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动荡不安的山地王国——阿富汗再次发生政变
Posted 总统府
篇首语:早晨要撒你种,晚上也不要歇你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动荡不安的山地王国——阿富汗再次发生政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动荡不安的山地王国——阿富汗再次发生政变
动荡不安的山地王国——阿富汗再次发生政变
政变军队进攻阿富汗总统府,总统府升起白旗
1978年4月27日中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一阵隆隆的炮声突然打破了往日的平和宁静。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浩浩荡荡地开进市区,风驰电掣般地向总统府包抄过去。人们观望着、闪避着,内心马上预感到:又一次政变揭开了帷幕。
位于西南亚的阿富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世纪,英国和沙俄曾在此展开过激烈的争夺;1919年,阿富汗赢得独立,但政局时呈不稳;进入70年代后,由于两霸争夺,接着苏联入侵,加以国内矛盾重重,这里就更是风云迭起,动荡不宁。1973年,达乌德政变上台任总统。达乌德上台后,在外交方面,修正了亲苏疏美的“一边倒”路线,又回到了传统的中立立场。在继续接受苏联援助的同时,达乌德开始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开始一再强调阿富汗的独立、中立和不结盟的立场。1975年9月,他在谈及阿同美中苏3国的关系时说:“我们不属于任何集团或军事集团,但是我们始终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达乌德调整了对外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国内统治上却大权独揽,日趋独裁。他在内部清除亲苏势力,一步步排斥异己。1977年,他颁布了新宪法,规定除御用的民族革命党外,其他政党均属非法。不久,他更声称,人民民主党的旗帜派和人民派都是反动的、反民族的、反革命的少数派,下令解散这两派组织,并严密监视两派头头的活动。
在此情势下,苏联决心把人民派和旗帜派撮合在一起,用来对付不太可靠的达乌德。1977年10月,苏联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安排了一个和解会议,分裂将近10年的两派“言归于好”。两派首领塔拉基和卡尔迈勒合作,开始准备推翻达乌德政权。
1978年4月17日,斗争的导火索终于引燃了——旗帜派领袖之一阿克巴尔·海勃尔被人秘密谋杀,人民民主党乘机于19日在喀布尔组织了数万人的抬尸游行。在墓地,塔拉基和卡尔迈勒发表措辞激烈的演说,谴责达乌德政府的杀人罪行,鼓动群众反对政府。
达乌德闻讯后大为震怒,决定马上镇压人民民主党。4月25日夜,宪警队逮捕了塔拉基、卡尔迈勒。26日晨,阿明设法让儿子把塔拉基被捕的消息通知人民派军官,要他们在27日举行武装起义。
27日上午,人民民主党发动的武装起义开始了。11时30分,250辆坦克和装甲车在瓦坦加尔等政变军官的率领下驶进喀布尔市区,迅速包围了总统府、国防部、内务部和广播电台。颇具戏剧性的是,此时,达乌德正在总统府召开内阁会议,商议次日处置塔拉基等人。达乌德得知政变的消息后,立即下令抵抗。由于通讯联络被切断,参加会议的国防部长驱车前去调动卫戍部队,不料在途中出车祸受伤,被赶来的政变部队当场击毙。达乌德见救援部队迟迟未到,遂命令总统卫队拼死抵抗。在内务部,宪兵部队也同政变部队苦战不休。次日清晨5时许,在米格战斗机的配合下,政变军队的装甲车攻入总统府,达乌德当场中弹身亡。
27日下午5时半,政变军队从狱中救出了塔拉基等人。晚上7时,当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时,政变军队通过电台播出了“二月革命”胜利的文告(1978年4月27日是阿历2月7日)。文告宣称:“在阿富汗历史上首次结束了穆罕默德·查依家族的王朝统治。一切权力归于人民。”
随后阿富汗各地卫戍部队也相继宣布效忠新政权。新政权很快控制了全国局势。4月30日,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国家最高权力归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塔拉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政府总理。5月1日,又宣布卡尔迈勒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兼第一副总理,阿明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从此,人民民主党掌握了国家政权。
苏联在政变当局宣布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当天就承认了这个新政权。塔斯社宣称,阿富汗新政府的诞生是“阿富汗人民解放运动史的转折点”。
相关参考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视阿富汗为南下波斯湾、印度洋的跳板,培植和扩大亲苏政治势力,79年9月16日,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苏联便以“应邀出兵”为借口,于12月25日和26日,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1967年4月21日希腊发生军事政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王国政府在英、美支持和干涉下,建立统治。1967年4月,希腊出现政治危机。中央联盟分裂后,国王康斯坦丁二世不顾议会态度,接连委派各派领袖组织政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政变1953年9月,当时身为中将的达乌德发动政变,从他的叔父,前首相沙·穆罕默德手里夺取了政权。在达乌德任首相期间(1953-1963年),奉行了亲近苏联的政策。1963年5
1963-1973年阿富汗宪政时期的动荡从1963年到1973年,在阿富汗历史上称之为动荡的“宪政时期”,阿富汗政局不稳,接连更换了5任首相。第一任首相是优素福(1963-1967年);第二任首相是梅
1979年9月14日阿明政变1979年,当时已掌握了军权的阿明,不满苏联对阿富汗内政的干涉,极力主张奉行一条较为独立的民族主义的路线。阿明的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行,在政府的官员和一部分军官中得到支持。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变1978年4月17日,阿富汗著名的左翼思想家米·阿·希贝尔在首都喀布尔被一名身份不明的刺客杀害。第三天,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发动了上万人的示威游行,在街头高呼反对
历史军事 阿富汗政府剛向塔利班服軟,戰鬥再次打響,北約基地遭遇火箭暴擊
美軍是從2001年開始進入阿富汗進行作戰的,雖然美軍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是塔利班武裝在阿富汗卻還是有廣泛的存在,美國以及北約組織其他成員國在阿富汗有多個軍事基地,其中就包括帕爾旺省巴格拉姆地區的北約空
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阿富汗这个中亚山地之国在世界历史上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外号-"帝国坟场",这个外号既反映了阿富汗国情的复杂和阿富汗人桀骜不驯、勇烈善战的性格,也凸显了阿富汗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重要
两晋时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即使宫廷内部,也是废立篡位之谋时常发生,骨肉相残之事频繁出现。前废帝刘子业继位时,先杀了叔祖刘义隆的弟弟刘义恭,又杀了两个弟弟,然后又杀了一批大臣,如戴法兴等。他如此
历史军事 本周第二次,西方最不願看到的事再次發生,5枚導彈突襲基地
西方最不願看到的事還是發生了,5枚導彈突襲基地,恐怖組織宣布負責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月9日援引阿富汗「堅定支持」特派團發布的消息報道稱,當日,五枚火箭彈襲擊了北約位於阿富汗帕爾旺省巴格拉姆地區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