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福建广东大力推广“普通话”缘何失败呢?

Posted 雍正

篇首语: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雍正在福建广东大力推广“普通话”缘何失败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雍正在福建广东大力推广“普通话”缘何失败呢?

“皇上,朝廷,主子的家:我们都是奴才。”

当这句话以字正腔圆的京字京韵,从一个年老的驻防旗人的口中发出来时,坐在学堂里的大多数福建学生的反应是将其当成一个笑话,此时已经是1905年,帝国的立宪改革已经推行了3年之久,尽管朝廷设定的教育大计仍然以忠君为本,但大多数19世纪的“八零后”和“九零后”,只要稍涉时事风潮,便不难将自己定位为新时代的“国民”,对这些新晋“国民”来说,在第一堂“官话课”里听到的第一句讲词竟然是“主子”、“奴才”这些陈词滥调,自然会引起一番哄堂大笑。但很快证明,这件事一点也不好笑:一个叫林白水的人起而反对这种教授方法,“便捉将官里去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警告,告诫那些胆敢藐视朝廷设立的“官话课”的人将会遭到怎样的下场。

设立“官话课”,实际上是晚清少数朝廷和民间能够达成一致的政策之一,很多人相信,对一个人心涣散、摇摇欲坠的帝国来说,统一的语言理应是一种很好的黏合剂,就像1903年张百熙和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里所提到的那样:“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包括那位被拘捕关押的林白水,也是一位官话的热切拥护者,他把他对推行官话的满腔热忱都写在他创办的《中国白话报》的发刊词里。

20世纪初的中国正沉溺于一种在后来被称为“国语运动”的热潮之中,而福建学堂里的那第一堂“官话课”则成为了这场热潮中的一盆凉水。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这位旗人的教书方法陈腐老套,更是因为它唤起了一段湮没已久的不愉快的记忆。对帝国来说,这段记忆是它永远正确不败的荣光背后一抹失败的阴影,而对那些脑海深处仍然残存着这段200年前往事的民众来说,它是一个笑话。

皇帝的旨意:推广“官话”

“君心难测”,1728年9月5日,当36岁的许松佶跪在阶下等待皇帝问话时,心头也许会掠过这四个字。这是这名福建福州人第一次进京面圣,许并非科举正途出身,在此之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出门在外,为各省地方官员充当幕宾和吏胥。

按照帝国铨选官员的一般政治规则,像许松佶这种由吏胥进入仕途的出身被称为“不入流”,往往受到轻视。但从御案上方俯视他的那双眼睛,却恰恰属于一位不愿循规蹈矩的君主——雍正皇帝。在他的眼中,许的短板恰恰成为了长处。在写着许松佶生平履历的引见单上,皇帝对他做出的综合评价是“中上”,他称赞许“人甚明白”,是“有出息人”。但皇帝对他做出的最有趣也值得深味的评语,却是这位福建人“不似福建人”。

雍正将“不似福建人”作为一种好评可能出于两大原因:南海海盗肆虐,侵扰福建沿海,就在皇帝见许松佶的第三天,他还为海贼盗首黄万日行劫海上一案龙心震怒;另一方面,则是福建本地乡音,对深居宫中的皇帝来说,犹如群鸦乱噪,不知所云。因此许松佶虽是福建人却因为胥吏身份辗转数省失去福建特性这一点,才让皇帝倍加赞赏。所以,在称赞许松佶“不似福建人”的评语后面,皇帝接着写道:“言语亦清楚”。

许松佶当然不知道皇帝对他的评语,就像他不知道皇帝的龙颜一样,他更不知道这次引见竟会引发一场波及福建、广东两省的政治运动。许松佶被引见四天后,皇帝突然颁布了一道奇特的上谕,在谕旨里,皇帝首先指出对一名有着“莅民之责”的官员,“其语言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务,而办理无误”,但是皇帝在引见大小臣工陈奏履历之时,却发现“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这显然是对许松佶这位“不似福建人”的福建人那口“清楚”的语言所做出的回应。皇帝更进一步指出,倘使再把这些满口乡音的闽粤官员委派他省任职为官,“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呢?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雍正帝力推“普通话”

本文来源:《郑州日报》2010年12月30日第15版,作者:陈令申1728年,清世宗雍正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称“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巩监

雍正力推“普通话” ,文人不懂官话不能科考

1728年,清世宗雍正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旧称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意思是,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就不能参加科

苏联曾经大力推广的这种粮食怎么这么差劲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NO.740-赫鲁晓夫玉米>作者:斑马>制图:孙绿/校稿:猫斯图/编辑:棉花>二战中苏联的农业遭受了极大

什么是粤语文化

广东话的历史当年(80年代),为了促进南北交流,强制推行普通话.广东及广东人都对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时至今日99%的广东人听得懂普通话,80%的会讲普通话,正常交流已经不存在问题,记得在

夏朝历史 粤语来源古老竟是夏朝时期的“普通话”

 粤语来源古老竟是夏朝时期的“普通话”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

明朝历史 李自成缘何失败灭亡

 李自成缘何失败灭亡?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在兵书的开篇就写下这句话,真是绝顶的聪明人,打仗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想打就打,打输了,从头再来,打仗对

夏朝历史 粤语的历史,夏朝时期的“普通话”竟然是粤语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

古代普通话是什么呢? 古代也有“普通话”

近日,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研究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区别于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标准音。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么?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慎在《说文解字》

吴王夫差缘何最终失败?战略重心产生偏差

最要紧的战略未必是最要命的战略;战略有重心,未必等于战略全面,夫差的成败是一个典型的经营案例。吴王阖闾在征战越国时受伤而死,嘱咐儿子夫差要报仇。夫差没有忘记父仇,后来灭亡越国,实现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

吴王夫差缘何最终失败?战略重心产生偏差

最要紧的战略未必是最要命的战略;战略有重心,未必等于战略全面,夫差的成败是一个典型的经营案例。吴王阖闾在征战越国时受伤而死,嘱咐儿子夫差要报仇。夫差没有忘记父仇,后来灭亡越国,实现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