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考场练“神掌”惹恼乾隆 清代科举轶事

Posted 乾隆 科举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考生在考场练“神掌”惹恼乾隆 清代科举轶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考生在考场练“神掌”惹恼乾隆 清代科举轶事

侠客之说,其实盛行于清朝,尤其是中晚清,从杨露禅、董海川、方世玉到霍元甲、韩慕侠、黄飞鸿,而且是晚清热兵器越盛行的时候,武侠的传说越流行。这里多少有中国传统技击术对于现代化兵器的“抵触”情绪在。

武术,以前常和救亡、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有它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其实,有些民间所崇尚的武术家本人,往往落魄潦倒,和他本人的传奇功夫很不对称。例如黄飞鸿,其中一子被军阀枪杀之后,他家宝芝林又被火烧,从此一蹶不振,潦倒而死。史上如此的功夫奇人,又何止黄师傅一个?

乾隆朝奇葩考场练掌法资格被取消

对于清朝中期的武术大家,大家可能听说过方世玉、铁桥三和洪熙官,但没听说过王仲瞿吧?历史上,此公是比方世玉和洪熙官真实得多的人物。

王大侠是嘉兴人,名昙,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举人,老师是天下闻名的袁枚,他本人和龚自珍等人是老友。其着作有《烟霞万古楼诗》,当时读书人说他的诗可以“压倒一切豪杰”。浙江的学政,也就是教育厅厅长,说王同学的手笔,两千年来没有对手。

从这个经历来看,王昙是个读书求功名的学生,然而,他同时又是个练武之人,而且最麻烦的是,他没把自己的身份厘清??到底是做武林人士,还是文人骚客呢?他在两者之间徘徊,于是就有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导致他一生落魄。

根据李伯元的《南亭笔记》,王仲瞿在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参加乡试,中了举人,而那次影响王同学一生命运的事件则发生在这之后。中举后,王仲瞿离功名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可他不珍惜,没把握好分寸。事情是这样的??

王同学参加进士考试,题答得花团锦簇,那叫一个妙笔生花。心里不免得意起来,但用什么表达得意的心情呢?只见他忽然扎起马步,就在考场上,哼哼哈哈练将起来。据说,王同学的功夫了得,但见他双掌挥动,气灌掌心,发出轰隆隆的雷鸣声,考场上顿时风气嗖嗖,“一举手砰訇作响”,凳子椅子东倒西歪,卷子满场飞。监考老师吓得头皮发麻,赶紧问话:“你练的什么玩意?”王同学毕恭毕敬地回答:“报告老师,这是掌心雷。”老师又问:“跟谁学的?”王考生回答:“跟一喇嘛学的。”

在天子脚下的进士考场上,你还玩这些旁门左道,这还了得?乾隆收到报告后,大怒:我招考进士,你却跟我玩“奥特曼”?于是,以“左道惑众”为由,撤销了王仲瞿的考试资格,他的一生就这样终止于举人这个身份了。

王仲瞿确实是犯了大忌,乾隆朝正是白莲教闹得最凶的时候,当撒豆成兵、凳子能变成马等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你一介书生也玩这个,还玩到进士考场上来,前途被咔嚓掉,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王仲瞿最大的问题是没闹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该走什么道路。你不是江湖侠客的命,就老老实实为清廷干事。

不过,这事还没有消停。进士之路断绝了,王仲瞿还在梦想着能东山再起,为朝廷效力。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即位,机会来了。因为当时长江流域一带闹白莲教,左都御史吴省钦就向朝廷推荐了王仲瞿,说王大侠会“五雷掌法”,可以制服那帮江湖术士。结果,嘉庆皇帝也不买这一套,批了一句:“荒唐。”吴省钦还被免了职,王仲瞿看来彻底复出无望了。

相关参考

考生在考场练“神掌”惹恼乾隆

侠客之说,其实盛行于清朝,尤其是中晚清,从杨露禅、董海川、方世玉到霍元甲、韩慕侠、黄飞鸿,而且是晚清热兵器越盛行的时候,武侠的传说越流行。这里多少有中国传统技击术对于现代化兵器的“抵触”情绪在。武术,

书生考场练“神掌”惹恼乾隆竟亲自断绝进士之路

侠客之说,其实盛行于清朝,尤其是中晚清,从杨露禅、董海川、方世玉到霍元甲、韩慕侠、黄飞鸿,而且是晚清热兵器越盛行的时候,武侠的传说越流行。这里多少有中国传统技击术对于现代化兵器的“抵触”情绪在。武术,

书生考场练“神掌”惹恼乾隆竟亲自断绝进士之路

侠客之说,其实盛行于清朝,尤其是中晚清,从杨露禅、董海川、方世玉到霍元甲、韩慕侠、黄飞鸿,而且是晚清热兵器越盛行的时候,武侠的传说越流行。这里多少有中国传统技击术对于现代化兵器的“抵触”情绪在。武术,

书生考场练神掌 鼻中藏剑杀和

侠客之说,其实盛行于清朝,尤其是中晚清,从杨露禅、董海川、方世玉到霍元甲、韩慕侠、黄飞鸿,而且是晚清热兵器越盛行的时候,武侠的传说越流行。这里多少有中国传统技击术对于现代化兵器的“抵触”情绪在。武术,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

科举考试有什么魔力 这三位考生改变了晚清命运

在1888年,江南贡院正在举行科举考试。而这次考场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里面有着三个人将影响和改变晚清的命运,当然了这是后话,在当时,谁也无法预见。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一开始都努力遵循传统科举的路径,

大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状元 唐朝科举轶事

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其风气之盛,甚

大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状元 唐朝科举轶事

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其风气之盛,甚

清代"高考移民"不好当,不仅非法还引起土客冲突

正在上映的话题电影《天才枪手》,讲的是考场上作弊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的科举时期,各种作弊手段也是令人眼花缭乱。乾隆时期的冒籍问题最为典型科举制发展到清代已经历经了1100余年的历史,各项制度已经趋于完

直到晚年还因梦中考场不能下笔而惊醒

撰文/赵立波乾隆三年,(1738)在开科取士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强烈建议废除八股文,认为「”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并从理论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举制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