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哈恩——发现核裂变的化学家

Posted 核裂变

篇首语: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哈恩——发现核裂变的化学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哈恩——发现核裂变的化学家

哈恩——发现核裂变的化学家

哈恩——发现核裂变的化学家

哈恩简介

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

姓名:哈恩(Otto Hand)

出生年代:1879-1968

职称:德国化学家

国家:德国

个人情况:哈恩就读于马尔堡大学化学系,1901年获得博士学位。1904年到英国伦敦,在放射化学家拉姆塞指导下工作。他在提纯镭的试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称其为放射性元素钍。1906年哈恩回到柏林大学任教。1911-1914年,哈恩在新成立的凯萨——威廉化学研究所,领导放射化学小组工作。1917年他与奥地利物理学家梅特勒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镤。1934年他用意大利物理学家E·费密的方法,研究中子轰击天然重元素所得到的放射性产物。1938年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确证:中子轰击铀后所得到的产物之一是一个比钡原子轻很多的碎片,说明铀原子已分裂为两个较轻的原子,他们命名此现象为核裂变,这是当时一项重大科学发现。1944年哈恩因发现核裂变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6年他和梅特勒、斯特拉斯曼等获得了费密奖金。哈恩于1968年7月28日在德国Cotangent去世,享年89岁。

哈恩成功的故事——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和平是无法通过暴力获得的,只有通过理解才能获得和平。”

——哈恩

奥托·哈恩(1879-1968)德国的杰出科学家,以研究元素同位素和放射化学著称。

我们知道,原子弹的制成是基于原子核裂变原理,而这一后来震惊世界的秘密,却是奥托·哈恩首先发现的,这一点则罕为人知,虽然他从事这项研究的初衷并非研制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核武器。

当波兰早已被俄国、德国、奥地利三国瓜分,华沙处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残暴时,哈恩博士和迈特纳博士就在一个地下室里找到一间木匠的工作房,他们就在那里设置了他们的实验室。作为化学家,哈恩博士的兴趣在于发现新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性质;而迈特纳博士则关心这些新元素的放射性。两个人在放射性领域里都做着开创性的工作。

然而哈恩则抓住了历史向他提供的难逢机遇。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得到过拉姆赛(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英国化学家,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等名家的悉心指导。选择机会,你会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抓住机会,你会成就人生的辉煌。在拉姆赛的劝导下,他放弃了进入化学工业界的念头,投身放射化学这一新的领域作深入的探索。1905年哈恩专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向当时公认的镭的研究权威卢瑟福教授求教,并且得以与鲍尔伍德等著名放射化学家一起讨论问题。在卢瑟福这位一生培养出12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化学大师身边,哈恩学到了许多东西。卢瑟福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和充沛的精力,也激励了哈恩和他的同事们。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具备成功能力的人士要想成功,他必须在一个充满成功的环境中磨炼自己。1906年哈恩返回柏林后,在凯撒·威廉化学研究所任化学教授。1907年秋天,他遇到了来柏林进行短暂访问的奥地利女物理学家莉斯·梅特涅,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30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发表了多篇有关放射化学方面的论文,在科学史上开创了由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学科特长和不同性别的科学家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范例。

哈恩的重大发现是“重核裂变反应”。正当哈恩和梅特涅一起致力于这一研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军占领奥地利后,梅特涅因是犹太人,为躲避纳粹的疯狂迫害,只得逃离柏林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避难。哈恩如失膀臂,但他没有灰心丧气、怨天由人,也从未放弃自己对研究事业的努力。在战争中还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事业,这种如此敬业的精神、如此坚持不懈的努力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

不久,他与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1938年末,当他们用一种慢中子来轰击铀核时,竟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情况:反应不仅迅速强烈、释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铀核分裂成为一些原子序数小得多的、更轻的物质成分。难道这就是核裂变?起初哈恩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放射性嬗变,但也不敢肯定这就是裂变。他把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梅特涅,他得到了梅特涅的有力支持。梅特涅在复信中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可能就是我们当初曾设想过的铀核的一种分裂。”后来,哈恩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终于肯定了这种反应就是铀235的裂变。

尽管当时奥托·哈恩发现核裂变还没有他的同胞伦琴教授发现X射线的影响大,但就其对改变人类生活与发展所产生的后果而言,核裂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人工核裂变的试验成功,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项伟大突破,它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此,奥托·哈恩荣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与他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教育启迪

我们不知道自己要走多少步才能到达目标,当我们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因为,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的终点,而非起点附近。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否则,我们永远不知道有多远。再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向前一点,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

我们要不断地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为下一次的成功增加机会的。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今天的不幸,往往预示着明天的好运。夜幕降临,回想一天的遭遇,我们要心存感激。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失败多次,才能成功,成功往往是孕育在再坚持一下之中。

相关参考

德国 德国·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分裂铀原子成功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分裂铀原子成功哈恩和斯特拉斯曼都是德国化学家,因在1938年末发现核裂变现象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哈恩(1879-1968)生于法兰克福。在马尔堡大学攻读化学,190

知名人物 王普人物简介

·王普王普,核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早期研究用热中子轰击Al核产生的人工放射性。1939年发现了核裂变的缓发中子,为核裂变反应堆的建造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铺平了道路。还在核乳胶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美国 美国·1939年10月11日原子能武器研究委员会成立

1939年10月11日原子能武器研究委员会成立1939年10月11日,罗斯福总统在收阅著名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的关于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和制造原子弹的可能的信件之后,决定成立铀咨询委员会(即原子能武器研

知名人物 张焕乔人物简介

·张焕乔张焕乔,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研究并解释了压电振荡石英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现象;研究中子诱发裂变和自发裂变的中子数及其与碎片特性的关联,提供了高精度的252Cf自发裂变每次裂变发射的

知名人物 刘伯里人物简介

·刘伯里刘伯里,放射化学家,我国放射性药物领域开拓者之一。早期承担并完成了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程低放裂变废液处理任务以及核爆炸现场裂变污染苦咸水和核潜艇原子反应堆第一回路水放射性的净化研究。后致力于研究

大秦帝国之裂变小说,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

知名人物 杨裕生人物简介

·杨裕生杨裕生,分析化学与放射化学家。在从事11年分析化学工作后,开创我国的蘑菇云取样和核武器化学诊断研究。首次核试验中任取样队长,立二等功,领导建立无人穿云取样技术。提出裂变燃耗、中子剂量、锂燃耗、

大形势下的战国大裂变

战国——这是一个上接春秋,下启秦汉的时代!它虽然只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却是中国历史当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变!在这个时期,事道人心在变,政权层面在变,战争法则在变,历史舞台的主角也

原子弹那年发射的

是核武器之一nuclearweapon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

兵器百科 原子弹的威力、特点和优势

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也称裂变弹。它是一种具有很大杀伤破坏力的武器。世界上第一次进行原子弹试验的是美国。它从1939年至1945年,历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