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是如何阴差阳错灭了蜀国的? 东晋桓温伐蜀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桓温是如何阴差阳错灭了蜀国的? 东晋桓温伐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桓温是如何阴差阳错灭了蜀国的? 东晋桓温伐蜀
桓温刚提出西征蜀国时,朝廷中立即“唾沫星子”乱飞,恨不得淹死他。桓温把脸上擦擦干净,把这些无聊的清谈名士全当“鸟人”,说的全当“鸟语”。
他没有要中央的任何支援,抛弃了大后方,孤注一掷,千里远征。俗话说:“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桓温能成功吗?
在质疑声中下定决心
建康对于开疆拓土一般分为两派。反对派认为:南方本身脆弱,一折腾自己骨头都要散架。赞成派认为:我们是中华正统,为统一全国的理想而奋斗,粉身碎骨也不怕。他们吵来吵去就一个主题:“要不要北伐?”因为对于逃到江南的贵族们来说,光复中原才是真正的“还我山河”。
桓温跳出旧框框,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平定蜀国。
他的思路是:北方石虎的国力太强,蜀国弱小,要先易后难。也就是先攻击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再进攻大中城市。
大臣们一听到桓温的建议,反应是“呸”、“滚”、“弱智”、“脑子进水了吧”,理由是:1、军队人数不足,桓温以一个荆州的力量担当灭国的重任,白日做梦、异想天开;2、蜀国地形险阻,易守难攻。路途遥远,粮草运输困难;3、石虎可能趁虚进攻荆州。
桓温被骂得“头稀昏”,人也傻了。此时任江夏相的袁乔挤开其他下属,走到前面,说:蜀国李势是个昏君,自以为地势陡峭,不作防备。如果带上1万人轻装上阵,快速奔袭,一定会取得成功。石虎以为我们有防备,肯定不敢南下,这是千古良机啊。
桓温一听,如醍醐灌顶,下定了灭蜀的决心。
在一片“唱衰”声中,刘惔却摇摇羽扇,说:桓温此次一定会成功。
其他名士不解,问:为什么呢?
刘惔说:桓温是个赌徒,赌博的手段很精,只有拿准了才出手。我担心的不是他攻不下蜀国,而是攻下蜀以后,朝廷就无法控制他了。
346年11月,桓温向建康发出讨伐蜀国的奏章,都没有等到回复,就义无反顾,带着1万精锐部队踏上了漫长又凶险的西征之路。这一年他35岁。
晋军一路没有遇到抵抗
浩浩荡荡的舰队先沿着长江逆流西上,进入蜀的腹地后,弃船登陆。当大军渡过三峡时,桓温望着两岸的高山和脚下滔滔江水,感慨万千,长叹说: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啊。他的意思是:此去可能无回头之日。
李势在宫内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寻欢缠绵,整个国家如一盘散沙,无人问事。桓温居然没有遇到敌军,轻松地把重重天险抛在身后,挺进了巴蜀腹地。
李势才听到消息,大惊失色,从香艳女人堆里爬了出来,命令组织人马抵抗。但高级将领间意见不统一,争吵不休,完整的作战方案还没有拿出来,晋军已畅通无阻,到达了成都南边的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北),离成都只有上百里。
桓温打算兵分两路,同时北上,袁乔说:我们孤悬在外,一分为二,兵力分散;如果一军失败,大势去了。不如全军前进,每人只带三天干粮,与敌人决战,一定能胜利。
桓温听从了他的建议,留下少数人马驻守彭模,主力部队直扑成都。沿途的蜀军全无斗志,节节败退。桓温军如有神助,士气高昂,三战三胜。蜀军人数远多于晋军,但指挥不统一,全线溃败。
晋军逼近成都东南两公里的笮(zuó)桥,双方在此决一死战。
决战大胜带有偶然性
最坚定的主战派袁乔担任前锋,一马当先,然而左冲右突,死伤无数,毫无进展,无奈后退。蜀军的乱箭射来,一直落到桓温的马前,晋军人心动摇,万分危急。
桓温也绝望了,再不撤退可能全军覆没,下令鸣金收兵。
传令官看到崩溃在即,被吓傻了。听到命令后手足无措,在极度的恐惧紧张之下,传错了命令——不是鸣金收兵,而是击鼓进军。战鼓声隆隆响起,响彻山林。晋军被打得头晕,不清楚战况。以为敌人已败,晋军取胜,大总攻开始了。个个精神振奋,疯狂地发起攻击,喊杀声冲天。
袁乔听到鼓声,勒马回身,冲进敌阵,士兵们个个视死如归。蜀军也被对手的拼命吓呆了,军心大乱,转身就逃,兵败如山倒。
这一次大战,蜀军的主力损失殆尽。李势慌忙带着几个亲信冲出成都,先是狼狈北逃,后来也知道无路可走,向桓温送上了降表。桓温赦免了他的家族。
李势被送到建康,被封为归义侯,又活了14年,病死于建康。这个位于蜀地的“成汉”国自此灭亡。如果从李特算起,经历了6主,共46年。
回顾桓温灭蜀,历时5个月,是惊心动魄的一次豪赌。最后大战更是命悬一线、绝处逢生,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阴差阳错的胜利”。
桓温攻下成都后,蜀地再次并入东晋的版图,成为益州。但是桓温心神不宁,一直担心他的大后方荆州会有闪失。他前后在成都只停留了一个月,就心急如焚地赶回了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因为灭蜀之功,他被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与灭蜀之战有关,桓温还留下了两个经典的故事。
相关参考
桓温刚提出西征蜀国时,朝廷中立即“唾沫星子”乱飞,恨不得淹死他。桓温把脸上擦擦干净,把这些无聊的清谈名士全当“鸟人”,说的全当“鸟语”。他没有要中央的任何支援,抛弃了大后方,孤注一掷,千里远征。俗话说
【历史上的今天】346年12月10日东晋大将桓温伐蜀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他上了表就出发,所以朝廷虽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朝中的议论多以为蜀中地形险阻,路途又远,桓温兵力不大,难以取胜
桓温是东晋著名将领,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在他15岁时,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韩晃杀害。当他18岁时,曾参与杀他父亲的江播死了,于是他怀揣利刃大闹灵堂,杀了江播儿子江彪等6人。>> 公元
一《晋史》中记载,桓温讨伐蜀国的时候,诸葛亮当年的小史官还活着,现在的年纪已经是170岁了。桓温伐蜀桓温问他:依照你的了解,诸葛公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史官想了想回答: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听了史官的话,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晋权臣桓温的猖狂人生:病入膏肓还想提前称帝,只是身体太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历史上,擅权专政的大臣比比皆是,为了给自己的欺君罔上找个合法借口,就把人家霍光拉
皇帝的女婿,公主的老公,这样的骄人地位,足以让东晋朝的每一个人艳羡不已。但桓温的成功,靠的绝不仅仅是这个。皇帝女儿多,女婿也多,能成器的却并不多。如果皇帝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晋书》),最多也就
皇帝的女婿,公主的老公,这样的骄人地位,足以让东晋朝的每一个人艳羡不已。但桓温的成功,靠的绝不仅仅是这个。皇帝女儿多,女婿也多,能成器的却并不多。如果皇帝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晋书》),最多也就
桓温谋篡建军功桓温是东晋名将,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又是世家出身。成为南康公主的夫婿后,出任琅琊太守,不久又升任徐州刺史。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对偏安江南的东晋来说,它是京城建康的屏障。东晋的历代皇帝
桓温是东晋为数不多的名将,他是东汉大臣桓荣的后代,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一生战功累累,不仅收复蜀地还多次北伐,为东晋立下显赫功劳。此后桓温独揽朝政十几年,还曾有自立的打算,只是北伐战绩多为战败,所以也