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Posted 现实主义
篇首语: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流派和思潮,是人类艺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的一大批代表人物的名字,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等,在世界文学史上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一般人认为现实主义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为其主要特色,所以通常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它是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的继续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以前时代的现实主义的最高阶段。
随着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的术语及其理论开始形成。第一个从美学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术语的是德国诗人兼剧作家席勒。他不仅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提出了这个术语,而且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年)这篇著名论文中,总结了西方文艺发展的两种基本倾向: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表现现实之上的理想的“感伤的诗”。所谓素朴的诗,实际指的就是现实主义的文艺。其他一些作家、艺术家或文艺批评家,例如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莱辛、别林斯基等,虽然没有使用过现实主义术语,但在席勒之前或在席勒之后,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或方法都作过重要的论述。拿别林斯基来说,1835年他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一文中,曾提出“现实的诗”和“理想的诗”的区别;在现实的诗里,诗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并认为现实的诗,“更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和需要”。他们的所有论述对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遍及欧洲的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其发源地却在法国。巴尔扎克去世不久,1850年9月21日,他的崇拜者、小说家兼批评家茹尔·弗勒里·于松,用笔名尚弗勒里在法国《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画因遭到主办者的贬抑而未能入选。在这种情况下,库尔贝便在官方博览会的旁边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入口处的牌子上写道:“现实主义,库尔贝,四十件作品展览。”之后,尚弗勒里同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兼批评家杜朗蒂一起,创办了一个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年,共出6期)。库尔贝曾在该刊上发表文章,指出文艺家应该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要美化现实。1857年,尚弗勒里在论文集《现实主义》的序言里,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列举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国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名字,并企图给现实主义提出某种纲领性的东西。在尚弗勒里看来,艺术家应该描写社会下层,在那里“感情、行为、语言的真实”要比社会上层“更为明显”;艺术的任务在于“天真、真诚和独立”。杜朗蒂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尚弗勒里要深刻一些。他认为,现实主义需对日常生活进行详尽无遗地描绘,而所谓“如实地复制”,是指忠实地反映社会内情和人们所处的时代风貌。从此,在欧洲才有了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文学流派。
在俄国,文学批评家安年科夫在《关于去年俄国文学的札记》(1849年)一文中,首次用现实主义术语来概括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人的创作特点。但它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直到六十年代以前,广泛流行的仍是“自然派”①这个概念。从六十年代起,情况就不同了。1860年,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在谈到俄国文学状况时,曾指出,“现实主义已深入到各处”。1863年,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谢德林也说:“现实主义是俄国文学的真正流派”。很可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在俄国的广为运用并最终代替自然派,同法国的现实主义思潮是密切相连的。
批判现实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并非偶然。正是在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了封建主义制度。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胜利。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贵族势力,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主要权力,在政治和经济上占了优势。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日益巩固,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举行的两次规模巨大的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英国声势浩大的、以工人为主体的宪章运动遍及全国。与法、英两国相比,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但1844年7月爆发的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掀起的全国性罢工,标志着德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由于饥荒而引起的1848年的欧洲革命,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总爆发。1848年6月,以“争取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和“反对资本的、特权的共和国”为目标的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成了历史上这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斗争。1848至1849年欧洲民族民主革命此伏彼起:维也纳人民起义、布拉格起义、米兰起义、匈牙利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欧洲许多发展缓慢的国家逐渐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远远落在西欧后边,但在三十、四十年代,工商业也有一定发展。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贵族革命运动。1853至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就彻底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腐朽。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实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从此俄国解放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特别是农民暴动更加高涨、更加频繁。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日益巩固,不仅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处于无权和贫困的地位,也使中、小资产阶级受到掌握国家政权的大资产阶级的排挤而大批破产。这样,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越加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越加表面化,“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①。面对这一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②;进步的作家也不能不在自己的创作中,对这个矛盾重重的社会的真实状况作出某种反映,也就是说,现实本身已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同十九世纪科学、哲学的重大发展也是分不开的。自然科学领域里关于细胞、能量转化和生物进化的三大发现,以及实验科学的流行,促进了唯物论的发展和传播。从1830年开始,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向唯心主义展开的激烈而持久的斗争,法国复辟时期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如基佐等的历史观,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过很大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迅速发展,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及英国的欧文对劳动和资本的矛盾的揭示,对改善劳动者的境遇的呼吁,对建立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社会的追求,曾在欧洲形成了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所有这些都促使进步的作家用客观的和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研究社会。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想像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他们十分重视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古典主义文学中的讽刺倾向,真实地再现社会的日常生活,鞭笞资本主义的黑暗丑恶的现象。这样,批判现实主义终于逐渐地取代浪漫主义而成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和主要流派。
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一般来说是对的。批判现实的确是它的主要特色,但不能对批判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作片面和简单的理解。批判现实主义并不局限于批判,除了批判外,它也不乏对现实中的肯定因素的描写。许多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从现实出发,塑造了不少体现他们的道德、政治、审美的理想的正面形象,例如巴尔扎克对三十年代那些代表法国未来的共和党人的描写。其实,在艺术中像在生活中一样,批判和肯定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存在单纯的批判,反之也是一样。这是生活的辩证法,也是现实主义艺术的辩证法。
现实主义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在反映现实上偏重从主观出发,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执著追求,而主要以生活本身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生活,偏重于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典型是现实主义的核心,现实主义创作从典型开始,也以典型结束。然而典型化和个性化是不可分开的,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当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在取代浪漫主义时,它并没有割断同浪漫主义的一切联系,而且在题材和心理描写等方面吸收和借鉴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经验,来为自己的创作目的服务。
现实主义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它不是某些固定的规则和公式的汇集。即便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形式,但它也并不限于这一形式,例如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和谢德林的《一个城市的历史》,就采用了虚拟假定的形式和手法。问题在于现实主义的虚拟假定是为了更好地根据现实,而不是为了切断同现实的联系。现实主义也运用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手法,但从不把它们绝对化。从现实主义的形式和手法看,它本身也是一种多流派的艺术。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基础,总的来说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道主义理想,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督教博爱思想等的影响。他们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即自由主义贵族、资产阶级民主派或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高尔基的话说,“他们都是本阶级的叛逆、‘浪子’,被资产阶级毁灭了的贵族,或者是从本阶级的窒息人的氛围里突破出来的小资产阶级子弟”,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对封建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谴责,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境遇表示同情。但是,他们都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一切阶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因而未能揭示出黑暗现实和丑恶现象的真正根源,更谈不上指出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甚至连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也未能加以反映。对普通人、“小人物”往往止于怜悯,工人的形象也是消极的。当工人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阶级的时侯,批判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就变得十分突出了。现实在发展,现实主义也应该发展。一种揭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和无产阶级伟大目标的新型的现实主义,已成了历史的必然。
法、英、德等西欧国家的批判现实主义
由于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也各有特点。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描写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日益衰亡的封建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而司汤达(1783—1842年)和巴尔扎克(1799—1850年)则是它的最早和最著名的代表者。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年)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著名作品。小说取材于法国现实。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外省的一个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他在当地市长家里任家庭教师时,勾引上了市长的年轻妻子。后来在巴黎当侯爵的私人秘书时,又成了侯爵女儿的情人,并直接参与侯爵策划的政治密谋。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告发了他的丑行。他一怒之下,开枪打伤市长夫人,最后被法庭判以极刑。小说通过于连一系列向上爬和冒险的行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那个时候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的种种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因此作家把小说的副标题称为“1830年历史纪实”。司汤达的另一著名小说《巴马修道院》(1839年),反映了1796至1830年意大利北部地区反抗欧洲封建势力的“神圣同盟”的反动统治,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揭露了巴马宫廷一系列政治阴谋。小说主人公法布里斯和于连一样,也是一个有才有为的青年。他妄图通过参加拿破仑军队和出任代理大主教来实现个人野心,并希冀在爱情中获得个人幸福。司汤达小说的心理分析,曾对现实主义方法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尔扎克。恩格斯称他是一个“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①。
《人间喜剧》包括90多种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为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和风俗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是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又包括6个场景:私人生活(《夏倍上校》、《高老头》等)、外省生活(《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巴黎生活(《贝姨》、《邦斯舅舅》等)、政治生活(《现代历史内幕》、《丑恶勾当》等)、乡村生活(《农民》、《乡村医生》等)和军事生活(《朱安党人》、《沙漠里的爱情》等)。在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中巴尔扎克创造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社会各阶层两千几百个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贵族社会所受到的上升资产阶级的日甚一日的冲击,以及它在1814年复辟王朝建立后,又重整旗鼓,尽力恢复失去的天堂,而最终其最后的残余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死亡或这一暴发户腐化的历史命运。
巴尔扎克像
长篇小说《高老头》(1834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破产的贵族子弟,在巴黎上大学,生活相当贫困,原想通过发奋读书来为自己打开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然而在资产阶级利欲熏心思想的侵蚀下和巴黎花花世界的影响下,他不惜采用一切卑鄙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终于逐渐腐化堕落。《驴皮记》(1831年)中的破落贵族子弟拉法埃尔十分向往科学事业,甘愿过着清苦生活。但他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的逼迫下,不久便成了一个厚颜无耻、唯利是图的人,最后走向了死亡。在《农民》(1844年)里,巴尔扎克直接描写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代表资产者利益的商人贝尔丹和里古战胜了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孟戈尔奈将军。虽然巴尔扎克在描写贵族男女时,他的同情倾注在他们一边,如在《禁治产》(1836年)中美化埃斯巴尔侯爵,在《幽谷百合》(1835年)中赞颂莫尔梭夫人,但在很多情况下,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贵族男女行动的时侯,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相反,巴尔扎克却以赞赏的笔调描绘了政治上的死对头——共和党的英雄们,像《幻灭》(1843年)中的米希尔·克雷斯蒂安,在1831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时牺牲在街垒上,而被巴尔扎克称为“伟大的默默无闻的政治活动家”。关于巴尔扎克创作中的这种真实,恩格斯曾写道:“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①
此外,在《人间喜剧》里,巴尔扎克还塑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个性化了的资产者的形象,无情地揭露了他们的发迹史。《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利用政治和经济的各种手腕,从一个箍桶匠变成法国外省的百万富翁。为了财富,他逼死妻子又葬送女儿的一生。直到奄奄一息之际,还紧紧抓住钱财不放。他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在《纽沁根银行》(1838年)中,大银行家纽沁根利用法律保护搞假倒闭,使成千家小存户陷于贫困,而他却因此而飞黄腾达。与葛朗台不同,他过的是穷欲荒淫的生活。总之,在巴尔扎克笔下,人物性格极为鲜明突出,而人物的典型化又同环境的典型化紧密相连。正是对现实关系的这种深刻描写,巴尔扎克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阶段。
在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之后,批判现实主义在法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闻名遐迩的作家和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品。福楼拜(1821—1880年)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7年)是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著。女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一心幻想上流社会的生活和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在社会环境的腐蚀下,她逐渐地放荡起来,终因无法自拔而服毒自杀。小说尖锐地揭露了教会、贵族、地主、资产者的恶行,同时也真实地描写了小市民生活的庸俗和浪漫主义幻想的破灭。
莫泊桑(1850—1893年)是法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之一。在他的近300篇短篇小说中,《羊脂球》和《项链》最为脍炙人口。《羊脂球》对比了妓女羊脂球和所谓的“体面人物”在普鲁士侵略军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歌颂了羊脂球的爱国精神,鞭挞了资产阶级的假仁假义、厚颜无耻的行径。《项链》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因丢失项链而铸成的悲剧。莫泊桑的中篇小说中,以《一生》(1883年)和《俊友》(1885年)最为重要。《一生》描写了女主人公约娜一生的不幸遭遇。她对真挚、纯朴、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法国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冷酷,最终遭到破灭。《俊友》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主人公杜洛阿仗着自己的外貌和一套追名逐利的手腕,从一个殖民部队的小兵变成政界和新闻界的名流。作家以此辛辣地讽刺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腐朽。
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几乎并驾齐驱的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马克思曾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是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社会和政治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①
狄更斯(1812—1870年)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者。自1836—183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后,他陆续写了《奥列弗》(1837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年)、《老古玩店》(1840年)、《大卫·科波菲尔》(1850年)、《艰难时世》(1854年)、《双城记》(1859年)、《远大前程》(1861年)等20余部长篇小说。他鲜明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平和政治的不义,以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艰难时世》里焦煤镇的社会生活是产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工人给庞得贝等资本家创造大量财富,而他们自己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工人斯梯芬同厂主发生斗争,结果死得很惨。作家在书中虽然认为罢工不适当,但对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工人的艰难命运却寄予了深切同情。曾经是五金批发商人的议员兼教育家葛雷梗一味算计如何赚钱,把自己的年轻女儿嫁给比她大许多的镇上的首富庞得贝,使其受尽折磨;而葛雷梗的儿子竟成了一个窃贼。小说揭露了葛雷梗等资产者的种种罪恶。在《老古玩店》里,小姑娘耐儿·吐伦特和她的外公、一家古玩店的主人中了高利贷者的圈套,结果倾家荡产,只得流落四方。祖孙二人在流浪中目睹了英国下层社会生活的惨景。在《双城记》里,作家直接描写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通过法国医生曼奈特一家的不幸遭遇和被贵族杀害的农民这两条线索,揭示了革命的不可避免性。然而作家在谴责封建统治阶级的同时,却又指责雅各宾专政“流血过多”、“太残酷”。狄更斯创作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小人物”的命运的关切。《奥列弗》中的奥列弗是一个孤儿。他所在的收容所是座人间地狱。在那里孩子们饮泣吞声,横遭屈辱。他从收容所出逃后又落入伦敦的贫民窟,与一帮盗窃犯混在一起。后被一个“理想”的资产者救出火坑。《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大卫也是孤儿。作者通过他的遭遇对英国教育制度、司法机关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冷酷自私作了广泛描述。
萨克雷(1811—1863年)是仅次于狄更斯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从1846—1847年间出版的《势利者集》起,先后发表过长篇小说《名利场》(1847—1848年)、《潘登尼斯的历史》(1849—1850年)、《艾斯芒德的历史》(1852年)、《纽克梅一家》(1854—1855年)等作品,对英国资产阶级和英国封建贵族的虚伪、私欲和不道德行为作了尖锐抨击,但从五十年代后,其批判锋芒已逐渐减弱。《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最成功的作品。女主人公蓓基·夏泼是一个穷姑娘,父母双亡,为了跻身于上流社会,不惜抛弃良心、荣誉和人的怜恤心,利用一切手段发财致富。这是一个聪明、具有外表魅力的女冒险家和冷酷无情的伪善者的出色形象。作家以此揭露了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除了狄更斯和萨克雷的作品外,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年)的描写十九世纪初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生活的艰苦条件的《玛丽·巴登》(1848年);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的描写具有独立精神的孤女简·爱的故事的《简·爱》(1847年);哈代(1840—1928年)的描写农村姑娘苔丝一生悲惨遭遇的《德伯家的苔丝》(1891年),以及描写青年石匠裘德一生悲惨遭遇的《无名的裘德》(1895年),都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
继法国和英国之后,德国也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德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法、英不同,一开始其主要锋芒在于指向君主专制和封建割据。
海涅(1797—1856年)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家。他早期是浪漫主义诗人,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后来才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旅行札记》(1826—1831年)是海涅的一部散文集,包括《哈尔茨山游记》、《北海》、《观念—勒格朗特文集》、《意大利游记》和《英国片断》等,其共同特点是既有政治性的辛辣讽刺,又富于优美动人的抒情。《时代的诗》(1839—1846年)是一部政治诗集。它不仅洋溢着反封建的激情,而且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诗集中的《新亚历山大》是一首反对普鲁士国王的作品;《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塑造了埋葬旧制度的掘墓人——无产者的形象。海涅的代表作是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年)。长诗以作者从巴黎到柏林的一次旅行为主题,对政治上分裂成36个小邦,对德国贵族和诸侯的反动行径,对教会企图用天国乐土引诱人民脱离斗争的欺骗行为,对检查制度、关税同盟和骑士制度,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诗人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指出,四十年代的德国仍旧酣睡在冬天的梦境里,并预示德国统一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北欧、俄国、美国的批判现实主义
在法、英、德等西欧各国之后,北欧各国的海上贸易迅速发展,造船工业随之兴起,经济顿时活跃起来。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西欧革命运动的影响,北欧的民族民主运动开始发展。自十九世纪中期起,北欧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开始形成,并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丹麦的安徒生和挪威的易卜生已跻身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之林。
安徒生(1805—1875年)写过戏剧、诗歌、小说。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年)曾给他带来全欧的声誉,而他的童话使他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0篇童话和故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具有讽刺的特色,其矛头一般均指向达官贵人、庸俗的小市民、自私自利者。《皇帝的新衣》是一篇极精采和十分辛辣的讽刺作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童话批判了统治者的庸俗气。同时安徒生的童话对下层人民——农民、渔夫、船夫、手艺人、店员的悲惨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她是一个废物》、《柳树下的梦》、《依卜和小克丽斯特》等。最出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它描写一个穷困人家的女孩在风雪之夜流落在黑暗的街头。富人在欢度除夕,而她只能靠点燃一根根火柴取暖。火柴的微光给了她一些欢愉的幻景。最后连她的脆弱的生命也消失在对老祖母的深深回忆之中。
易卜生(1828—1906年)一生写了25个剧本,早期创作属浪漫主义流派。诗剧《布朗德》(1866年)和《培尔·金特》(1867年)的主题是相互呼应的。前者的主人公布朗德是个牧师,他要求个性自由,提出了“精神反叛”的口号,揭露了主教等的贪婪与虚伪;后者的主人公倍尔·金特是个妥协性的利己主义者,体现了小市民的各种劣根性。代表易卜生创作的新阶段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其中以《社会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敌》(1882年)最负盛名。现实主义在这些剧作中已占主导地位。在《社会支柱》中,剧作家通过博尼古这个唯利是图的船老板,无情地批判了他的“社会支柱”的假面具。在他的道貌岸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丑恶的东西。《玩偶之家》的女主角娜拉过着“玩偶的生活”。她在家庭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博取有钱有势的丈夫的欢心和使他感到舒适。当娜拉逐步识破丈夫的正人君子的真面目和发觉自己处于被玩弄的屈辱地位时,便毅然在一个深夜里离家出走。这个以家庭范围内的男女平等为主题的剧本,曾风行于全球舞台,经久不衰。它是易卜生剧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群鬼》对那些维护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人民公敌》大胆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的损人利己的本质。
像法国和英国一样,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发展的特点,它的基本内容却不同于西欧各国,主要在于描写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黑暗现实,而且同俄国的解放运动的发展阶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世界文坛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灿若群星,如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尼克拉索夫、冈察洛夫、谢德林、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他们在风格、手法、形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果戈理(1809—1852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者和奠基者之一。183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彼得堡故事》(1835—1842年),标志着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
《密尔格拉得》中的《旧式地主》,描写一对地主夫妻一生相安无事,过着吃吃喝喝的寄生生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描写两个绅士因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结了冤仇,而打了十几年无休无止的官司。作家在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世界真是烦闷啊!”《彼得堡故事》包括《涅瓦大街》、《鼻子》、《肖象》、《外套》、《狂人日记》、《马车》和《罗马》。它广泛地触及了俄国京城彼得堡的各个角落的社会风俗:官吏警察的为所欲为、冷酷、虚荣,“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与命运;较为深刻地暴露了社会矛盾。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这部作品较之作者前期的作品,“生活描写方面的深度和真实就更多了”。
《钦差大臣》(1836年)是一部没有正面人物出场的讽刺喜剧,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世界名剧之一。它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笑话为基础,将“俄罗斯的全部丑恶集成一堆来同时嘲笑这一切”(《作者自白》)。彼得堡的一个名叫赫列斯达柯夫的小官员在回乡途中,因钱财用尽而困于某偏僻城市的旅店里。一贯贪赃枉法和阿谀奉承的市长及其他官僚,误以为他就是行将到来的钦差大臣,把他迎到公馆,争先恐后地向他行贿,市长甚至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当他捞足钱财,扬长而去之时,真的钦差大臣已驾到。喜剧以哑场告终。果戈理用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淋漓尽致地嘲笑了俄国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权贵们的丑恶。用赫尔岑的话说,这是一部“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长篇小说《死魂灵》(1842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继《钦差大臣》之后,它再次“震撼了整个俄罗斯”。书中主人公乞乞可夫是个八等文官,但在官场中已混迹多年,善于招摇撞骗,到处钻营。有一次他走访某市四乡的各个庄园,向形形色色的地主购买已死的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死魂灵”,然后进城办理法定手续,把死农奴当作活农奴抵押给别人,从中牟取暴利。乞乞科夫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拥有400农奴的大地主。不料这个勾当被一卖主所揭穿,乞乞科夫只得仓惶出逃。果戈理通过对各个庄园及买卖死魂灵的过程的描绘,尖锐地揭露了地主阶级的鄙俗、寄生性和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小说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御用文人指责它是一幅诽谤俄国现实的漫画,而别林斯基则认为“果戈理第一个大胆地正视了俄罗斯现实”。虽然果戈理在书中对俄国的现实作了辛辣的抨击,但在小说的最后抒情插叙中,他却以飞驰的三驾马车来象征俄国的未来,从而表达了作家对祖国的前途的信心与希望。
在果戈理创作的影响下,四十年代俄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否定俄国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为主导倾向的作家,这就是俄国文学史上那个著名的“自然派”。与此同时,别林斯基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的创作为基础,建立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又作了继承和发展。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是同这三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从五十年代开始,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昌盛时期。在自然派思潮影响下开始创作的那些作家,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如屠格涅夫的《罗亭》、《贵族之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白痴》;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谢德林的《一个城市的历史》等。原不属于自然派的一些作家也脱颖而出,写了许多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契诃夫的《哀伤》、《苦恼》、《万卡》、《第六病室》等。
托尔斯泰像
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1820—1910年)。从1852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童年》以后,他在自己半世纪以上的文学活动中,“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①。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最负盛名,它们也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三部巨著。
《战争与和平》(1863—1869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它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从拿破仑入侵俄国、鲍罗金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退,一直写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组织推翻沙皇统治的秘密团体结束。全书的主题是表现贵族的命运与前途。然而作家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却展现了该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及各阶层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人物多达550余人,其中包括拿破仑、库图佐夫等历史人物。作家特别对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仍然过着腐化生活的首都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作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书中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但也散布了宿命论和“勿以暴力抗恶”等错误思想。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9年)标志着托尔斯泰思想艺术探索的新发展,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六十、七十年代俄国现实,由两条平行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组成。一条是聪慧、漂亮的安娜由于对枯燥乏味、自私、虚伪、一心追逐功名的丈夫——大官僚卡列宁的不满,而爱上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她不愿再过先前那种维持“体面”的虚伪生活,毅然离开了宛如“一架凶狠的机器”的丈夫,和她心爱的渥伦斯基同居。然而真挚的安娜的这一行为却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和非议。后来,她又受到渥伦斯基的冷遇,并且逐渐地认清了他平庸的面目,终于在痛苦和绝望之中卧轨自杀。作家通过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冷酷、伪善、荒淫无耻、道德败坏等种种丑恶的行为,从而表明了安娜的死是个社会悲剧。正如她在临终前所发出的抗议那样:“这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另一条线索是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终成眷属的故事。列文在资本主义势力的袭击下,一面“自我修养”,进行精神探索,一面积极实行农事改革,寻求社会的出路,以挽救地主阶级的没落;最后改革的失败,使他皈依了宗教。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特征。列宁对托尔斯泰借列文之口说出的这句话,曾写道:“对于1861至1905年这个时期,很难想像得出比这更恰当的说明了。”①这也是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意义和力量之所在。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站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以后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把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而贵族男主人公却是一个罪人与赎罪的人。小说描写一个有钱的贵族地主青年聂赫留道夫,在诱奸农家姑娘玛斯洛娃后,使她沦落为娼;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的杀人犯而被捕下狱时,他却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审判她。当他听到她苦叫自己无罪时,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深深感到自己是造成玛斯洛娃的不幸和堕落的罪魁。他决心向她赎罪,请求她宽恕自己,并准备同她结成终身伴侣。而这一切却受到了玛斯洛娃的愤怒斥责。最后无辜的玛斯洛娃被判处4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作者通过“忏悔贵族”聂赫留道夫为她伸冤的过程、陪她去流放这些情节,广泛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悲惨境况,深刻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教会、政权机构的黑暗,并且对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地主土地占有制提出了批判。但小说也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托尔斯泰主义。作者以为人们都是有罪的,只要像聂赫留道夫那样认罪、赎罪,精神就可以“复活”,暴力就会消失,人人就能相爱。这一切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②,即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方面;他的创作是撕掉所有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是不以暴力抗恶的愚蠢的反动说教。列宁又说:“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被农奴主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了”①。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的不同,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比欧洲要晚半个世纪。直至八、九十年代,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垄断资本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美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才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在美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是作家豪威尔斯。继他之后,加兰、诺里斯等人都转向现实主义的创作。
马克·吐温(1835—1919年)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1873年,他同沃纳合作,发表了第一部以批判美国内战后政治上的腐败现象,及全国“投机”风气为内容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是各国少年最喜爱的读物之一。主人公汤姆和他的朋友们,十分厌恶学校和教堂的那种无聊、庸俗的生活,便悄悄跑到一个小岛上去寻找自由。在那里他们目睹了杀人的惨景,找到了贼窝,在法庭上检举了凶手,救了被冤枉的老头,最后得到了宝物。作为这部小说的姐妹篇和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则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6年)。这是一部把追求自由的主题和解放黑奴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个白人的孩子哈克,为了追求自由,离家出走,路遇逃跑的黑奴吉姆后,两人便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他们在途中遇见“国王”和“侯爵”两个骗子,把吉姆卖掉了,多亏哈克的帮助,吉姆才获救。为了医治哈克的枪伤,吉姆宁愿冒着重新失去自由的危险而留在哈克身边。而哈克为了帮助吉姆逃跑,心甘情愿“下监狱”,也不出卖他。同时,作者通过这对难友在风光如画的密西西比河上的这一叶扁舟的航行,广泛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生活的丑恶面:欺诈、残暴、贫困、不平等。作家的真实描写、批判的倾向和民主的同情,使这部小说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
整个说来,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和作用,正如高尔基所概括的:“这一派欧洲文学家的著作对于我们有着双重的、无可争辩的价值:第一,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第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瓦解过程的文献,是……批判地阐明它的生活、传统和行为的文献”。
注释
① “自然派”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国文学中的一个流派。最初是沙皇的御用文人布尔加林对一些师法果戈理创作的青年作家的贬称,后经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它的内涵的重新论述,实际上已成为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的别名。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
② 同上书,第2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页。腐化的历史命运。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86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第370页。
① 《列宁全集》第17卷,第32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第369页。
①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21页。
相关参考
知识百科 为什么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为什么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描写了主人公于连从发迹到最后被处以死刑的故事。作者通过讲述于连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平民阶级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次大会确定的路线以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对苏联国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
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是从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的表态分析、逻辑分析入手,主张继承批判理性主
欧洲近代文学曾盛行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这些潮流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潮流的特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习欧洲近代文学的内容,主要应从历史条件来把
欧洲近代文学曾盛行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这些潮流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潮流的特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习欧洲近代文学的内容,主要应从历史条件来把
列举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初三历史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人及其成就: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成果及其代表人物。人物类别主要成就荣誉称号但丁诗人《神曲》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画家通过壁画
1、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
王韬,代表作品《扶桑游记》;郑观应,代表作品《盛世危言》、《罗浮偫鹤山人诗草》等;康有为,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梁启超,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
恩斯特.马赫的自然科学著作://ikepu/book/lxm/stirring_time_03.://hps.phil.pku.edu/viewarticle.php?sid=1919://bb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