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孙刘联合抗曹

Posted 联合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审时度势,孙刘联合抗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审时度势,孙刘联合抗曹

2、历史军事 三国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

审时度势,孙刘联合抗曹

  曹操南下,江东告急> >   铲除袁绍的势力后,曹操平定了北方,接着又计划举兵南下,除掉占据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一统天下。> >   208年,经过几年休养生息,曹军大举向南进发。> >    此时,驻守在新野、樊城地区的刘备正加紧演练兵马,准备抗击曹操大军。不料,荆州牧刘表却因病去世,他的次子刘琮在其后母蔡氏家族的操纵下继承父位。刘 琮年幼,害怕曹操大军,加上蔡氏家族的操控、怂恿,便不战而降,将荆州拱手相让。刘备腹背受敌,只能向江陵撤退,曹操亲自率领轻骑兵昼夜追击刘备。由于刘 备大军携带辎重兵器撤退,其后还有跟随而来的数十万民众,所以一日最多能走十多里路。没多久,曹操就在当阳长坂坡赶上了刘备大军。在曹军的冲击下,刘军大 乱,幸亏有张飞、赵云的拼死厮杀,刘备、诸葛亮才得以逃离困境。可赶往江陵的道路却被曹军切断了,他们只得从汉津撤退到夏口,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带领的江夏 兵马会师,暂时稳定下来。> >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曹操在占据江陵后获得大批战船,坚定了他下江东的决心,此时谋士贾诩说:“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动,现在应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对南方施加压力,那么 孙权可以不战而定。”接到这封信后,江东群臣分为了两派,首先是占大多数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 >   正在孙权内部意见不一时,从夏口来的诸葛亮用一番说辞打动了孙权,在《战争论》中,最后一招是:“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投靠你的盟友。”刘备就是这种情况,但诸葛亮把这种“投靠”通过巧妙演说,变成了双方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这次外交诸葛亮是成功的。> >   而真正使孙权下决心的还是周瑜的态度,孙权看到周瑜的态度等于看到了军界的坚持抗战,于是他心里有了点底。> >    当时孙权当时仅仅二十六岁,他接手江东虽然有了八个年头,但论影响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他自信地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 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但从孙权日后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 而“还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   大臣张昭、顾雍等文官想要投降,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军界抗击曹操的坚决态度,孙权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鲁肃起身说道:“荆州地势险要,百姓富裕,现在刘表刚刚去世,刘备就在附近,要是能让刘备和我们一起抗击曹操,就有胜算了。我们应该立即找他商 量。”孙权同意了鲁肃的建议,并命鲁肃去夏口。到了夏口,鲁肃诚恳地讲明了此行的目的,正中诸葛亮下怀,因此刘备命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柴桑,面见孙权。> >   当周瑜和程普率领意志坚定、水战能力冠绝天下的东吴水军精锐三万人逆江而上时,曹操却十分不顺利。> >   赤壁之战前虽然曹军没有大规模瘟疫发生,但军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对于军心的影响不能小看。曹军在意志上输给了东吴,其水战工具也未必比吴军精良,此次作战,曹军很难占到便宜。> >   曹操的一位谋士说诸葛亮舌战群儒> >   曹操为了除去心头之患,灭掉刘备,率领大军直奔荆州。> >   有谋士说:“刘备的军队与曹操相比,相差悬殊。刘备被包围在曹军之中,幸亏直逼江夏,水陆两军齐头并进,威逼孙权投降。只要孙权一投降,刘备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我们便可以乘胜追击,消灭大耳贼刘备。即使孙权不投降,我们有百万雄师也可以击败孙权,杀杀他们的锐气。”> >   曹操觉得此话有理,立即率领80万大军向东吴地区行进。> >   孙权得知曹操正率大军前来攻打自己,十分惊慌,他知道自己的兵力很难和曹操对抗,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    正在这时,诸葛亮求见孙权。鲁肃于是引孔明到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 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逸,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 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不知是何主见?”孔明 暗自想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 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 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 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 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 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 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 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 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 且又不忍趁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 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 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历史军事 三国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

说曹操命不该绝,完全站在无形无迹的立场来看。若是采取有形有迹的观点,那就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曹操死掉。因为在这种曹军惨败,孙吴得意洋洋的关键时刻,让曹操就这样死在关羽手中。曹操的部属一定把矛头对准刘备,说不定和孙权联合起来,刘备就完了。 站在刘备的立场,绝对不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杀死曹操。孔明故意不派赵云或张飞去守华容道,便是落在这两位大将手中,曹操非死不可,那就不妙了。

曹操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坚决要离他而去的时候,心里也着实挣扎了一阵子。他反复思索,不让关羽离开,以关羽的神勇,简直做不到。让他离开,又实在不甘心情愿。所以他避不见面,故意不发给通行证。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欠下很深重的人情。最后才指派张辽劝退夏候惇,做一个大人情给关羽。曹操何尝不知道,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难免有一天栽在关羽手中。所以趁早让关羽欠下一大堆人情,将来必要时,说不定救自己一命。曹操和孔明,对关羽都十分了解。可以说两人合演一出华容道大戏,使关羽有情有义地表现一番。

关羽当然要放走曹操,否则大家对他的忠义,就不会那么推崇。对刘备忠心,是一回事。 还曹操人情,也是合乎义理的表现。何况关羽一刀砍下曹操的首级,接下去孔明必须承担刘备败亡的重大责任。《 三国演义》,势必提早结束。刘备的壮志,孔明下山,都毫无意义。无论有形迹、无形迹,关羽这一次放走曹操,都合乎道义。

孙权和刘备联手,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才出于主动。被动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周全的盘算。主动的人,才会自动地全心全意投入。不但看长远,而且很周全。赤壁之役结束,周瑜收军点将,正准备热烈庆功。刘备这边,已经依据早先的计划。一方面和孙吴的特使鲁肃说三道四,拖延时间,并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指派赵云攻取南郡、张飞袭取荆州。关羽也取得了襄阳。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泪迸发。誓言必杀孔明,以消心中怨气。他不检讨自己,为什么不早做打算?现在只认倒霉,碰到诸葛亮这号人物。却怎样也不能认输,因为关系到东吴的命脉。

大凡战后的战利品分配,都会引起某种程度的争执。周瑜认为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刘备却图现成,岂不可恨?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与孔明理论。鲁肃开门见山,说曹操百万雄师南下,目的在攻打刘备。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刘备。所有荆州九郡,理应归东吴管辖。刘备怎么可以使用诡计,抢夺荆、襄?东吴出钱出力,刘备却安受其利,怎么也说不过去。孔明则辩称荆、襄九郡,原本是刘表的基业,与东吴毫无关系。刘备是刘表的弟弟,刘表传给他的儿子刘琦,由刘备这位叔叔代为辅助,取回荆州,当然合情合理。鲁肃责问公子何在?想不到孔明叫人把刘琦从屏风后面扶出来,向鲁肃抱歉生病不方便施礼。鲁肃这位老实人,一时想不出办法。过了一会儿,才想出“公子若不在,便如何?”这一句话。孔明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他和鲁肃打过好几次交道,认为鲁肃好说话,所以不太在意,打算用“拖”字诀来应付。

想不到鲁肃忽然间机灵起来,大概是多次和孔明交手,所累积的经验,使他有了可贵的 灵感:“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还是顺着他的意见:“子敬之言是也!”我们认为鲁肃和孔明都是水镜集团的一份子,便是看出鲁肃和孔明一样,都胸怀北定中原的大志。鲁肃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实在是汉贼。和周瑜两人,力劝孙权以江东为基地,与曹操争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扶助刘备先据有荆、益两州,然后出师北伐。两人各为其主,目标却十分一致。周瑜一心要杀孔明,鲁肃几番劝阻。隆中对策的连吴抗曹,三分天下政策,单靠孔明一人,实在非常困难。要不是有鲁肃充分合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有“借”才有“还”,鲁肃要孔明将还荆州,回东吴后周瑜气问什么时候能还?鲁肃推说刘琦病重,半年之内必死,到时要向孔明讨回荆州,包在他们身上。就这样造成“借荆州”的事件,以后还有得吵。东

吴自孙策以来,一直想要荆州。如今一下子掉到刘备手里,当然心有不甘。借荆州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孔明用来安抚鲁肃,鲁肃用以安抚孙权。但是孙刘的关系,可以说无孙权即无刘备,而无刘备也救不了孙权。双方都不方便翻脸,这才演变成难解的戏码。鲁肃和孔明配合演出,一直到鲁肃去世,这种似借非借的局面,才会改变。而孙刘联盟,届时也将出现重大变化。

相关参考

为何孙权突然变脸怼死了关羽 说好的联合抗曹

...吴的国策,为何东吴要夺荆州杀关羽?第一,荆州虽然是孙刘合伙打下的,但主力是东吴。不管赤壁之战还是南郡争夺战,一直都是东吴在和曹操打。但让东吴气不过的是,东吴救了丧家之犬刘备,但刘备却

孙、刘联合抗曹

  “火烧赤壁”选自《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纵火。>>  “火烧赤壁”主要讲述了的军队攻打吴国,为了挽救危局,孙、刘决定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和周瑜决定用火攻。他们安排了诸多环节

《三国争霸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卷一・小人乱政,败坏朝纲卷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卷三・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卷四・挟帝,统一北方卷五・孙刘联合,赤壁抗曹卷六・鼎立,争霸天下卷七・司马崛起,一统天下

舌战群儒,诸葛亮是如何用一张嘴说服东吴联刘抗曹的

舌战群儒,是指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孙刘联军是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

孔明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

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刘表病逝,小儿子刘琮接班,面对强敌,刘琮很快就举手投降,本来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仓皇而逃,曹操一路追击,大破刘军,刘备走投无路,只能采取自己一贯的措施,再次改

孔明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

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刘表病逝,小儿子刘琮接班,面对强敌,刘琮很快就举手投降,本来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仓皇而逃,曹操一路追击,大破刘军,刘备走投无路,只能采取自己一贯的措施,再次改

渭南之战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  是年,以骁将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于是年八月,亲统大军进抵潼关

从东吴试图与关羽结亲看双方的政治智慧

东吴当初派诸葛瑾作为和亲使者,向关羽提出和亲要求。目的是让东吴孙权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从而达到一种孙刘联姻的合理抗曹的状态。思路上看是非常清晰的,但是这里有几个细节没有做好。1、和亲的使者诸葛瑾没

荒淫本色还是枭雄性情

铜雀春深说曹操:荒淫本色还是枭雄性情?三国时曹操欲吞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周瑜是东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欲擒故纵道:“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

历史三国鼎立最关键的人物是谁?

三国演义孙刘联军合力抗曹的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而就是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如果东吴孙权按照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那天下统一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曹操征服天下就无人可以怀疑。可惜的是,孙权最终采纳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