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一鼓作气
Posted 兵士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一鼓作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有一个鲁国人曹刿(ㄍㄨㄟˋ)请求进见。有人对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在位的大官负责,要你多管闲事干什么?」曹刿说:「那些大官们都没有见识,遇到重大事件,不会有好办法的。」于是他毅然进见。
见了庄公以后,就问他有些什么准备可以和齐国交战。庄公说:「衣食方面的安逸,不敢争独享受,我一定要和别人分享。」曹刿说:「这种小小的恩惠,未见得能普遍,人民不肯听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不敢比从前增加,祝史必说实在的话。」曹刿说:「这种小小信用,还不能大孚于神明,神明不肯降福的。」庄公说:「关于大小案件,虽不能一一审查得明白,但必尽力从情理上推勘出实在的情形来。」曹刿说:「这一点表示治国能忠,凭这点就可以和齐兵一战了。开战的时候,请求允许我跟随到前线去。」
于是庄公就带着他乘坐兵车到长勺地方和齐兵决战。双方排开阵势,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说:「慢点,还早。」齐兵已击第二次鼓了,庄公又要击鼓,曹刿说:「不行,再等一下。」等到齐兵击第三次鼓了,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鲁军像雷一样的击起鼓来,大队人马,勇气百倍,像潮水一样的冲上前去,奋战结果,把齐兵打的大败而逃。庄公想挥兵追赶,曹刿说:「且慢。」说着就爬上车顶瞭望一下,又跳下车子察看一下,接着就说:「追罢!」于是庄公便指挥部下,追杀齐兵,结果大获全胜。
在胜利以后,庄公就问曹刿为什么那样会战胜。曹刿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兵士的勇气最昂扬,到第二次便较差了,第三次的时候,勇气已消失了。所以当齐兵击第三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兵士已没有了勇气,而我们才开始第一次击鼓,兵士们勇气百倍,当然可以打败他们了。不过齐兵是大国,他们用兵是很难猜测的,恐怕有埋伏,后来我看到他们的旌旗倒下,地上的车迹混乱,才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放心追杀,获得了大胜。」庄公听了,对他很佩服。
后来原文中的「一鼓作气」,就被用来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举成事。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此人攻占台湾后,上书康熙,请求一鼓作气占领日本,但康熙没同意
在近代史上,中国开启了百年国耻,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打击,清政府不断的割地赔款。而给予大清和近代中国最大的打击和杀戮的还是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快就去入侵台湾,发动甲午战争,直到后来的
历史秘闻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为何对最后两城却围而不攻
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时间。(乐毅)乐毅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
康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伟人,他的功绩足以和任何一位帝王相媲美,从孩提时期登上帝位的他,就刻苦进取,先后灭鳌拜、削三藩、光复台湾、平定葛尔丹,今天我们的故事从康熙收复台湾说起。在康熙收复台湾的过程中
人们常说做事要「”一鼓作气”,意思是要趁锐气旺盛之时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才能成功。「”一鼓作气”是个成语,它与古代的一个战争故事有关。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发生战争。曹刿(ɡuì)陪同鲁庄公出征,出谋献
> 名人语录>>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所总结的“取信于民,战之必胜”、“一鼓作气,能获大捷”等军事理论,一直被广为流传。
> 吕蒙是东吴一个很有智谋的将领;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勇冠三军的猛将。>> 吕蒙作战勇猛、快速,他的作战风格是快速机动,一决战就勇往直前,猛冲猛打。>> 伐黄祖之役,吕蒙为前部先锋,黄祖令都督陈就
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
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时间。(乐毅)乐毅
这50个与历史名人相关的成语,你都知道吗?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