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脉:壮族的“师公戏”
Posted 壮族
篇首语:不要什么话都跟别人讲,你说的是心里话,他们听的是笑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壮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脉:壮族的“师公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脉:壮族的“师公戏”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师公戏,壮人俗称“唱师”、“跳师”,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壮族“师公戏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武呜、邕宁、贵县等壮族居住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师公”是一种迷信职业者。装师公的人,戴假面具,边跳边舞,以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的宗教内容。因为师公在祭神驱鬼时常喃喃歌舞,它没有道白,一唱到底,接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多跳壮族民间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独舞时,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故又叫壮族诗剧。据研究,它在清同治年间就具有戏剧雏型。早期的师公戏,演员穿红衣袍,主要以蜂鼓击拍伴奏。后来逐渐分行当,使用管弦乐及其它锣鼓等伴奏,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的艺术特点。
“师公舞”源于何时,民间艺人有些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周代,其唱本中确有“周朝唱师传下来”、“三元三圣号真君,周兴幽厉作谏臣,辞职参师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词;一说源于黄帝时代,说黄帝就是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的;又传唐、葛、周为皇帝母亲击鼓舞蹈,驱邪治病,皇帝封其为三元,遂“三元教”广为流传。
又一说源于汉代,葛诸亮南征十洞蛮王时,有梅山教徒随征,后流落于十万大山传教,由此出现师公。以上种种,均属口头传说,没有可靠的文字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公舞”起源甚古。与岭南(广东、广西古称岭南)古代巫舞、傩舞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傩舞的表演形式,至唐、宋后,由于道、佛二教相继传入广西,又触到了道教的影响,师公艺人为了招徕观众,还大量吸取了民间的传统文艺、体育形式,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半宗教性、半文艺性的独特的表演形式了。
相关参考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它也是通过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组成壮族文化的那些点点滴滴就可以看做成文化元素。那么在组成这整个完整的壮族文化的元素都有哪些,你都知道吗?壮族文化作为中国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
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也有壮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书面文学。其中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学等等。壮族民间故事,文字记录较早。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根据当时邕州
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岭南特别是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85年在柳江县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00多万,其中93.7%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广东连山、云南文山、贵州黔东南、湖南江华等地,其居住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壮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长期的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
1.关于酒的传说古代广西酒有两种替代品,一为槟榔,一为椰子。关于槟榔代酒的记载颇多,清朝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故尝谓槟榔之攻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每食之,熏然颊赤,若饮酒然。东坡所谓:江潮登颊槟榔
在桂西北大王山区枣壮族人聚居的山区,很久以前就发现一种野生的灌木,其叶煮水喝,甜滋滋的且十分清香。长期以来,民间就把其树叶加工当茶饮用,故名“甜茶”。甜茶宜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区、海拔500-1000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