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建军要则是什么?对蒙古骑兵有何影响

Posted 成吉思汗 蒙古骑兵

篇首语:当你毫无保留地信任一个人,最终只会有这两种结果,不是生命中的那个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成吉思汗建军要则是什么?对蒙古骑兵有何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成吉思汗建军要则是什么?对蒙古骑兵有何影响

2、庄士敦,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成吉思汗建军要则是什么?对蒙古骑兵有何影响

蒙古骑兵之所以会战无不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成吉思汗的建军要则:

(1)、知人善任,勇于纳谏

只要忠诚并有才干则不分民族或阶层就重用信任,甚至不嫌战场俘虏和从他来投诚者,同样一视同仁,视其能力水平给予一定职位加以重用。

精心的组织工作,整顿军队,分别任命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使军队直接归属于自己掌管和嫡系亲信控制之下。军队体制上建立了护卫军组织,这支护卫军是成吉思汗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依靠力量。

(2)、制定周密细致的作战计划

他制定作战计划与军事指挥时力避盲目蛮干,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决不含含糊糊草率从事。

(3)、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蒙古史学家多桑指出:“将军中如有人犯了错误,成吉思扦只要派去一名下级官吏传令,就准能执行不误,这个将领无论相距多远,虽统帅十万人马,也得坚决服从使臣的传令,如果处于鞭打,就得伏地受刑,如若处以杀头,就给割下自己的头。”

而对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他终生不忘,永远信任,分别给予奖赏。

严格军事训练,重视改革武器装备技术,重视培养官兵的英勇顽强的思想作风,蒙古军队的武器装备由一般常规武器发展到能使用火炮、火箭发射器和火焰石油投射器等先进武器,平时行军安营扎寨,总是以战斗阵容驻防。有时召集各军营部队,考核军队训练,或者从各部队选拔优秀士兵搞武艺比赛和摔胶,优胜者给予鼓舞奖赏。

庄士敦,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起了个英文名“亨利”。

对于溥仪,庄士敦如师,如父,如友,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庄士敦专门向溥仪介绍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提议溥仪到欧洲留学。他介绍溥仪结识了英国大使和英国驻中国舰队司令,希望溥仪能到英国、并在英国的辅佐下建立流亡政府,回中国复辟帝制。

离开原因:

庄士敦终其一生,都热爱、眷恋着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应该通过君主立宪过渡为现代国家,在皇室的继承中保存上溯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但这样的遐想在其有生之年面对溥仪俯首日本为傀儡而已开始瓦解,他最终拒绝了溥仪的挽留,离开了中国。

扩展资料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1898年,庄士敦经过激烈角逐考入英国殖民部,同年以东方见习生身份被派往英殖民地香港。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

在中国生活的三十余年里,他广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教哲学十分推崇。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

指责基督教会的传教士试图以宗教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士敦

庄士敦终身未娶原因

庄士敦婚姻的不成功,有诸多外部与自身的问题。

  首先,狭窄的生活圈子影响了他的择偶范围。自24岁到中国,庄士敦在 异国的土地上连续工作、生活了32年。其中的16年时光是在威海卫度过的。当时的威海卫虽是英国管理的租借地,但在威海卫生活的外国人并不是太多。据 1921年的人口普查,长期在威海卫生活的外国人只有247人,其中英国人只有150人。如此狭窄的生活圈子,使他少有机会同适龄的英国女子打交道。上述 与之有过交往的四位女子,没有一个是在威海生活的。要知道,在威海卫的16年,正是庄士敦人生旅程中风华正茂、敲定个人婚姻大事的最佳时期。   其次,庄士敦孤僻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对外交往。学生时代,他“自私、好唱反调而又沉默的个性”,就被同舍的同学认为是“一个极难相处的舍友”。在香港,他与牛津大学时期的老同学克莱门迪(1925年任香港总督)住在一起,然而,四个月后,克莱门迪便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搬出这所房子”,“庄士敦还保留着自己在牛津大学时的所有缺点……不可能与他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而庄士敦在威海卫时期的同事,则称他是一个“愿在野地里生活的怪人”。庄士敦有学问、有能力,但其独立特行的性格,时常遭人忌恨,与同僚的关系非常紧张,除了行政长官骆克哈特,他几乎没有可以倾诉交流的对象。我们无法估计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与女友的交往,但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第三,与传教士的紧张关系影响了他在英国的威信。庄士敦崇尚中国文化,崇拜儒家思想。在西方人圣诞节的狂欢之夜,他却到中国的寺庙探古访幽。更为“大逆不道”的是,他公开反对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宗教,且比西方宗教先进得多,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纯属多余。这样的言论自然遭到西方传教士的猛烈抨击。庄士敦在英国屡遭斥骂,为他寻找自己的配偶,增加了几分难度。    第四,十足的书生气影响了他的爱情结出硕果。他曾讲道:“书是我最好的妻子,它可以伴我一生而不用我侍候它。”的确,他将大量时间用在了阅读书籍和钻研 学问上。到上海休假,他钻进图书馆,十几天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执着的求学态度固然令人敬佩,而他的傲气也随之增长。他服气的中国学者不多,包括胡适 他也没瞧在眼里。与爱琳四年的苦苦相恋,应该说是他最理想、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婚姻。而到了约定婚期,庄士敦又急于到中国拜访溥仪,使爱琳的自尊心大受伤害。《紫禁城的黄昏》出版了,爱琳也离开了他。   综观庄士敦所交往的四个女人,与伊丽莎白的交往应该说是最错误的选择。庄士敦最亲密的师长与朋友骆克哈特曾明确地提出过反对意见。起初,骆克哈特还仅仅是认为“这个女人令人厌恶”,“当知道她是一个有夫之妇后,便愤怒到了极点”。为此,骆克哈特和庄士敦发生过一场严重的争吵。几个月后骆克哈特去世,临终也没有与庄士敦和好。庄士敦希望伊丽莎白给自己写传记,结果不但传记没有写成,连所有的资料都被化为了灰烬。   这是庄士敦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

末代皇帝溥仪的外教庄士敦是怎样的一个人?

刚刚到达中国的庄士敦就已经显示出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并被中华文化折服,深深的迷恋,并且积极的研究中华文化中,儒,释,道,法和对中国地理的研究,唐诗宋词的研究,足迹遍及各省名山大川和名刹古迹。从此,庄士敦以官员兼学者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

 庄士敦是一位汉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间,庄士敦涉猎各种书籍对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的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1901年,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一个中国人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只得基督教会试图改变中国的做法,引起了英国宗教的强烈不满,称他为“一个愿意生活在野地里的怪人”、“英国的叛徒”。   庄士敦崇尚儒家思想。来华后他不仅为自己起了汉名庄士敦,还按照传统为自己起字“志道”,该字取自《论语》“士志于道”。庄士敦十分热爱旅行,在中国的几十年间,他游历中国的名山名水,在游历的同时切身体会当地风土习俗,写出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其中很多名著至今为学术研究所参考。庄士敦还被佛教哲学深深吸引,他大量阅读佛家经典,遍访名山宝刹,与众高僧法师探讨佛教理论,认为“佛教思想较《圣经》远为深奥”。 1906年,他沿长江而上抵达四川、西藏。1908年,他到达了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沿途考察佛教圣地,为研究佛教理论搜集第一手资料。

庄士敦为什么要进皇宫教皇帝先进的东西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苏格兰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1930年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任教,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1938年在家乡爱丁堡病逝,享年63岁。

末代皇帝溥仪送别自己的老师庄士敦,两人自此再也没

庄士敦这个人活得很随性,溥仪少年时曾问他庄士敦师傅你怎么不结婚,他保持一贯看似微笑的表情不作答。他风度翩翩,形貌俊朗,不结婚绝不是被动。

他敢于教导溥仪突破旧思想,骑自行车,戴眼镜。他看破溥仪想去牛津大学只是想要逃避一直受人管制的现状,并教导他成家之后自己当家做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在临别之际,溥仪问他:你觉得一个下台的皇帝还能再当皇帝吗。庄士敦必然熟悉西方历史,拿破仑卷土重来的历史。所以回答能。同时他也看出了溥仪的心思,所以,当日本提出让溥仪做满洲国皇帝的时候,溥仪必定是自愿的,所以在他的著书里,写溥仪是自愿做满洲国皇帝的。

如何看待庄士敦对溥仪的感情

庄士敦给溥仪的远不止于文化知识,还有看世界的眼睛,最不能替代的就是楼主所说的那份情。看末代皇帝包括后来再看他的紫禁城的黄昏,发现庄并不同于之前的帝师,他不需要官爵不需要趋炎附势没有阴谋没有刻意灌输什么文化,他所教授的也是真正希望对方所学所了解,这并不是亦师亦友能够涵盖的,这份情感觉似亲情又不及,似友情又太浅,难道要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做解释吗?总之都不太准确。

溥仪(142)老师(18)

相关参考

王龙溪对日本思想界有何影响

原标题:王龙溪对日本思想界有何影响?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王龙溪像>王龙溪,本名王畿,1498—1583年生人,字汝中,绍兴山阴人。嘉靖二年(1523),25岁的王龙溪拜

奇书《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周易》是我国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于一身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思想方面多数重要成就,如道家、儒家

庄士敦为什么对溥仪那么好,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庄士敦,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何影响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

庄士敦与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庄士敦 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溥仪与庄士敦,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庄士敦为啥不救溥仪,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 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

庄士敦对溥仪有何影响溥仪老师庄士敦最后为什么离开溥仪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于1904年来到中国,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对溥仪竭诚尽忠,倾其所知相授,给溥仪讲解西方的历史、生活和风俗,并为他

伊土战争有何影响

v  伊土战争是中东地区发生的一场百年“圣战”,此战以两败俱伤告终,战争对于双方军队均是一次重创,同时也阻碍了双方的经济生产。  16~18世纪的伊土战争除了对中东地区的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杀外,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