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和发展
Posted 国家
篇首语: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和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建立和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简称“东盟”,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组成。1984年1月,文莱被接纳为第六个成员国。东盟人口约3亿,其成员国地处亚洲和大洋洲的结合点,又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交通要冲,其中马六甲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一地区盛产稻米、天然橡胶、麻、棕油等农产品,具有石油、锡、铜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东盟建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积极开展经济、政治合作,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上,特别是亚洲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区性国家联盟的建立
东盟的建立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加强地区性合作的愿望,是当时这一地区形势发展的产物。
东盟的前身是1961年7月31日由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在曼谷建立的东南亚联盟,其宗旨是促进三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当时这一地区最大的国家印尼被排除在外,它对联盟采取不合作态度,1963年9月16日,马来两亚联邦(包括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成立后,马、菲两国对沙巴的领土问题产生争议。东南亚联盟因此瓦解。
在此以前,1963年7月31日,马来亚、印尼和菲律宾三国代表通过马尼拉会议的磋商,成立了马菲印联邦。它在三国的主体民族是马来族的基础上建立,目的是促进三国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合作。然而,它不被非马来族的新加坡和泰国所欢迎。随着1963年9月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对抗,存在了两个月的马菲印联邦告夭折。
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恢复独立国家的地位。两月后,印尼发生“九·三○”事件,苏哈托政府上台。翌年8月,印尼与马来西亚签订两国关系正常化协定。这些事件导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相互关系日趋缓和,为它们之间的协商合作创造了条件。
这些国家在地理上接近,在历史上有过相同的经历。它们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为日本法西斯所侵占,战后获得独立。它们除新加坡外,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依靠出口初级产品以换取工业品,进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处在从农业国向农业一工业国转化过程中。战后世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出现,尤其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所取得的成就,使它们认识到加强地区合作的必要。
60年代末期,随着亚非人民反帝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英国宣布要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退,而美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败局已定,被迫采取“收缩”政策,它在东南亚的力量不断削弱。苏联乘此时机提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计划,把东南亚作为重要环节,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东南亚局势动荡不定。这些国家历史造成的贫弱地位,单靠一国力量难于阻挡外来侵略势力。为了维护国家主体和领土完整,各国意识到必须成立区域性组织,以共同的立场和语言说话,谋求自身的安全和地区的稳定。
由于存在着上述共同点和联合的基础,1967年8月8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国外长在泰国曼谷聚会。他们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署《曼谷宣言》,也称《东盟宣言》,宣告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宣言指出,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1.以平等和合作的精神,通过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以便加强东南亚国家繁荣的基础;2.通过遵守正义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法律原则,在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促进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 3.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技术和科学领域中,促进积极的合作和互相帮助;4.在发展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开展更有效的合作;5.促进东南亚问题的研究;6.同国际上和东南亚地区有共同宗旨和目标的组织,维持密切和有效的合作。
东盟建立后,组织机构比较复杂。1976年第一次首脑会议之前,一年一度的外长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下设11个(包括职业、科技,工商业等)常设委员会以及11个(包括东盟各国协调委员会、多边协商委员会等)特设委员会。1975年11月增设经济部长会议,与外长会议平衡,是制订东盟经济合作政策的机构,下设贸易与旅游、工业、食品与农业等各种委员会。同年在雅加达设东盟中央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秘书长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后,11个常设委员会改组为9个委员会,其中5个隶属于经济部长会议,由于外长会议与经济部长会议职能重复。各种组织机构重叠,影响了工作效率。
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不定期召开,至今已开过3次。
东盟还设有民间合作机构,最重要的有1971年在雅加达成立的东盟工商联合会,东盟银行理事会。工商联合会下设13个制造业联合会或俱乐部,如汽车、粮食等等。
三次首脑会议
从东盟成立至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国家首脑会议, 是东盟历史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东盟刚成立不久,菲马的紧张关系尚未结束。1968年6月至9月间,菲律宾连续两次提出对沙巴的领土要求。11月,菲马双方互撤外交代表。菲律宾南部伊斯兰教徒的骚乱、加剧了菲与其伊斯兰教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离以后,两国间仍疑虑重重。印尼与马来西亚仍要处理两国对抗期间的遗留问题。新加坡处死几名印马对抗期间进行颠覆活动的印尼军官,使两国关系一度趋予紧张。所有这些,都使各国关系不甚协调。
从组织上来说,这一时期外长会议包揽一切,影响了经济合作的进程。
这时东盟正处于摸索合作经验、健全机构、制造舆论和争取国际支持的阶段,因而在最关键的经济合作方面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原来提交要各国完成的许多工程项目完成得很少。1975年东盟国家间贸易总额66亿美元,仅约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5%,这种贸易很大一部分是以新加坡为中心的转口贸易,主要商品是初级产品或半制成品。对东盟区域以外的贸易发展不快。
70年代初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东盟影响极大。它们更需要调整以前貌合神离的状态,加强经济合作,实现集体自力更生,减少对大国的依赖。
从国际关系来说,1975年印支战争结束后,美国从越南撤军,东南亚政治军事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在苏联支持下,越南咄咄逼人,对东南亚其他各国形成很大威胁,东盟各国忧心忡忡。加强东盟各国政治合作迫在眉睫,于是在1976年2月在印尼的巴厘召开了第一次东盟国家首脑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各国首脑表达了他们对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说:“如果我们能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成就,我们就能在维持有关国家的稳定,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东南亚地区的稳定方面,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经济的发展保证持续的稳定,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东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合作而不是依赖外国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成为各成员国共同的呼声。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发表《东盟协调一致宣言》、《东盟友好合作条约》以及《联合公报》。宣言和条约确定了各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和区域合作的范围,批准了经济合作计划,它们被认为是东盟的历史性文件。《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强调加强合作;稳定地区局势,各成员国和东盟集体要采取积极步骤,尽快建立和平、自由和中立区,表示愿同“本地区所有国家(包括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发展和平互利关系”;必须“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促进社会繁荣正义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东盟友好合作条约》强调“不使用武力或不以武力相威胁”,主张以友好磋商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促进缔约国人民的永恒和平和持久的友好合作,这将有助于加强它们的力量、团结和更加密切的关系”⑤。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盟各国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同时,越南加强了侵略柬埔寨的准备,使东盟各国面临严重威胁,形势的发展,要求再一次召开东盟首脑会议。
1977年8月,在吉隆坡召开第二次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会议肯定了第一次会议的精神,认为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是确保地区政治稳定的基本因素,并就工业工程合作项目,优惠贸易等问题达成协议。进一步调整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5国同意采取步骤加强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共同体的经济联系。会后,5国首脑同前来吉隆坡的日、澳、新3国政府首脑分别举行会议,还举行了8国领导人非正式联席会议,就日本向东盟提供资金,澳大利亚、新西兰减少关税壁垒问题达成协议。这是东盟成立后各成员国第一次采取共同立场,共同参加与外国进行的谈判。
第二次首脑会议之后的10年间,东盟各国内部、东南亚地区以及国际形势又有很大发展和变化。需要东盟各成员国取得一致认识并采取必要的共同步骤。经过反复磋商,1987年12月14日及15日,在马尼拉召开了第三次东盟国家首脑会议, 签署了《马尼拉宣言》,重申东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寻求本地区的团结和合作,重申早日把东南亚建成和平、自由、中立区的一贯立场,并强调大力加强东盟内部的经济合作。宣言表示,为了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利益,各成员国将为寻求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而努力。会议认为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东盟之间经济合作发展不快,威胁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通过了旨在加强成员国内部经济合作的4个文件:《关于改进和扩大东盟优惠贸易安排的议定书》、《关于在东盟国家之间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备忘录》、《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和《关于东盟工业联营企业基本协定的修正案》。东盟官员认为,第三次首脑会议是继1976年东盟合作协定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显示各成员国决心加强团结合作,保持东盟的活力,在重大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和集体行动的原则和一贯立场,这将有助于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加强经济和政治合作
1973年,联合国有关部门曾在调查基础上写出一份题为《东盟的经济合作》的报告,并为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所接受,成为以后制定东盟经济发展战略的蓝本。经济部长会议以此为基础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推动了地区经济合作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合作。1976年3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决定5国联合投资,通过协作方式,在各成员国建立东盟工厂,产品在各成员国销售,给予特惠贸易待遇。第一阶段建的工厂有: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各建一个尿素厂,在泰国建纯碱厂,在菲律宾建过磷酸钙化肥厂,以及在新加坡建柴油机厂。这些工厂的资金70%来自日本的10亿美元贷款,其余30%由各成员国承担。由于事前调研不够,各国为本身利益考虑,只有印、马尿素厂已建成投产,菲改为建铜加工厂,新改为建肝炎疫苗厂,泰国的碱厂停建。
第二阶段准备建重型轮胎厂、金属品加工厂。后因市场问题改为本国企业。
2.工业互补计划。由各成员国分工生产单项工业机器零部件,产品在区域内按特惠贸易待遇销售。各国分工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享受进口税降低一半的优待。此外,又规定有关国家生产柴油机零部件和家具,合资开办药厂等。
3.贸易合作。1977年2月,5国达成《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基本协定》,决定在互惠互利原则下,互相削减贸易关税,废除关税外的贸易限制,提供低息贸易贷款,各国优先购买成员国产品等措施。同年6月提出第一批71种商品实行特惠。以后逐年增加,到1982年1月已达8529种,其关税降低10%—25%。
尽管有贸易互惠协定,但因多数东盟国家产品相同,竞争激烈,因而区域内贸易额长期以来徘徊在17%左右。 1984年为144亿美元,是1976年的4倍。
石油和粮食的台作供应计划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东盟诸国中,印、马和文莱是产油国,菲律宾的石油只能满足国内消费的17%左右。新加坡则靠进口外国原油进行提炼。在粮食方面,泰国输出大米。菲有少量粮食出口,而当时的印尼以及新、马3国要进口粮食。东盟决定在这两项商品中互调余缺,首先满足成员国需要。特惠关税由双边商定。石油应急分配方案规定,泰、菲、新在石油库存低于正常储备水平30%的状况下,印、马要优先供应它们的需要,而当国际市场石油过剩时,这3国必须优先购买该两国石油。
这项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按计划,印、马每天供应泰国2—3万桶原油。1979年初,泰国因伊朗局势变化,面临石油短缺,即从印、马进口石油。反之,泰国每年供应印、马和新加坡大约80一100万吨大米,占泰国每年出口量的30%左右。
根据粮食安全储备协定,东盟各国认捐不等吨数的粮食,在成员国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动用储备粮。
4.金融财政的合作。第二次首脑会议决定,由各成员国提供2000万美元贷款,筹集1亿美元“通融资金”,如有急需,成员国可借款4000万美元,以解决各成员国暂时的国际清偿问题。以后将基金数增至2亿美元。1981年5月在新加坡成立的东盟金融公司是东盟的合营企业,资本额为4670万美元。公司的任务是为开发本地区提供贷款,现已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金融机构。
5.东盟成立了海底电缆管理委员会,合作敷设沟通各成员国之间的5条海底电缆工程。
此外,东盟还共同使用通讯卫星,在旅游、计划生育、高等教育、科技及毒品控制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东盟各国积极开展政治上的协商与合作。1971年11月东盟外长会议通过《东南亚中立宣言》,确认东盟“决心进行必要的努力,来获取对东南亚作为一个不受外部强国的任何形式和方式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承认和尊重。”宣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欢迎。1972年东盟外长会议提出反对马六甲海峡国际化的主张,以维护海峡沿岸东盟国家的利益。次年4月的外长会议一致表示拒绝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东盟还坚持要求苏联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谴责南非的种族主义政策,要求超级大国停止扩军备战的竞赛。这些团结一致的对外行动,显示了东盟政治合作的力量。
东盟各国在政治上的合作还表现在努力协调内部争端。在第二次首脑会议上,菲律宾郑重宣布,为对东盟的团结和实力作出永久性的贡献,它将不再对马来西亚的沙巴州提出领土要求。泰、马两国边界问题通过协商基本得到解决。
1978年12月越南在苏联支持下侵略柬埔寨,随后悍然占领金边并扶植傀儡政权,同时陈兵柬泰边境。越南的霸权主义行为严重威胁东盟各国,首当其冲的是泰国。从1979年以后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以及东盟外长会议上,东盟都强烈谴责越南的侵略行径。在1981年6月东盟外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形成一个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政治纲领,其主要内容是:越南必须全部从柬埔寨撤退,不承认韩桑林伪政权,支持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对越南施加经济和财政压力,不对越南实行政府间贸易;支持抗越武装斗争;联合一切反对越南侵略的国家和国际团体,为实现联大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决议而共同奋斗。在东盟国家推动下,1981年7月13—17日在纽约召开了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近2/3的联合国会员国出席会议,通过了《柬埔寨问题宣言》,要求外国军队尽快撤出柬埔寨,保证尊重柬埔寨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结盟和中立地位。东盟各国在此后的历次外长会议上,随着形势的发展,为解决柬埔寨问题不断补充新的内容。1985年7月的会议,要求越南与民柬联合政府举行间接谈判;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建立联合国监察和监督委员会,实行联合国监督下的选举和行使民族自决权。1986年6月的外长会议表示支持民柬联合政府在当年3月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8点建议①。认为它“是全面的、灵活的和合情合理的”,呼吁越南接受。1987年6月的外长会议指出,越南侵略柬埔寨是东南亚和平与稳定的巨大威胁,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东盟为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维护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东盟与各大国及其他地区性组织的关系
东盟建立后,积极协调它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各大国及其他地区性组织的关系,以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东盟一些成员国曾一度担心中国支持当地共产党及利用华人在东南亚“扩张势力”。但是,它们在实践中日益感到新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的广阔市场对发展东盟经济将起很大作用,因而东盟各国注意维持和发展同我国的友好关系。我国对东盟的看法也有一个转变过程,起初,我国曾一度视东盟为军事同盟,采取不合作态度。其后我国对东盟在维护独立主权,反对外国干涉和控制,以及发展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努力给予很高评价,积极发展双方友好关系。
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分别于1974年和1975年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我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代表团互访频繁,促进了双方的了解。我国支持东盟《东南亚中立宣言》,支持东盟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态度和立场。我国对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只维持道义上的关系,还慎重对待这些国家的华人问题。这些都日益为东盟所理解。
在经济上,我国同东盟国家一直有贸易往来。1982年双方贸易总额为26亿美元。东盟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1982年为1.9%,1983年上升为4.1%。东盟与我国互相投资。据统计,1985年东盟5国(不包括文莱)向我国投资98个项目,总额达1.326亿美元。我国还同东盟一些国家互设金融机构。
日本对东盟向来十分关注。日本希望美国保留在菲的军事基地以加强其战略环境,它担心苏联加强同东盟的关系将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集团不利。日本支持东盟对柬埔寨问题的立场,希望维持东盟的稳定。从经济方面说,东盟是日本原料和能源主要供应地,又是日本的投资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马六甲海峡是日本进出口货物的重要通道,因而东盟对日本的发展来说关系重大。同样,东盟需要日本的经济援助,日本是它们最大的进口对象国,因而双方关系一直很密切。日本给东盟提供大量开发援助(包括赔偿、赠款、建设贷款及商品贷款等),约占日本官方对外发展援助额的一半。1985年对东盟投资额达9.36亿美元,居日本对外投资额的第四位。日本是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78年日本同东盟的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25%,占第一位;1983年的贸易额达327.86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了约9倍,此外,日本还同东盟进行技术合作。
同美国的关系。美国在菲律宾有军事基地。东盟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保持美国在太平洋、印度洋和波斯湾等的海军力量和经济利益有重要意义。美国还要同苏联争夺在东南亚的霸权地位。东盟又是美国的原料供应地、商品和投资市场。因此,美国极为重视发展同东盟的关系。美国支持东盟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态度以及同苏联的抗衡。东盟是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它销往美国的商品总值约占其出口总额的20%。仅次于日本。美国在东盟的投资1987年超过50亿美元。美国给予东盟的安全援助(包括军事、经济、教育及科技等)1986年达2.62亿美元。
苏联以越南的金兰湾和岘港为军事基地,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妄图扩大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引起东盟各国的不满。1978年7月,苏联表示有条件地“承认”东盟,东盟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东南亚中立宣言》的立场,多次要求苏联力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但苏联不予理会。1986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讲话中要求东盟同越南及柬伪政权对话,遭到东盟的拒绝。东盟表示,只要苏联不明确表示准备为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发挥作用,东盟就不会改善同它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只同泰国、印尼等有少量贸易关系。
东盟同西欧经济共同体存在政治经济关系。1978年11月,双方外长举行会议讨论合作问题。西欧经济共同体承认东盟是“一个能有助于保持东南亚和平与稳定的因素”,支持东盟“为达到自给自足、实现进步和寻求稳定所作的努力”。1978年,共同体占东盟贸易额的14%,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976年底,东盟的外贸总额中,欧洲经济共同体也占14%,也仅次于日美两国。
东盟成立20年来,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1—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5%。1981—1985年因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降为4.4%。 1985年后有所回升。1982年平均收入如下:新加坡5924美元;马来西亚1974美元;菲律宾772美元;泰国759美元;印尼570美元。新加坡已列入新兴工业国家,其余4国正发展为亚洲第二代工业化国家。东盟被认为是当前全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又是发展中国家的20多个国际合作组织中最有成效的一个,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
东盟制定了基本符合各国国情及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处理内外关系方面坚持实行协商,对话的东盟方式和原则;在对外关系方面不依附大国,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方针、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肯定与赞赏。
注释
① 这8点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越南同民柬三方联合政府谈判,讨论越南分两个阶段从柬撤军问题;有关越南撤军的协议达成后将实现停火,越南必须按协议要求撤军;越南撤军和停火由联合国观察小组监督;越南撤军后,柬埔寨四方举行谈判,成立联合致府;在联合国监督下实行自由选举,重新确定柬埔寨是一个独立、统一、自由民主、和平、中立、不结盟及没有外国军队的国家;欢迎所有国家帮助柬埔寨的建议;柬填寨同越南签订和平和互不侵犯条约,和睦相处,共求生存。
相关参考
41个人建立一个国家,又连续打了400年的仗,最终打成了超级大国
要说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强大,首先就得安定,只要安定才能够平稳、持续的发展壮大,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对国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有一个国家相对于特殊,它从建国开始就在打仗,但最终打成了一个超级大国。1620年,
电报、电话相继问世后,工业发达国家先后着手建立电报和电话通信网。电话网发展迅速,到20世纪初在一些国家内已具有相当规模。以后出现的非电话业务,如载波电报、传真电报、用户电报等,大多是以已有的电话网为基
本人认为,为了更好地比较中外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应该首先了解各自的发展历史,这是前提所在,然后再分别对中国行政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进行比较。??一、新中国建立以前行政法的产生
1974年2月非洲经济发展阿拉伯银行建立根据1973年11月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召开的第六届阿拉伯首脑会议关于建立非洲经济发展阿拉伯银行的决议,1974年2月,11个阿拉伯国家的财政部长在开罗签订
中国古代早期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
加拿大自治领的建立1867年7月,原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加拿大省、新斯科舍省、新不伦瑞克省实行联合,建立了加拿大联邦国家,定名为“加拿大自治领”。从此,加拿大初步摆脱了殖民地的地位,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
努尔哈赤建立新的国家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设计了一种新制度来组织他的族人,巩固他的权力。以蒙古人的模式为基础,努尔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最初,他建立了四个旗,到1615年,已经发展到八个。按照这一制度
说起周朝的建立和发展,那离不开姜子牙和周公这两位。姜子牙先是帮助周武王强大了国家,而后又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助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也同样了不起,在周朝建立之后,他先是帮助哥哥周武王治理国家,周武
试论建立交流制度的意义实行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锻炼国家公务员,推进廉政建设的发展,增长国家公务员的才干,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⑴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现代公共人事管理和实施国家
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史,若是从某些角度看,也可以看做是王权或者说皇权逐步强化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轨迹在中国古代更为明显,自秦朝建立郡县制以来,「”家天下”思想逐渐形成和迭代,并在皇权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