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临死好追悔不该成就弟弟的文名
Posted 魏文帝曹丕
篇首语:时间是把锋利的刀,成全过我的疯狂,也粉碎过我的梦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文帝曹丕临死好追悔不该成就弟弟的文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魏文帝曹丕临死好追悔不该成就弟弟的文名
> > 公元226年正月,许昌城外烟尘滚滚,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归来了。> > 此时的曹丕刚过不惑之年,却疲惫得像一个六旬老人。他这生中的 最后一次征战实在太窝囊,群臣反对,他执意要去。他说:“多年战吴,均未取胜,所以我要御驾亲征。”接着他又说:“我既为魏国的开国皇帝,焉能没有寸尺武 功?让人耻笑我,羞对后代子孙!”出征前,大臣鲍勋反对说:“王师屡次出征,始终未能取胜,其因在于吴蜀唇齿相依,又恃山川险阻,难以克敌。大军迭出,耗 资巨大,不宜再举。”可他哪里听得进去?出征时,他将鲍勋由宫正贬为治书执法,然后亲率水陆大军,再度战吴。> > 那还是金秋时节,曹丕率 军抵达广陵。江岸数百里皆成军营,旌旗招展,鼓角冲天。只因东吴戒备森严,无懈可击,天气转冷,冰封河冻,他十万铁骑,数千战船,尽管遮江蔽日,气象万 千,也只是对江“示威”而已。曹丕眼瞅着江水顿失滔滔,他也就顿失威风,只好下令“班师”。不料在他退兵时,东吴大将高寿率区区五百人埋伏途中,袭击他十 万众簇拥的“御营”,夺了他的“羽盖”呼啸而退。> > 这弄得他虚惊一场不说,只怕还遗人笑柄。> > 天呐!这将何以在典籍上粉饰?> > 他脸色阴沉地思考着,突然遥见许昌的城堞,不由得精神一振。曹家父子对许昌极有感情,因为许昌是曹氏万世基业的发祥地。东征西讨了大半生,最后劫持 汉献帝于这里,才得以“挟天子令诸侯”,他曹丕也是在这里逼迫着汉献帝举行了“禅让”典礼,乖乖地将玺绶和册告交到了自己手里,而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 “魏”的。当时他才三十三岁。> > 许昌愈来愈近,他下意识地策马快行了几步,不料许昌南门竟平白无故地崩坍了。“这可不是好兆头!”曹丕这次受到的惊吓远超过在广陵狭窄的山道上。他面孔煞白,颤抖地下命令,车驾改趋洛阳。> > 一到洛阳,曹丕就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天气逐渐转暖,他的仆人把含苞待放的牡丹拿进了嘉福殿。哦!“洛阳牡丹甲天下”,可春天已经归去,他蓦然意识 到已经病了这么久,死神将要降临。于是本能地否认:“这可能吗?我才四十岁呀!”可是,他从御医的眼睛里已经明白了:他已病入膏肓,谁也回天无术了。> > 他要抓紧处理身后之事,立为皇太子,可谁来作辅政大臣呢?他当然首先想到了。父亲曹操的话响在耳际:“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可他据自己多年的观察,这司马懿并无异志,相反,倒是不惟才智过人,而且勤奋忠诚。> > 父亲一生多疑,对谁都不信任,他的话也许是临终之前过于谨慎的猜疑之词。曹丕遂不听曹操的话,毅然“托孤”于司马氏。然后他就等待着死亡。> > 弥留之际,作为建安文人集团的首领,他自然想到了与诸多文人的关系。他让人把他写的《典论》拿了来。他自信,有此一文,他将以“一代文豪”而彪炳史册, 可禁不住又哑然失笑。“当初本天子是想以此雄文来欺骗诸多文人的。说什么文章是‘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全是骗人的鬼话。天下岂是几篇狗屁文章所能 得到的?更非几句猫屎文章所能经营的!别看我亲自写文章,又是诗,又是文的,其实,我才不相信文章有多少济世的效能哩!”> > 他依稀记 得,在《典论·论文》中他评论过“建安诸子”,说过“王粲擅长写赋”。徐干的诗文经常表现出舒缓的格调。陈琳、阮的章表书记,是当今的杰作。应踢的诗文 平和而气势不够遒劲。刘桢的诗作气壮而不够绵密。孔融文章的才气高妙,有超人的地方,然而不长于议论,常常是文辞雄辩而道理不足,甚至间杂有嘲笑戏的句 子。> > 他让人翻到这些地方,读给他听。他微微点头,说得自己的记忆力还是蛮好的。当初写到孔融,说得微词略多了一点,还加上了句道:“至于他所擅长,可以与杨雄、班固并列。”> > 此刻,他想:别看我把你们一个个都捧得昏天黑地的,其实,我却决没有捧你们的“济世之才”。说到“经世”,你们会吗?懂吗?> > 行吗?你们那些歌舞升平的骚章佳句,不过是“叭儿狗”的叫声,让我听起来悦耳而已。所以,你们的全部本领也只不过是跟在我们身前身后,说一些“自欺欺 人”的鬼话而已。说白了吧!没有我赏赐你们一点残汤剩饭,你们哪一个不得饿肚皮?就凭着你们手无缚鸡之力,哪个不得作饿莩乞)い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明明 让你们一个个吃的是“嗟来之食”,却偏偏给了你们显赫的头衔。我降尊纡贵,与你们交朋友,诗文唱和,让你们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明明是乞丐,却可以高贵的文 人自居。一群品种高贵的“狗”,在我眼前自鸣得意。我比你们更得意,因为我的骗术高明。> > 然而,当他从争夺帝位的漩涡中冷静下来时,却 蓦然发现,他那《典论·论文》中,那后半句“不朽之盛事”,却是一句真理。这就在于人心之可怪处,不仅有“饮食男女”之物欲,还有“天理人情”之真气。死 到临头了,他就越发感到这半句话的份量,于是心中呐喊:“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 他这一个“悔”字,主要是因为曹植。他追悔不迭,“真不该手造成了曹植的困厄境遇,反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 > 曹植,他的二弟,素有才名,是与他争夺太子之位的劲敌。为了翦除曹植的羽翼,曹丕曾将曹植的朋友都满门杀绝。登基之后,也仅给他鄄城一块不毛之地,只拨一百名老兵去供其驱使。这且不说,曹丕还唆使众臣不断地诬告曹植。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 东郡太守王机、防吏全机上表奏曹植图谋不轨,他就即刻板旨将曹植缉拿到京。当植泣涕涟涟陈述自己清白时,他隐隐感到种胜利者的愉悦。曹植事后写诗道: “众口可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间,不辨伪真。”他倒有点幸灾乐祸。次年五月,曹植和白马王曹彪等人进京朝拜,上表道愿与皇帝当面谢罪。曹丕马 上想到了骏猫戏弄硕鼠的场景。老鼠再硕大,落在猫手里,只有战战兢兢的份儿。他故意拦住曹植,不让他朝拜,后来尽管曹植光着脑袋,背着铁铭(一种刑具)赤 脚来到他的面前,他也仍旧板着面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曹植又如何?还不是俯首贴耳,让我爱怎么捏就怎么捏?> > 可惜,可惜!这一次朝拜却让曹植写出了绝佳诗篇:《赠白马王彪》。有道是“愤怒出诗人”,这首诗把曹植满腔愤懑融人秋色之中,那些句子,堪称千古绝唱。他依稀记得:> > 踟蹰亦何留,相思才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 这正是文人的可恶之处,他只是“伤怀”,你又能奈他何?> > 他本来是想尽办法笼络文人的,可惜呀!如今,当年繁华似锦的建安文坛已经凋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他和曹植弟兄二人。他借天子之威为徐干、陈琳、应踢、刘 祯都出了文集,但他又深知这丝毫也无碍于曹植的文名远扬。名为“建安七子”,但都抵不过曹植的雄文,曹植的雄文是真正不朽的。> > 于是, 曹丕感到了由衷的恐惧,他想到了那“七步诗”。他曾威逼曹植:“我和你情份上是兄弟,但道义上君臣,你竟敢恃才傲物;昔先王常夸示你的文章,是否他人捉 刀?现在我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能则免你一死,否则就从重治罪。”曹植请示题目,他出了个刁题:“即以兄弟为题,但不得出现‘兄弟’字样!”不料曹植 竟应声而出言道:“黄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东急!”这件事令他懊悔得死不瞑目:只要世间流传曹植的诗篇,他曹丕就永远地钉在耻辱桩 上,“传世之大业”可能被人遗忘,但曹植的才气却会被历代所称颂,那么,他曹丕就永远是“配角”,就永远作为一个残忍不可名状,嫉贤妒能无以复加的恶人而 让世世代代的后人唾骂!> > 他要死了,这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事。皇帝的玺绶丝毫改变不了这一点。在他死后,他与曹植便只能“主客易位”。莫非轮到曹植板着面孔了吗?是的,是的,这是无法改变的,而且是永远!> > 他忽然记起了王允坚持杀掉蔡邕的话:“不杀,使谤书流传于后世,现在国力中衰,战乱四起,皇帝年幼,不能使佞臣执笔在左右,使我们这些人遭到他的诽谤。”看来这王司徒绝对是高明的,连蔡邕这样的大师、学者都该加诸于斧钺,遑论他人?> > 如果当初我听从的话,早下决断,宰了这些摇唇鼓舌的文人,只怕不至于在历史上得一个‘骂名配角’的位置。现在真是“悔之晚矣!”> > 死神已经不耐烦了,曹丕突然觉得自己已出现了痴迷。于是,疲惫无力地看着那本《典论》,哦!那上面只有半句话是说得不错的:文章的确是“不朽之盛事”,只可惜,这句话里有着他无穷的悔恨……曹丕为什么非要杀自己的弟弟曹植
曹植属什么生肖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属相是猴。字子建,沛国谯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上有大哥曹昂,战死了,二哥曹丕,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是建安文化的代表。
>曹植
曹植天资聪颖,十余岁便能诵读《诗经》、《论语》等书籍,才思敏捷,下笔成文,曹操极其宠爱曹植。曾是曹操眼里最能成大事的儿子,若不是曹植日后放任、屡屡触犯曹操的禁忌,也许魏晋的历史会被改写。而他的二哥曹丕见自己的才华不如曹植就改走苦情路线,在曹操面前表现地勤俭憨厚,让曹操对曹植失望的时候,觉得曹丕很是稳重,可以挑大梁。于是曹植便见见被冷落了。
曹植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的影响很大,早期得到曹操的宠爱的时候他的诗歌大多热情洋溢而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后期被曹操冷落及曹丕继位后,曹植的境遇每况日下,所以后期曹植的作品大多感叹之作。
曹植作为一个文人的声誉大大超过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其代表作《洛神赋》被后世传为千古佳作,后人与多篇以《洛神赋》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他更是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巅峰,南宋诗人谢灵运赞扬曹子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作品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公元232年,曹植去世,卒谥思,有的史书记载曹植是抑郁而死,因为曹丕对曹植逼迫太紧。
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
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然而纵然是诗才无双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曹丕与曹植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最后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命曹植前去救曹仁。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然而最后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相关参考
甄宓又称甄富人。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后妃,魏明帝曹叡生母。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甄氏于183年1月26日(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出生。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里好象有看见有人
曹植属什么生肖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属相是猴。字子建,沛国谯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上有大哥曹昂,战死了,二哥曹丕,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是建安文化的代表。>曹植曹植天资聪颖,十
三国人物中文名:薛灵芸别号:针神出生地:常山真定(古魏郡,今河北正定)出生日期:不详死日期:不详职业:魏文帝曹丕妃子朝代:曹魏薛灵芸人物[三国·魏]女,常山真定人(古魏郡,今河北正定)。乃魏文帝曹丕妃
历史人物 曹丕简介 曹操儿子曹丕称帝时间 评价三国魏文帝曹丕怎么死的-
中文名:曹丕 别名:曹子桓 国籍:三国曹魏 民族:汉族 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 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 职业:皇帝、文学家、诗人
历史秘闻 崇祯帝临死前悔悟,魏忠贤是忠臣可托付大事,不该杀呀
在大部分人眼里,魏忠贤就是一个彻头彻底的奸臣。崇祯帝在刚上任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他吊死煤山的时候却后悔了,这又是为何呢?要想真正了解其中的缘由,就必须提到崇祯帝的哥哥天启帝。天启帝也算是一个奇
三国人物中文名:郭女王别号:文德郭皇后国籍:曹魏民族:汉族出生地:本籍安平广宗(今邢台广宗)出生日期:公元184年4月8日死日期:公元235年3月14日职业:皇后→皇太后配头:曹丕(魏文帝)谥号:文德
三国人物中文名:曹鉴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死日期:224年(甲辰年)家庭成员祖父:魏武帝曹操(历史lishixinzhi.com)祖母:卞皇后父亲:魏文帝曹丕母亲:朱淑媛兄弟:魏明帝曹睿、赞哀王曹协、北
曹丕托孤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丕因为出兵攻打吴国而兵败,回来之后一病不起,曹丕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就想在自己临死之前安排好后事,这些后事中最重要的就是安排国家的接班人。曹丕画像因为自己的子嗣还很小,
三国皇帝中文名:曹髦别号:曹彦士国籍:曹魏民族:汉族诞生日期:公元241年11月15日死日期:公元260年6月2日职业:皇帝、画家代表作品:《祖二疏图》《盗跖图》《新丰放鸡犬图》《黄河道势》在位时候:
作为一位政治家乏善可陈,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了其父曹操篡汉自立的夙愿,逼迫汉献帝「持节奉玺绶禅位」,改元黄初,建立魏政权;在位六年,大的建树几乎没有。相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无比耀眼,掩没了其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