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丞相属诸葛_闲话三国

Posted 丞相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千古丞相属诸葛_闲话三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千古丞相属诸葛_闲话三国

2、诸葛亮难辞蜀亡咎_闲话三国

千古丞相属诸葛_闲话三国

>  一生最光辉处,莫过于舌战群儒,挫败东吴投降派,促成吴、蜀结盟。在赤壁鏖战中,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打退八十三万人马,终于出现了他所期盼的鼎足三分的局面。>>  这一场论战,可以说是他隆中决策的一次光辉实践。要不是诸葛亮说动,与曹操决战,就只有南奔苍梧,投靠吴臣,最后也就成为草寇罢了。所以从建安十二年,他走出南阳,跟着刘备新野撤退,江陵逃窜,颠沛险难,势逼事危,几无立足之地。直到赤壁之战,刘备才感觉到诸葛亮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便奠定他的丞相位置。>>  孔明到东吴,一个劲地用激将法和拼命做反面文章,这也是在做无本生意。若是他有地盘,有实力,你不打我打,就不用这样鼓吹了。但诸葛亮吃透了东吴,在孙坚退守江东以来,已历三世,一直游离于中原的纷争消耗之外,养精蓄锐,羽毛丰满,这是他们不甘心屈服于曹操的主要方面。加之孙权自建安五年接手政权,至此也有七八年的治国安邦的经验,他当然不愿拱手把江山送与曹操。所以,孔明对这些不甘心认输的对手,此法自然会奏效的。>>  东吴虽主和者多,但皆是书生议论,其实,诸葛亮明白,与群儒舌战,不过是和站在幕后的旁听者舌战,这个人就是孙权。因为谋士所说所想,也正是孙权徘徊在降、战之间所思所虑的。所以,难倒这班东吴谋士,也就等于巩固了孙权的主战之心。这番政策大辩论的实际意义,也就在此。>>  虽然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功不可没,但若无鲁肃对孙权的人皆可降独孙权不可降的一席话;若无主战派的分量;若无从内心里不甘向曹操俯首称臣的孙权决断,舌战也就是舌战罢了。宣传是对民众的,对统治者来讲,最能动其心的,是利害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动不动哭哭啼啼,智商不高的刘备,能办成这件事么?>>  所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盼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更盼望有一个大贤大能的丞相。对于、乐毅、、这类兴国立业,励志图强,外御内安,邦富民康的治臣贤相,后人所给予的褒美礼赞之词,甚于他们辅佐的那些君主。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弱一点,孬一点,弱智一点,窝囊一点,只要不是昏君,哪怕当个摆设都行。但没有一个治理天下、为民造福的贤能之相,那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堪设想了。秦二世若非赵高,若非李林甫,若非蔡京,明熹宗若非魏宗贤的话,也许情况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当皇帝的人,挨个儿数一数,称得上圣明者很少,而昏庸者,荒淫者,暴虐者,好大喜功者,作践百姓者却很多很多。因此这些主子种种程度不同的恶,若没有一个辅宰佐弼加以抑制的话,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必是老百姓来承担。所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良相,常常起到皇帝和他的子民之间的调节器作用。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无能者多,除一些开国之君,称得上英主外,其余治国有方的,真是屈指可数。实际治理国家的还是丞相,哪怕皇帝把他的心思只用在三宫六院上,倒也是小民之福了。>>  楚、汉相争之际,鸿沟划界,欲归,若非张良劝止,天下属项属刘,又当别论了。刘备若非诸葛亮,新野、樊城一败,走投苍梧吴臣,也就穷途末路了。所以,相之举足轻重,由此可见。>>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的超人才智,治理能力,远见卓识,应变才干,构成了贤与能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相,光贤不能,不行;光能不贤,也不行。孔明就是这样一位大贤大能的辅弼之臣。>>  所以,自古至今,哪朝哪代没有“丞相”这个内阁重职呢?但泛提“丞相”二字,人们想到的准是诸葛亮。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正表明了这两个字的在某种程度上的专属意义。>>  尤其对长期在李林甫、蔡京、魏忠贤治下的中国人来说,“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寻”,不也意味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心声吗?

诸葛亮难辞蜀亡咎_闲话三国

>  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在死后主持蜀政,南征北战,多有失误,所以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还是很有真理性的,伟人也难例外。>>  但是,要是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思想清醒的话,那么可以将错误的危害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掺杂进感情因素,明知其可为而不为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势必带来很坏的后果。>>  诸葛亮作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典型,我们对其人格的伟大,所产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从其坚持错误的北伐政策,而导致蜀国过早地败亡,来剖析他的得失,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所以要上表陈词,因为大家反对北伐。主要是国力不强,人心思定,连年征战,不胜负担,,应该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气,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而诸葛亮却不顾这种普遍的抵触情绪,坚持他的北定中原,开疆辟土,恢复汉室,继承大统的方针。>>  第一,他从汉贼不两立,到蜀魏不两存,到有魏则无蜀,到“王业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魏虽有吞蜀之心,不过,上台后,举朝上下,是主张掘壕坚守,待吴、蜀内乱的。他错过了这样一个相对平静,可以养精蓄锐的时期。第二,因承受先帝伐贼之托,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种感情上的义务,使他罔顾客观是否可能,贸然行动,很大程度是在维护个人的威信和尊严,是不足为训的。第三,他还错误地认为如果继续相峙下去,必然要出现突将无前,精锐不存的空虚状态。因此主张趁这些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仍在时,早打,大打。这种思路和他没有说出来的,对于他个人的过于自信,和对后来人的缺乏信心是相联系的。其实战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个别人的有无去留,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一次失败战争以后,连他自己都承认“民穷兵疲”,“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况下,又发动一次不量力的进攻,前景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收在《古文观止》里的前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文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从这两句话延伸出来的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构成诸葛亮垂范千世的至善品格,被万人景仰的忠诚典范。>>  所以,文学这东西,它要渲染起来的话,挺能打动人心的。我们管这种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结果,往往就有一叶障目的弊端。前后《出师表》的感情,当然是真挚的,表达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简直溢于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国当时的内外状况,刚刚劳师远征,七擒孟获归来,诸葛亮就要挥戈北上,这两篇动员令,从给蜀国所造成的后果看,就颇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但他一不顾国力强弱,二不顾民心向背,三不顾敌方虚实,四不顾周边环境,就要向曹魏挑战,实属冒进行为。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领袖,都有因冒进而吃苦头的教训,而吃了苦头还继续冒进,再吃更大的苦头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连也劝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阿斗当皇帝后,可算是一无可取的庸才,独有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虽然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正确的。可惜他这个皇帝是个傀儡,如果说话算数,休养生息,修边固防,也许还真能偏安一隅。可是诸葛亮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劳军扰民,内外交困,以致西蜀苟安的局面,也不能长久。>>  《蜀记》里记载:“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这都是与诸葛亮同时代,或稍后一点的人士,对于他频繁北伐的议论,可见当时有识之士,对他的六出祁山,是大不以为然的。诸葛亮罔顾国力,频繁出击,实在是由于他太过于自信自负。但这种心理失衡者,岂止孔明一人,凡领袖群伦者,一旦成为人誉自诩的济世之才,便有一种功名欲,不朽欲,树碑欲;甚至像文坛这么一个其实没有什么戏唱的场合,也有人来不及地给自己盖个庙,以便活着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认为死后,魏国再无足堪较量的对手,过于轻敌,过于躁急,想打开蜀国的封锁局面;当然,这也是他过于相信自己万能,过于追求不朽声名的结果?>>  这种可怕的欲望,也是此前此后许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万世的情结。哪怕倾家荡产,祸国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历史的长卷中,给自己树一块碑石。诸葛亮的出兵汉中,绝对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剧。由于他位极人臣,权重一国,自然无人能够左右他,结果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大家看着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终的失败,无法挽救。>>  所以,他的亲信马谡认为“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他是听不进去的。谯周的苦谏:“何故强为?”他同样不以为然,甚至连毫无头脑的后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问,也都阻止不了他北进的意愿。>>  这样一意孤行,置蜀国于死地,恐怕是这个伟大人物的大错了。>>  他若是如张俨所说,不将国力消耗殆尽的话,蜀与魏之争也许是另外的结果。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与关羽 张飞_闲话三国

>  《志》评价、时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

诸葛亮难辞蜀亡咎_闲话三国

>  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在死后主持蜀政,南征北战,多有失误,所以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还是很有真理性的,伟人也难例外。>>  但是,要是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思想清醒的话,那

大树底下不长草_闲话三国

>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蜀能建国称帝,在三分中,如果没有诸葛亮为设计立足荆州,谋取益州之

孔明智在吾先_闲话三国

>  由于的主要对手是,而且,人们心目中的贤相,是败在或者死在他的手下,凡《演义》的读者,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司马懿怀好感者不多。>>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敌手,更多一

平民三国_闲话三国

>  听书,是一种中国式的读书方式。>>  起初,这是为老百姓准备的。因为,一、他们文化不高;二、在印刷术未普及前,书籍很贵。所以,就由一个识字的人,念给大家听,像后来的读报一样。慢慢地,说书成为一门

戏文三国_闲话三国

>  旧时的京剧舞台上,着名的老生,言菊朋老板有一出脍炙人口的戏,叫做《让徐州》。看过他戏的人,如今大概不是很多了。但由于当时有一家叫“百代”的公司,做过这张唱片,造福后代戏迷,所以现在还能够听到。>

三国周郎赤壁_闲话三国

>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

永远的三国_闲话三国

>  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文学颇有点不景气了。一位个体书商向我诉苦,他搞的几本书砸了。>>  于是,他感慨,不知道读者现在的胃口,到底想吃什么?武侠的书潮过去了,港台的书潮过去了,隐私内幕、社会

权谋三国(1)_闲话三国

>  拜把子,是国货。很少见外国人有什么结义兄弟的,除非勾肩搭背的同性恋,两个男人有点像契兄契弟那样亲热。正经的西方男人很忌讳同性之间过分亲昵,友情可以很深厚,但无结拜这一说。即或是基佬,他们也宁愿是

争议关羽_闲话三国

>  在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独有降操、释操这两件事,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赞美者,如李卓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