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其弟谋反 春秋时武姜生郑庄公难产对其厌恶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助其弟谋反 春秋时武姜生郑庄公难产对其厌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助其弟谋反 春秋时武姜生郑庄公难产对其厌恶
“掘地见母”的故事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这个典故来源于“不到黄泉不相见。”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生庄公时难产,便对庄公心生厌恶,但对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依古制,庄公顺利继承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妄图取代庄公。在武姜的请求下,庄公把京襄城赐给叔段做封地,叔段到京后,自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可庄公并未放在心上。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给叔段回信,让他立即起兵,自己做内应。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了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马上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后自杀。
因为母亲和弟弟谋反,庄公对母亲特别不满,扬言“不到黄泉不相见”。随后,庄公便把武姜送到城颍居住,没过多长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当地官员颍考叔听说了他们母子关系破裂经过后,建议“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
相关参考
>郑庄公掘地救母> 郑庄公出世时因难产,母武姜饱受痛苦,所以起名寤生(意为倒生),为武姜所厌恶。三年之后,武姜又生一子,名段,为其所宠爱。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武公掘突去世,庄公寤生即位。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
郑庄公掘地见母:春秋鲁国太史左丘明,在传述《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时,记述了这样的一段史实: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头一个孩子时是难产,她就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寤生,寤生就是难产
郑伯克段于鄢,这是一篇曾经收录于语文课本中的出自《左传》的有关郑国的历史文献。故事讲述了春秋第一位霸主郑庄公处理弟弟叛乱和解决与母亲亲情矛盾的过程。话说在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在生他的时候,由于是难产,导致
掘地见母春秋时期有个叫郑的诸侯国,它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为妻。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的时候遇到难产,小孩脚先出来,把武姜疼得要死。好不容易才把他生下来,可武姜也只剩半条命了。所以武姜
历史典故:掘地见母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
历史典故:掘地见母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
郑武公护送平王迁都洛邑之后,与平王的母族申国联姻,娶了申侯的女儿。因为申国是姜姓,所以这个女子就被称为武姜。不久后,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一个儿子,但在分娩中难产,一般胎儿都是头先出来,而这个孩子却是脚先出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为什么要等弟弟公开造反后再下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初年,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妻子武姜一直厌恶长子寤生而喜欢小儿子段
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 郑庄公封给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