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毯用30年妃嫔竟然不坐轿 康熙厉行节约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毡毯用30年妃嫔竟然不坐轿 康熙厉行节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毡毯用30年妃嫔竟然不坐轿 康熙厉行节约

以身作则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胤礽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此言虽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认,他在努力为臣工做出节俭的榜样。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们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宫东、西暖阁所用的毡毯。大臣们看后奏称:“(康熙帝)御极六十余年,时时以爱惜物力,崇尚俭素……御前陈设之毡,历三十余年,尚洁净完整,崇俭惜物,实从古未有。”对于宫中的陈设用品,康熙帝是以经济节俭为标准,崇尚简朴,不务虚华。

康熙年间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有如下记载:就其(康熙帝)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泊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皇宫内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皇帝所居住的,也只有几幅字画、几件描金饰物和一些相当简朴的绸缎,而绸缎在中国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简单朴素就几乎是那里的全部装饰了。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极为常见的过冬的黑貂、银鼠皮袄外,还有一些在中国算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丝绸服装。

夏天,我们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他在宫内、宫外不骑马时用的那顶轿子,只是一件类似担架的东西而已,木质平常、涂漆,有几处包有铜片或者点缀一些镀金的木雕。马具中较豪华的只不过是一副相当朴素的镀金铁质马镫,以及一条由黄丝绒编制的马缰绳而已。

这些描述显然有溢美之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帝生活中的某些侧面。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和大姑娘坐轿

早先,不论是大家闺秀出阁,还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轿,而是骑着毛驴去夫家成亲。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中牟县留下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的千古美谈。  清朝乾隆

揭秘乾隆皇帝和大姑娘坐轿的故事

早先,不论是大家闺秀出阁,还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轿,而是骑着毛驴去夫家成亲。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中牟县留下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的千古美谈。>清朝乾隆二

临幸制度竟然最变态 清朝皇帝选择妃嫔侍寝

在清朝时期,皇帝选妃侍寝是一切以皇帝为核心的,那时的临幸制度可谓有够变态的,就拿康熙时期来说!皇后地位是最高的,皇帝要临幸皇后,必须去皇后宫里睡一晚上,而且初一、十五必须去,这是祖宗家法,为了提高正妻

临幸制度竟然最变态 清朝皇帝选择妃嫔侍寝

在清朝时期,皇帝选妃侍寝是一切以皇帝为核心的,那时的临幸制度可谓有够变态的,就拿康熙时期来说!皇后地位是最高的,皇帝要临幸皇后,必须去皇后宫里睡一晚上,而且初一、十五必须去,这是祖宗家法,为了提高正妻

康熙以身作则厉行节约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胤i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

清朝为何出台官员只可骑马禁止乘坐轿子的规定

导读:康熙二十七年,曾下令将一名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雍正四年九月,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

历史军事 一天服务60名日军,而日军竟然还为了节约时间,对她们做这种事

  日军侵华期间,曾经在中国做了很多令人愤怒的事情。日本军队在进入每一个中国的城市与村庄之后,不仅会在当地抢夺财务,还会在当地抢夺年轻女子,很多年轻的女孩才不过十五岁就被日军给抓走了。日军将这些女子抓

勤俭节约的故事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

历史秘闻 勤俭节约的故事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

名人勤俭节约小故事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