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遭贬猛醒悟
Posted 司徒
篇首语: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士遭贬猛醒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士遭贬猛醒悟
> > 金玉良言:高贵的鸟总是选择宜己之树而栖,贤士总要选择明君而事。谋略故事董卓把持了朝政后,为巩固其刚刚取得的政治统治,采用网罗天下名士的策略以安 民心。先后任用了杨彪为太尉,启用黄琬为司徒,又将受十常侍迫害削职为民的议郎蔡邕接入京都、官复原职,且一月之内三迁其官爵,拜为侍中。又召回桓帝时弃 郎中不做的才子荀爽为平原相,光禄勋,最后拜为司徒。> > 这些名人志士,都是治世的能臣,起初本不想事卓。但后来见董卓将朝中政事皆交给他们去办,言听计从,觉得正是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又见董卓待他们甚厚,为谢其知遏之恩,便也就倾心相辅了。> > 当董卓为躲避十八路诸侯的军事锋芒,欲迁都西去时,太尉杨彪劝谏说:“丞相迁都西去,天下百姓惊动,易发生动乱。天下乱起来易,若要治理好可就难了。” 司徒黄琬也说:“昔篡位更始赤眉时,已将长安烧成废墟。如今弃宫室宗庙而就荒地,不是上策。”董卓说:“山东诸路兵马作乱,我到了长安有崤险可以阻敌 兵,同时陇右一带木石砖瓦极多,用不了月余便可造就宫室。吾已胸有成算,不必再言了!”这时荀爽又劝谏说:“丞相迁都,百姓颠沛流离,其苦难言,宜为百姓 着想。”董卓带着怒气斥责说:“你们难道是故意要阻止我行此大计吗?吾为国家大计,岂惜小民一时之苦?”当日,便将三人贬为庶民。> > 事 后,三个人经过反思后议论说:“当初董卓对我们言听计从,我们以为他是个知己。现在看来,他根本不是为民治国之人。他启用我们,不过是利用我们为他处理好政事,而他自己却尽享快乐。今若不被贬,还仍被蒙在鼓里呀!”智慧点睛“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这是人们处世中的基本常识。然而,为什么却有诸多 饱学之士因善意的劝谏而遭贬以致丧生呢?难道他们不晓得“择主而事”之理吗?非也。欲择主则必先识主,识主是正确择主的前提。不能识主的缘由是多方面的。 人们常能悟到的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亦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唐朝历史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安史之乱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了大半,泾原兵变的阴霾也已散去了不少。在将几个“不识时务”的“刚愎”文人投诸荒裔后,年轻的唐宪宗走上了历史舞台,创造了一段中兴的佳话,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的文人是有着鲜明个性的。魏晋南朝的放荡风流之气在他们的身上流动,儒家的礼仪彝伦同样约束着他们。他们渴望一登台阁,陶钧天下。可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官微身卑,根本左右不了政治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诗文中一次又一次吟咏尧舜三代的大同之世,或攥着自己苦心炼成的文章,奔走在一个又一个执政者的门下,末了,或换来一个“燥竞”的恶名,或博来一声“矫俗”的嘲笑。
眼见年华逝去,九阙重楼,天子之颜未尝得见,理想终归是理想。或放白鹿于青崖,或拊膺而长啸:我本山林之人,岂羡人间富贵?泪也不尝流,世间终是太平,饮酒弹琴,茕茕终老而已。或也有几个文人,中了举,做了官,一腔报君之情,正待此时。可叹,总是生不逢时,君王固是明君,只恨有几个刑余阉奴、口蜜小人,浮云蔽日,惟能徒呼奈何。
唐宪宗是一位出色的君主,他的才能和胆识都不亚于西汉中宗汉宣帝。可是,唐朝文人却因他饱含心酸。文章大家韩愈,极谏宪宗崇迎佛骨,却只能流落潮州。这一饱含忠义的行为又能否换来世人的同情呢?成书五代的《旧唐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而已!
读至此句,顿觉文人之宿疾,尽在这八字之中!作为那个时代最坚贞不屈的人们,他们于父孝,于君忠,却恰恰忽略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尽管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尧舜时的究竟,但他们必须也愿意坚信尧舜那个时代的政治清明以及三代后的教化凌迟,他们时刻怀着“致君尧舜上”的信念,太古的太平之世成为了他们梦想的源泉。他们时刻怀着对天下的焦虑,他们渴望一展抱负,为了自己,也为了天下。
所以,他们是“拙于世务”的,他们不知道政治清明的背后藏着多少险恶。当元和时藩镇林立,唐宪宗需要的不再是所谓的教化,而是更直接而坚实的力量。他需要的也不是交心的忠臣清官,而是他所能驾驭的强臣和贪财渎货的谋臣。当在混乱的世间建立秩序的时候,道德仁义都可以暂时搁置,因为坚持这些只会让天下遭受更大的苦难,这天下包括百姓,也包括文人。
所以唐宪宗需要那些酷吏、贪官、胥吏,百姓也同样需要。当英武的唐宪宗荡平各地藩镇的时候,起了关键作用的正是这些不齿之徒。后勤转运所需的资金,恰是这些善于掊敛和理财的胥吏所供给的;负责在前线鏖战的,也正是那些观望倨傲的藩镇节度。而文人却在一次又一次上书宪宗,苦谏宪宗罢兵养民。“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这句古老的话语,在唐代文人的吟咏中,真正注入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可宪宗冰冷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古老而腐朽的建议,在文人的感慨和痛心中铸造了“元和中兴”。
或许只在宪宗为宦官所弑和唐朝崩溃的那一刻,文人才真正地纾怀了,他们“不法古道,必将灭亡”的预言终于成真了。现实给了他们感慨的机会,证明了他们是真正意识到清平后危机的人。但历史滚滚而前,吞没了他们痛心的话语,只剩下一个“元和中兴”的名称和万卷的诗书文章,证明这一切过往的存在。
后世的文人并没有给“元和中兴”太高的评价。这用兵燹和流血铸造的中兴盛世并不是他们梦想中的太平之世。他们继续寻找着,世间第二个尧、第二个舜,直到那时,就是他们真正走入政治的时候。而唐朝的文人们,在政治浑浊而深不见底的河流前,留下了足迹,却未真正踏入这条他们梦想中的清澈之源。
相关参考
范仲淹 都说当上天为了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开一扇窗,古代许多文人对官场都有执着的向往和抱负,但往往不得意,但是也因此在文学上建造了一番天地。 宋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许多因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安史之乱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了大半,泾原兵变的阴霾也已散去了不少。在将几个“不识时务”的&ldqu
晏婴二桃杀三士——借物离间,借刀杀人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猛士,一位叫古冶子,一位叫田开疆,还有一位叫公孙接,他们个个力大无比。三个人只有一身蛮力,也很讲信义,但就是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
晏婴号称齐国第一智贤之士,他是齐国三朝元老。他的故事被后人写成了一部叫做《晏子春秋》的书里,这部书主要记录的就是晏子的言行,记录了有关晏子的生平事迹和故事,从这一个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总会明白很多道理
晏婴为相的时候,正是晋、楚争霸,楚已经占了上风的时候。晋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晋昭公一继位,听说齐国去和楚国修好,就派人来催齐国去晋朝贡,真实意图是想摆摆“大哥大”的威风。>> 齐景公也有自己的想
大家可能知道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实则它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这个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
二桃杀三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晏子春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通过简单的分桃行为,让齐景公除掉了三个不服管教的齐国勇士,稳定了七国的政局。当然了,原书本意写来是体现晏子的智慧与权谋的运用,
名相狄仁杰死后,魏元忠接替了宰相的职位。当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轻英俊、风流倜傥,他们入朝侍奉女皇武则天,都得到特别的宠幸。张氏兄弟的权势盛极一时,连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等都争相拜访于其门庭,朝中文武
三国的时候,有一位能够辨别人才的著名人物,叫刘劭,他说:“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