并通过考核达标及中国石化的技术鉴定。各类考核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成功地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项目荣获2001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展石油化纤的积极推进者



20世纪70年代,中国化纤工业开始从以煤化工、乙炔为主要原料的维尼纶,转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涤纶、锦纶、腈纶、维尼纶等合成纤维的新时代。70年代初,国家决定发展石油化纤工业,建设上海石化总厂、天津石油化纤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等四大化纤基地。规划和引进国外的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纤维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为中国石油化纤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担该重任的轻工业第二设计院(纺织工业部设计院)缺乏石油化纤方面人才,决定从化工部引进这方面工程技术人才。1973年,蒋士成从化工部第九化建设计所调入该院,担任石油化工组组长,参与四大化纤基地的规划、引进技术的选择和谈判工作,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国内配套工程设计工作。还承担了辽阳石油化纤总厂的蒸汽裂解(乙烯)装置、汽油加氢装置的中方主谈工作。经过比选,引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法国石油研究院(IFP)年产11万吨乙烯的梯台炉专利技术,以及法国德希尼布的工程,并先后去法国技术考察和设计联络。他还加强对基础设计和施工图的审查,严格把关,纠正了法方的数百项设计错误,赢得了法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尊重,称他为中国的优秀工程师。他还长期在辽化施工现场服务,确保了项目的建成投产。

1976年,纺织部决定在江苏建设新的石油化工化纤原料基地,蒋士成担任该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及工艺专业负责人,开始了总体规划工作。在化纤老专家李志方的指导下,总结了前面四大化纤基地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世界石油化工化纤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石油资源缺乏等国情,把过去以石脑油等轻质油为主的原料路线,首次改为以常压柴油、减压柴油、渣油等重质油为主的原料路线,采用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二次加工,大幅度提高了原油利用率。1978年,他参加中国化纤技术考察团对美国、德国、日本等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化纤企业如阿莫科、雪佛龙、杜邦、赫斯特、巴斯夫、吉玛、鲁奇、伍德、东丽、钟纺、东洋纺、帝人等企业进行技术考察和研究,对江苏石油化纤总厂规划的引进技术路线和装置更加坚定了信心。同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江苏石油化纤总厂的设计任务书。半个月后,由于国务院调整纺织部与化工部的分工,将江苏石油化纤总厂的炼油(常减压装置)大芳烃联合装置、乙烯及汽油加氢装置、加氢裂化装置、PTA装置、聚乙烯装置、聚丙烯装置划归化工部南化公司建设(中石化扬子石化),纺织部仅负责聚酯、涤纶等化纤和化纤原料建设。南化公司于1978年末仍按江苏石油化纤总厂引进的技术方案和询报价书的基础上签订了石化装置引进的技术合同。现在,从中石化扬子石化的实践看,该方案是合理的,符合国情和世界石化技术发展趋势,为中国的石油化工化纤工业的迅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聚酯工业项目的主要设计者



1978年,江苏石油化纤总厂部分划归化工部南化公司后,蒋士成继续参加我国当时规模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仪征化纤工程的总体规划,是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他主持并参与了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的编制、对外技术交流、国外技术考察、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合同谈判签约、设计联络、国外设计审查、国内设计编制、工程施工建设、生产准备、投料试车、考核验收、生产技术管理等全过程工作。

在仪化化纤工业的总体规划中,蒋士成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及世界技术的发展,调研论证,选择了以工艺专业为主导的工作思路,规划了当时世界最大、单个工厂规模为50万吨/年和最大单线产能200吨/天的聚酯装置和24万吨/年、单线产能50吨/天的涤纶短纤维装置。由于正确地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规模经济合理,使仪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了仪征化纤持续发展的基础。

1985年仪化一期工程完成后,蒋士成又回纺织部设计院负责全院生产技术工作及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业务建设工作。期间,他在以化纤为主体的设计业务开拓上,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设计质量大幅提高,在实现腈纶、聚酯、涤纶的国产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1992年,纺织部设计院先后获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7项,部(省)科技进步奖9项,蒋士成为此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与此同时,蒋士成作为仪化二期、三期工程设计总负责人,还为仪化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以蒋士成为主要设计者的“仪征化纤联合公司一期工程总体及涤纶一厂工程设计”1989年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仪征化纤公司化纤工程”在1994年荣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的最高荣誉。

聚酯增容的倡导者



1992年,蒋士成被任命为仪化联合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公司技术管理、科技开发以及三期工程建设的指挥工作。他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选择了通过增容来提高聚酯的产能。他先后主持并参加涤纶一、二、三厂第一至第七单元聚酯及纺丝增容10%的改造项目。其中聚酯装置的增容改造研究项目1997年获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纺丝装置增加生产能力10%的技术改造项目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特别是涤纶三厂聚酯八单元30%增容,是纺织部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蒋士成作为第一研制人,采取以仪化为主体,与华东理工大学、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南化公司机械厂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方式,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聚酯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形成我国的专有技术和工艺。通过聚酯增容技术改造,提高了装置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了装置的高产、稳产。目前该装置的产能已达330吨/天,达到增容65%的效果。1996年通过纺织总会技术鉴定和验收,1997年度获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仪化三、六、七、九单元推广。该项目得到中国纺织总会领导及国家经贸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建议在全国推广。

蒋士成主持实施的仪化PTA增容40%项目,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技术开发,完全依靠公司的自有技术和国内协作实施,目前产能从25万吨/年增容至35万吨/年。他主持规划的9万吨/年加7.5万吨/年直接纺长丝结构调整项目,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内与国外设备嫁接的方式,极大地节约了投资,顺利建成投产,成为仪化新的效益增长点。

蒋士成凭着多年的技术工作积累,直接和间接指导仪征化纤技术工作,使仪化的科技开发力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了较大进步。大量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如萤光增白切片、阳离子可染切片、短纤油剂国产化、聚酯切片、涤纶短纤、涤纶中空纤维、涤纶长丝系列品种、超细复合长丝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工艺流程的优化及软件开发,也为大装置的高产、低耗、优质创造了条件。他组织的消化吸收引进的4000吨/年切片纺三维卷曲中空纤维技术,成功地开发了12000吨/年熔体直纺三维卷曲中空纤维生产线。该成果通过纺织总会技术鉴定及国家经贸委??术装备司的技术经济评价,1998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酯工业项目国产化的实践者



聚酯工业一直是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的重点。1998年我国的聚酯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到2000年聚酯产能已达575万吨/年。但中国聚酯工业主要是从国外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发展起来的,全国先后从9个国家及地区的14家公司,包括日本的东丽、帝人、钟纺,法国的隆波利,德国的吉玛,瑞士的伊文达,以及美国的杜邦等,共引进84条生产线,可谓集世界之大成。而国内的聚酯工程技术开发工作,还停留在小规模生产的装置上,大型聚酯装置尚属空白。

1996年,蒋士成在仪化聚酯八单元技改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10万吨/年(300吨/天)聚酯技术和成套设备的设想,得到仪化公司、中国纺织总会、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的支持,1997年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也纳入中国石化“十条龙”管理体系。蒋士成以第一研制人身份,以仪化公司为主体,组织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南化公司机械厂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与联合攻关。以院校科研力量为主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并要求设计单位和生产厂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根据工程技术开发、聚酯工艺技术的要求,按酯化、预缩聚及终缩聚三个主要过程开展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突破了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掌握了聚酯生产的反应过程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反应器适宜的结构及相关参数,开发了聚酯仿真系统,为工程技术开发形成聚酯工艺技术软件包和基础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以工程技术开发工作为核心,设计单位为主体,并有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在科研工作基础上提出工艺流程、工艺条件、控制方案、物料平衡、热平衡、原料规格及消耗定额、产品质量指标、公用工程规格及消耗定额等工艺软件,对酯化、预缩聚、终缩聚五个主反应器的结构、材质以及制造、检验和安装提出技术规定,完成全流程配套的设备选型等,形成了10万吨/年聚酯国产化的成套技术基础设计,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次,以五个主反应器的技术攻关工作为核心,由设计单位和机械制造厂为主体,生产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根据工艺技术确定的反应器结构方案及设计条件,研究解决不锈钢复合钢板的采用;反应器壳体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反应器加热系统;缩聚反应器主轴及转子等关键技术问题。还制定了制造、检验和安装的技术规定等,形成了大型聚酯装置主要设备国产化制造能力。最后,以生产企业为主体,采用自主开发的技术软件包和国产化设备,建设了??条正常生产时间不低于8000小时,产量为10万吨/年的国产化成套聚酯装置,并开发出相应的生产运行、维修、安全、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生产技术和管理软件。经过各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仪化首条国产化聚酯装置(第十一单元)于2000年12月8日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并通过考核达标及中国石化的技术鉴定。各类考核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成功地把开发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项目荣获2001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仪化的国产化聚酯装置2001年生产13.26万吨,产品质量优良,其中部分出口欧洲。通过装置的优化,目前仪化十一单元的产能已达450吨/天。在十一单元之后,仪化与中纺院合作,进一步开发建设产能为520吨/天(十二单元)和600吨/天(瓶片的CP)系列化的大型聚酯装置,现均已建成投产。应用国内开发的大规模聚酯成套技术,2004年底在国内已有26套装置建成投产,合计形成430万吨/年生产能力;另有19套装置正在建设,合计生产能力350万吨/年,总计将形成780万吨/年的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0%。

聚酯装置国产化对我国聚酯和化纤工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为繁荣民族纺织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蒋士成由于在聚酯和化纤工程方面的突出贡献,2006年荣获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蒋士成勤奋好学,钻研技术,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为人正直,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待人热忱,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丝不苟。尤其在聚酯装置国产化的自主创新工作中,他凭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向国外垄断技术挑战,面对风险和挑战,迎着困难上,团结和组织攻关人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十分重视培养年轻的技术人员,为我国化纤工业工程设计、化纤工厂生产管理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简历



1934年9月23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41—1947年 就读于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1947—1953年 就读于常州市第三中学(原辅仁中学)

1953—1957年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学习

1957—1958年 化工部有机化工设计院实习生

1958—1970年 化工部第四、第九设计院技术员、工艺专业组长

1970—1973年 化工部第九化建设计所技术员、工艺自控室副主任

1973—1992年 纺织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1980—1985年 兼任仪化联合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2—1997年 仪化联合公司仪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8年— 中国石化仪化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1999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 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委员

2001年— 中国化纤协会副理事长

2001年—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2003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

2004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顾问

主要论著



1.蒋士成. 中国聚酯及涤纶纤维工业的现状和展望.石油化工动态??期,1998

2.蒋士成.中国聚酯及涤纶纤维工业的现状和展望.第七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论文集.1999

3.蒋士成.中国聚酯及涤纶工业的发展.金山石油化纤,2001,20(2)

4.蒋士成.加强工程技术开发发展中国聚酯业.中国工程科学,2001,3(3)

5.蒋士成.大型聚酯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新进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28)

6.蒋士成.中国聚酯工业原料PTA/EG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第九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论文集,2002

7.蒋士成.中国聚酯产业链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20(6)

8.蒋士成.中国聚酯工业现状和对策.第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论文集.2004

9.蒋士成,吴剑南.2010年中国聚酯产业链发展展望的建议.当代石油石化,2005,13(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蒋士铨的蒋士铨的生平简介_蒋士铨的主要作品_

本名:蒋士铨字号:字心余、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所处时代:清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西铅山出生时间:725年12月1日去世时间:1785年4月3日主要作品:《忠雅堂集》《红雪楼九种曲》

蒋士铨简介

蒋士铨辞归后,没有返回江西老家,而选择了虎踞龙蟠的金陵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原因一是铅山“本无田里可躬耕”,二是他所敬仰的诗人袁枚住在金陵。蒋士铨与袁枚的订交颇有戏剧性,二十年前,蒋士铨过南京燕子矶,

为什么蒋士铨的母亲要"断竹为字"

我国清朝的时候,有一位戏曲家、文学家叫蒋士铨。  蒋士铨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但他有一位好母亲钟氏,从小就教他认字,蒋士铨聪明好学,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  蒋士铨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母亲钟氏很发

历史人物 聂士成为什么能被洋人评为最强的清军

聂士成为什么能被洋人评为最强的清军?聂士成到底有多厉害?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庚子之变时,直隶提督聂士成率武卫军在天津打得八国联军连连后退,甚至差点攻下天津租界。吃了败仗的八国联

历史人物 张学良心中另一个四小姐

蒋士云其人其事蒋士云祖籍江苏吴县,生于古城苏州。出生在商宦世家的蒋士云,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她在蒋氏家族女孩子中排行第四,故而人称她为“蒋四小姐”。蒋士云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

历史人物 清朝将领聂士成简介,聂士成全家被义和团杀是真的吗

人物生平从军剿捻聂士成于1836年出生于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一农家,侨居于合肥宣城。其母有烈女之风,七十岁时仍能练武。1862年(同治元年),聂士成以武童生投效庐州军营,初隶团练大臣袁甲三部讨

历史人物 甲午战争中第一次打赢日军的人 大清帝国陆军最后的脊梁—聂士成

1894年10月7日,鸭绿江清军防线失守后,清军为阻止日军向辽阳、奉天(今沈阳)推进,由总兵聂士成等率部戍守摩天岭及其东侧之连山关。>>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

世界历史 聂士成大义抗联军

聂士成大义抗联军聂士成(?~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身。同治元年(1862年)投效袁甲三军营。第2年,又随李鸿章的淮军东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军在陆路遭

历史百科 聂士成殉国

·清军在机器局与联军激战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1900年6月初),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民族危亡时刻,聂士成率武卫前军马步队到达天津。五月十四日(6月10日),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余人

张学良心中另一个四小姐

蒋士云其人其事蒋士云祖籍江苏吴县,生于古城苏州。出生在商宦世家的蒋士云,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她在蒋氏家族女孩子中排行第四,故而人称她为“蒋四小姐”。蒋士云10岁时被家人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