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殷宏章人物简介

Posted 植物

篇首语: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殷宏章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殷宏章人物简介

·殷宏章



殷宏章,植物生理学家。我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长期从事植物生物化学、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研究。早年研究生长素与植物运动机理的联系,用自己发明的一个组织化学方法,阐明了磷酸化酶与植物中淀粉合成的关系; 50年代组建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于光合磷酸化、物质转化、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兖州。祖父殷谦在清朝道光年间考中举人、进士,曾在广西、河北任 “知府”、“知县”。父殷有济为前清举人,曾在山东几个地方任过县长,擅长书法。生有子女9人,殷宏章是长子。读书是殷家的传统,殷宏章从小就受熏陶。8岁时入天津直指庵小学,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正值中学改为6年制,因考试成绩优秀,被直接编入初二年级,读了1年,改在家中与弟妹一起聘请老师受教。1年后,即1924年,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他用不到3年的时间学完了6年的中学课程。

1925年,他入南开大学理科,先攻数学、化学,后对植物学发生兴趣,于1929年在生物系毕业,得学士学位,被留校任助教。任教期间除照顾学生普通生物学实验外,经常翻阅图书期刊,了解近代生物学进展及生命科学哲学问题,常去清华大学研究院参加学术讨论。1933年在北平清华大学当研究生,以后回到南开大学任讲师。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随Went教授选题研究。Went是荷兰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者,殷宏章用两年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其后在该校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遗传研究室做些光合作用和遗传方面的研究。

完成博士工作后,清华大学留学公费时限尚有一年多,他利用这段时间,在美国浏览了20几个州,参观了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此时加州理工学院邀请他留下工作,但国内抗日战争已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他无心留下,1938年赶回昆明,受聘出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同时又在汤佩松创设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组兼任研究员,开展一些生长素应用、生化合成、植物生长测定等工作。1944年他被约为第一批“交换教授”到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年,开展磷酸化酶的研究。1945年回国。1946年学校从昆明迁回北平,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继续做些淀粉形成方面的工作。1948年应罗宗洛教授之约,赴台湾大学讲课几个月。同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当时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堪,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殷宏章夫妇及子女5人一家生活甚是艰难,为了摆脱困境,应英国J. 李约瑟(Needham)博士的邀请,于1948年12月赴印度新德里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协助该地区国家开展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事务,工作了3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殷宏章深为兴奋。这期间他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常与中国驻印使馆康茅召联系,谈及国内建设情况。与此同时,他接到北京大学聘书及罗宗洛教授的来信,邀请他回国工作。1951年秋,他携家眷回国休假,经香港、广州、上海到北京,目睹国家新生,人民工作、生活愉快,社会安定,与出国前迥然不同,恍如隔世,更感到国家发展科技需要人才,便向联合国辞职,不再去印度,留下为祖国服务。

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同时协助罗宗洛教授进行植物生理研究室的建设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室从实验生物所划出单独成立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长,1978年到1983年任所长,1983年3月后任名誉所长。在回国后的长时间里,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和研究所的学术领导及业务管理。他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主编; 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发现光合作用两个光化学反应的先驱



殷宏章在南开大学求学时,在李继侗教授的引导下,对植物生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常随李继侗做光合作用实验。1927年秋,他们把水生植物切下来放在水中,通过光照,记下从接口中每分钟所冒出来的气泡数目,用来代表光合作用放氧速度,他发现当光照突然改变时,光合作用速度会发生瞬间变化,然后稳定到恒速。这一现象经过反复实验后,于1929年李继侗写成《光照改变对光合作用速率的瞬间效应》 一文,在英国 《Annals ofBotony》43卷上发表。这个发现的意义当时并没有被人们认识。30年后,美国科学家Blinks提出光色瞬变效应,Emerson提出双光增益效应,导致了两个光化学反应概念的建立,使光合作用理论产生了大的飞跃。这时,李继侗、殷宏章的研究成果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科学家French在他写的关于光色瞬变效应的文章中认为,他们的实验是发现两个光化学反应的先驱。

植物生长素的早期研究者



30年代,植物生长素刚发现不久,当时殷宏章开展的生长素对小球藻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属最早的工作之一。他在留美期间,主要工作是对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转移与叶片运动机理的研究,实验证明锦葵叶子的向日运动是由于叶柄上端细胞吸水不同涨缩所致,与生长素无关,这个有意义的结果,常被植物生理学家所引用。其后他研究番木瓜叶子昼起夜垂的运动,发现其原因是由于叶柄上端前后面早晚生长的速度不同,而这种不同是由叶片各部生产和输运的生长素数量造成的。他的研究成果曾被生长素发现者Went以及其他学者在论著中所引用。

1938年殷宏章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除讲授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外,在清华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组开展植物生长素的利用及人工合成的工作。实验观察到生长素能促进油桐树插枝生根,也能促进植物的春化。通过人工合成的α和β萘乙酸,对燕麦幼苗试验,证明其有生长素的功能。这些研究均有实际意义。

阐明磷酸化酶在植物中的功能



40年代在英国任交换教授时,他开始从事植物生物化学方面的工作,在剑桥大学的植物学院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组织化学方法,并观察了磷酸化酶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回国后继续这方面的工作,发展改进这个方法,研究磷酸化酶的分布,证明了在高等和低等植物的细胞中都存在着这个酶,其分布的位置与淀粉形成的部位基本上一致,并且其活动变化与淀粉形成的量有相关性,由此他肯定了磷酸化酶和植物中淀粉的合成是相互联系的。接着,他又用这个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磷酸化酶在植物中的功能,证明了磷酸化酶的活动与气孔开闭有关。实验指出,叶子的保卫细胞存在着磷酸化酶,在酸度较低的情况下,能促进淀粉水解,形成糖磷酸脂,在酸度较高时,能促进淀粉合成,气孔的关闭受此影响。另外他还研究了洋葱汁对于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说明了为什么有些植物不形成淀粉。更有意义的是对水稻籽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合成及其水解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推动了谷类植物淀粉的生化工作。

探明了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等的转化和运转



植物体内的物质转化,是植物生理学者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殷宏章等人于50年代着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蔗糖是植物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物质,它是怎样转变成淀粉的呢?他们于1957年对此进行了探索,证实了光对叶内由糖形成淀粉的促进是通过光合磷酸化作用,产生高能磷酸键,使蔗糖转为磷酸脂而产生的。1958年,殷宏章等人对禾谷类籽粒糖类的转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证明籽粒成熟过程中有麦芽糖产生,麦芽糖迅速通过磷酸化转成蔗糖; 在籽粒发芽时,胚乳中麦芽糖大量累积,但通过盾状体时全部转成了蔗糖再运向幼苗; 盾状体中存在一种麦芽糖激酶,将麦芽糖直接磷酸化,而后再转变成蔗糖。籽粒中碳水化合物的这些转变途径,当时文献中都未见报道。

1956年,在他领导下,对水稻开花后籽粒中的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发现籽粒中三分之二的物质是由当时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其余是从茎杆原存物质转运而来;茎中运走的不仅是糖和淀粉,还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部分的纤维素。在这个工作基础上,1957年,又用同位素C14探明了水稻乳熟期各叶片间光合作用产物没有什么运转,而无效分蘖的光合作用产物可部分转到有效分蘖上去的现象。这些结果为农业生产上采取的一些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立作物“群体”概念



殷宏章在植物生理研究中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1958年在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长的 “群体”概念。他指出,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要求在一块土地上得到较高的产量,也就是这种作物群体的产量,个体产量高不一定群体产量就高。群体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有它自己的结构、性能以及发展规律,如同社会和个人一样。因此必须把一块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群体的生物规律与个体的生理活动结合起来考察。从 “群体”概念出发,殷宏章等人开展了群体生理研究,分析了大田群体结构的光能利用,群体和个体的矛盾和统一及群体的发展、调节、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学术观点,为农作物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等提供了理论依据。1961年他主编出版了《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由于群体概念的提出,使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向数量化方面迈进了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与农业现代化密切有关的研究领域。

光合作用机理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



殷宏章从1954年起,致力开展光合作用的研究。他制订计划、物色人才、组织力量,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光合作用研究室,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1959年他领导开展了光合作用磷酸化研究,很快取得了成果。1961年,他和他的学生对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进行了测定,测得形成一个腺三磷分子需要4到6个红光量子,证明了光合磷酸化反应是整个光合作用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生化学会上将这项成果作了报告,会上同时有三篇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但以殷宏章等人的工作最为完整。从量子需要量的研究引伸下去,1962年,他领导下的沈允钢等人对在测定量子需要量时所观察到的“光强效应”(即当照光的强度低于一定程度时,光合磷酸化效率显著降低;在光强增加到一定程度以上,此种现象渐渐消失) 的原因作进一步探讨。实验证明,经预先照光的叶绿体在暗中能使“腺二磷”和 “磷酸盐”合成“腺三磷”的能力,是由于在光下有与光合磷酸化中间步骤有关的物质或状态积聚的缘故,从而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光合磷酸化过程中存在着高能中间态。事隔一年,美国科学家Jagendorf也观察到类似现象,并证明高能中间态就是英国科学家Mite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中的氢离子浓度差。高能态的发现对了解光合磷酸化机理是一个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常常被许多文献引用。1972年,日本《蛋白质、核酸、酵素》杂志有科学家著文认为,高能态的发现是60年代光合磷酸化研究的两篇重要论文之一。

在此以后,殷宏章所创建的实验室,研究了闪光、不同波长光、不同电子受体和递体对光合磷酸化的作用以及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光合作用的调节和控制等,获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关《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发现及其有关机理的研究》,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78年他担任所长后,不再具体领导光合作用研究,但对这门科学的发展仍提出不少战略性意见,对推动光合作用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为生物科学重要学科领域的发展倾注精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地区有关研究所开展微生物学的研究,是从抗生素工作开始的。建国初期我国还不能生产抗生素,而一些国家又限制对我国出口,殷宏章就与刚从美国回来的沈善炯合作,从解决抗生素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微生物生理研究。他们制订了规划,积极参加与推动成立了上海抗生素工作委员会,并经常讨论工作。历时4年初步建立了抗生素生产和微生物研究的基础。他还在回国不久积极促进在北京和上海成立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他认为,这些学科已超越生理学、医学的范畴而独成体系,成为深入研究生命活动的基础,要赶超国际水平,必须大力发展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后来在上海成立了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植物生理所也开设了微生物研究组。就植物生理学而言,50年代他开辟了粮食贮藏等应用基础研究。60年代积极推动化学和物理研究部门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并做了许多组织工作。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等都曾将光合作用研究列入计划,这与殷宏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还经常去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及生物学部制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他对生物科学发展的思路相当宽广,对生物学“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的不少重要问题,都有相当精辟的见解。1960年,他提出了送植物和高等生物上天的设想:在宇宙中造一个使植物生长并供给人们食物的自我循环“小世界”,为宇宙旅行、开发天体创造条件。为此他提出需开展空间模拟实验。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已立了专题,有许多单位在开展工作,植物生理研究所也于1988年开辟了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项目。70年代,植物生理研究所先后开辟了分子遗传、细胞生理、生物固氮、环境污染等新学科领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给予支持。以后他又推动植物体内物质运转和信息传递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植物生理研究所成立了专题研究组。他十分重视将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和设备引进植物生理学研究中来,在他的努力下,植物生理研究所于70年代初建成国内唯一的人工气候室,在科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形成了培养科学人才的成功经验



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殷宏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方法。他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培养人才的四条经验: 一是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他说,搞科学研究,好比跳芭蕾舞,必须首先学会脚尖走路; 二是导师要引导学生入 “门”,他认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固然个人的奋斗很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导师要领他入“门”,入门后放手让他去闯;三是对学生要经常进行诱导,无论在学术讨论会上,还是在研究工作中,都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即使他们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妨让他们走点弯路,碰壁后自己纠正,取得经验,举一反三; 四是看苗施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用不同的培养方法,使各人的所长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些培养方法,旨在使学生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正如他在1962年写的 《导师、教师、师父》一文中所说:“培养者并不觉得是在培养,被培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经他培养的学生,不少已成为国内优秀的科学家。

殷宏章在植物生理学科研领域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科学事业。50多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59篇,其中三分之二是在1951年归国后发表的。译著有: 《光合作用》、《生长调节物在农业中的应用》、《高等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生理学的分子探讨——绿色植物中的化学变化》等。他撰写了25篇综述,系统介绍了光合作用历程、植物生化现状、近代生物科学展望、农业生产中的群体概念等。还撰写了1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像《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光、温、气与农业生产》等篇深为读者欢迎。晚年他还写作出版了 《植物气体代谢》一书。

简历



1908年10月1日 出生于山东兖州。

1925—1929年 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29—1933年 任南开大学助教。

1933—1935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后回到南开大学任讲师。

1935—1938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获博士学位。

1938—1944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1944—1946年 任英国剑桥大学交换教授。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1951年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

1951—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3—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78—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3—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2年11月30日 于上海逝世。

主要论著



1 Hung-chang Yin. Effect of auxin on the pigment contents,Respiration and photosynthesis of Chlorella vulgaris,40th Anniversary Natl Univ Peking,1939: 223—233.

2 Hung-chang Yin. Studies on the nyctinastic movement of the leaves of Carica papaya,Amer J Bot,1941,28 (3): 250—261.

3 Hung-chang Yin. A histochmical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hosphatase in plant tissues. New Phytologist,1945 (44): 191—195.

4 Hung-chang Yin,Chao-nian Sun. Histochemic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hosphorylase in plant tissues. Science,1947,105 (2738):650.

5 Hung-chang Yin. microbial Farming. Economic Botany,1948,3: 184—192.

6 Hung-chang Yin. Phosphorylase in plastids. Nature,1948 (162):928.

7 Hung-chang Yin,Chao-nian Sun. Localization of phosphorylase and of starch formation in Seeds. Plant physiology,1949,24 (1):103—110.

8 唐愫,殷宏章.洋葱汁对马铃薯磷酸化酶的抑制作用.植物学报,1954,3 (4): 383—387.

9 殷宏章,沈允钢,陈因. 水稻开花后干物质的累积和运转. 植物学报,1956,5 (2): 177—194.

10 殷宏章,余志新,李娉嫦. 水稻籽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合成及水解酶活力的变化. 实验生物学报,1956,5 (1): 34—44.

11 李淑俊,殷宏章. 光对植物叶中淀粉形成的影响. 植物学报,1957,5 (3): 201—216.

12 沈允钢,沈巩懋,殷宏章. 成熟期及发芽期籽粒中麦芽糖的转化. 生化学报,1958,1 (4): 261—270.

13 殷宏章,沈允钢,沈巩懋.水稻成熟期各叶间及分蘖间同化物的运转.实验生物学报,1958 (6): 105—110.

14 殷宏章,王天铎,沈允钢. 小麦田的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 农业学报, 1959,10 (5): 382—397.

15 殷宏章,王天铎,李有则. 水稻田的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 实验生物学报,1957,6 (3): 224—261.

16 殷宏章. 植物的群体生理研究. 科学通报,1960 (9): 270—278.

17 殷宏章,沈允钢,沈巩懋等. 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1,1 (2): 67—75.

18 邱国雄,殷宏章.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Ⅲ.闪光下的光合磷酸化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2,2 (1): 68—74.

19 沈允钢,李有则,殷宏章等. 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Ⅶ. 关于光下积聚高能中间产物性质的探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 (3): 278—292.

20 殷宏章,李德耀,沈允钢. 光合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Ⅰ. 栅列藻在不同波长光下的光还原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4):498—501.

21 Hung-chng Yin,yu-qun Hung,Yun-gang Shen,Studies on photophos-phorylation Ⅶ,Quenching of chloroplast fluorescence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photophosphorylation systems,Scientia sinica,1963 (12):12.

22 殷宏章.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高产水稻田的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植物生理学报,1964,1 (2): 117—131.

23 殷宏章,范义积,沈巩懋. 光合磷酸化的研究,ⅩⅥ,甘薯叶细胞制剂光合磷酸化的作用光谱及双光增益效应.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4,4 (5): 565—573.

24 殷宏章. 植物的气体代谢.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年.

相关参考

首相伊藤博文视梁启超为自己的学生 日本媒体

《日本新华侨报》:戊戌变法失败了的梁启超,是在伊藤博文的帮助下逃亡日本的。伊藤博文为什么要帮助他?伊藤博文是如何看待清朝末期的政局的?对梁启超及戊戌变法有什么评价?横山宏章:1898年,伊藤博文在组建

首相伊藤博文视梁启超为自己的学生 日本媒体

《日本新华侨报》:戊戌变法失败了的梁启超,是在伊藤博文的帮助下逃亡日本的。伊藤博文为什么要帮助他?伊藤博文是如何看待清朝末期的政局的?对梁启超及戊戌变法有什么评价?横山宏章:1898年,伊藤博文在组建

历史人物 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1984年1月30日-),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2007年,王珞丹因在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励志剧《奋斗》中出演“米莱”而走红。2008年,再次在赵宝刚的电视剧《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