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遭贬猛醒悟

Posted 司徒

篇首语: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士遭贬猛醒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士遭贬猛醒悟

2、唐朝历史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三士遭贬猛醒悟

> >   金玉良言:高贵的鸟总是选择宜己之树而栖,贤士总要选择明君而事。谋略故事董卓把持了朝政后,为巩固其刚刚取得的政治统治,采用网罗天下名士的策略以安 民心。先后任用了杨彪为太尉,启用黄琬为司徒,又将受十常侍迫害削职为民的议郎蔡邕接入京都、官复原职,且一月之内三迁其官爵,拜为侍中。又召回桓帝时弃 郎中不做的才子荀爽为平原相,光禄勋,最后拜为司徒。> >   这些名人志士,都是治世的能臣,起初本不想事卓。但后来见董卓将朝中政事皆交给他们去办,言听计从,觉得正是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又见董卓待他们甚厚,为谢其知遏之恩,便也就倾心相辅了。> >    当董卓为躲避十八路诸侯的军事锋芒,欲迁都西去时,太尉杨彪劝谏说:“丞相迁都西去,天下百姓惊动,易发生动乱。天下乱起来易,若要治理好可就难了。” 司徒黄琬也说:“昔篡位更始赤眉时,已将长安烧成废墟。如今弃宫室宗庙而就荒地,不是上策。”董卓说:“山东诸路兵马作乱,我到了长安有崤险可以阻敌 兵,同时陇右一带木石砖瓦极多,用不了月余便可造就宫室。吾已胸有成算,不必再言了!”这时荀爽又劝谏说:“丞相迁都,百姓颠沛流离,其苦难言,宜为百姓 着想。”董卓带着怒气斥责说:“你们难道是故意要阻止我行此大计吗?吾为国家大计,岂惜小民一时之苦?”当日,便将三人贬为庶民。> >   事 后,三个人经过反思后议论说:“当初董卓对我们言听计从,我们以为他是个知己。现在看来,他根本不是为民治国之人。他启用我们,不过是利用我们为他处理好政事,而他自己却尽享快乐。今若不被贬,还仍被蒙在鼓里呀!”智慧点睛“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这是人们处世中的基本常识。然而,为什么却有诸多 饱学之士因善意的劝谏而遭贬以致丧生呢?难道他们不晓得“择主而事”之理吗?非也。欲择主则必先识主,识主是正确择主的前提。不能识主的缘由是多方面的。 人们常能悟到的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亦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朝历史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安史之乱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了大半,泾原兵变的阴霾也已散去了不少。在将几个“不识时务”的“刚愎”文人投诸荒裔后,年轻的唐宪宗走上了历史舞台,创造了一段中兴的佳话,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的文人是有着鲜明个性的。魏晋南朝的放荡风流之气在他们的身上流动,儒家的礼仪彝伦同样约束着他们。他们渴望一登台阁,陶钧天下。可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官微身卑,根本左右不了政治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诗文中一次又一次吟咏尧舜三代的大同之世,或攥着自己苦心炼成的文章,奔走在一个又一个执政者的门下,末了,或换来一个“燥竞”的恶名,或博来一声“矫俗”的嘲笑。

  眼见年华逝去,九阙重楼,天子之颜未尝得见,理想终归是理想。或放白鹿于青崖,或拊膺而长啸:我本山林之人,岂羡人间富贵?泪也不尝流,世间终是太平,饮酒弹琴,茕茕终老而已。或也有几个文人,中了举,做了官,一腔报君之情,正待此时。可叹,总是生不逢时,君王固是明君,只恨有几个刑余阉奴、口蜜小人,浮云蔽日,惟能徒呼奈何。

  唐宪宗是一位出色的君主,他的才能和胆识都不亚于西汉中宗汉宣帝。可是,唐朝文人却因他饱含心酸。文章大家韩愈,极谏宪宗崇迎佛骨,却只能流落潮州。这一饱含忠义的行为又能否换来世人的同情呢?成书五代的《旧唐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而已!

  读至此句,顿觉文人之宿疾,尽在这八字之中!作为那个时代最坚贞不屈的人们,他们于父孝,于君忠,却恰恰忽略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尽管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尧舜时的究竟,但他们必须也愿意坚信尧舜那个时代的政治清明以及三代后的教化凌迟,他们时刻怀着“致君尧舜上”的信念,太古的太平之世成为了他们梦想的源泉。他们时刻怀着对天下的焦虑,他们渴望一展抱负,为了自己,也为了天下。

  所以,他们是“拙于世务”的,他们不知道政治清明的背后藏着多少险恶。当元和时藩镇林立,唐宪宗需要的不再是所谓的教化,而是更直接而坚实的力量。他需要的也不是交心的忠臣清官,而是他所能驾驭的强臣和贪财渎货的谋臣。当在混乱的世间建立秩序的时候,道德仁义都可以暂时搁置,因为坚持这些只会让天下遭受更大的苦难,这天下包括百姓,也包括文人。

  所以唐宪宗需要那些酷吏、贪官、胥吏,百姓也同样需要。当英武的唐宪宗荡平各地藩镇的时候,起了关键作用的正是这些不齿之徒。后勤转运所需的资金,恰是这些善于掊敛和理财的胥吏所供给的;负责在前线鏖战的,也正是那些观望倨傲的藩镇节度。而文人却在一次又一次上书宪宗,苦谏宪宗罢兵养民。“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这句古老的话语,在唐代文人的吟咏中,真正注入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可宪宗冰冷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古老而腐朽的建议,在文人的感慨和痛心中铸造了“元和中兴”。

  或许只在宪宗为宦官所弑和唐朝崩溃的那一刻,文人才真正地纾怀了,他们“不法古道,必将灭亡”的预言终于成真了。现实给了他们感慨的机会,证明了他们是真正意识到清平后危机的人。但历史滚滚而前,吞没了他们痛心的话语,只剩下一个“元和中兴”的名称和万卷的诗书文章,证明这一切过往的存在。

 

  后世的文人并没有给“元和中兴”太高的评价。这用兵燹和流血铸造的中兴盛世并不是他们梦想中的太平之世。他们继续寻找着,世间第二个尧、第二个舜,直到那时,就是他们真正走入政治的时候。而唐朝的文人们,在政治浑浊而深不见底的河流前,留下了足迹,却未真正踏入这条他们梦想中的清澈之源。

相关参考

二桃杀三士,齐国谋士晏子好手段,古人真的很讲究仁义的吗

大家可能知道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实则它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这个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

二桃杀三士新解,晏子非谗臣,亦未施诡计,齐景公亦非昏君

  二桃杀三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晏子春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通过简单的分桃行为,让齐景公除掉了三个不服管教的齐国勇士,稳定了七国的政局。当然了,原书本意写来是体现晏子的智慧与权谋的运用,

范仲淹官场失意遭贬官 范仲淹屡遭贬官却一贬成名

  范仲淹  都说当上天为了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开一扇窗,古代许多文人对官场都有执着的向往和抱负,但往往不得意,但是也因此在文学上建造了一番天地。  宋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许多因

他在山沟沟里称帝,自己册封50位 ”嫔妃”,被抓捕后村民才醒悟

他在山沟沟里称帝,自己册封50位「”嫔妃”,被抓捕后村民才醒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的封建帝王,他们有的成为千古一帝,有的则因为统治残暴遗臭万年。千百年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登上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即使

隋朝50年科普,隋炀帝醒悟时已为时已晚

上篇文章我们聊了当时北周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隋朝的。其实先说一下隋朝,唐朝和北周是一脉相承,根本都是一个‘关陇贵族集团’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朝代,或者中国的王朝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南边的南朝宋齐梁陈,中国的第一

三国三大谏主缓称帝称王遭贬的悲情大臣

三国时期的所谓关东诸侯,其本质上都是军阀,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他们也都是以王者自居。但是,由于天下还有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皇帝汉献帝,还因为相互之间的制约利用,这王号或者是皇帝之名还不敢公然

北宋武穆,为将四十载,不曾失利,虽遭贬官,但得善终

众所周知,一说到武穆,我们都会认为就是指岳飞,因为岳飞的名气实在太大,武穆几乎是他的代称了。但是在历史上还有一位武穆,比岳飞早了近130年出生,这位武穆就是北宋名将曹玮。生平功绩。曹玮是北宋开国名将曹

死后竟还遭贬官! 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之死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宰相之一。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共享年58岁。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张居正自幼聪明...

死后竟还遭贬官! 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之死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宰相之一。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共享年58岁。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张居正自幼聪明...

諸葛亮暗中培養一員猛將,有他在,蜀不亡,劉禪臨終前才幡然醒悟

在三國演義的當中,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這三個國家當中,剛剛建國的時候最困難的就是蜀國了,蜀國的君主是劉備,我們要知道,劉備在剛剛起步的時候他是一個編草鞋的,雖然說他是漢室宗親,但是在當時卻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