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关羽 张飞_闲话三国

Posted 军师

篇首语: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与关羽 张飞_闲话三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与关羽 张飞_闲话三国

2、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大全_三国人物表

诸葛亮与关羽 张飞_闲话三国

>  《志》评价、时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一证。虽然关羽远在荆州,但这个人从来未把自己的地位摆正。投蜀以后,为解决益州问题立下功勋,获得殊荣。关羽不服气,要离开荆州到西川来同马超较一高低。诸葛亮连忙给他写信安抚,一顶高帽子,才使此议寝息。为汉中王后,要用黄忠作他的后将军。诸葛亮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这番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态度。>>  张飞就不是这样了,只要诸葛亮点了他的将,无不悉心为之。而且,多有创造性的发挥,每每创建奇功。对此,诸葛亮和这位莽张飞,往往产生不言而喻的默契。当消息传来,说他所住大寨,逐日间饮酒,酩酊大醉,诸葛亮非但不加怪罪,还派人专程把佳酿给他送去。表明了他们之间心灵上的沟通,和以诚相待的友情。>>  当初,刘关张起事时,按社会、经济地位,以张飞最殷实富有,“世居涿郡,颇有庄田”,是个有产有业有资财的庄园主。刘备不过是个“贩履织席”之辈,尽管自称皇室后裔,早衰落无考,和阿Q“先前也阔过的”差不太离。后来,汉献帝刘协叫了他一声“皇叔”,不过是政治需要罢了。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还有赐姓一说,所以,不必当真,谁有粉不朝脸上敷呢?他只能算是小手工业者。而关羽,一个推车的运输专业户而已。>>  由此推论开去,这三兄弟和诸葛亮的关系,恐怕也是由于阶层不同,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免差异,倒有值得玩味之处的。>>  刘备起事时,已沦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可他早先是没落贵族,大概是无疑的,至少在楼桑村,还能有立锥之地。曾拜卢植为师,自然文化水准要比关张高些,这样,与诸葛亮不但政治观点相同,在文化上,认同的地方较多。张飞是庄园主,家道殷实,能有供三百余人相聚的桃园,估计虽非士族,也是豪绅一类。所以,他和拥有南阳诸葛庐的这位军师,经济基础相差无几,也许能找到共同语言。关云长是无恒产的自食其力者,他的个体运输行业,无须依赖群体,特立独行,容易产生阶级偏见,而自己又稍稍识得几个字,不大买账于文化和士大夫,对于诸葛亮就不如那两位融洽了。>>  再加上关羽的骄矜自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自我感觉特别好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更是目中无人。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诸葛亮一到新野,关张就联合起来抵制这位军师,但跳出来责难的是张飞,关羽是个爱作深沉状的人,站在幕后,唆使猛张飞上。从起,关羽就不大相信诸葛亮的能力。这是那种对知识分子的压根儿不信任的阶级感情,没有办法,他从山西一路推车过来,汉代那些地方小官僚,刀笔吏,少不了压迫他,欺诈他,使他有反抗感。心里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端这臭架子。他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也。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个“惑”字,是他心里话,因为,孔明一来,他的副手地位就动摇了。从此开始,这将相之间,就绝不会是亲密无间的了。>>  刘备到东吴招亲,诸葛亮派陪同,而不敢将锦囊妙计授关羽,怕他乱作主张。借东风后,安排赵云来接他,也不愿麻烦这位关老爷,怕他未必如约而来。赤壁之战,诸葛亮迟迟不睬他,是否真的用激将之法,还是有为难之处,或存心让他放一马,于史无据,也就只好姑妄信之。但是,最后才安排他在华容道,可见对这位骄纵的将领,不得不再三斟酌,自然是有许多顾虑棘手之处,是可以想象的。>>  关老爷见不把他摆在重要位置上,当时责问诸葛亮:“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  听他口气,到底诸葛亮指挥关羽,还是关羽指挥诸葛亮?令人费解。大概拜把子兄弟便有这份和军师平起平坐的特权。等到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犯了军令状,还是刘备出来给他说情,才算了事。其实,正因为他知道必是这么一个结果,才敢义释华容。特权,和特权阶层,以及被毒化了的社会风气,使得他有所倚仗地不在乎。>>  如果孔明执法如山,从他华容道放走曹操起,就严惩不贷的话,那么,此后的他,在荆州主政,也许未必敢于自我膨胀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为刘备的包庇,诸葛亮也就不得不迁就,既不能责人,更不能责己,也就只好稀里糊涂,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或者,深刻认识,从轻处理;或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者,最简单的,就当交了一次学费,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来,诸葛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有其无药可治的软弱性,对于这位身居高位,后台很硬,存心不买他账的,又是劳动阶层出身的汉寿亭侯,除了以顾全大局自勉,大抹稀泥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这类抹稀泥的难处,从古至今,岂是诸葛亮一人的故事吗?>>  但是,稀泥这东西,糊得一时,糊不了长远,最后关羽在荆州大败,不就是这种迁就、马虎、不深究,由他而去,听之任之的结果吗!

历史人物 三国人物大全_三国人物表

三国人物大全

蜀:

刘备-关羽、张飞(义兄弟)-刘禅(亲子)-诸葛亮(尊重)-孙尚香(夫妇)-赵云(尊重)

关羽-关平(义子)-张飞、刘备(义兄弟)-曹操(恩情)

张飞-星彩、张苞(亲子)—关羽、刘备(义兄弟)—庞统(佩服)—马超-(友好)

赵云-刘备(君主)-刘禅(舍身)-庞统(友好)—诸葛亮(尊重)—关羽、张飞(友好)

马超-庞德(部属)-刘备(恩情)

黄忠-刘备(恩情)—魏延(命救)-严颜(友好)

诸葛亮-刘备(君主)-刘禅(辅佐)-姜维(师徒)-月英(夫妇)-庞统(同门)-赵云(信赖)

姜维-诸葛亮(师徒)-夏侯霸(友好)-刘备(君主)

魏延-黄忠(友好)-刘备(恩情)

月英-诸葛亮(夫妇)

庞统-诸葛亮(同门)-刘备(恩情)-赵云(友好)

魏:

曹操-夏侯敦、夏侯渊、曹仁(从兄弟)-曹丕(亲子)-张辽(信赖)-典韦(命救)—许褚(护卫)-关羽(尊重)

夏侯敦-曹操、夏侯渊(从兄弟)

夏侯渊-曹操、夏侯敦(从兄弟)-张郃(友好)

曹丕-甄姬(夫妇)-司马懿(友好)-曹仁(信赖)

张辽-关羽(恩情)—曹操(君主)-吕布(君主)

曹仁-曹操(堂兄弟)-庞德(友好)-曹丕(友好)

张郃-夏侯渊(友好)-司马懿(友好)

司马懿-曹丕(友好)—张郃(友好)

典韦-曹操(君主)-许褚(友好)

许褚-曹操(君主)-典韦(友好)

庞德-曹操(恩情)-马超(君主)-曹仁(信赖)

甄姬-曹丕(夫妇)-袁熙(夫妇)

徐晃-关羽(崇拜)-满宠(友好)

吴:

孙坚-孙策、孙权、孙尚香(亲子)-黄盖(信赖)

孙策-孙权、孙尚香(兄妹)-大乔(夫妇)—周瑜(义兄弟)—太史慈(好敌手)

孙权-周泰(命救)—吕蒙(佩服)—陆逊(信赖)

孙尚香-刘备(夫妇)

黄盖-孙坚(君主)—周瑜(信赖)

吕蒙-陆逊(友好)

陆逊-吕蒙(友好)—孙策(女嫁)—甘宁(友好)

甘宁-凌统(友好)

凌统-甘宁(友好)—凌操(亲子)

太史慈-孙策(好敌手)—孔融(义理)

周泰-孙权(君主)

大乔-孙策(夫妇)—小乔(姊妹)

小乔-周瑜(夫妇)—大乔(姊妹)

他:

吕布-貂蝉(爱慕)

董卓-貂蝉(爱慕)—吕布(义子)

袁绍-袁谭、袁熙、袁尚(亲子)

张角-张宝、张粱(兄弟)

孟获-祝融(夫妇)—诸葛亮(佩服)

三国人物表(按国分)

一、三国人物列表如下:

1、曹魏:

(1)文臣: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陈群、华歆、钟繇、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粲、蒯越、张继、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贾逵、陈琳、司马懿。

(2)武将: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李典、乐进、典韦、曹洪、曹仁、曹彰、曹纯、于禁、许褚、吕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钟会、邓艾、曹休、张燕、张绣、朱灵、路昭、史涣、韩浩、王凌、孙礼、秦朗、郑文、夏侯尚、毌丘俭、诸葛诞。

2、蜀汉:

(1)文臣: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正、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仪、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

(2)武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3、孙吴:

(1)文臣: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顾雍、诸葛谨、诸葛恪、陆凯、骆统、周鲂。

(2)武将: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丁奉、徐盛、陈武、凌操、凌统、潘璋、朱然、孙桓、马忠、孙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于诠。

4、群雄:

(1)诸侯:张角、何进、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马腾、张鲁、韩遂、公孙瓒、韩馥、刘岱、王匡、张邈、孔伷、陶谦、鲍信、桥瑁、袁遗、孔融、张超、张杨、刘度、赵范、金旋、韩玄。

(2)黄巾军:张宝、张梁、程远志、邓茂、马元义、赵弘、韩忠、孙夏、管亥、何仪、刘辟、龚都、裴元绍、高升、张闿、韩暹、李乐、杨奉。

5、东汉朝廷:

(1)文臣:董承、王子服、李儒、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辛毗、陈登、蒯良、王累、韩胤、沮鹄、杨弘、阎象、蒯越。

(2)武将:伍孚、李傕、郭汜、颜良、文丑、潘凤、俞涉、武安国、穆顺、华雄、牛辅、张济、樊稠、胡轸、胡车儿、李肃、高顺、张任、高览、曹性、闵纯、纪灵、马休、马铁、高览、袁谭、袁熙、袁尚、高干、麴义、吕翔、吕旷、韩猛、淳于琼、焦触、张南、马延、雷薄、张勋、陈纪、桥蕤、郝萌、侯成、宋宪、魏续、成廉、蔡瑁、张允、黄祖、苏飞、吕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疆域:

1、曹魏:

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分别是: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蜀书:1.刘焉-字君郎

  2.刘璋-字季玉

  3.刘备-字玄德

  4.刘禅-字公嗣

  5.刘永-字公寿(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6.刘理-字奉孝(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7.刘璿-字文衡(刘禅之子)

  8.诸葛珪-字君贡(诸葛亮之父)

  9.诸葛亮-字孔明

  10.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本为诸葛瑾之子,後过渡於诸葛亮)

  11.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

  12.关羽-字云长

  13.张飞-字益德

  14.马超-字孟起

  15.黄忠-字汉升

  16.赵云-字子龙

  17.庞统-字士元

  18.法正-字孝直

  19.许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孙乾-字公祐

  22.简雍-字宪和

  23.伊籍-字机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刘巴-字子初

  27.马良-字季常

  28.马谡-字幼常

  29.陈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陈祗-字奉宗

  32.吕乂-字季阳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渊

  35.李严-字正方(後改名为平)

  36.刘琰-字威硕

  37.魏延-字文长

  38.杨仪-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绍先(霍峻之子)

  41.王连-字文仪

  42.向朗-字巨达

  43.张裔-字君嗣

  44.杨洪-字季休

  45.费诗-字公举

  46.杜微-字国辅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琼-字伯瑜

  49.许慈-字仁笃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潜

  52.李撰-字钦仲

  53.谯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黄权-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吕凯-字季平

  58.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张嶷-字伯岐

  61.蒋琬-字公琰

  62.费禕-字文伟

  63.姜维-字伯约

  64.邓芝-字伯苗

  65.张翼-字伯恭

  66.宗预-字德豔

  67.廖化-字元俭(本名淳)

  68.杨戏-字文然

  69.糜芳-字子方———————————————————————————

  吴书:1.孙坚-字文台

  2.孙策-字伯符(孙坚之子)

  3.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权之兄)

  4.孙亮-字子明(孙权之子,排名最小)

  5.孙休-字子烈(孙权之子,排名第六)

  6.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

  7.刘繇-字正礼

  8.刘岱-字公山(刘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子义

  10.士燮-字威彦

  11.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季弟)

  12.孙瑜-字仲异(孙静之子)

  13.孙皎-字叔朗(孙静之子,孙瑜之弟)

  14.孙奂-字季明(孙静之子,孙皎之弟)

  15.孙羌-字圣壹圣台(孙坚同产兄)

  16.孙贲-字伯阳(孙羌之子)

  17.孙辅-字国仪(孙羌之子,孙贲之弟)

  18.孙翊-字叔弼(孙权之子,孙策之弟)

  19.孙匡-字季佐(孙权之子,孙翊之弟)

  20.孙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为孙)

  21.孙韶-字公礼(孙河之侄)

  22.孙桓-字叔武(孙河之子)

  23.张昭-字子布

  24.张承-字仲嗣(张昭之子)

  25.张休-字叔嗣(张绍之子,张承之弟)

  26.顾雍-字元叹

  27.顾邵-字孝则(顾雍之子)

  28.顾谭-字子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29.顾承-字子直(顾谭之弟,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30.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

  31.步骘-字子山

  32.会稽-焦征羌

  33.张紘-字子纲

  34.秦松-字文表(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5.陈端-字子正(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6.严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彦黄

  38.程秉-字德枢

  39.阚泽-字德润

  40.薛综-字敬文

  41.薛莹-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鲁肃-字子敬

  44.吕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谋

  46.黄盖-字公覆

  47.韩当-字义公

  48.蒋钦-字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陈武-字子烈

  51.陈表-字文奥(陈武之庶子)

  52.董袭-字元代

  53.甘宁-字兴霸

  54.淩统-字公绩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渊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义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绩-字公绪(朱然之子)

  61.吕范-字子衡

  62.吕据-字世议(吕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异-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陆绩-字公纪

  67.张温-字惠恕

  68.骆统-字公绪

  69.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

  70.吾粲-字孔休

  71.朱据-字子据

  72.陆逊-字伯言

  73.陆抗-字幼节(陆逊之子)

  74.陆景-字士仁(陆逊之子,陆抗之弟)

  75.孙登-字子高(孙权之长子)

  76.谢景者-字叔发

  77.孙虑-字子智(孙权之子,孙登之弟)

  78.孙和-字子孝(孙权之子,孙虑之弟)

  79.孙霸-字子威(孙权之子,孙和之弟)

  80.孙奋-字子扬(孙权之子,孙霸之弟)

  81.贺齐-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吕岱-字定公

  84.周鲂-字子鱼

  85.锺离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陆凯-字敬风(陆逊之族子)

  88.陆胤-字敬宗(陆凯之弟)

  89.是仪-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综-字伟则

  91.徐详者-字子明

  92.吴范-字文则

  93.刘惇-字子仁

  94.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长子)

  95.聂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孙峻-字子远(孙坚弟孙静之曾孙)

  98.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

  99.濮阳兴-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楼玄-字承先

  102.贺邵-字兴伯

  103.韦曜-字弘嗣

  104.华覈-字永先———————————————————————————-

  魏书:P.S.吕布、董卓等人因其记载列於此书中,因而列出

  而不是代表吕布等人属於魏的势力因为的魏太多,所以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曹嵩之子)

  2.曹节字元伟

  3.曹腾字季兴(曹节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腾之养子,夏侯惇之叔父)

  5.乔玄字公祖

  6.韩馥字文节

  7.孔骸字公绪

  8.王匡字公节

  9.桥瑁字元伟

  10.袁遗字伯业

  11.刘岱字公山

  12.徐璆字孟平孟玉

  13.郗虑字鸿豫

  14.潘勗字元茂

  15.韩遂字文约

  16.金禕字德禕

  17.耿纪字季行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0.魏讽字子京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3.郝昭字伯道

  24.秦朗字元明

  25.张茂字彦林

  26.曹芳字兰卿(曹叡之养子)

  27.张特字子产

  28.郭脩字孝先

  29.讳髦字彦士(曹叡之孙,曹霖之子)

  30.应余字子正

  31.董卓字仲颖

  32.何进字遂高

  33.周毖字仲远

  34.伍琼字德瑜

  35.孙瑞字君荣

  36.孙萌字文始(孙瑞之子)

  37.袁绍字本初

  38.袁安字邵公(袁绍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开(袁安之孙)

  40.母班字季皮

  41.田丰字元皓

  42.审配字正南

  43.逢纪字元图

  44.袁谭字显思(袁绍之子)

  45.袁熙字显奕

  46.袁尚字显甫(袁绍之子,袁谭之弟)

  47.韩珩字子佩

  48.袁术字公路

  49.陈温字元悌

  50.陈瑀字公玮

  51.日磾字翁叔

  52.刘表字景升

  53.韩嵩字德高

  54.傅巽子公悌

  55.吕布字奉先

  56.张邈字孟卓

  57.陈宫字公台

  58.陈登字元龙

  59.臧洪字子源

  60.公孙瓒字伯珪

  61.关靖字士起

  62.陶谦字恭祖

  63.张杨字稚叔

  64.眭固字白兔

  65.公孙度字升济

  66.张鲁字公祺

  67.夏侯惇字元让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69.韩浩字元嗣

  70.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渊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权(夏侯渊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义权(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称字叔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6.夏侯荣字幼权(夏侯渊之子,夏侯称之弟,排名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孙)

  78.曹仁字子孝

  79.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从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长思(曹休之子)

  83.曹摅字颜远(曹肇之孙)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6.杨伟字世英

  87.邓颺字玄茂

  88.丁谧字彦靖

  89.丁斐字文侯(丁谧之父)

  90.毕轨字昭先

  91.李胜字公昭

  92.李休字子朗(李胜之父)

  93.桓范字元则

  94.鲁芝字世英

  95.杨综字初伯

  96.何晏字平叔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之从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99.许允字士宗

  100.许奇字子泰(许允之子)

  101.许猛字子豹(许允之子)

  102.许遐字思祖(许奇之子)

  103.许式字仪祖(许猛之子)

  104.王经字彦伟彦纬

  105.崔洪字良伯(崔赞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张衡字正平

  111.严象字文则

  112.韦康字元将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谌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闳字仲茂(荀谌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孙)

  117.荀恽字长倩(荀彧之子)

  118.荀俣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恽之弟)

  119.荀诜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俣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诜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温伯(荀恽之孙)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从子)

  127.荀昙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昙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贾诩字文和

  131.袁涣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涣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涣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涣之子)

  135.袁奥字公荣(袁涣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涣之子)

  137.袁粲字仪祖(袁滂之弟)

  138.张范字公仪

  139.张承字公先(张范之弟)

  140.凉茂字伯方

  141.国渊字子尼

  142.田畴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仪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张貔字邵虎

  147.张泰字伯阳(张貔之祖父)

  148.张邈字叔辽(张貔之父)

  149.管宁字幼安

  150.王烈字彦方

  151.张?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桢字元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举

  163.许攸字子远

  164.娄圭字子伯

  165.崔谅字士文(崔琰之兄孙)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龙

  169.何熙字孟孙(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颖考(何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绥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乔字曾伯(邢顒之曾孙)

  176.鲍勋字叔业

  177.司马芝字子华

  178.刘勋字子台

  179.锺繇字元常

  180.锺皓字季明

  181.锺毓字稚叔(锺皓之子)

  182.华歆字子鱼

  183.华表字伟容(华歆之子)

  184.华廙字长骏(华表之子)

  185.华峤字叔骏(华表之子)

  186.华澹字玄骏(华表之子)

  187.华昆字敬伦(华廙之子)

  188.华荟字敬叔(华廙之子)

  189.华恒字敬则(华廙之子)

  190.华轶字彦夏(华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兴

  192.王肃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肃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晓字季明(程昱之孙)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孙)

  200.董昭字公仁

  201.刘晔字子扬

  202.刘陶字季冶(刘晔之子)

  203.蒋济字子通

  204.刘放字子弃

  205.孙资字彦龙

  206.刘许字文生(刘放之孙)

  207.孙楚字子荆(孙资之孙)

  208.孙盛字安国(孙楚之孙)

  209.刘馥字元颖

  210.刘弘字叔和(刘馥之子)

  211.司马朗字伯达

  212.司马隽字元异(司马朗之祖父)

  213.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朗之父)

  214.司马望字子初(司马朗之弟->司马孚之子)

  215.司马洪字孔业(司马望之子)

  216.赵咨字君初

  217.赵酆字子仲(赵咨之子)

  218.梁习字子虞

  219.张既字德容

  220.阎行字彦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从弟)

  

三国演义人名大全(按国家来分)

不好意思,太多了,没法分了

刘备字玄德 ,孙权字仲谋,诸葛亮字孔明 ,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 ,孙乾字公佑, 糜竺字子仲, 曹操字孟德,乐进字文谦,李典字曼成, 曹仁字子孝, 曹洪字子廉, 夏侯敦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 荀彧字文若, 荀攸字公达, 郭嘉字奉孝, 程昱字仲德,刘晔字子阳,简雍字宪和 ,满宠字伯宁, 吕虔字子恪, 毛玠字孝先,于禁字文则, 马超字孟起 ,孙坚字文台, 孙策字伯符 ,程普字德谋,黄盖字公覆,韩当字义公 ,祖茂字大荣 ,朱治字君理 ,吕范字子衡 ,周瑜字公瑾 ,张昭字子布 ,张纮字子纲 ,太史慈字子义 ,蒋钦字公奕,周泰字幼平 ,陈武字子烈, 虞翻字仲翔 ,董袭字元代 ,许褚字仲康, 徐晃字公明 ,董昭字公仁,张辽字文远,臧霸字宣高,李通字文达,陈登字元龙, 鲁肃字子敬, 诸葛瑾字子瑜, 顾雍字元叹, 张郃字隽乂, 许攸字子远, 贾诩字文和, 司马懿字仲达, 文聘字仲业, 魏延字文长,徐庶字元直。

黄忠字汉升, 庞统字士元, 严畯字曼才, 陆绩字公纪, 张温字惠恕, 骆统字公绪,吾粲字孔休, 徐盛字文向, 潘璋字文珪,丁奉字承渊, 步骘字子山, 甘宁字兴霸,吕蒙字子明, 陆逊字伯言, 凌统字公绩, 马良字季常, 马谡字幼常, 蒋琬字公琰,刘禅字公嗣,廖化字元俭, 薛综字敬文, 程秉字德枢, 朱桓字休穆, 蒋干字子翼,王粲字仲宣, 陈琳字孔璋, 崔琰字季珪, 阚泽字德润, 陈震字孝起,伊籍字机伯,庞德字令明, 张松字永年, 杨修字德祖, 陈群字长文, 法正字孝直, 孟达字子庆。

关兴字安国, 曹休字文烈, 孙翊字叔弼, 孙匡字季佐, 孙朗字早安, 孙韶字公礼,孙静字幼台, 黄权字公衡, 刘巴字子初,彭羕字永言, 王平字子均, 费祎字文伟,傅巽字公悌, 刘馥字元颖, 张既字德容, 李严字正方, 霍峻字仲邈, 董和字幼宰,李恢字德昂,秦宓字子敕, 谯周字允南, 傅干字彦才, 曹丕字子桓 曹植字子建,曹彰字子文, 管恪字公明, 耿纪字季行, 左慈字无放, 吉邈字文然,吉穆字思然,赵咨字德度, 孙桓字叔武, 孙皎字叔明, 邓芝字伯苗, 刘永字公寿, 刘理字奉孝,丁仪字正礼, 丁廙字敬礼, 祢衡字正平,吉太字称平, 华佗字元化, 王连字文仪,

吕凯字寄平, 姜维字伯约, 曹睿字元仲, 夏侯茂字子休, 郭淮字伯济, 曹真字子丹,郝昭字伯道 全琮字子璜 诸葛恪字元逊, 王双字子全, 辛毗字佐治, 宗预字德艳。

司马师字子元, 司马昭字子尚, 夏侯霸字仲权, 夏侯威字季权, 夏侯惠字稚权,夏侯和字义权, 曹芳字兰卿, 何晏字平叔,邓飏字玄茂, 李胜字公昭, 丁谧字彦静,毕轨字昭先, 桓范字元则, 钟会字士季, 邓艾字士载, 诸葛瞻字思远, 曹髦字彦士,曹奂字景明,毋丘俭字仲恭, 贾充字公闾, 孙峻字子远, 孙綝字子通, 孙休字子烈,孙皓字元宗 诸葛诞字公休, 羊祜字叔子, 刘协字伯和, 董卓字仲颖,吕布字奉先,丁原字建阳, 伍孚字德瑜, 陈宫字公台, 袁绍字本初, 袁术字公路, 郑玄字康成。

孔融字文举, 陶谦字恭祖 刘表字景升 蒯越字异度 蒯良字子柔 陈翔字仲麟范谤字孟博, 孔昱字世元, 范康字仲真, 檀敷字文友,张俭字元节, 岑眰字公孝刘繇字正礼, 审配字正南, 袁谭字显思, 袁熙字显奕, 袁尚字显甫, 刘璋字季玉,马腾字寿成, 司马徽字德操,杨阜字义山, 胡邈字敬才, 逢纪字元图, 张裔字君嗣,庞德公字山民, 蔡邕字伯喈, 田畴字子泰, 韩遂字文约, 马钧字德衡,曹爽字昭伯,黄琬字子琰, 张鲁字公祺, 陈珪字汉瑜, 秦朗字元明, 刘焉字君郎, 刘岱字公山,华歆字子鱼, 何进字遂高, 卢植字子干,山涛字巨源, 王朗字景兴, 管宁字幼安,淳于琼字仲简, 金祎字德伟。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完整)!

1、刘备(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举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3岁。

2、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 “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3、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张飞(?-221),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5、公孙瓒,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牧。参加过攻打黄巾军及讨伐董卓的战争,与袁绍为争夺北方连年交战,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被袁绍打败,自焚而死。

6、袁术,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绍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南阳太守。因被曹操、袁绍军队攻击,率兵退驻寿春,统治扬州一带。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称皇帝,号仲家。后被曹操打败,忧病而死。

7、孙权,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8、汉献帝刘协,汉灵帝的儿子。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公元一九○年至二二 ○年在位。董卓废少帝刘辩后上台,是董卓的傀儡。王允用连环计杀害董卓后,被李劫走。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被曹操迎到许都,成为曹操的傀儡。在位时天下大乱,战火四起。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献帝被迫退位,改封山阳公。

9、刘表,字景升。生于公元一四二年,死于公元二○八年。历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武成侯。刘备的同宗兄弟,生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病死后刘琮继位,投降了曹操。

10、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1、赵云: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12、典韦:典韦(?-公元197年),陈留己吾县(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13、黄忠: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14、刘禅,生于公元二○七年,死于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15、王允,生于公元一三七年,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年时有大志,勤于学习练武。后任豫州刺史,时值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张让等宦官,而参与谋事。历任从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曾用连环计与吕布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郭汜所杀。

16、田丰,河北名士,袁绍的谋士。多谋善断,曾为袁绍出过不少奇谋,但袁绍不用。官渡之战前,他劝袁绍不要攻曹操,袁绍反将其关入监狱。袁绍战败后杀害了他。

17、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18、何进,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八九年。东汉大臣。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因妹妹被选入宫中,后来做了太后,才由一个杀猪的屠夫变成了大将军。汉灵帝死后,将妹妹何太后生的儿子刘辩扶为皇帝,把持朝政。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与袁绍、曹操密谋诛杀宦官,后被宦官张让等十常侍杀死。

19、法正,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 年,刘备的谋士。字孝直,右扶风(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年,他与同乡人孟达入川投效刘璋。后献计劝刘备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再献计劝刘备攻取汉中,帮助黄忠用计斩了曹操名将夏侯渊,刘备立他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马良,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二二二年,蜀国名士,刘备的谋士。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20、城)人。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在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随军参谋,刘备兵败,他也遇害。

21、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22、郭嘉,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最初投于袁绍,见袁绍不重用而离去,经荀 (Yu)推荐为曹操所用。多谋善断,为曹操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出了许多奇计,封洧阳亭侯。随军征讨乌桓时,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岁。

23、张昭,生于公元一五六年,死于公元二三六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苏徐州)人。孙策创业时,封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极受信任。后任孙权的军师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称帝后任辅吴将,封娄侯。

24、许攸,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中曾几次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许攸无奈投降了曹操,献计让曹操袭击袁绍粮库乌巢,使袁绍兵大败。后因言语张狂被曹操大将许褚所杀。

25、荀攸,生于公元一五七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为曹操的谋士。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许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后为曹操参赞军事。曾向曹操献计打败吕布、袁绍等。后任尚书令。随曹操攻孙权时,病死途中。

26、荀或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27、程昱,字仲德,兖州东阿(今山东兖州)人。为人多计谋,懂兵法。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后,程昱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军。曾用计将徐庶从蜀国骗来曹魏。赤壁之战时曾提醒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听,终致大败。

28、费袆,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五三年,三国时蜀国大臣。字文伟,江夏胝(今河南省罗山)人。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侍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时任参军、中护军、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军师,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大将军、尚书。后被降魏的郭循刺死。

29、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李、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30、董卓,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将领,后任太师。字仲颍,陇西临泺(今甘肃省岷县)人,性情刚猛,有谋略。在剿灭黄巾军时曾被黄巾军打败。昭宁元年(公元一八九年)响应何进号召,以保护皇帝为名率兵进入东京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袁绍等率八路诸侯讨伐时,放火烧了洛阳城迁都长安,自称太师。后被王允与貂蝉所设的连环计所杀。

31、诸葛瑾,生于公元一七四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吴国大臣。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孙权的主要谋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国为使,向刘备索讨荆州。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32、诸葛恪,生于公元二○三年,死于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逊,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因聪明而知名。孙权很器重,曾任丹阳太守,封都乡侯。孙权死后由他辅立孙亮,任大将军,太子太傅。后因领兵攻魏失败,被孙峻所杀。

33、审配,袁绍谋士。会用兵,善打仗,曾协助袁绍军多次打败曹操。袁绍死后,帮助袁绍儿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几次破城都无功而还。后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34、蒋琬,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六年,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刘备自任汉中王时,他为尚书郎。后在诸葛亮丞相府任长史,诸葛亮死后代其执政,为益州刺史、大将军、尚书,封字亭侯,大司马。

35、谯周,生于公元二○一年,死于公元二七○ 年,蜀国大臣。刘禅在位时任散中大夫、光禄大夫。通晓天文,善写书文。邓艾兵至成都时,竭力劝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国任骑都尉、散骑常侍。

36、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37、阚泽,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三年,吴国大臣。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小时好学,因家穷无钱上学,便替人抄书。孙权称帝时,任尚书、中书令、侍中。公元二四二年任太子太傅兼中书令,极有口才。赤壁交战前,替黄忠前去曹营献诈降书,骗过曹操。

38、丁奉,吴国名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功绩卓著。晚年,吴王孙休为帝,孙琳图谋不轨,丁奉设计在腊日大会上诛杀了孙琳。

39、于禁,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弓马熟39练,武艺出众。初在鲍信手下剿灭黄巾军,后归附曹操。参加过攻打吕布、张绣、袁绍的战事,因战功拜虎威将军、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听庞德的进言,适遇大雨,被关羽水淹七军,兵败投降关羽。孙权夺取荆州后,被送还魏国,不久病死。

40、太史慈,东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

41、文丑,袁绍上将,河北名将。与曹军交战时连败张辽、徐晃,后被关羽所杀。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42、吕布,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八年,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董卓为义子。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杀。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43、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44、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45、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

46、卫继: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47、曹丕: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陆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所有人物

小说中一共描写了1191个人物,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及晋的皇族后裔、后、妃及宦官等128人,黄巾起义者、鲜卑、乌桓及南蛮等有67人,其他各种人物109人。

书中角色以男性为主,足智多谋,争雄斗狠,形象突出,光彩照人。书中有60多名女性,有名有姓只有蔡琰、曹娥和李春香3人;有名无姓的有貂蝉1人,其他的女性不是有姓无名就是无姓无名。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廙(敬礼)于禁(文则)士孙瑞(君荣)山涛(巨源)

卫瓘(伯玉)马磾(翁叔)马良(季常)马忠(德信)

马超(孟起)马谡(幼常)马腾(寿成)王允(子师)

王双(子全)王平(子均)王匡(公节)王戎(睿冲)

王观(伟台)王甫(国山)王连(文仪)王沈(处道)

王肃(子雍)王修(叔治)王浑(玄冲)王路(文舒)

王颀(孔硕)王祥(休徵)王朗(景兴)王基(伯舆)

王谋(元泰)王粲(仲宣)王睿(土治)韦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毛玠(孝先)公孙度(升济)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芝(伯苗)邓止飏(玄茂)孔伷(公绪)孔昱(世元)

孔融(文举)母丘甸(子邦)母丘俭(仲恭)甘宁(兴霸)

左慈(元放)卢植(子干)申耽(义举)田丰(元皓)田畴(子泰)田豫(国让)史涣(公刘)乐进(文谦)

冯习(休元)司马师(子元)司马防(建公)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司马儁(元异)司马朗(伯达)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司马懿(仲达)边让(文礼)吉穆(思然)

吉邈(文然)毕轨(昭先)吕布(奉先)吕范(子衡)

吕凯(季平)吕岱(定公)吕虔(子恪)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朱隽(公伟)朱然(义封)伍孚(德瑜)

伍琼(德瑜)任峻(伯达)华陀(元化)华歆(子鱼)

华核(永先)伊籍(机伯)向朗(巨达)全琮(子璜)

刘巴(子初)刘永(公寿)刘协(伯和)刘先(始宗)

刘邠(令元)刘劭(孔才)刘表(景升)刘岱(公山)

刘备(玄德)刘放(子弃)刘宠(祖荣)刘勋(子台)

刘晔(子扬)刘陶(子奇)刘理(奉孝)刘焉(君郎)

刘琰(威硕)刘禅(公嗣)刘虞(伯安)刘廙(恭嗣)

刘璋(季玉)刘繇(正礼)刘瑢(文衡)刘馥(元颖)

羊祜(叔子)关羽(云长)许允(土宗)许攸(子远)

许劭(子将)许靖(文休)许褚(仲康)许慈(仁笃)

孙礼(德达)孙匡(季佐)孙权(仲谋)孙休(子烈)

孙观(仲台)孙坚(文台)孙和(子孝)孙河(伯海)

孙亮(子明)孙桓(叔武)孙峻(子远)孙资(彦龙)孙乾(公祜)孙皓(亢宗)孙皎(叔明)孙翊(叔弼)

孙綝(子通)孙策(伯符)孙登(子高)孙瑜(仲异)

刘静(幼台)孙韶(公礼)邯郸淳(子叔)严畯(曼才)

社预(元凯)社袭(子绪)杜琼(伯瑜)杜微(国辅)

杨仪(威公)唐阜(义山)杨修(德祖)杨洪(季休)

杨彪(文先)杨暨(休先)李严(正方)李典(曼成)

李胜(公昭)李恢(德昂)孝通(文达)李福(孙德)

李撰(钦仲)吾粲(孔休)邴原(根矩)来敏(敬达)

步骘(子山)吴质(季重)岑晊(公孝)何进(遂高)

何宗(彦英)何晏(平叔)何曾(颖老)何颙(伯求)

应劭(仲远)辛毗(佐治)辛敞(泰雍)宋忠(仲子)

张飞(翼德)张辽(文选)张休(叔嗣)张华(茂先)

张纮(子纲)张茂(彦林)张松(永年)张郃(隽乂)

张承(仲嗣)张南(文进)张昭(子布)张津(子云)张特(子产)张悌(巨先)张既(德容)张鲁(公祺)

张温(惠恕)张缉(敬仲)张裔(君嗣)张嶷(伯歧)

张邈(孟卓)张翼(伯恭)陆纡(叔盘)陆抗(幼节)

陆凯(敬风)陆逊(伯言)陆骏(季才)陆康(季宁)

陆绩(公纪)陈武(子烈)陈宫(公台)陈泰(玄伯)

陈矫(季弼)陈琳(孔璋)陈翔(仲麟)陈登(元龙)

陈骞(休渊)陈群(长文)陈震(孝起)邵悌(元伯)

苑康(仲真)范滂(孟溥)和洽(阳土)金尚(元休)

金袆(德伟)金旋(元机)周奂(文明)周昕(大明)

周毖(仲远)周泰(幼平)周鲂(子鱼)周瑜(公瑾)

周群(仲直)庞统(土元)庞德(令明)庞德公(山民)

郑 泰(公业) 郑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预(德艳)

审配(正南)孟达(子度)孟光(孝裕)孟宗(恭武)

孟建(公威)赵云(子龙)赵歧(邠卿)赵昂(伟章)

赵咨(德度)荀攸(公达)荀恽(长倩)荀彧(文若)

荀爽(慈明)荀勖(公曾)荀谌(友若)荀顗(景倩)

胡奋(玄威)胡质(文德)胡济(伟度)胡烈(玄武)

胡渊(世元)胡邈(敬才)种会(士季)钟毓(稚叔)

钟繇(元常)种劭(申甫)钟拂(颖伯)皇甫嵩(义真)

郗 虑(鸿豫) 郤 正(令先) 姜 叙(伯奕) 姜 维(伯约)娄圭(子伯)祖茂(大荣)祢衡(正平)费观(宾伯)

费祎(文伟)骆统(公绪)秦宓(子敕)秦朗(元明)

袁术(公路)袁尚(显甫)袁绍(本初)袁逢(周扬)

袁隗(次阳)袁遗(伯业)袁熙(显奕)袁谭(显思)

耿纪(季行)桓阶(伯绪)桓范(元则)桥玄(公祖)

贾充(公闾)贾诩(文和)贾逵(梁道)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夏侯和(义权)夏侯威(季权)夏侯敦(元让)

夏侯渊(妙才)夏侯惠(稚权)夏侯琳(子林)夏侯霸(仲权)

顾 雍(元叹)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璆(孟玉)脂习(元升)留赞(正明)凌统(公绩)

高干(元才)高柔(文惠)郭攸之(演长)郭奕(伯益)

郭恩(义博)郭淮(伯济)郭嘉(奉孝)诸葛诞(公休)

诸葛亮(孔明)诸葛恪(元逊)诸葛珪(子贡)诸葛原(景春)

诸葛靓(仲思)诸葛瑾(子瑜)诸葛瞻(思远)陶谦(恭祖)

黄权(公衡)黄忠(汉升)黄盖(公覆)曹仁(子孝)

曹丕(子桓)曹休(文烈)曹宇(彭祖)曹芳(兰卿)

曹奂(景明)曹纯(子和)曹昂(子修)曹洪(子廉)

曹真(子丹)曹爽(昭伯)曹植(子建)曹嵩(巨高)

曹髦(彦士)曹睿(元仲)曹彰(子文)曹操(孟德)眭固(白兔)崔琰(季珪)淳于琼(仲简)彭羕(永年)

董允(休昭)董卓(仲颖)董和(幼宰)董昭(公仁)

董袭(元代)董厥(龚袭)蒋干(子翼)蒋钦(公奕)

蒋济(子通)蒋琬(公琰)韩当(义公)韩珩(子佩)

韩浩(元嗣)韩遂(文约)韩嵩(德高)韩暨(公至)

韩馥(文节)程秉(德枢)程昱(仲德)程普(德谋)

程畿(季然)傅干(彦材)傅巽(公悌)傅嘏(兰石)

鲁肃(子敬)蒯良(子柔)蒯越(异度)楼玄(承先)

虞翻(仲翔)路粹(文蔚)简雍(宪和)满宠(伯宁)

蔡邕(伯喈)蔡琰(文姬)臧霸(宣高)裴秀(季彦)

管宁(幼安)管恪(公明)廖化(元俭)廖立(公渊)

谯周(允南)樊建(长元)滕胤(承嗣)圆泽(德润)

潘璋(文圭)潘浚(承明)薛悌(孝威)薛综(敬文)霍峻(仲邈)檀敷(文友)魏延(文长)糜芳(子方)

糜竺(子仲)濮阳兴(子元)

丁夫人 丁 立 丁 封 丁 咸 丁 斐 于 吉

于诠 于糜 士孙瑞 万彧 卫仲道 卫演

马元义 马玉 马休 马延 马宇 马良

马玩 马忠 马岱 马钧 马铁 马遵

马邈 王子服 王夫人 王方 王允 王业

正立 王必 王则 王伉 王买 王邑

王 含 王建 王经 王经母 王威 王美人

王颀 王累 王敦 王琰 王楷 王瓘

韦晃 区星 车胄 牛金 牛辅 毛后

公孙修 公孙恭 公孙晃 公孙康 公孙渊 公孙越

卞后 文丑 文虎 文鸯 尹大目 尹礼

尹赏 尹楷 尹默 邓义 邓龙 邓良邓贤 邓忠 邓铜 邓敦 孔宙 甘夫人

左丰 左灵 石广元 石苞 申仪 田氏

田章 田续 田楷 丘建 白寿 句安

乐 綝 乐就 冯礼 冯紞 司马攸 司马伷

司马孚 司马钧 司马儁 司蕃 边洪 邢贞

成何 成宜 成济 成倅 成廉 师纂

吕公 吕旷 吕伯奢 吕建 吕威璜 吕据

吕常 吕翔 吕霸 朱(太)后朱光  朱异

朱灵 朱治 朱桓 朱恩 朱褒 朱赞

伍习 伍延 伏后 伏完 伏德 任夔

华雄 向宠 向举 全公主 全后 全纪

全尚 全尚妻 全怿 全样 全端 刘元起

刘氏 刘艾 刘宁 刘邠 刘延 刘丞刘范 刘贤 刘郃 刘封 刘度 刘恂

刘豹 刘敏 刘谌 刘清 刘淙 刘琬

刘循 刘 寔 刘瑁 刘璝 刘瑶 刘熙

刘磐 刘辩 刘璩 刘瓒 关平 关兴

关彝 州泰 许仪 许芝 许汜 许贡

许贡家客许昌 许晏 许韶 阳群 阴夔

纪灵 孙干 孙夫人 孙异 孙秀 孙闿

孙恭 孙恩 孙高 孙朗 孙据 孙谦

孙楷 孙歆 孙雨单 严白虎 严象 严舆

严颜 苏飞 苏双 苏由 苏越 杜义

杜祺 杜路 杨氏 杨丑 杨任 杨怀

杨奉 杨昂 杨欣 杨秋 杨洪 杨济

杨祚 杨密 杨综 杨琦 杨颙 李丰

李乐 李伏 李异 李孚 李虎 李服

李肃 李封 李球 李辅 李崇 李堪

李催 李蒙 李歆 李暹 李儒 吾彦

来敏 步阐 吴子兰 吴夫人 吴匡 吴纲

吴班 吴硕 吴景 吴敦 吴懿 岑昏

何(太)后何平 何仪 何苗 何曼 何植

谷利 邹靖 辛评 辛宪英 闵贡 沙摩柯沈莹 宋果 宋宪 宋谦 张卫 张允

张世平 张节 张布 张让 张达 张当

张任 张后 张约 张杨 张角 张纯

张英 张苞 张虎 张宝 张肃 张弥

张绍 张南 张勋 张钧 张俭 张音

张闿 张济 张举 张峻 张绣 张著

张爽 张梁 张超 张颢 张鲁母 张象

张温 张横 张遵 张燕 张衡 陆景

陈生 陈兰 陈式 陈炜 陈珪 陈耽

陈就 妫览 范疆 卓膺 尚广 尚弘

昌豨 昌霸 典韦 典满 卑衍 周旨

周尚 周胤 周循 庞会 庞柔 庞舒

庞羲 郑宝 郑度 单子春 法真 沮授

沮鹄 审荣 孟获 封谞 赵广 赵月

赵弘 赵范 赵直 赵忠 赵彦 赵统

赵累 赵韪 赵睿 赵融 赵衢 郝昭

郝萌 荀恺 荀绲 胡才 胡车儿 胡氏

胡冲 胡赤儿 胡轸 胡遵 柳甫 牵弘

轲比能 种拂 种辑 段珪 段煨 皇甫郦

皇甫闿 侯成 侯览 侯选 爰邵 爰青彡

施朔 姜冏 迷当 祖郎 费诗 袁胤

袁綝 耿武 桓嘉 桓彝 桥蕤 贾范

夏侯令女夏侯兰 夏侯咸 夏恽 徐夫人 徐氏

徐质 徐荣 徐勋 徐商 徐璜 殷纯

留平 留略 凌操 高沛 高定 高览

高顺 高翔 郭(太)后郭永 郭汜 郭汜妻

郭图 郭胜 唐妃 唐周 唐咨 唐彬

诸葛玄 诸葛均 诸葛尚 诸葛虔 诸葛绪 陶应

陶商 陶睿 黄氏 黄承彦 黄祖 黄崇

黄琬 黄皓 曹文叔 曹节 曹训 曹后

曹安民 曹性 曹豹 曹据 曹熊 曹德

曹遵 曹霖 曹羲 龚都 盛勃 睦元进

常 雕 崔州平 崔烈 笮融 阎芝 阎宇

阎晏 阎圃 阎象 梁刚 梁兴 梁虔

梁宽 梁绪 彭伯 董太后 董寻 董祀

董旻 董承 董贵妃 董重 董超 董朝

董璜 董衡 蒋义渠 蒋延 蒋奇 蒋显

蒋班 蒋舒 蒋斌 韩玄 韩忠 韩莒子

韩胤 韩猛 韩综 韩暹 韩融 程武

程咨 程银 傅金 傅彤 傅婴 焦伯焦 触 焦彝 鲁芝 鲁馗 谢旌 赖恭

甄氏 雷铜 雷薄 虞松 鲍信 雍闿

蔡夫人 蔡阳 蔡林 蔡瑁 臧旻 舞阳君

管亥 管辂舅 曲义 樊氏 樊岐 樊能

樊稠 滕循 颜良 潘夫人 潘隐 薛兰

薛礼 薛珝 薛莹 戴员 戴陵 蹋顿

魏平 魏续 魏邈 糜夫人 蹇硕 爨习

冯方 刘辟 黄邵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故事源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侯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

《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人物大全

三国人物大全(魏)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曹操 孟德 155~220 沛国谯县 丞相 魏王 追魏太祖武皇帝

曹丕 子桓 187~226 沛国谯县 魏文帝

曹睿 元仲 205~239 沛国谯县 魏明帝

曹芳 兰卿 232~274 沛国谯县 齐王

曹髦 彦士 241~260 沛国谯县 高贵乡公

曹奂 景明 246~302 沛国谯县 魏元帝

曹仁 子孝 168~223 沛国谯县 大司马 假节 陈侯

曹洪 子廉 169~232 沛国谯县 骠骑将军 特进 乐城侯

曹纯 子和 170~210 沛国谯县 虎豹骑督 高陵亭侯

曹真 子丹 ?~230 沛国谯县 大司马

曹休 文烈 ?~228 沛国谯县 大司马

曹爽 昭伯 ?~249 沛国谯县 大将军

曹植 子建 192~232 沛国谯县 征虏将军 陈王 (曹操之子)

曹昂 子修 ?~197 沛国谯县 丰王 (曹操之子)

曹彰 子文 ?~223 沛国谯县 任城王 (曹操之子)

曹冲 仓舒 196~208 沛国谯县 邓王 (曹操之子)

曹羲 ?~249 沛国谯县 中领军 安乡侯

(曹真之子)

曹训 ?~249 沛国谯县 武卫将军 列侯

(曹真之子)

曹彦 ?~230 沛国谯县 散骑常侍 列侯

(曹真之子)

夏侯渊 妙才 ?~219 沛国谯县 征西将军 假节 博昌亭侯

夏侯敦 元让 157~220 沛国谯县 大将军 高安乡侯

夏侯茂 子林 沛国谯县 镇东将军 假节 关内侯(夏侯敦之子)

夏侯衡 伯权 沛国谯县 安宁亭侯

夏侯霸 仲权 ?~261 沛国谯县 魏右将军征蜀护军 蜀车骑将军

夏侯称 叔权 沛国谯县

夏侯威 季权 沛国谯县 兖州刺史 关内侯

夏侯荣 幼权 207~219 沛国谯县

夏侯惠 稚权 沛国谯县 乐安太守 关内侯

夏侯和 义权 沛国谯县 光禄勋 乡侯

夏侯尚 伯仁 ?~225 沛国谯县 征南大将军 荆州牧 昌陵乡侯

夏侯玄 太初 209~254 沛国谯县 征西将军 太常

司马懿 仲达 179~251 河内温县 太傅 晋宣帝

司马师 子元 208~255 河内温县 晋景帝

司马昭 子上 211~265 河内温县 大将军 晋

相关参考

关羽成神小说之功_闲话三国

>  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一部小说,能将其中一个人物塑造成万民心目中的一位尊神者,敬仰之,供奉之,祭祀之,膜拜之,只有这部《演义》及其塑造的。要说文学的功能,影响最大,反映最佳,社会效果最强烈者,莫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_闲话三国

>  始终把看作敌人,至少也是异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一个老百姓,存偏见,顶多自己吃亏,但一个领导,以成见看人,形而上,唯心论,不但害人,还要害己的。>>  孔明之所以先南征而后北伐,是想在荡平后院

千古丞相属诸葛_闲话三国

>  一生最光辉处,莫过于舌战群儒,挫败东吴投降派,促成吴、蜀结盟。在赤壁鏖战中,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打退八十三万人马,终于出现了他所期盼的鼎足三分的局面。>>  这一场论战,可以说是他隆中决策的一次

诸葛亮难辞蜀亡咎_闲话三国

>  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在死后主持蜀政,南征北战,多有失误,所以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还是很有真理性的,伟人也难例外。>>  但是,要是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思想清醒的话,那

大树底下不长草_闲话三国

>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蜀能建国称帝,在三分中,如果没有诸葛亮为设计立足荆州,谋取益州之

孔明智在吾先_闲话三国

>  由于的主要对手是,而且,人们心目中的贤相,是败在或者死在他的手下,凡《演义》的读者,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司马懿怀好感者不多。>>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敌手,更多一

竖子不足与谋_闲话三国

>  一个傻瓜提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上,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台词。但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和一群窝囊废或者脓包蛋,合作做一件事的话,成功的希望等于零,且不去说,而且绝对有被这些合作者气晕过去,气得死去

建安文学的主帅_闲话三国

>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动乱与安定的关系至大。东汉末年,先是黄巾农民起义,九州暴乱,生灵涂炭,后是那个军阀折腾,战祸不已。洛阳夷为平地,中原,这时候,一切都在毁灭败坏之中,文学自然也陷于绝境。>> 

庞德抬棺上阵_闲话三国

>  庞德与决战,让部下抬着一具棺材上阵,存不败必胜之念,抱非生即死之心,“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作为一个将领,能有这种求死的信念与敌决战,当然是极勇的表现了。>>

孔融之死_闲话三国

>  孔融,是汉末的大名士。名士,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被统治者用来当招牌的,一种是未当成招牌而与统治者别扭的,孔融属于后者。当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彻,这位汉献帝,说好了,是傀儡,说不好,就是高级俘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