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壮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史 壮族文化
Posted 壮族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博大精深的壮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史 壮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博大精深的壮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史 壮族文化
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岭南特别是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85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以“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来说,其面部低矮,塌鼻梁,颧骨较高,下巴较突,两眼深凹,是形成中的南方蒙古人种的特征。
与今天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近年来在桂林市郊甑皮岩洞穴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体骨骼,经鉴定,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其体质形态继承了“柳江人”的特征,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可见这些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衔接的,显示了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证明这些原始人类灭绝或全部搬走的迹象。这就表明今天的壮族是由“柳江人”一个时期的人类,一代一代孳繁下来而逐渐形成的。
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着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
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壮医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状、病因、体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季节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疗。食补的原则为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阴。壮医药膳的烹调特别讲究保持食物和药材的原汁原味,使食物与药材的性味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治疗、保健作用。烹调方法有蒸、煮、炖、炒、煲汤等,制作药膳时,还加入一定和调料,增加药膳的色、香、味,提高食欲。
壮族药膳中,蚯蚓、蚂蚁、蜈蚣等虫类,蛇,鸡,猫,老鼠是传统的美食,经烹调加工成药膳食用,如油炸蚕蛹、清补凉炖老鼠等。瓜果是常用的原料,制作出各种民族特色的瓜果药膳,如山楂糕、菠萝盅、石榴汁。此外,壮族人民对米饭的作法也多种多样,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享誉海内外,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壮族人民在传统药膳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药膳,品种不断增加,如药膳罐头、保健饮料、药膳糖果、药膳点心、药酒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来客的欢迎。壮医药膳将为人们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参考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
在壮族历史悠久的岁月中,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也反映了古代壮族的服饰发展,其中以蚕丝为原材料的壮锦更是在2006年,经国务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它也是通过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组成壮族文化的那些点点滴滴就可以看做成文化元素。那么在组成这整个完整的壮族文化的元素都有哪些,你都知道吗?壮族文化作为中国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
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也有壮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书面文学。其中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学等等。壮族民间故事,文字记录较早。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根据当时邕州
1.关于酒的传说古代广西酒有两种替代品,一为槟榔,一为椰子。关于槟榔代酒的记载颇多,清朝谢启昆《广西通志》载:“故尝谓槟榔之攻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每食之,熏然颊赤,若饮酒然。东坡所谓:江潮登颊槟榔
在桂西北大王山区枣壮族人聚居的山区,很久以前就发现一种野生的灌木,其叶煮水喝,甜滋滋的且十分清香。长期以来,民间就把其树叶加工当茶饮用,故名“甜茶”。甜茶宜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区、海拔500-1000米的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00多万,其中93.7%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广东连山、云南文山、贵州黔东南、湖南江华等地,其居住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壮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