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战合淝一鼓作气

Posted 都督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吕蒙战合淝一鼓作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吕蒙战合淝一鼓作气

2、为什么打仗要 ”一鼓作气”

吕蒙战合淝一鼓作气

>   吕蒙是东吴一个很有智谋的将领;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勇冠三军的猛将。> >   吕蒙作战勇猛、快速,他的作战风格是快速机动,一决战就勇往直前,猛冲猛打。> >    伐黄祖之役,吕蒙为前部先锋,黄祖令都督陈就领兵拒之。陈就引一队水兵截住河口,船上各设强弓硬弩千余张。吕蒙领兵到时,船上鼓响,弓弩齐发,吴兵 不敢前进。吕蒙于是选小船百余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撑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执钢刀,不避矢石,直到大船傍边,砍断大索。吕蒙跳下小船,亲自举着 兵器,直入敌人船队,放火烧船。> >   前军都督陈就急待上岸,吕蒙舍命赶到跟前,当胸一刀砍翻。东吴诸将一齐上岸,势不可挡。> >   黄祖军大败。> >   吴兵攻城,黄祖闻陈就阵亡,只得弃城而走,吴兵追上擒杀了他。> >   仅与敌军一交仗,就砍下其都督之头,吕蒙作战勇猛、快速如此!其取皖城方如此,这次战役更显得他胆识超人。> >   因已取东川,恐其犯西川,于是割荆州三郡与东吴,请孙权取合淝,以使曹操不敢带兵南下;孙权因曹操在汉中,想乘势取合淝,于是聚众将商议。吕蒙献策说:“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以充实军饷。今可先取皖城,后攻合淝。”> >   吕蒙先攻皖城的策略是正确的。> >   曹操在皖城屯田,目的在于增加粮食,以增驻兵讨伐东吴,如断其粮道,合淝缺粮,攻之则易,而更主要的是可以破曹操备粮攻吴的计谋。孙权认为此策很好,于是以吕蒙为先锋,自引诸将为中军。> >   东吴兵临城下,皖城守将朱光一面派人往合淝求救,一面固守城池不出。孙权到城下看时,城上箭如雨发,射中孙权头盔。孙权回寨,问众将说:“如何取得皖城?”董袭说:“可差军士筑起土山以攻克。”徐盛说:“可竖云梯,造虹桥,下观城中而攻之。”> >   吕蒙说:“这些法子都可以,但费时日,合淝救军一到,就麻烦了。今我军初到,士气方锐,正可乘此锐气,奋力攻击。来日黎明进兵,中午时便当破城。”> >   孙权认为可以。于是,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军大进。城上矢石齐下。吕蒙亲自擂鼓,众将拼命向前,一马当先而上城楼,乱刀砍死朱光。余众多降,轻而易举得了皖城。> >   引军至半路,哨马回报皖城已失,张辽即回兵归合淝。> >   用兵之道,变化无穷,或急或缓,因势而定。吕蒙以急破皖,若缓则不可图;以“缓”平冀州定辽东,若急则难平定,因势不同,同样的计谋,而效果却大不相同。> >   细探缓急之因,便得其中奥妙。

为什么打仗要 ”一鼓作气”

人们常说做事要「 ”一鼓作气”,意思是要趁锐气旺盛之时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才能成功。「 ”一鼓作气”是个成语,它与古代的一个战争故事有关。 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发生战争。曹刿(ɡuì)陪同鲁庄公出征,出谋献计。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对峙。齐军擂鼓呐喊,准备进攻,鲁庄公正要下令击鼓出击,曹刿劝阻说:「 ”先等一等。”于是,鲁军没有擂鼓,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鼓准备进攻;曹刿还是让鲁庄公按兵不动。齐军又擂了第三遍鼓,这时曹刿才说:「 ”以进攻了。”鲁军这才擂鼓发令,士兵奋勇争先,一下将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获全胜。 战斗结束后,鲁庄公非常奇怪,问曹刿:「 ”为什么齐军擂第三次鼓时,你才让我军擂鼓进攻?”曹刿解释道:「 ”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第二次击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敌军勇气枯竭,我们却勇气十足,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这就是「 ”一鼓作气”的来源。 从军事策略上说,「 ”一鼓作气”使用的是疲兵之计。疲兵计,就是以逸待劳,在敌人气势正盛之际,不直接进攻,坚守阵地,消磨敌人士气,等敌人士气低落时,寻找最佳战机,一举破敌。在曹刿之后,也有很多这样的战例。 战国后期,秦王嬴政命令大将王翦率兵灭楚。楚国大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与楚军对垒后,王翦使出「 ”疲兵之计”,只是专心修筑营寨,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项燕也认为秦军只是防守自保,不会进攻,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个个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很快消灭楚军的主力部队,连大将项燕也战死。随后,楚国便被秦国灭亡。 东汉末年,刘备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交战,争夺汉中。刘备手下大将黄忠率军与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对垒。黄忠采用谋士法正的「 ”疲兵之计”,任凭夏侯渊率军如何挑衅,始终坚守不出,直到曹军士气疲惫,黄忠突然发动进攻,势不可当。曹军大败,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随后,曹军失去优势,只得撤退,刘备占据汉中。定军山之战奠定了蜀汉基业,开辟了三国鼎立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战。 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戏曲电影《定军山》中饰演黄忠。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军事外交》中华书局出版

相关参考

三国甘宁是怎样用百骑偷袭曹操的军营的

孙权应诸葛亮之约,出兵进攻曹操空虚的东部防线。合淝守将张辽向曹操告急,于是曹操尽撤西部大军,来救合淝,与孙权接战。孙权为挫曹军锐气,决定趁其远道而来又立足未稳之际,率先进攻。部将凌统主动求战,于是带三

为什么打仗要 ”一鼓作气”

人们常说做事要「”一鼓作气”,意思是要趁锐气旺盛之时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才能成功。「”一鼓作气”是个成语,它与古代的一个战争故事有关。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发生战争。曹刿(ɡuì)陪同鲁庄公出征,出谋献

历史典故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有一个鲁国人曹刿(ㄍㄨㄟˋ)请求进见。有人对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在位的大官负责,要你多管闲事干什么?」曹刿说:「那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_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一鼓作气的故事和意思全句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故事源自战国曹刿。  成语出

春秋战国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名人语录>>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所总结的“取信于民,战之必胜”、“一鼓作气,能获大捷”等军事理论,一直被广为流传。

秦始皇一鼓作气灭六国,为何一不小心忽略卫国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

清朝台湾光复时,一大臣建议康熙,一鼓作气占领日本,永绝倭患

康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伟人,他的功绩足以和任何一位帝王相媲美,从孩提时期登上帝位的他,就刻苦进取,先后灭鳌拜、削三藩、光复台湾、平定葛尔丹,今天我们的故事从康熙收复台湾说起。在康熙收复台湾的过程中

世界历史 此人攻占台湾后,上书康熙,请求一鼓作气占领日本,但康熙没同意

在近代史上,中国开启了百年国耻,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打击,清政府不断的割地赔款。而给予大清和近代中国最大的打击和杀戮的还是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快就去入侵台湾,发动甲午战争,直到后来的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为何对最后两城却围而不攻

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时间。(乐毅)乐毅

历史秘闻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为何对最后两城却围而不攻

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时间。(乐毅)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